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老狼a
八國聯軍入侵的時候,如果慈禧不跑,甚至舉全國之力去強硬對抗的話,那麼結局一定會很慘,最慘的自然是死。
那,為什麼這樣說呢?
首先,我們先要了解一下八國聯軍為什麼要入侵,他們要滅了大清朝嗎?自然不是,主要還是利益所趨。
這中間的導火索關鍵還是慈禧太后公然向列國宣戰。本屬於一場光緒帝與慈禧太后之間的政治較量,卻直接導致了八國聯軍入侵的後果。
光緒帝在甲午戰爭後,痛定思痛,決定實行維新變法。變法得到了一種維新派大臣的支持,也讓一眾列強觀望,想以此獲取利益。
但是,這讓保守派的慈禧大為反感,感覺自己的統治地位受到了威脅。所以,原本如火如荼的維新運動遭到了慈禧的打壓。
義和團奉慈禧命令進京,進行了大動作的屠殺活動。焚燒教堂,屠殺洋人,毀壞洋物,甚至進攻了外國使館,殺死了洋人使臣。
慈禧覺得這樣還不夠,甚至發佈詔書,直接向十一國宣戰。要舉全國之力與列強作戰,所以才帶來了八國聯軍的入侵。
其次,八國聯軍入侵之時,發現清軍的軍械庫內武器都很先進,甚至比他們的還要好。
那麼為什麼清軍不抵抗呢?慈禧甚至要帶著光緒帝跑呢?主要還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晚清時期,可以倚重的大臣越來越少。洋務運動的發起,喚起了一眾民眾名族意識的覺醒。對於守舊清朝統治的觀念越來越不滿。
這其中就包含了支持維新運動的一眾漢臣,如李鴻章,張之洞,曾國藩等等。這可都是晚清的中堅力量。
慈禧向列國宣戰,說要舉全國之力與列強死拼的時候,卻沒有得到這一眾中堅力量的大臣的響應。他們甚至與列強簽訂了地方協議,得以確保大地區的和平,史稱為“東南互保。”
所以當八國聯軍入侵的時候,慈禧發出詔令要迎戰時。李鴻章的回覆是此亂命也,粵不奉召。張之洞直接明說,臣坐擁東南,死不奉召。
所以,失去了這股中堅力量的抵抗,僅憑京津的兵力與毫無章法的義和團如何能跟列強的軍隊相比。
最後,群眾的民族意識渙散也是關鍵。在守舊的清朝統治下,民眾的心都是愚昧的,麻木的,腐朽的。國家變成什麼樣,他們絲毫都不關心。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八國聯軍入侵的時候,甚至還有百姓去給聯軍引路,幫著聯軍去對抗清軍,完全沒有自己的家園正在被破壞的意識。
連民眾都沒有對抗聯軍的心,甚至抱著看熱鬧的態度。那麼,還如何指望軍民一條心,擰成一股麻繩去對付列強呢。
所以,慈禧的逃跑是她思慮再三,做的最合理的選擇。並不是她不想舉國之力去硬抗,而是她根本就沒有這個舉國之力去跟列國硬拼。
而她也不關心國家會變成怎樣,她只在乎自己的權力還在不在。她心裡也知道,八國聯軍沒有滅清的打算,所以逃跑是最好的辦法。
(如您有不同見解,或者補充,請在評論區留言,這裡是“鐵匠聊文史”,願和每位朋友分享和探討那些前程往事……)
鐵匠聊文史
八國聯軍侵華時,慈禧倒也是想傾舉國之力硬氣一把,但現實卻狠狠的扇了慈禧一巴掌。
名義上,慈禧手握光緒這個傀儡皇帝,還是大清朝的最高統治者,但實際上慈禧已經控制不了當年她一手提拔的封疆大吏了。
八國聯軍入侵時,慈禧下令各地的巡撫總督出兵勤王,然而出人意料的一幕發生了。
湖廣總督張之洞說:臣坐擁東南,死不奉詔!
兩廣總督李鴻章態度更是囂張,直接說:此亂命也,粵不奉詔。
像張之洞、李鴻章都是慈禧一手提拔起來的重臣,理應唯慈禧太后的馬首是瞻才對,為什麼敢於直接對抗慈禧的命令,還說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話來?
張之洞、李鴻章敢這麼說,是因為他們有這個本錢!
慈禧作為當時清政府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代表的是清朝統治階級的利益。清朝的統治階級是誰?自然滿人!
在清朝的前中期滿人掌握著絕對的權力,漢人的士大夫很難進入權力的核心。可是到了晚清時期,曾經風光一時的八旗貴胄們已經淪為了只會抽大煙、鬥蛐蛐、遛鳥的平庸之輩,慈禧不得已才會啟用漢人出身的李鴻章等大臣。
這個原因,就是張之洞、李鴻章等人敢於抗命的原因之一。因為這個已經破爛不堪的大清帝國,離開了李鴻章們還真的運轉不了。
其次,已經併入膏肓的晚清政府,已經失去了對各地巡撫總督們的掌控能力。在清朝中前期,清政府引以為傲的八旗兵駐防的全國各地,能夠很好的制約各地的總督巡撫。但是清朝後期,八旗兵的戰鬥力已經不堪一擊,倒是地方漢人武裝勢力興起,比如說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等淮軍、左宗棠的楚軍。
換句話說,像李鴻章、張之洞這些漢人出身的封疆大吏,他們手裡有兵,而且這些兵是直接聽命於他們的。
有兵還不行,還得有錢。
張之洞李鴻章都是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他們在擔任督撫期間,在自己的轄區內興辦實業、建立工廠。比如說張之洞創辦的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李鴻章創辦的江南製造局、輪船招商局。而這些工廠,實際上是掌握在他們自己手中,而不是慈禧手中。
結合以上種種原因,當張之洞、李鴻章等人認識到清政府根本無力對抗列強之後,選擇了抗命。非但如戲,李鴻章等人還越過了清政府,直接和列強簽訂協議,避免了江南半壁被列強入侵。這就是東南互保!
除了以李鴻章為首的漢人封疆大吏隔岸觀火之外,當時很多的百姓對於列強入侵其實也是無動於衷的。
雖然當時義和團運動是打著扶清滅洋的旗號,但對於其他很大一部分底層民眾來說,對於洋人的入侵相當漠然。
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英軍的軍艦沿著珠江北上,和清軍的戰船交戰,珠江沿岸站滿了圍觀的百姓,他們可不是來幫助清軍的,而是來看熱鬧的。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時,當地的老百姓反而是幫八國聯軍引路。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國不知有民,民亦不知有國也!大清國是滿人的大清國,和底層百姓毫無關係!
慈禧這個時候想傾舉國之力,已經不可能了!
小鎮月明
有網友問:如果慈禧不跑,舉全國之力和八國聯軍強硬對抗的話,結果會如何? 其實在八國聯軍戰爭當中,清朝已經是舉國之力了。
在平津參戰的武衛軍已經是整個清王朝當時最精銳的部隊,武衛軍唯一沒有參戰的就是袁世凱的7000人,其他的5萬人都已經在戰場上。清軍在北京訓練的八旗洋槍隊,虎神營也已經參戰。
清軍在東北訓練的八旗和地方洋槍隊4萬人,也都已經參戰了。可以說清朝最精銳的十萬多陸軍,有90%都已經參戰。另外還動員了數十萬義和團參戰,這已經是1900年,清朝可以動員的最強力量。
在東北的4萬精銳力量,在17萬俄軍的打擊下,經過4個月激戰,已經全軍覆沒。在平津地區的武衛軍和虎神營,在殺傷2600多聯軍以後,也全部失敗。到慈禧開始逃跑的時候,清軍還保留的有作戰能力的部隊,不過2萬-3萬人。就是抽調上來,也不是5萬八國聯軍的對手。
在抗戰時期的華北戰役,日軍侵佔華北,日軍參戰1個師團又3個旅團,實際兵力不到4萬人。
第29軍在平津的部隊包括,第37師,下轄4個旅,第38師下轄4個旅,第132師下轄4個旅。第143師下轄3個旅。另外還有1個騎兵師,2個獨立步兵旅,1個特務旅和2個獨立騎兵旅,十萬大軍。
從7月25日,日軍正式發動進攻,到7月31日,平津就失守了。整個戰役,日軍陣亡127人,負傷384人。
1900年的平津戰場,清軍洋槍部隊6萬對戰5萬八國聯軍,從5月28日一直激戰到9月初,殺死對手2600多人。在東北,清軍4萬洋槍部隊也與17萬俄軍對戰,堅持了4個月。
深度軍事
慈禧太后不跑,跟八國聯軍死磕???
這能叫個問題嗎?死磕的結果,就是磕死唄!
實際上,八國聯軍進北京的時候,慈禧根本做不到“舉全國之力”,她頂多也就是“舉半國之力”,因為當時中國最有實力的地方大員們,紛紛讓慈禧玩蛋去!
當北京的那封所謂的“宣戰詔書”傳達給南方各省的總督們的時候,第一個知道消息的李鴻章立刻意識到——大難即將臨頭!他馬上命令自己的學生,上海的鐵路大臣,郵電部尚書盛宣懷:按住詔書,嚴格保密,不要下發!
李鴻章隨即與南方各省的總督巡撫們聯繫,得到了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和閩浙總督許應騤、四川總督奎俊、鐵路大臣盛宣懷、山東巡撫袁世凱等人的支持。李鴻章的態度是:“若不量力而輕於一試,恐數千年文物之邦,從此已矣”,認為這次貿然的宣戰行為,很有可能導致列強聯手進攻,中國有亡國滅種的危險!
各省督撫們對比表示認同,於是以李鴻章為首,南方的封疆大吏們紛紛向北京表示:“我們認為您的這道命令是在義和團的劫持下發出的,因此我們不敢遵從”(此逆詔也,粵不奉詔)。
李鴻章等人聯手於列強簽訂了“東南互保”條約,表示絕不遵從北京命令與列強開戰,同時也要求列強軍隊不得進入東南互保各省。這個條約使得中國大半尤其是上海免受戰火,功勞尤甚。
當時中國的軍隊雖然總數將近有百萬之多,但是大部分都掌握在這些地方實力派手裡,他們不動,慈禧談何“舉國之力”啊?
何況慈禧就算能調動舉國之力也沒用,她手裡能用的上的兵,也就是那幾萬“武衛軍”而已:
(武衛軍歷史照片)
戊戌變法之後,慈禧太后深感槍桿子裡面出政權,決心擴充自己的武裝力量,於是組建了“武衛軍”,用來鞏固京師。袁世凱也被納入武衛軍體系。包括聶士成、董福祥等人的地方軍隊也被納入武衛軍。裝備遠好於普通八旗綠營等,單兵武器就是著名的98K毛瑟步槍,重武器還有馬克沁重機槍,步兵炮等等。
但是除了他們以外,清朝基本就沒有拿得出手的武裝力量了。全國的八旗兵綠營兵,已經腐敗的連老百姓都打不過了,更不要提上戰場打仗。
舊有的湘軍、淮軍,在慈禧分化瓦解的政策下,已經崩潰。湘軍早就被拆分,淮軍在甲午戰爭中基本被日軍消滅,清朝除了四五萬武衛軍以外,可以說沒有任何戰鬥力。
從照片上都能看出來所謂的“精銳”武衛軍的精神面貌,也只不過是比普通的八旗兵好一些而已。相比於在殖民地戰場上久經戰陣的八國聯軍來說,依然不堪一擊。
而且清朝內部並不團結。武衛軍的首領聶士成一直很鄙視義和團,認為義和團是“拳匪”,因此雙方過節很深。在於八國聯軍交戰時,聶士成的武衛前軍居然要前面抵抗八國聯軍。後面還要抵抗義和團!因此腹背受敵,很快敗下陣來,聶士成本人犧牲,殘部潰散後後來成為了北洋張勳的班底。
聶士成部是清朝武衛軍的主力,他一死,其他的部隊更是完全潰散。主要是清軍一直以來都是兵無鬥志,完全靠將領的強制命令行事,將領一死自然全部潰散。無紀律與嚴重的腐敗註定了清軍必然失敗,與裝備無關。實際上當時的清軍裝備與八國聯軍並無差距,一些精銳清軍的裝備甚至比八國聯軍還好。
如果慈禧堅持留在北京,無非就是下一個崇禎——君王死社稷。可惜她哪裡有崇禎的氣節,估計投降的可能性很大,至於聯軍殺不殺她,哪就不好說了。
另外,八國聯軍戰爭還導致另一個意料不到的後果,就是武衛軍中的大部分部隊都被消滅,只有山東的袁世凱獨善其身。導致在之後的十幾年裡袁世凱的北洋軍成為了清軍的唯一精銳,為他後來逼迫清帝退位奠定了基礎。
小約翰
這個假設其實是無法成立的,結果也極為不容樂觀。
首先,清廷自己根本無法做到“舉全國之力”。而事實上,當一貫外交弱智、對外軟骨病的慈禧太后突然頭腦發熱,悍然向11國宣戰後,她是有計劃舉全國之力對抗列強的。然而,當宣戰詔書被送達各地方都督時,卻遭到了以李鴻章為首的地方實力派的反對。
當清廷中央向列強宣戰時,兩廣總督李鴻章、湖廣總督張之洞、兩江總督劉坤一、閩浙總督許應騤、四川總督奎俊、鐵路大臣盛懷宣、山東巡撫袁世凱等掌握地方實權的實力派人物卻完全違背了清廷中央的意志,與各參戰列強達成了協議,這就是著名的“東南互保”。
“東南互保”徹底撕下了慈禧太后中央權威的遮羞布,使清廷顏面掃地。而由於清廷的嫡系軍事力量八旗、綠營軍隊等徹底墮落,面對地方督撫公然對抗中央的“東南互保”,慈禧太后卻無能為力。因此,面對八國聯軍侵華,慈禧太后及清廷中央根本無法做到“舉全國之力”對抗。
其次,此時的清廷,包括中央和各地方,沒有一支可以與列強現代化軍隊對抗的軍事力量。也就是說,退一萬步講,即使慈禧太后真的奇蹟般的集結了全國的軍事力量,“舉全國之力”對抗八國聯軍。面對八國聯軍數萬武裝到牙齒的現代化軍隊,仍處於封建時代的清朝軍隊完全沒有足夠的實力對抗。
此時,湘軍已基本消失,淮軍四分五裂、暮氣沉沉,八旗、綠營徹底墮落、不堪使用。事實上,此時的清廷也只有袁世凱在小站所訓練的一萬餘人的新軍,是經過西方現代化模式訓練的軍隊。
但是,此時袁世凱的新軍只有一萬餘人,人數遠少於八國聯軍的數量。再加上袁世凱的新軍從未經過現代化實戰,從軍官到士兵均為新兵,面對佔據絕對優勢的“老師”,袁世凱的新軍很難獲勝。
最後,慈禧太后不可能不跑。縱觀清朝的統治者,從來沒有“君王死社稷”的決心。相反,從咸豐皇帝開始,清廷已經形成了“見勢不妙,隨時開溜”的習慣。永遠將自身的權勢、地位和榮華富貴置於第一的慈禧太后,絕不會留在北京,與八國聯軍血戰到底。
而即使這些不可能的假設都存在,慈禧太后真的沒跑,清廷也真的做到了舉全國之力對抗八國聯軍。但是,沒有一支可靠的、現代化軍事力量,其結果依然是慘敗,結果甚至更慘:一旦清廷中央被八國聯軍徹底擊潰、俘虜或消滅。失去中央政府的中國,反而很可能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變成一盤散沙,任由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肆意宰割。
鳶飛九天2018
1900年對於慈禧太后來說絕對是一個大喜大悲的年份,早就受夠了列強欺壓的老佛爺,一心想要一洗前恥,恢復自己天朝大國的威嚴,以前是沒得選,現在國內百姓經過長期的列強壓迫,加上一向與自己作對的義和團都站在自己一邊,民心可用,洋務運動以來的巨大變化,讓自己也有槍又炮,組建的新軍也有莫有樣,幾十上百萬的軍隊難道還抵不過數萬人的聯軍?於是一場虎頭蛇尾的宣戰,隨著慈禧的跑路而告終,又一頓割地賠款,最終的信心再也不復存在,那麼,即便是慈禧真的能夠死守,強硬到底,就能夠改變結局嗎?
自然不可能,雖然說清政府有打敗列強的實力,畢竟清政府的實力也擺在那,不然她也沒膽量叫囂諸國列強,但是她忽略了自己的掌控力,也高估了底下人的忠心和能力,看到的是這個華麗的外表,卻迴避了內部的腐朽。
開戰之後,單論武器裝備,自然是不輸於列強,甚至是要比列強的還要好,連聯軍打開清軍的倉庫,拿出嶄新的各式武器時,都驚訝的發現竟然比自己用的還要好,但即便如此很多城池幾乎都是不戰自潰,提前跑路,當然有血性的亦有之,義和團部分民勇,萬餘蒙古騎兵,只不過在炮火中,血肉之軀,又何以抵擋的住?
而清朝最強大的實力,袁世凱的新軍以及最發達最精銳的東南各省諸軍,都採用隔岸觀火的策略,聽調不聽宣,而這些勢力才是清政府最為強大的實力所在,畢竟靠著洋務運動以及南征北戰鎮壓動亂武裝培養出來的軍隊,自然不是京津地區抽鴉片的老爺兵所能比的。
另外,雖然列強可恨,但是清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也好不到哪去,所謂的民心可用,不過是自我感覺良好罷了,所以說,固然慈禧有拼死一戰的勇氣,她也沒有拼死一戰的能力,畢竟這也是她自己經年累月種下的惡果。
歷史微探索
一,慈禧不跑,就會亡國。
1,打是打不過的,強硬對抗就是滿清直接滅亡。就像美國打薩拉姆,扶植新的傀儡政府。
2,當時的情況就是慈禧跑了,北京沒有政令了,形成權利真空,李鴻章被聯合推出,將要成為中國新的代言人了,潛逃的慈禧要歇菜。
二,慈禧跑是對的,這是戰略縱深。
1,八國聯軍也就幾千人,而中國這樣大,找是找不到的。結果八國聯軍進北京城,沒找到慈禧也懵逼了。
2,八國聯軍找不到慈禧,也就沒有索賠對象。這時候慈禧在西安喘過氣了擺手說“我在這兒”,同時命令李鴻章去找洋人談判,於是清朝又開始苟延殘喘。從此李鴻章成了世人眼裡的賣國賊。
鄭之剛教練
這種問題無法成立。
清代統治集團都有自己的訴求,那就是以自己還依舊是統治者為前提,硬槓到底非良策。一些人英雄主義,熱血浪漫,情懷沸騰,動輒說出魚死網破的話,無疑是書生意氣。類似於以下的幼稚問題,
如果清廷在鴉片戰爭中硬碰硬如果與八國聯軍硬碰硬如果甲午戰爭硬碰硬很多如果看起來好像非常愛國,非常有道理,實際上沒有可操作性。且不說硬碰硬,就是東南的朝廷大員,地方實力派,都不答應。劉坤一,張之洞,李鴻章等人搞東南互保,不遵朝廷號令,談硬碰硬?
而且,類似於義和團的民間力量不像是軍隊力量,不在可控的範圍內。僅憑一腔熱血,和秩序良好,武器裝備先進的八國聯軍硬碰硬,只能被割韭菜。慈禧太后帶著光緒皇帝西逃,尚有一線生機。因為八國聯軍不可能佔領全國,談判妥協是必然的。
對於滿清親貴來說,自己的命,自己的權力,包括自己的地位,賠款可以解決。舉全國力量,改朝換代,也是倏忽之間。試問?誰有膽量這麼做。大家都是理性人。要是你我,估計也會選擇妥協。
內憂外患一般會先考慮內憂。況且,漢族大臣也不會去做出頭鳥。
很解氣的辦法一般都不是最佳解決辦法,直來直去不是政治,是恣意使氣。拿天命開玩笑,開不起。
秦右史
那個年代信息交通都很落後,洋鬼子的兇名已經紮根在淳樸的中國人心中,洋人還沒到,中國兵就想著跑了,即使抵抗也是一觸即潰。即使是幾十年後的抗日戰爭時期,兩個日本兵把槍豎在村口土牆上,然後進村搶劫強姦,沒人敢反抗。
為什麼會這樣,在現代人看來不可思議是不是?再說說前20幾年的事,那時候農村還沒有手機,除了村部農戶也沒電話,那時候出外打工見過世面的也很少。兩輛解放車開進村子,幾十個歹徒拿著棍子往村口一站,挨家挨戶搬糧食,沒人敢反抗,一個村一個村的搬,跟鬼子進村沒啥區別,那已經是90年代了。搞得各個縣人心惶惶,每個村都組織了聯防隊,每晚十個青年拿著棍子在村裡巡邏,我記憶猶新,我家裡幾個堂哥輪班巡邏。
現在為什麼不會發生那樣的事了?根本原因是國力弱,清朝和民國的時候國力太弱,誰想欺負你都沒啥壓力,你還無力反抗,國家保護不了大部分人,普通群眾受地主的壓迫還要承受侵略者的凌辱,不革命沒有出路。90年代為什麼還會出現那麼猖獗的盜匪?還是國力問題,國家經濟發展不好,閒散人員太多,或者叫事業人口太多,吱聲打架鬥毆,搞黑社會氾濫,但是國家機器運轉良好,很快就能遏制住。
一路無話118
歷史沒有假設,慈禧倒是真的想跟八國聯軍決一死戰,畢竟,八國聯軍前前後後,一共也不到50000人,而且是以輕熱武器為主,如果舉全國之力,把這50000人,全殲不再話下。而且,當時的清朝,已半普及了熱武器。
但沒辦法,那時,雖然慈禧是毫無疑問的清朝最高統治者,但手握重兵的各級封疆大吏,甚至在京城周圍的練兵頭頭們,出於各自的目的,那真正是出兵不出力,甚至連兵也不出了。
抵抗八國聯軍的,還是清朝早已經強大不再的八旗兵力和從八旗兵力中抽出來的較好的練成的一個新兵營。
這點兒清朝最差兵力,對上八國聯軍,那根本不可能有勝算。
所以,八國聯軍登陸天津之後,佔據京城,那是必然的了。
慈禧不跑,就會和光緒帝,一起被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