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紅”照亮脫貧路

青海新聞網·青海新聞客戶端訊 深秋的化隆是收穫的季節,是多彩的季節。走在化隆回族自治縣查甫藏族鄉,田間的小道上手扶拖拉機像是去城裡趕集一樣,滿車的馬鈴薯,在夕陽的照耀下,發著紅光,照亮了路邊的農田,也照亮了群眾的心田。村民們手捧著泛著紅光的馬鈴薯,高興地稱呼它是脫貧“高原紅”。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發展壯大脫貧產業,進一步帶動村民增收致富,成為查甫鄉黨委和政府一班人面前的頭等大事。

出路在哪裡?突破口怎麼找?在鄉黨委書記沈彪看來,“抓黨建、興產業、促脫貧”是一個不錯的思路。近年來,查甫鄉通過黨建引領抓產業、黨員帶頭抓落實、群眾支持抓增收模式,按照積極發展馬鈴薯產業,打造馬鈴薯之鄉,全力助推脫貧攻堅,實現了黨建和馬鈴薯種植業融合發展。 “我們根據群眾有長年種植馬鈴薯的習慣,將高原特色作物馬鈴薯種植擺上脫貧攻堅主戰場,作為群眾增收的重要渠道。”沈彪介紹,一方面積極發揮各村黨支部的引領作用,在全鄉樹立典型示範,另一方面,先後在各村黨支部召開宣傳動員會,引導群眾集中連片種植青薯9號馬鈴薯,邀請縣農業農村和科技局專業人員深入田間地頭為群眾提供技術支持,並積極向縣有關部門爭取籽種、地膜、化肥、農藥等物資。

在鄉黨委和政府的全力引導下,全鄉馬鈴薯由2015年的零星種植發展到形成特色產業,種植面積從2015年的200公頃,擴大到2019年的533公頃。

一個產業的興起,需要有帶頭人發揮引領作用,查甫鄉黨委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不斷推動村黨支部和黨員的作用,堅持組織領富、幹部幫富、黨員帶富,持續做大做強馬鈴薯產業。從2017年起,鄉黨委引導藥水泉、查甫一、索拉、東臺等村先後成立農業合作社,實現馬鈴薯規模化種植,培育黨員種植示範戶10戶,並先後把12名致富能手中的優秀分子培養成黨員,9名黨員培養成致富能手,4名村幹部培養成“雙強型”幹部,帶動周邊群眾走上產業致富路。在馬鈴薯種植初期,各支部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黨員除積極種植外,每名黨員還聯繫5-10名農戶,負責做好入戶宣傳解釋、問題收集、矛盾調處等工作,引導群眾主動積極參與,保障了馬鈴薯種植項目有序推進。

與此同時,鄉黨委積極與互助威斯頓、寧夏固原等地企業聯繫,為全鄉馬鈴薯找銷路,各村黨支部書記帶頭聯繫外地客商,做好馬鈴薯的銷售,自己帶頭收購,記者在收購點進行採訪時,看到的都是村黨支部書記在帶頭收購,真正成了馬鈴薯產業中的一面旗幟。 “把收購點設在村裡最中心的路邊,方便村民們收購。”在查甫一村的收購現場,馬鈴薯堆成了山,村黨支部書記張兆宏說:“今年產量高,收購的也多,從昨天下午到今天我已經發了13車,這幾天平均每個收購點發車的數量都在10車左右。”

據瞭解,只有12個村的查甫鄉,今年設了9處規模較大的收購點,而且有3個點設在了田間地頭,這為村民們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剛挖出的馬鈴薯,直接就從地裡收走了,價格也比去年高,真是太方便了,我們再也不用去2公里外的鄉政府收購點去交馬鈴薯了。”村民陳梅花高興地說:今年種了0.667公頃馬鈴薯,收入也比較好,明年我打算再多種上些。

昔日餐桌上的“洋芋蛋”已經成為查甫鄉群眾致富的“金蛋蛋”。從2018年到2019年,全鄉馬鈴薯種植面積達到500多公頃,畝產在3500公斤以上。據測算,收入在2500萬元以上,戶均收入可達1.8萬元,人均增收3800元,2018年脫貧的57戶建檔立卡戶中依靠馬鈴薯種植脫貧的有42戶,佔74%。同時,馬鈴薯開挖、分揀、裝車等帶動了周邊大量勞動力季節性用工,僅此一項收入可達60萬元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