父母要想培养健康人格的孩子,就得营造一个轻松和睦的家庭。

父母要想培养健康人格的孩子,就得营造一个轻松和睦的家庭。

父母在自己担任家庭教育前最好是自己先学习教育,孩子坏的习惯80%都是在家里形成的,良好的个性胜于卓越的才智,打骂不能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只能宣泄父母的急躁情绪。

曾国藩说:“夫家和则福自生”家庭和睦,那福泽自然产生,自然家和万事兴。

生活中,往往是“男主外女主内”,如果说父亲是巍峨的大山,那么母亲则是家庭的一股暖流、一束暖阳。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个人德行的成长是要从小培养的,而家庭是最基础的土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德行的成长,家庭也是最基本的细胞。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言传身教的重要性。

英国教育思想家托马斯·阿诺德曾说:

父母的言行就是孩子无声的老师、自觉或不自觉的榜样,强有力地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父母是什么样子,孩子就是什么样子。孩子的行为,是父母的一面镜子。

种下什么因,就会结什么样的果,孩子的身上藏着父母的品行。

孩子的习惯里,住着父母的模样。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每一个家庭,都是由父亲母亲共同打造。父亲的格局,母亲的心情,决定家庭的风水。

所谓格局,“格”是人格,“局”是眼界、胸怀。父亲的人品高尚、胸怀宽广,有大心量者,方能有大格局;有大格局者,方能成大气候。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家庭经济条件相当不错,却常常因为孩子的一时成绩、生活中的一点困难而硝烟弥漫。而假若父亲能够临危不乱、豁达乐观,

“欲为大树,莫于草争”,就是难得的格局。

父亲有了大格局,他的妻子才会有遇事不乱的定力,他的孩子才会有勇往直前的动力。而这一切,就是一个家庭为未来的兴旺所积蓄的力量。

如果说父亲在家庭中扮演的是掌舵者、领导人的角色,那么母亲则是一个家庭的调节阀、供氧机。

想起李嘉诚的一段话:你的爸爸有个好老婆,你的童年将在幸福中度过;你将来找个好老婆,你的中年将在幸福中度过;你的儿子找个好老婆,你的晚年将在幸福中度过。

台湾心理学博士、脑科专家洪兰女士在TED演讲时,用她对男性与女性的脑部研究报告,从科学的角度阐明:从人类演化角度,女性的情绪能量远远超过男性,母亲是家庭的灵魂,母亲快乐全家快乐,母亲焦虑全家焦虑。

所以,当你教育一个男童,你教育的只是一个男童;但是当你教育一个女童,你教育的是整个家庭和下一代

著名编剧人廖一梅说:“我不认为好太太一定要做家务,我就不会做饭,但我自信给家人的东西比做饭更重要。

如今,儿子开朗乐观,人生目标是要快乐。廖一梅说:“我跟儿子说这个目标不错,自己也挺得意,觉得我和老孟(丈夫孟京辉)潜移默化挺好。”

写就了无数伟大的鸿篇巨制的作家歌德,阅尽世间繁华与悲苦,最后却说:“无论是国王还是农夫,家庭和睦是最幸福的。”

父为乾天,母为坤地。乾坤相宜相吸,人宇和美无极。父亲有方向,母亲有温度,一个家庭的运势必然顺遂通达。

无论是为爱低到尘埃里的张爱玲,还是婚姻多舛的萧红,她们感情不幸的背后,是原生家庭从根上造成的悲哀。爱并不是单向的射线;爱是一个圆,要相互贯通,要彼此给予

一个家庭的好风水、好运势,是全部家庭成员一道修来的福气,离不开稳重如山、虚怀若谷的父亲,离不开柔情似水、善解人意的母亲,更离不开良好的夫妻关系以及和睦美满的家庭氛围。一家人向着一个方向,走在一起是缘分,一起在走是幸福。

叶圣陶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是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能将一个人送入天堂,也能将一个人拖入地狱。

不良的习惯,会使孩子逐渐偏离正道,而良好的习惯,可以推动孩子在人生道路上奋勇前行。

1988年世界各国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聚会,有人问一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是最主要的东西呢?”

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学者回答道:“是幼儿园。”“在幼儿园能学到什么东西呢?”

“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要不得,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道歉……”

出乎意料地回答,直接说明了儿童时期养成良好习惯对人一生起到的作用。

人的许多良好习惯都是在儿童时期养成的,而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对象。

因此,父母的言行举止,甚至脾气秉性都是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曾在网上看过这样一幅画,两个家长带着孩子坐地铁。

一位家长低头玩手机,身边的孩子把头凑到了家长的手机上。

另外一位家长拿着书安静地看着,身边的孩子也拿着自己喜欢的书津津有味地读着。

这位画面令人感触颇深,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显而易见。

所以,要想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那么父母就要以身作则。

不管在做什么事情,都要记得有一双小眼睛在看着你,在模仿着你。

请各位父母在做每一件事时,都要时刻提醒自己,孩子的习惯里,住着自己的模样。

父母的言传身教,决定孩子的未来。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全面发展取决于母亲和父亲在儿童面前是怎样的人,取决于儿童从父母的榜样中怎样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环境。”

家庭,永远都是孩子真正诞生和成长的摇篮。一个好老师,或许能够影响孩子三年五年,但是一个好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却是一辈子。

有人说成绩单就像“小三”一样,破坏一个幸福的家庭。有人说“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有过亲身经历的父母都深有体会。

父母的言传身教,就是其成长道路上的导航仪,能够把偏航的孩子及时拉回正轨。

有人曾说了这样一句话:很多年之后,课本上的知识很多人都会淡忘,但是父母一点一滴言传身教的亲身教育,却会深入孩子内心,成为孩子自身的一部分。有位老师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每个孩子都有成为优秀人的潜质,是父母日常不同的教育,赋予了孩子不一样的人生。

每个孩子刚开始都是一张白纸,能否活出一个绚烂多姿的人生,不仅仅取决于老师和他们自己,父母的教育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你现在所做的一切,都在影响着孩子的未来,你就是孩子的终身老师!

家有小儿,年方六岁,初入学堂,因此也结识了很多家长,在交流过程中发现部分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烦恼。现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把问题归纳总结一下。

孩子三观的树立。所谓的三观,指的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世界观指的是为什么活着?简单的说就是做正确的事情,给孩子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人生观指的是怎么活着?怎么活的更有意义?怎么做正确的事情?价值观是解决为什么活着和怎么活着?价值观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让孩子知道何为值得,何为不值得。

生活习惯的培养。生活习惯的培养,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是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孩子的独立能力。尝试着让孩子去承担责任,做他力所能及的事,让孩子知道什么是他应该做的,不同的年龄段儿给他分配不同的责任。好多家长烦恼孩子玩具到处乱扔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决,让孩子知道玩具是他自己的,应该是他自己整理。然后是教孩子玩具如何整理,成套的玩具要成套的保存。如果不是成套的玩具,要分类整理,可以分为说是变形类的、汽车类的、遥控类等等,然后放到指定的橱柜。因为孩子年龄比较小,一定要给他指定偏低的橱柜。其次就是思维方式的培养,遇到问题的时候如何去解决?遇到困难一般孩子都会选择放弃,家长在这个时候可以教他如何去解决这个困难,告诉他“困难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鼓励孩子去战胜困难。因为孩子是在不断的战胜困难中成长起来的,教会他不抛弃不放弃不认输的精神。

是学习习惯的培养。荀子的《劝学篇》就说到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任何成就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坚持的结果。可以给孩子一张学习桌,告诉他学习是一种态度,一定要坐到学习桌去读书、去写字,不在学习桌完成的作业通通不算完成,需要重新再写。作业完成以后要自己检查,他检查不出来的错误,家长再去提醒孩子改正。这样既可以培养孩子一个认真的习惯,还可以在检查过程中多复习了一遍。学习对于孩子来说比较枯燥乏味,可以帮孩子找提高学习效率的方式。最简单有效的就是叠加法,可以让孩子背诵古诗并用拼音在规定时间内写下来,这样可以加深孩子对古诗的印象,还可以提高孩子的拼音水平,也能提高孩子的写字水平。至于写作业拖拉用时过长的问题可以在写作业之前,给他五分钟时间,让他把所有的事情(喝水、去厕所、削铅笔等)都处理一遍,作业完成之前不允许离开座位,答应孩子写完后让他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写完后一定要即时整理好书包,用抹布把桌面橡皮屑等杂物擦干净,桌面保持整洁,把书包挂在学习椅上,把椅子推到桌子下面,关掉台灯才可以离开。教会孩子爱惜学习用品,有个一年级老师发的抖音特别火,很多的铅笔都找不到失主,孩子丢三落四的这个问题也好解决,可以让孩子以旧换新,经检查合格后会发放给他新的学习用品。

和孩子沟通的重要性,鼓励和赞美孩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碰到各种的问题,定期抽出亲子时间陪孩子聊天,发现孩子有问题要即时正确地引导。给孩子树立目标,鼓励孩子去完成。培养一个和孩子一样的兴趣爱好,尽量陪同孩子一起学习进步。

电子产品。好多家长一谈到电子产品就谈虎色变,有的父母担心孩子沉迷这个就坚决杜绝孩子接触,也有个别的家长认为制止不了就放任不管。现在科技网络这么发达,孩子适当的接触电子产品对孩子是有好处的,可以要求孩子在写完作业或是孩子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后,奖励孩子一定的时间去玩。

正视孩子的不足。孩子毕竟是孩子,思维模式和自我约束能力远远不及成人,不能以成人挑剔的眼光要求孩子,不要对孩子要求太高。

家庭教育是一个持久战,给孩子培养一个好的习惯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有了好的过程,还会愁没有好的结果吗?部分家长以工作忙没有间为借口,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转嫁给学校老师,一个班几十个孩子,老师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正因为没有时间,才要拿出少量时间给孩子培养一个好的习惯,一劳永逸。希望每个家长都能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配合学校老师做到真正的家校共育。

不要认为别人家的孩子都是好孩子,每个孩子的理想都是天天吃零食、玩手机、看电视、不写作业,因为他是孩子,所有的坚持都来源于家长的坚持。

一个家就像是一块土壤,它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在其中发芽生长的植物是茂盛还是枯黄。我以为,最能衡量婚姻质量的,不是房子、车子和票子,而是孩子。你的婚姻好不好,看孩子就知道。

中国古代有着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三字经》就明确提出了家庭教育的责任:“养不教,父之过。”《颜氏家训》,也强调了早期家庭教育的意义:“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己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千百年来,传统家教在三个方面积累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重视。

传统家教通过家规、家训、家风等形式,对家庭教育进行规范,用制度和仪式对儿童进行教育。古人讲,“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所谓家规,是指一个家庭的行为规范,一般是由一个家族遗传下来的教育规范后代子孙的准则,也叫家法。

家训一般是家庭的前辈对晚辈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与训导。如果说家规比较刚性,家训则显得亲切柔软,往往以谈心的方式出现,家风是一个家庭的文化氛围,体现了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

在古代,这些规范中积极的一面,不仅让儿童在启蒙时期得到及时的教育,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家庭这一载体得以传承。

传统家教强调以德为先,把做人作为教育之根本,与现代教育理念“立德树人”是一致的。中国最早的一部教育纲领性著作《大学》就把明德至善作为所有教育的根本目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庸》《说文解字》《增广贤文》等古籍中也有类似阐述。

传统家教注重父母的以身作则榜样示范,强调儿童的行为训练和科学方法。身教重于言教,孔子就主张“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明末清初的理学家孙奇逢在《孝友堂家规》中,提出“立家之规,正须以身作范”。古代教育家颜之推反对“无教而有爱”的家庭教育,强调习惯养成。朱熹更明确小学的任务,就是“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这些都与现代教育理念相吻合。

因此,系统总结中国历代家庭教育的智慧,在优秀的传统家教理念基石上构建起现代家教的大厦,不仅是父母与儿童的要求,更是教育和未来的要求,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需要强调的是,在学习研究中国人的家教智慧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辨析与舍弃传统家教中那些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糟粕。只有清理这些反教育的传统家教流毒,才能建立现代的家庭教育体系。

孩子的长相,反映了婚姻的质量。越是幸福的婚姻,孩子长得越好看。一般来说,人的心性会通过表情反映在脸上,经年累月之后,人的容貌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即所谓的相由心生。

生活在幸福家庭里的孩子,不必面对家庭的矛盾和生活的黑暗,在这种充满爱的环境里长大,对一个孩子来说可谓是最大的幸运。而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内心更为宁静,不仅容光焕发,自信的气质也更为其形象增色加分。

而那些充斥着争吵和负面情绪的婚姻,给孩子的心中留下的阴影往往是难以磨灭的。

孩子的性格,暴露了婚姻的真相。孩子的性格,就是婚姻的照妖镜。一段婚姻究竟幸不幸福,通常看一看孩子的性格就会真相大白。设想一对刚刚还吵架到面红耳赤的夫妻,转头却教育孩子要温柔和善,其效用可想而知。父母的冷战、热战,孩子不可能感受不到,耳濡目染自然会形成心理阴影。

在争吵中长大的孩子,性格往往更偏激;在冷漠中长大的孩子,性格更敏感悲观;而在一个彼此认同和关爱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更自信,更温和,也更懂得照顾他人的感受和心存感恩之心。

孩子的教养,预示着婚姻的未来。好的婚姻里,每个人都很柔软。懂得好好说话,不会一言不合就戳对方的痛处;懂得尊重对方的感受,不会让一方太难过;懂得互相照顾,让每个人都感觉到被支持、被爱护。

一句话:好的婚姻里,都是互相成就。无论是男人女人,还是孩子,都会变成一个更好的人。

所以,你的婚姻好不好,看孩子就知道了。当有了孩子,婚姻就不再是两个人的事。原生家庭的婚姻质量,会影响着孩子的一生,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孩子的长相、性格乃至教养。

父亲的格局,决定家庭的方向。一个家庭的福气运道,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家庭成员共同努力得来的。

家庭要想和谐兴旺,首先要走对方向,父亲的格局就决定着家庭的发展方向。

曾国藩曾说:“谋大事者首重格局”,心中格局的大小,决定了眼光是否长远,眼光是否长远又决定了事物的成败。

家庭的发展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家庭需要经营,需要规划。

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父亲作为家庭中的男性,承担着家庭领导者的职能,是家庭“权威”的代表。

作为家庭列车的火车头,父亲的眼光要远,格局要大,只有父亲的格局大,才能确保家庭的发展方向不出错。

老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人的一生中有大部分时间都在家庭中度过,观念、思想等都会通过家人间潜移默化的影响来传递。

如果父亲有一个大格局,那在他的妻子、后辈子孙都会受到好的影响。

在家庭生活中,父亲有大格局,就是在家庭遭遇困难或变故时,不退缩,能够顶住压力。

对待家庭小的损失不斤斤计较,不浑浑噩噩混日子,积极对待生活,对于家庭发展有大致的规划。

蒙田曾说:“作为一个父亲,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在其有生之年,能够根据自己走过的路来启发教育子女。”

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个老师,父亲是孩子在人生中接触的第一个男性形象,他肩负着帮助孩子正确认识世界,了解社会的重任。

父亲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有大格局,孩子才能健康茁壮成长,才能为家庭的兴旺积蓄后备力量。

在教育孩子中,父亲的大格局体现在不给孩子贴标签,懂得孩子的品格比能力更重要。

说到才女,不少人会想到民国时的“合肥四姐妹”,进而感叹合肥张家是个风水宝地。

其实这个风水并非天定,父亲张兆武为此付出了很大努力。

张兆武是位有大格局的父亲。他喜欢接触各种新鲜事物,爱看书、藏书,他从不限制孩子们的发展,但又对孩子们严格要求,有着教育孩子的底线。

五四运动之后,怕儿女们染上封建陋习,更是举家搬迁,这才有了九如巷里人见人羡的一家。

母亲的情绪,决定了家庭的温度。情绪,贯穿于我们的生活之中。由于生理的不同,与男性相比,女性情感活动更强烈,也更容易情绪化。

如果说父亲在家庭中扮演的是掌舵者、领导人的角色,那么母亲则是一个家庭的调节阀、供氧机。

虽然家庭的重担由父母双方共同承担,但与父亲相比,母亲承担更多。

在工作与家庭双重压力下不少母亲感到力不从心,情绪也变得更加不稳定。

但母亲的情绪决定着一个家庭的温度,决定着一个家庭的和谐程度。

首先从家庭生活中来看,女性温柔、细腻的特质可以在家庭生活中营造出一种暖意融融的气氛,在这种气氛下,再大的矛盾与困难都能克服。

如果说父亲是一把披荆斩棘的利剑,母亲则是一张情意绵绵的丝网,她用爱将家庭与外面漆黑冰冷的世界剥离开来。

女性相较于男性而言,更善于表达内心情感,更懂得利用语言与情绪的力量,母亲的笑脸、暖言能给每个家庭成员力量。

每个孩子都是一块白纸,你想让他变成什么样子他就是什么样子,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母亲的影响是不可能替代的。

母亲是孩子情感依赖的主要角色,如果母亲在与孩子的接触中,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那么孩子长大之后很可能会情绪调节失衡。

有本书中说:

“对大多数的成年人而言,即使一生只跟母亲发生过一次问题,心中就会存在一个说话、行为和反应跟童年时期一模一样的‘母亲复本’。”

母亲情绪不稳定,一会对孩子赞赏有加,一会对孩子大声呵斥,这会造成造成孩子长大后戒备心重,缺乏信任。

总是对孩子抱怨,朝孩子吐苦水,也会把孩子变成一个消极的人。

母亲的情绪决定家庭的温度,在家庭生活中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要发火前深呼吸,以微笑面对家人,对待爱人、孩子多用表扬多夸奖,不要总是看到不足的地方。

在合肥张家,母亲陆英是个能很好控制自己的情绪的人。

她自结婚后与丈夫从未红过脸,处处周到讨得婆婆欢心,对待儿女从不歇斯底里疾言厉色,她用自己良好的情绪为家庭及儿女成长撑起了一把保护伞。

父亲的格局决定家庭前进的方向,母亲的情绪影响家庭的氛围。父亲有大格局,母亲有好情绪,家庭才能有好的风水。

作者;青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