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红”照亮脱贫路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深秋的化隆是收获的季节,是多彩的季节。走在化隆回族自治县查甫藏族乡,田间的小道上手扶拖拉机像是去城里赶集一样,满车的马铃薯,在夕阳的照耀下,发着红光,照亮了路边的农田,也照亮了群众的心田。村民们手捧着泛着红光的马铃薯,高兴地称呼它是脱贫“高原红”。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发展壮大脱贫产业,进一步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成为查甫乡党委和政府一班人面前的头等大事。

出路在哪里?突破口怎么找?在乡党委书记沈彪看来,“抓党建、兴产业、促脱贫”是一个不错的思路。近年来,查甫乡通过党建引领抓产业、党员带头抓落实、群众支持抓增收模式,按照积极发展马铃薯产业,打造马铃薯之乡,全力助推脱贫攻坚,实现了党建和马铃薯种植业融合发展。 “我们根据群众有长年种植马铃薯的习惯,将高原特色作物马铃薯种植摆上脱贫攻坚主战场,作为群众增收的重要渠道。”沈彪介绍,一方面积极发挥各村党支部的引领作用,在全乡树立典型示范,另一方面,先后在各村党支部召开宣传动员会,引导群众集中连片种植青薯9号马铃薯,邀请县农业农村和科技局专业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为群众提供技术支持,并积极向县有关部门争取籽种、地膜、化肥、农药等物资。

在乡党委和政府的全力引导下,全乡马铃薯由2015年的零星种植发展到形成特色产业,种植面积从2015年的200公顷,扩大到2019年的533公顷。

一个产业的兴起,需要有带头人发挥引领作用,查甫乡党委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不断推动村党支部和党员的作用,坚持组织领富、干部帮富、党员带富,持续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从2017年起,乡党委引导药水泉、查甫一、索拉、东台等村先后成立农业合作社,实现马铃薯规模化种植,培育党员种植示范户10户,并先后把12名致富能手中的优秀分子培养成党员,9名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4名村干部培养成“双强型”干部,带动周边群众走上产业致富路。在马铃薯种植初期,各支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党员除积极种植外,每名党员还联系5-10名农户,负责做好入户宣传解释、问题收集、矛盾调处等工作,引导群众主动积极参与,保障了马铃薯种植项目有序推进。

与此同时,乡党委积极与互助威斯顿、宁夏固原等地企业联系,为全乡马铃薯找销路,各村党支部书记带头联系外地客商,做好马铃薯的销售,自己带头收购,记者在收购点进行采访时,看到的都是村党支部书记在带头收购,真正成了马铃薯产业中的一面旗帜。 “把收购点设在村里最中心的路边,方便村民们收购。”在查甫一村的收购现场,马铃薯堆成了山,村党支部书记张兆宏说:“今年产量高,收购的也多,从昨天下午到今天我已经发了13车,这几天平均每个收购点发车的数量都在10车左右。”

据了解,只有12个村的查甫乡,今年设了9处规模较大的收购点,而且有3个点设在了田间地头,这为村民们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刚挖出的马铃薯,直接就从地里收走了,价格也比去年高,真是太方便了,我们再也不用去2公里外的乡政府收购点去交马铃薯了。”村民陈梅花高兴地说:今年种了0.667公顷马铃薯,收入也比较好,明年我打算再多种上些。

昔日餐桌上的“洋芋蛋”已经成为查甫乡群众致富的“金蛋蛋”。从2018年到2019年,全乡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500多公顷,亩产在3500公斤以上。据测算,收入在2500万元以上,户均收入可达1.8万元,人均增收3800元,2018年脱贫的57户建档立卡户中依靠马铃薯种植脱贫的有42户,占74%。同时,马铃薯开挖、分拣、装车等带动了周边大量劳动力季节性用工,仅此一项收入可达60万元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