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窮”更可怕的,是父母向孩子“哭窮”

比“窮”更可怕的,是父母向孩子“哭窮”

比“窮”更可怕的,是父母向孩子“哭窮”

哭窮教育對孩子百害而無一利

我們常聽老一輩的人說:“生下的男孩要窮養,而生下的女孩要窮養”這句話,放在過去的社會中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但對於現如今的社會來說,如果繼續一味的給孩子灌輸窮的思想,那麼不僅會讓孩子產生一種自卑的心裡。

而且不利於孩子成人踏入社會中的發展,畢竟這些孩子即使可能自己工作賺錢了,也不相信這些錢是通過自己能力賺的,因為真的“窮”慣了。

比“窮”更可怕的,是父母向孩子“哭窮”

先前知乎上有這麼一則提問:家長對孩子哭窮會有什麼影響?

有個網友回答道說:

“低到塵埃裡,感覺自己做什麼都不行,花錢變成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感覺自卑,不配擁有好東西,喜歡活在自己的幻想中,一旦現實跟自己不一樣就會變得敏感易怒。”

其實,很多家庭並不是沒錢,只是想通過向孩子哭窮來教育孩子更懂事,而孩子對父母傳遞過來的能量是非常敏感的,可能會如父母所願變得更“懂事”了。

可這只是父母看到的表面現象,伴隨著孩子內心長大的各種負面影響,父母是看不到的。

長大後,這些影響會一直根植心底,影響著孩子的生活觀、婚姻觀,甚至終其一生也難做到自治自愈。

比“窮”更可怕的,是父母向孩子“哭窮”

先前有這麼一則新聞:“昆明失聯女大學生確認死亡”的消息登上了熱搜,引發了網友的熱議。

據悉,該女孩是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的一名大二學生,失蹤多日後遺體在一公園內找到,僅給家人留下一封遺書。

比“窮”更可怕的,是父母向孩子“哭窮”

失聯女大學生

女孩在遺書中這樣寫道:

“從小我就特別羨慕有錢人家的孩子,想要什麼就有什麼,什麼也不用擔心不用考慮,我因為家庭條件不好,在別人面前永遠抬不起頭來。”

“每次和你們要生活費我都很難開口。還經常因為錢和你們吵架,現在我都不怎麼敢和你們打電話了,我怕我聽到你們的聲音我就會哭。”

“我好像都抑鬱了,不願和別人交流,想一個人待著……”

字裡行間流露出的卑微、孤獨和無助令人心痛,有的網友說出生在這樣家庭的孩子,真可憐。

也有人說女孩是因為攀比導致了抑鬱,太不體諒父母了。

可認真讀完女孩的遺書,卻會發現,她其實是一個很懂事的孩子,知道父母把她養大不容易,但由於家庭貧困,再加上經常因為錢與父母爭吵,讓她產生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從而對生活失去了信心。

遺書中,她還希望父母能夠好好教育自己的妹妹,不要讓妹妹像自己一樣。

貧窮曾給她造成多大的心理陰影,我沒法想象,但值得思考的是:父母對待貧窮的態度和行為,往往會對孩子產生巨大的影響。

比“窮”更可怕的,是父母向孩子“哭窮”

很多家長不知道,一個總是告訴孩子“我們很窮”的家庭,毀掉孩子是輕而易舉的,它就像是無孔不入的慢性毒藥,時時給孩子洗腦,最終讓孩子無處可逃。

作家埃德加·布萊索曾說,如果孩子從小就被灌輸成一個“窮人”,那她一輩子都會是個“窮人”。

這裡的窮,絕不僅僅指物質上的匱乏,還包括生活中的壓力感和不確定性。

經常對孩子“哭窮”的父母,會讓孩子對生活中的困難反應過度,無法考慮長遠打算,甚至很容易走極端。

比“窮”更可怕的,是父母向孩子“哭窮”

“哭窮”聲中長大的孩子很難擁有幸福感性格也容易有缺陷

有些事情,細思極恐。

雖然,不是所有貧窮家庭都會把孩子逼入絕境,但在哭窮聲中長大的孩子,普遍沒有安全感,特別敏感、自卑,更可怕的是:

貧窮思維一旦刻進生命的底色,就會變成性格的一部分,一輩子恐怕都改不過來。

曾在網上看到一個高中女孩的故事。

她說,在外人眼裡她是個陽光開朗的女孩,其實這些都是假象,真實的她,自卑、敏感、脆弱,不敢去和優秀的人結交,不敢參加同學的聚會。

因為她窮,沒有一點能支配的零花錢。

其實,她家條件還可以,可是她父母嚴格控制她的零用錢,總是念叨賺錢不容易,不能亂花。

哪怕是買學習資料,媽媽都不捨得。

如果參加一些比賽需要報名費的,爸媽就會勸她放棄,說萬一輸了沒得獎不就白花錢了,更不必說向他們要錢買其他的。

她喜歡一個男孩子,只敢偷偷喜歡,不敢採取任何行動,因為覺得根本配不上他。

女孩說,最痛苦的不是貧窮,而是父母向她哭窮,不斷向她灌輸窮的理念,讓自己自卑到了骨子裡。

可是,當父母經常對孩子抱怨“錢不夠花”,把“我們家窮,這個沒必要買”掛在嘴邊時,只能給孩子帶來更多的負面影響。

比“窮”更可怕的,是父母向孩子“哭窮”

哭窮會讓孩子變得摳門、吝嗇,甚至長大後過度追求物質。

還有一種父母,不一定真的窮,“哭窮”可能只是他們的一種習慣,出發點是想用窮養來鍛鍊孩子。

可是,當父母經常對孩子抱怨“錢不夠花”,把“我們家窮,這個沒必要買”掛在嘴邊時,只能給孩子帶來更多的負面影響。

這種負面影響,有的是因為內心的匱乏而變得摳門、小氣,不願付出;

有的是在讀書時,通過和同學間的比較,產生了自卑心理,長大後成為討好性人格;

更有甚者,是想要的東西總得不到,以致成年後產生畸形的金錢觀而過度追求物質……

比“窮”更可怕的,是父母向孩子“哭窮”

好的教育是物質可以貧窮但精神不可以匱乏

面對貧窮,有的人像松柏一樣,有著不屈不撓和奮發向上的精神,有的人卻性格扭曲,甚至淪為金錢的奴隸,命運千差萬別。

而這種種都離不開父母早期給孩子餵養的精神養料及影響。

首先,生活再苦,也要給予孩子希望。

一個孩子的內心是否富足或貧瘠,並不完全是由於物質是否缺乏而導致,而是一個家庭對待生活的態度。

比“窮”更可怕的,是父母向孩子“哭窮”

再次,父母首先要跳出貧窮思維,孩子才能有格局。

很多父母教育上的誤區,是一方面希望孩子將來出人投地,有眼界有格局。

一方面又跳不出貧窮思維的侷限,捨不得花錢帶孩子去旅遊,給孩子買新奇的物件,或者帶孩子去看場電影,還要求孩子跟他們一樣節約。

而這不僅減少了孩子與外界接觸的機會,還會影響大腦的發展,從而限制了孩子對世界格局的認識。

父母該做的是,定期帶孩子去看一下新鮮的事物,開開眼界,逛街的時候,買件貴一點的衣服,並讓孩子明白,將來只要努力,就能擁有好的東西。

比“窮”更可怕的,是父母向孩子“哭窮”

最後,讓孩子學會理財,樹立孩子正確的金錢觀。

教育專家認為,家長跟孩子談錢的態度影響著孩子的金錢觀。

不要告訴孩子,這個商品很貴,我們買不起,而應告訴孩子:“我們每個月都有預算,現在已經超預算了,所以只能下次再買。”

對於孩子的合理需求,應儘量滿足,若實在能力有限,也定期給孩子一些零花錢,鼓勵孩子通過攢錢來實現自己的心願。

好的教育從來不是哭窮,甚至裝窮,而是通過適當的教育讓孩子懂得人生的意義和自我成就的價值。

父母的言行裡藏著孩子的未來。

聰明的父母,從來不會向孩子哭窮。因為,不哭窮的你,才能給孩子更堅實的鎧甲,應對生活的挑戰

比“窮”更可怕的,是父母向孩子“哭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