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地產不行,而是你的“地產觀”不行了

【老潘說】地產難幹了,苦日子來了,今天的房地產,到底怎麼了?

1,算一下舊賬,應該說,合適槓桿,高週轉是需要的,但房企過高槓杆,過高週轉,催生諸多黑馬房企的同時,也讓某些房企陷入絕境,但更重要的是,過高槓杆,過高週轉,這些年也深深“刺痛”了這個行業,也讓更多房企習慣了“路徑依賴”,習慣了靠外部行情輕鬆的賺錢模式。

而進入下半場後,增長的邏輯開始靠真正沉下心來“強內功、強產品,強服務,強運營”,這些慢功夫,苦功夫,對絕大多數過去多年粗放的房企而言,還真不適應、不習慣。

2,地產是個資本密集行業,而過高的資本引擎也帶來房地產這個行業的“異形”——核心因為資本眼中沒有“客戶”,只有數字,只有規模利潤之下的“乘數效應”

在資本眼中,客戶,產品、服務都是“財務大餅、財務指標大提升”下的工具和手段而已。

3,資本也是有價值的,資本過小,行業發展也會變慢,資本是放大器,也是加速器。但資本力量過大,行業快,企業肥,但對一個行業負效應也不小。

比如房地產這個行業靠什麼驅動?上半場核心還是資本槓桿和政策紅利的力量。正如上半場靠膽量,下半場靠實力,房企在上下半場轉折時的“能力切換”非常之難。

尤其在如今行業到頂大局已定,大企業病蔓延無奈,銷售融資皆乏力、貪汙者多,行情一弱,大部分明星經理人也無力迴天……房地產的“苦日子”以前最多都是1、2年而後行情又大漲了,但如今這個行業大概率進入“漫長寒冬期”,面向未來,房企面對的是一場“持久戰”,更是一次“內功(迴歸客戶、迴歸產品服務力,迴歸精細管理)”的大長征。

4,還是那句老話,不是地產不行了,是你的地產觀不行了。

再好的行業,也有跌落的企業

再差的行情,也有優秀房企的突圍

今天老潘分享新認識的朋友吳昊的一篇《朋友說:做了10多年地產,從未感覺到像今年這麼難過》,很有啟發。

我一個做了10多年地產的哥們,在微信上兩次給我說了同一句話:老吳,從來沒有感覺像今年這麼難過。

為了安慰他,我決定寫這篇文章。

1,元首錯了,將士們怎麼辦?

最近行業比較火的三個話題:分別是地產天機的爆料,樣板間的燈壞了,以及貝殼新房卡住了開發商的脖子。

大家討論得熱火朝天,群裡有人說:吃這些話題的瓜,說明你們職務不高。

的確,行業職務高的朋友,最近心裡的兩塊石頭:

一是勸老婆繼續拿錢跟投,二是勸員工內購,雖然自己都覺得說不出口,但還是要去做。

當然,這不是他們感到最難受的,最令他們內心作難的——是明明看到很多問題,但不知道怎麼下手!

忽然感覺自己不會幹地產了,這讓老地產人情何以堪。

如果某一天,餐館裡的服務員和廚師——每天花時間最多的不是哪裡買菜和怎麼做菜,而是要賣多少盤菜,做多少道菜——那麼,這間餐館多半是被資本收購了。

我那個哥們的窒息感,估計也是因為——建什麼樣的房子沒工夫討論,但是修多少套房子和賣多少套房子,可是從早說到晚上。

簡單歸納一句話:脫離顧客搞發展。

房地產行業,資本屬性很重。

沒錢,你就買不到地,失去入場券;

借錢,不但能買到地,還能獲得足夠話語權。

所以,整個行業的高管,其實接受的是資本邏輯:別談什麼產品,說的都是指標。

最近一兩年,我都在思考產品,朋友們都誇我,地產圈就屬我有情懷。

其實我有屁的情懷:商人,必須取悅顧客,我不過是幫助行業怎麼討好顧客。

任正非公開說

消費愛國情懷過多,回去批評他們,靠產品讓顧客滿意,才是商人的王道。

但是資本從來不是一個直接的行業,所以他們眼中——沒有顧客,只有“乘數效應”:

如果一件商品利潤是1元錢,資本會說,如果一年銷售10億件,那就是1*10億=10億元,你們誰來幹到,年薪1000萬。

對於行業人來說,這個命令意味著要10億個顧客購買,產品得如何做,渠道要建多少,發貨的車皮要多少次,有沒有那麼多顧客,都很不好說。

KPI,不符合客觀現實,但都不敢說,說了就叫——找客觀理由。

我那哥們的苦悶,大約是這樣:全年忙得沒過性生活——10億件只生產了6億件,然後還庫存著3億件,正搞內部消化呢

今天的地產業,已經不是地產業了。是資本“乘數效應”的執行人。

過了百億衝千億

過了千億衝萬億

他們還在行業集中度上放飛自我,16萬億的新房產值,佔10%份額,那不也得1.6萬億?

開什麼玩笑

同樣1萬億,10個房企分擔都輕鬆,1個房企獨享的組織架構,房地產業還沒設計出來。

10億銷售額的單盤,你需要1000個。

就一個問題,你需要多少個決策人?怎麼管控?

  • 決策人授權太多,地產天機上的文章就發不完;

  • 決策人授權太少,就會出現樣板間的燈壞了,流程需要走半年。

  • 決策人犯錯過多,就會讓貝殼卡住脖子。是啊,你的利潤只有8%了,他們要拿走5%。

韓信用兵水平高,但同時只能打一場仗;

你要學二戰的德國,東西路同時開戰,地球表面全覆蓋,一個希特勒是不夠用的。

現在地產人的心境是:元首錯了,將士們怎麼辦?

黃奇帆在關停清算P2P的意見裡,舉了5隻手贊同,大意是

資本追求“乘數效應”,對社會生態破壞太大。

而真正的行業人,做一個加法,都非常困難。

2,大時代的混亂

我特別喜歡看歷史大背景下的小人物故事。

上帝的敘事中,通常用那10年、100年而一筆帶過,但是,對於具體的人,每一天都是醒著過的。

不管地產保持行業屬性,或是演變為資本的代言人。

不論哪個歷史時期,沒有人能獨善其身,多數人都被裹挾而隨波逐流,但也能看到不少獨善其身的智慧。在合適的環境裡,再次枝繁葉茂。

我看到的歷史智慧,有3點,歡迎智者補充:

智慧1:

少談模式,多談邊界

因為外行才談模式,而內行更關注邊界。

就比如最近大家熱議的貝殼現象,要不要採用分銷模式,優劣各是什麼,估計微信的服務器上存了1T的聊天記錄。

說得越多,越顯外行。

化妝品行業給到他們的“貝殼”,是80%。因為售價100元的口紅,成本不到5元。

貝殼才收5-8%,如果你的樓盤利潤空間有20%,當然可以當作長期模式來建立了。

可是,你有麼? 所以,它註定不會成為模式。

一切生意的邊界,只有三個數據:一為來訪;二為轉化率;三為成交

樓盤就更慘了,來訪量有極限,因為房子長在地圖上,沒法通過電商或者物流運輸,

周圍有多少人,不但決定了來訪,甚至老早就決定了地價——人口密度大的土地,地價就高。

守著高價地,找別人要來訪,略顯外行。

大多數樓盤並不缺來訪,即便來訪量很低,也是你的土地價值決定的,至少你得到了地價便宜的補償。

凡是期末考試,請渠道和行銷來衝成績的,必定在日常中忽略了轉化率。認真統計一下,你家樓盤,轉化率是多少?

  • 為轉化率多投一倍精力,來訪上就少付出代價,就是這麼簡單。


  • 用0.8%去壓銷售團隊的成本,必然會在後期付出5%的渠道代價。

找到你樓盤的來訪、成交和轉化率邊界,並做到正常,問題就消失了。

智慧2:看透畫面,專注規律

在任何歷史大時代,特徵都很明顯,就是思潮和運動特別多,各種各樣的人物和畫面,都會出現在你面前。讓人特別的不淡定。

阿Q參加了革命,地位都提高了一大截。

前幾年,有個代表90後說不買房的女孩子,叫馬佳佳,鬱亮專門請她去萬科搞了講座,這叫不淡定。還有一群連買賣都不懂的孩子們,創了業。13年民間金融搞廢了一批,16年變成P2P時,換湯不換藥再來了一次。

我們正身處在一個大時代,這讓人興奮,所以畫面太多了。

有人教你做人,有人教你投資,肯定還有人教你做房地產。

佛法說迴歸本心,我也不知道這個本心是啥意思。但,守住價值,什麼畫面都破了。

並沒有提高社會某一方面效率的事情,它又被說的特別神奇,就遠離它。

房子就是用來住的,讓顧客得到更好的生活,就是效率的提升;

至於其固定資產屬性,排在第二,根本就不需要談,每套房子都有。

創造更好生活的房子,資產屬性就特別高。

智慧3:控制慾望,追求價值

據地產天機爆料,保利吳章焰查出來兩位數的小目標,讓人嗟嘆不已。我在會議室,聽吳章焰講過許多次,高中暑假去幫姐夫賣菜的故事,從而得到顧客思維,駕馭百億規模。令人敬佩不已。

按照平行時空的推演,假設吳章焰,沒考上大學,一直賣菜。可能比現在的處境好得多。

地產是錢過手特別多的行業,而追求錢,目前又是國民大背景。

在癲狂的大環境下,手上有那麼多錢經過,太煎熬。

古有南柯一夢,四川有麻將血戰到底,每打一場,感受一次人生:

贏錢了自然開心,輸錢了當然沮喪。

既要講技術,也要看手氣,但都不取決一把的輸贏。

30歲贏的大牌,50歲一把輸光,肯定不是最佳策略。在你退休之前,牌局是繼續的。

很多人叫囂著30歲多贏,40歲退休。

但以牌桌上的經驗來看,贏錢了的人,都希望再打幾把。歡迎你多到成都,找我打麻將,體會人生。

3,粉絲失去了他的偶像

真理,從來沒有正誤。你看,前面3點,我寫得多麼正確,但真理並不在我手中。

真理,掌握在行業偶像的手上

每個武林,都有宗師。

但得到宗師的這個人,是靠什麼手段得到:是打出來的,還是玩出來的,或者繼承的,也可以是花錢買到的——將改寫整個武林的生態。

就是這麼簡單,任何社會組織的管理,都需要“偶像”,智商高的給他喬布斯,放縱的人有李白,普通人的出路是楊超越。

假設你在公司重要崗位用錯一個人,會感覺到隊形全亂。

最近,王思聰走下神壇,不奇怪。

他佔據太多崇拜,而自身條件又讓普通公民感到絕望。

  • 地產行業的偶像,王石算一個,萬科的理念對行業有深遠的影響,但是毀於晚年離婚;


  • 宋衛平算一個,但他退休了,


  • 麓湖的羅立平和阿拉亞的馬寅,都已經掌握了規律,屬於大牛,但對於整個行業來說,能級太小。

資本意志統領行業,只用了兩招:聽我的都做大,不聽我的都做不大。即便到今天,還有人跳進“用槓桿,做規模”的水潭。

BOSS們心中裝著楊國強

總裁們崇拜那個年薪過億的區域總

隊形就全部混亂

假設,你天天給月入2萬的廚師,講外賣小哥月入5萬的故事,那你的這個餐館,離關門那天就不遠了。

地產人的混亂和迷失,根源在偶像缺失。

希望,你是下一個行業正確的偶像。

不是地产不行,而是你的“地产观”不行了

END

專注地產30強之變

地產總裁內參

努力為地產總裁提供“建設性、啟發性”內容!

請註明公司城市姓名,否則不予通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