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张飞:你们可能无法想到,汉代成为文化人的成本有多高

在上一篇中,我为大家分析了张飞的“大书法家说”是明代人集体造假的结果,想必也有很多读者,会有不同意见。《三国志》里说,张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又有义释严颜的壮举,怎么会是一个粗人呢?

其实这是一个逻辑上的错误,无论是敬爱君子也好,还是义释严颜,都不能推导出张飞是一个文人的必然结果。

首先来说,张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只能说明他敬仰那些有文化有素养的人,但并不能证明张飞自己就是“君子”。现实生活中,很多长辈由于时代原因,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甚至目不识丁,但也不妨碍他们尊重知识分子,督促孩子努力学习。

相反倒是一些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人之间,更喜欢相互轻视,大谈读书无用论。所以这一点只能说是张飞性格中具有尊重文人的特点,其他并不能证明什么。

其次,张飞义释严颜并非演义原创,在《三国志·张飞传》中是有明确记载的:

至江州,破璋将巴郡太守严颜,生获颜。飞呵颜曰:"大军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战?"颜答曰:"卿等无状,侵夺我州,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也。"飞怒,令左右牵去斫头,颜色不变,曰:"斫头便斫头,何为怒邪!"飞壮而释之,引为宾客。

同样的,文中没有任何表现张飞文化程度的文字,反倒是严颜的话语中有礼有节,引经据典。那么张飞一则敬爱君子,二则被其气节感动,三则为大局考虑,“壮而释之,引为宾客”,就是很合理的。

这也只能证明张飞并非是完全没有理智的莽夫,如果以此作为其是文化人的证据。那么反过来,是不是就说没有读过书的人,全部都是无脑莽夫呢?显然是不成立的。

注:春秋时期,巴国内乱,将军巴蔓子以三城为酬,向楚国请求援兵。内乱平息,楚国派使者前来要求履行承诺。巴蔓子表示巴国疆土不可分割,自己作为臣子私下许诺,当以一死来谢食言之罪。言罢于使者面前自刎,楚国使者只能捧着巴蔓子的人头回国,楚王叹其忠义,不再索取城池,并以上卿之礼厚葬。这便是蜀中“断头将军”典故的由来。

“才子”张飞:你们可能无法想到,汉代成为文化人的成本有多高

然后也许又有人说了,张飞出身屠户,家里是乡绅,很有钱,一定受过良好的教育。那么大家一定是不知道,在古代成为一位文化人的成本有多高。

我们都知道东汉时期的蔡伦,改革造纸工艺,发明了“蔡侯纸”,大大降低了书籍的成本。但是,技术的出现是一会事,普及又是一回事。就像现在我国已经突破了5G技术,但是想要人人都能使用上,却依然需要好几年时间。

科技快速发展的现代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古代了。所以在汉末三国时期,书籍依然还是以笨重的竹简为主,不仅制作复杂,而且容易损坏。于是在当时还流行一种更加轻便的载体,便是缣帛。

可是帛书虽然轻便,但是其价格对于普通人来说,就过于高昂了。如果一本书以需要一匹帛来计算,汉代时,这匹帛就大概需要四五百文钱,最高曾达八百文,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的一到两个月的酬劳。

当然,光有帛还不够,想要看书,还要人往上抄书,而在汉代识字的不是官就是吏,很少有人愿意为钱去抄书,那就导致其人工价值更高。因而一卷书的价格便相当于一个工人不吃不喝大半年的所有收入,

这导致了汉朝时虽然开始出现了书肆,却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高端奢侈品店,不是普通人能够消费得起的。《后汉书·王充传》载:

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这么说吧,如果你有幸穿越到汉朝,又恰巧背了一书包的小学课本。那恭喜你,不仅可以在长安洛阳这些地方买上一间不错的宅子,剩下的还能买上几亩上等良田,以及几个好看的婢女。

所以在汉代,想要成为一名才子,要不就是出身世家大族,家中藏书千万,要不就是地方首富,家产亿万。至于自认为天赋异禀,想像王充那样蹭书看,那么前提是你要像他那样是太学学生,班彪弟子,只是因少孤而家贫。

“才子”张飞:你们可能无法想到,汉代成为文化人的成本有多高

马王堆帛书

书籍由于载体的材质而导致的成本,要一直等到唐朝,造纸术大规模普及之后,才开始有明显的下降的。这时候恰好有文献记载了唐朝书籍的价格,使我们不用像汉朝时那样去推测。

唐太宗时为了鼓励民间献书,曾经下诏:

“三管所少书,有进纳者,全给千钱。”

在《山堂肆考》中又记载:

“唐元载为相,奏以千钱购书一卷。”

可见,唐朝早期一卷书的价格一直维持在一卷一千钱左右。那这又是什么概念呢?

一卷书大概在4000到6000字之间,而古代因为书籍材质和印刷的限制,越是早期的书籍字数越少,如唐代一卷诗歌大概也就两三千字。所以唐代一卷书,大概也就相当于一本或半本《道德经》。

唐代的购买力比较强,一千钱可以购买20石的米,一石折合现代大概59公斤,即有1180公斤。如果按现在一般两三元每斤的普通米价计算,也就是说在唐代,想要买一卷《道德经》的费用,折合成人民币需要四五千元钱!

而且在初唐时期,受到印刷术的限制,如果不是畅销榜上的热门书籍,很可能不会被雕版印刷。那么只能购买人工抄写本,那价格相对印刷本就又要上涨50%。

“才子”张飞:你们可能无法想到,汉代成为文化人的成本有多高

到了中晚唐时期,影响书籍的另一个因素,印刷的问题也被解决,尤其是到了技术爆发的宋代,书籍的价格才开始迅速下降。

象山县学刊书前牌记:

每部二册,见卖钱六百文足。印造用纸一百六十幅,碧纸二幅,赁版钱一百文足,工墨装背钱一百六十文足。

那时,一整套10册20卷的《杜工部集》也才一千文,也就是说相当于唐朝早期一卷千文的价格,足足下降了20倍。

而在宋朝,城镇普通居民每月的家庭收入在2两银子,即20贯钱左右,足可以买20套《杜工部集》,这使得寻常百姓也有能力读书学习。

中国历史上书籍价格的变化,真正验证了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的硬道理。也正是唐宋时期书籍价格快速下降,使知识成本能够被大多数普通百姓接受,才能使南北朝时期就开始出现萌芽的科举制度,在唐宋得以快速发展,有了如今“穷文富武”这句话。

试想一下,在学习成本没有下降的汉代,像穿越小说那样实行科举制度,其依然还是被世家门阀垄断,普通人连学习的资格都没有,又怎么参加考试呢?

“才子”张飞:你们可能无法想到,汉代成为文化人的成本有多高

而且即使是部分寒门能够承担高昂的学习成本,在汉代依然有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横亘在他们的面前。那就是士族与寒门的区别。

汉代的寒门,现代人一般会误认为是没钱的穷人,就这就像我们对汉字中“穷”和“贫”的误解一样。在古代穷代表的是政治地位,如穷途末路中的穷,而贫才是我们现在没有钱的意思。

寒门其实也是代表了一种政治上的地位,即使家财万贯,但家中没有出过官员,政治地位低微,也会被称为寒门。相反,就算家道中落,身无分文,但如果是出自一个曾经地位显赫的豪门,依然会享受到很多的特权,如教育,选官等。

三国时期,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刘备,其一直被戏称为织席贩履之徒,现代人也认为他是一个没落的宗室,身份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便利。

但恰恰相反的是,正因为刘备属于大汉最顶尖的家族,其身份才为他带来了事业上的第一桶金。在《三国志·先主传》中,我们可以看到:

年十五,母使行学,与同宗刘德然、辽西公孙瓒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卢植。

刘备家贫,连读书都要同宗刘德然的父亲资助,但他却可以拜当时的九江太守,著名鸿儒的卢植为师。其后又在陶谦、袁绍、刘表处得到厚待,都离不开他汉室宗亲的身份加持。

“才子”张飞:你们可能无法想到,汉代成为文化人的成本有多高

相反,即使张飞家庭真的比刘备富裕很多,但其屠户的身份,恰恰就决定了他很难受到良好的教育。

这是因为屠户在古代,尤其是汉晋时期,是属于贱业,其地位之低甚至连一般寒门都会看不起。这种情况就像,你即使是再有钱的奴隶,也很难请到一位贵族做老师。而古文较高的门槛,在没有好老师的情况下,就会导致你空有书,却最多只能达到识字的地步。

这种因身份带来的等级差别,即使在张飞成为蜀汉大将后,依然没有得到真正的改变。《零陵先贤传》记载:

张飞尝就巴宿,巴不与语,飞遂忿恚。诸葛亮谓巴曰:"张飞虽实武人,敬慕足下。主公今方收合文武,以定大事;足下虽天素高亮,宜少降意也。"巴曰:"大丈夫处世,当交四海英雄,如何与兵子共语乎?"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张飞就算有一定的文化,但程度肯定有限,加上其出身低贱。因此即使张飞主动和刘巴说话,诸葛亮也劝导他,甚至后来刘备为此事愤怒,但刘巴依然以“兵子”称呼张飞,坚持不愿意与他说一句话。

“才子”张飞:你们可能无法想到,汉代成为文化人的成本有多高

这件事后来甚至还传到了东吴,被张昭和孙权两人用来讨论,其结果却是两人并没有关心刘巴不和张飞说话这件事本身是否错误,而认为他不以此取悦刘备,是一位高士!

《零陵先贤传》:

辅吴将军张昭尝对孙权论巴褊阨,不当拒张飞太甚。权曰:“若令子初随世浮沈,容悦玄德,交非其人,何足称为高士乎?”

由此可见,在汉朝,这种士族和寒门之间的等级偏见有多么的严重,因而在之后才会有“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说法。

在这种偏见如大山的环境下,张飞出身连寒门都不如的屠户贱业,即使有一颗勤奋好学的心,也无法在文化上取得成就。可惜,他如果能够晚生个五百年,说不定真的能成为一名文武双全的儒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