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有個忠義村,村民全是清朝守陵人的後裔,清朝守陵人的生活到底是什麼樣的?

我一無是處還長得醜


作為清朝守陵人後裔,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清朝入關後,先後在河北遵化和易縣建立了皇家陵寢,而伴隨著陵寢的營建,大量八旗子弟由京城遷入陵寢所在地負責祭祀和守衛皇陵,這就是我們俗稱的“守陵人”,忠義村是易縣清西陵的守陵人後裔村落,在我的家鄉清東陵同樣也有很多守陵人後裔村落,這些村落大多都是由清代皇陵內務府人員居住區和八旗兵營轉變而來的。要說清代時守陵人的生活是什麼樣的,不妨先來了解一下守陵人的歷史。
▲裕陵最後一任翼長阿和軒


㈠守陵人的來源。

最早的清朝關內守陵人是清東陵順治皇帝孝陵守陵人員,康熙二年,孝陵建成並安葬順治皇帝,由此一批八旗子弟由京城遷往東陵管理並守護皇陵,這些人的來源都是由駐京八旗挑選出來的,如有正白旗都統吳拜,費揚古,順治皇帝的侍衛,乳公等等,這些人的後裔基本世居東陵,家族後裔都分佈在之後營建的各陵寢中任職。隨著陵寢的陸續修建,每建一座陵寢都會有相應的衙門建立,所以守陵人員越來越多,這些人的後裔也成為了現在東陵滿族人的主體構成。
▲重修慈禧定東陵現場守陵官員


㈡守陵人的工作。

清朝守陵人員的工作主要就是祭祀、守護陵寢,統歸馬蘭峪的承辦東陵事務衙門管理,東陵總管內務府大臣由馬蘭鎮總兵兼任。各陵均分設內務府負責日常祭祀,八旗兵負責巡護安全,而禮部和工部各陵不單獨設立,由陵區外的禮部和工部統一負責。以孝陵為例:

⒈內務府人員包括:郎中一人,員外郎一人,主事一人,尚膳正、尚茶正各一人,內管領、內副管領各一人,膳房拜唐阿七人,茶房拜唐阿五人,香燈拜唐阿兩人,領催兩人,閒散拜唐阿二十八人。

⒉駐防八旗包括:總管一人,翼長兩人,三等輕車都尉一人,佐領一人,雲騎蔚一人,章京十六人,驍騎校二人,領催四人,披甲人七十六人,衙門吏兩人。

以上只是孝陵的守陵人員,還不包括孝東陵,其他如裕陵、定陵等人員均類似不等,皇后陵及妃園寢人數略有減少。這還不包括樹戶、鷹手、割草人、掃院人等在內。這些守陵人各司其職日復一日的守護皇陵。
▲重修慈禧定東陵現場守陵人員


㈢守陵人的待遇

守陵人的待遇應該說是不錯的,他們不用種地,由朝廷撥付俸祿及米糧,東陵設有永濟倉,米糧由通州運河碼頭領取運至永濟倉按時發放,俸祿由遵化州、薊州、豐潤縣、玉田縣到直隸藩庫領解。請看清代東陵守陵官員的俸祿記載:

總管內務府大臣春秋兩季各七十七兩五錢,米糧為三色俸米六石四鬥五升、江米三鬥二升五合、白米二石五斗、粳米三 石二斗二升五合。俸粟米折銀四十兩零一錢六分,八成銀三十二兩一錢二分八釐。眉批:粟米二十五石八斗五升。四色共七十七斛二斗五升。各內關防郎中、員外郎、內管領每員春秋二季,每季文職五品雙俸銀八十兩。減半三色俸米三石三鬥:江米一斗七升五合、白米一石四鬥七升五合,粳米一石六鬥五升。俸粟米折銀二十一兩零六分五釐,八成庫平實銀十五兩八錢四分二釐。眉批:粟米一十三石四鬥。四色四十斛。––援引《陵寢易知》

各級守陵人員的俸祿均有相應標準發放,最高的為總管內務府大臣,最低的為各陵樹戶、割草人等,每月僅有銀一兩,米二斗五升。
▲圖中紅圈處為清代東陵內務府營房


綜上所述,清代守陵人就相當於現在的公務員,甚至比公務員還要好,不但有俸銀還有米糧,連住所房子都是朝廷蓋好的,並且可以攜帶家眷,而且大多世襲,後代子孫大多都在各陵當差,可以說生活相當穩定。清代時這些守陵人除內務府人員居住在陵區裡以外,其他人員均住在陵區外的馬蘭峪,承辦東陵事務衙門、八旗兵營、禮部庫房、永濟庫等都在這裡,因為守陵人都是由京城陸續遷來的,很多京城老字號店鋪就在馬蘭峪開設分號以滿足守陵人員的生活習慣,馬蘭峪因此當時也被稱為“小北京”。守陵人世代居住生活在此,當差守陵是工作,吃喝玩樂是生活。


孤竹公子


在忠義村的西面,那是大清的孝聖憲皇后的陵墓,也就是乾隆生母的埋骨之地,我們經常聽說的清西陵,就包括這裡。

按照歷代皇室的習慣,皇族的陵寢都是在生前就修好的,而這位太后的陵寢,動工於兒子登基後的第二年,歷時七年完工。這是妃嬪墓葬中規模最大的一個,既體現了乾隆對母親的尊敬,更是當時大清國力鼎盛的象徵。



陵墓的配製問題

按照滿人的習慣,一般只有皇帝才會有單獨的陵墓,皇后、妃嬪幾乎都是在靠近皇帝的地方,一個坑裡面埋入的。但是也有少數女性,因為受到格外的榮寵,或者就像這位皇后一樣,兒子做了皇帝,那麼他們就能得到單獨的安葬。忠義村一開始並不是作為孝聖憲皇后單獨的埋葬之地的,早在雍正還活著的時候,就把這裡選定為眾妃嬪的埋葬之處。在1730年決定將這裡定位陵墓後,就自然要選定一波人馬,來負責墓地建成後的維護工作,包括打掃、祭祀這些事情。於是不久後,這裡就設立了內務府營房,準備以後專門管理這片墓區。

村子裡住著些什麼人?

這村子裡面一開始只住著內務府營房的人,外面周圍的百姓,根本不能靠近這裡,連裡面有什麼都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呢?在乾隆二年這裡開挖墓地之後,為了符合祥瑞之意,他們先是在墓地周圍建起了長達40多華里的風水牆,然後在牆外又每隔三米就要種紅椿樹,距離這紅椿40步外要種白椿,再在十里外的地方還要種下青椿樹。最外圍的椿樹之間還用代表著皇室的黃色的絲線連接起來,然後掛上牌子做警示用。又在據此20裡外的地方,豎起了界牌,上面寫著禁止老百姓進去。


裡面的人也是經過挑選才能去的,這些人都是正宗的滿人,而且個個都是上三旗的人。起初這裡只有三十多人,包括一個主事,一個副職管理,還有三十個打掃的下人。這些人分工明確,有的是負責做面的,有的負責做醬的,有的負責釀酒,所有的這三十多個人,都統稱為守陵人。

這些人平時做些什麼?

自從被選為守陵人後,這些人就定居在這裡了,除了日常的打掃工作外,其實沒什麼別的事情,就是逢年過節的時候,要在主事的帶領下,在墓地祭祀太后。過年的時候這裡還有耍龍的表演,據說這是乾隆來的時候,留下的一個節目。起初他們耍龍的時候,龍是一個整體,後來為了紀念雍正在位的十三年,就把龍分成了十三截。這節目表演得很有看頭,據說經常在過節的時候進宮表演,還多次得到過賞錢。即使是到了慈禧的時候,他們還進宮表演過。


村民現狀

自從1920年前後,滿清滅亡沒幾年,這裡就不再是單純地作為守墓人了,很多人變成了農民,在當地耕作。近年來隨著旅遊行業的興起,他們又把這裡開發成旅遊景點,收入還不錯!


小鎮月明


河北有個忠義村,村民全是清朝守陵人的後裔,清朝守陵人的生活到底是什麼樣的?

我們都知道,自古以來大部分中國人其實對於祭祀方面的一些事情十分的看中,因為從古至今,我們對於大自然上一些奇妙的事情無法解釋,就利用這種說法,從而就顯現出來敬畏之心。當然在皇帝死後,他們就並不是直接被安葬,甚至也會有一部分的守陵人世世代代的去看護他們。元朝的時候,成吉思汗的守陵人就是非常的專業,而往近裡面說,或許清朝的守陵人,我們也應該有一定的瞭解。

大概是在18世紀中葉的時候,就出現了這樣一種人群,他們非常專業而之後就開始成為了清西陵的守陵人。當然這些人所看管的皇陵到底是哪一處?其實就是我們現在所知道的清朝陵墓,也就是皇帝的陵墓。

當然,如果研究過清朝歷史的時候,我們一定知道相較於清西陵,其實清東陵所埋葬的人群更多,甚至存在一部分的皇帝和其他的嬪妃。只是由於一種構想或許,清西陵並沒有那麼輝煌,甚至顯得有些落魄。在這樣的情況下,被其他人偷盜的可能也就大大降低。

當然,雖然偷盜的可能降低,但是守陵人也不會降低自己的要求,必然一直守在陵墓旁邊缺保護裡面墓主的安全。其實說起來也是10分的簡單,在日常生活中他們也並不需要去做任何的事情,僅僅只是負責看護而已,一旦出現任何的問題盡力的保護就是他們的職責。甚至在當時也有一部分官員十分想要去清西陵,因為十分閒散。除了晚上的時候需要看管一下平時只要自己形骸放浪就可以。當然這種自己的境況其實是按照當時朝廷的本領來看的。

可能在早期的時候,這些手裡人更多感受到的是一種舒適、嫻靜,但是等到了咸豐帝之後就改變了這種結局,為什麼呢?當時內憂外患,其實朝廷已經到了非常緊迫的時候,甚至有可能被別的地方的人壓迫。在這樣的情況下,全國上下非常緊張。所以大部分的人以及資金也就投入了軍事防禦方面,減少了工資的派發,這些人生活也就更加的艱難。

最重要的是我們都知道晚清在辛亥革命之後就徹底的消失,而他們所要的職責就是守護這些清朝的皇帝,所以社會上其實對他們有些不太認可。自己唯一的依靠都已經消失,到底應該如何尋找出路呢?他們的生活也是非常的貧困。加上之前的閒適生活讓他們身上養成了好吃懶做的習慣,更加不願意去自己勞作。當然當時有這樣一位秀才提起了清西陵,所以經過上面的改正,將他們所處的這個地方稱之為忠義村。

之後的生活差不多就是在建國以後了,相比於他們之前有工資的生活就更加的困苦,也就不得不融入到社會主義的陣營之中,和我們現在生活方式一樣。當然在這個過程之中,他們也喪失了自己的特權比如對於土地的擁有,但是經過新政府的調整,他們有了自己私人的土地,也就像其他的老百姓一樣只是身上還有自己的指責。我們也可以看到經過他們的努力自己豐衣足食,而不用操心其他的事情。特別是現在一些,對於文物的的保護更加讓他們放心。

當然現在關於陵墓的一些事情,其實做做旅遊業也是非常重要的。忠義村的幹部或者老百姓就想到了這一點,所以極力的發展當地的旅遊業,從而獲取一定的經濟來源,讓老百姓的生活更加的幸福美滿。很多人表示守陵人是非常痛苦的世世代代都是如此,但實際上內心存在這樣的職責,自己還可以選擇到底要做什麼樣的事情,他們也和我們沒有什麼不同,對於忠義村你是怎樣看待的呢?歡迎一起討論。


貓眼觀史


在古代對祭祀是非常重視的,到了皇家更是無比的重視。每個皇帝上臺之後都會開始修建自己的皇陵,而且整個朝廷對陵墓的修建非常的重視,很大一筆國庫的收入都會投入到陵墓的建設中去。

當皇帝死後,葬入皇陵之中,還需要有人看守黃陵,這些就是傳說中的守陵人了。在滿清入關之後,除了在東北的陵墓之外,他們先後修建了東陵和西陵。在這些陵墓在建設完成之後,肯定會有專人來看守這些陵墓,保護這些陵墓不受毀壞。

滿清為了保護這些陵墓,可謂是花了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首先這些守陵人都是從八旗的子民中挑選一個,一個個都是身強力壯。同時守靈人他們的待遇可謂是非常的優厚,因為皇家需要他們所做的事是非常重要的。只不過他們雖然過得似乎不錯,但是卻完全過著一種與世隔絕的生活,和外界不能有任何的往來。

河北的忠義村就是這麼一個地方,這個村的子民原來就是守陵人的後代,因為守陵人的後代會繼承他們父輩的事業,把陵墓繼續守下去。滿清在的時候還好說,滿清滅亡了之後,民國政府雖然還發給他們工資,但是與滿清在的時候相比已經非常少了。不過也正因為如此,他們不會像以前那麼不自由,很多人都離開了這個地方。

現在這個地方已經完全對外開放,作為一個風景名勝地區。村子裡的人也像普通的老百姓生活,不再像以前一樣與世隔絕。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和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雍正八年八月十九,在皇帝的命令下,泰陵開始興建。為此設立了一個專門的保護機構——泰寧協,此舉標誌著陵寢管理制度誕生。


清西陵太妃衙門到守陵村的轉變

後來又設立了東府、西府,雍正皇帝派來了鎮國公、輔國公駐守,在清西陵還設置了事務衙門,負責所有的事宜。

清西陵的守陵機構包括了:內務府、禮部、工部、兵部衙門等,是一個自上而下,分工明確的管理機構。

比如其中的內務府衙門,主要是負責祭祀活動。祭祀活動分為大祭祀和小祭祀,大祭祀是每年的清明節、中元節、冬至、歲暮以及帝妃去世時間。小祭祀就是每月的初一和十五。

但是到了清朝末年,隨著清朝國力的衰弱,陵寢管理制度一片混亂。曾經的一些守陵大臣逃的逃跑的跑,陵寢管理機構也漸漸的消失。

尤其是在辛亥革命之後,一個名叫尤潤波的舉人,主張把太妃園寢內務府(太妃衙門)改名為忠義村,不過留了原來太妃衙門西南兩門的楹聯:

村落新城仍是當年梓里,禾麻逐植居然今日桃源。遠山一水無異伊穎地,耕田鑿井同遊西口之天。

▲忠義村西營門

而其他的一些機構,也漸漸的改成了滿族的村落,曾經的守陵人也慢慢的成為了河北地區地道的農民。那麼後來又發生了什麼事情?

守陵人的生活:太妃衙門下人人都是爺

自從1730年泰陵修建成功,大批的滿族三期八旗子弟,就被調過來看守皇家陵寢。清朝會根據官級的高低,每月給他們發放不同的俸祿。

比如說乾隆三年,官員每個月的俸祿是乾銀28,000多兩,每月米石4000餘多石。如果官員家裡面有婦人家屬,還能分到一匹紗,兩匹布。

子女上學費用全免,每個月還有生活補助。碰到一些特殊情況,上面還會有賞銀。什麼是特殊情況?家裡面有喜事,賞銀十兩,喪事八兩。

另外正所謂一人得到雞犬升天,除了這些當官的有賞賜之外,守陵的太監也會有。

每年到了冬季的時候,太監們都會得到素紡絲一匹,毛青布5匹,棉花4斤,記住這還是賞的,不是發的工資。當時的守陵人的生活非常好,因為基本上沒有什麼事情,平時主要負責打掃一下衛生,到時間舉行祭祀就行了。

基本上就屬於等於光吃不幹,上面給的補貼還特別多,地位也比較高的差事。

守陵人的生活:工資發一半,活還得照幹!

但是從咸豐年開始,這些人的工資就不能按時發放了。就算髮放也只能給70%的俸銀,剩下的30%給紗票。紗票買不了東西,所以對他們來說,只能算作是廢紙。

俸祿發不了,守陵人的生活情況可想而知了。因此在咸豐七年八月份,守衛在這裡的披甲兵硬闖衙門,只是為了糧餉的事情。

到了同治六年的時候,前面的70%也發不到了,只能發一半。這種糟糕的情況一直延續了光緒、宣統三個時期,前後加起來將近50年時間。

一直到1911年,宣統帝宣佈退位,根據當時民國政府簽訂的“親皇室優待條約”等各項規定,守陵人的工資都是由民國政府發放。但是和之前一樣,也是發不全,財政部每年都會拖欠清皇室大量經費,更不用說這些守陵人的工資了。沒有錢怎麼辦?只能砍伐周圍的樹木,賣給別人為生。

後來周圍的樹木都砍完了怎麼辦?架不住皇室陵墓地廣人稀,因此很多守陵人會把土地租給那些大量搬遷過來的漢族人。

漢族人負責種地,滿族人負責吃租錢。由於也是剛開始乾地主這種生意,也不知道該怎麼去收租。所以每次遇到水災旱災的時候,只能實行減租。

就算是這樣,他們的生活依然很難維繫,有的人甚至為了填飽肚子,只能去賣兒賣女。而且就算是收來的租金,也只能維持個四五個月的時間。剩下的時間就要出去打工或者要飯了。

守陵人的生活:有地種,有飯吃,有奔頭!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解放戰爭之前,解放戰爭之後,隨著《中國土地法大綱》的頒佈。在第1次土改的基礎上,平分了土地,幾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廢除。而這些大量佔有土地的守陵人後裔,則是成為了被打擊的對象。最後忠義村的很多土地被沒收或者是重新分配,因此守陵人後裔的土地面積大量減少。

另外在清算地主的時候,還要對忠義村的滿族人要算兩筆賬。一方面是他們吃租金剝削人,另外一部分是他們也有人流落在外,也有被剝削的一面。

在解放之後,村民基本上都有了土地。但是很多滿民養尊處優,不會種地,只好出去打工賣力氣。有的人跑到北京拉洋車,聰明一點的到張家口做買賣。

後來在1958年之後,隨著全國的人民公社化運動的進行。勞動力也按照軍隊編制,分成了班、排、聯,開始從事農業生產。

後來又有了大隊的分法,忠義村通過抓鬮的方法分成了兩個生產隊。村民們也開始進入了集體勞動,吃大鍋飯的生活。

這個時候忠義村只不過是300多口人,一家也就是三五口的樣子。和其他地區的生產隊差不多,一般每個人勞動一天能夠掙10個公分,也就是相當於人民幣2分7釐5。到年終的時候,以糧食的方式進行結算。後來在1959年到1961年碰到三年嚴重的自然災害,村民的生活又陷入苦境當中。尤其是在1961年的時候,村子裡面餓死了不少人。

到了70年代末期,人民公社化運動徹底廢除,生產隊得到解放,土地重新分配到了農戶手中,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更加高漲,忠義村的情況有所好轉。

1974年的時候,忠義村的村民又響應國家的號召,開始使用化肥,糧食產量得到大幅提高。雖然忠義村的村民仍然分成兩個大隊,但是土地採用了新的分法。

在這之後忠義村就和其他地區的農民生活情況一樣了,國家的幾次改革,也全部都趕上了。如今忠義村又準備開發文化旅遊產業,提高經濟收入。

在忠義村旁邊有一個太妃陵,當地的村民都把這裡稱作是小綠陵。因為這裡的建築基本上都是綠色琉璃瓦,所以有了這個稱號。根據村子裡面的一些老人回憶,小綠陵雖然早已經不歸屬忠義村管轄,但是自從解放之後被縣文物局接管之後,仍然交給村裡人來照看。

一般都是派一個人過去,有本來是忠義村的人,也有一些是從其他地方搬到忠義村的人。基本上都是光棍漢,家裡面也比較窮,所以讓他們來負責看護陵寢。

不過實際上並沒有工資,唯獨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在小綠陵前面的空地上種點糧食。有些人還會放放羊,基本上可以解決生計問題。

這也算是繼續延續著祖先的任務吧,不過現再過去,基本上已經很商業化了。


史之策


守陵人,他們的工作是非常辛苦的,畢竟守陵不僅僅是一種工作,也是一種信仰。

古代人非常看重風水,特別是皇室,他們認為這不僅僅關係到自己百年之後後代子子孫孫的富貴,也關係到後代的命數,所以不惜耗費大量的財力人力,修建只屬於他們的陵墓,並且專門派人守陵。

清朝剛剛入關的時候,在關內是還沒有陵墓的,只有在關外的三個陵墓,也就是福陵、永陵、昭陵,這就是著名的“關外三陵”,墓裡埋的分別是太祖、太宗以及四個元祖,這其中建立最早的是埋有四個遠祖的永陵。



這座陵墓剛剛建立的時候,守陵工作一直都由愛新覺羅氏擔任,滿族人入關之後,守陵工作變成了三個,加上了清東陵和清西陵。

守陵人的職責不僅僅是防止盜墓賊的入侵偷盜,還要在當朝皇帝來皇陵祭祖的時候負責準備祭祀的貢品以及皇陵的日常維護。

守陵人的挑選上面也非常嚴格,僅僅從八旗子弟中挑選,這些人一般要具備過硬的身體素質,在面對盜墓者或者是擅闖者時,至少要有將他們擒住的能力,所以,守陵人一般都會武功。當時的大清律法規定,如果有人敢靠近陵墓400米以內的範圍,這些守陵人有資格將他們射殺。



朝廷給他們這些人的待遇是相當豐厚的,在清西陵建立之後,朝廷就開始為守陵人們設置各種各樣的機構專門為他們服務,比如面匠、酒匠、糖匠等等很多瑣碎的小東西。

但是,守陵人也有他們的苦惱,他們不能跟外界有任何的接觸,基本上是與世隔絕的境地。他們這些人,在這項工作上基本上一干就是一輩子。如果他們的後代傳承了上一輩的技術,也會延續下去。

在陵墓附近,一般建有大規模房屋,以提供守陵人居住,在那些工匠們來到這裡之後,也會分發給他們一批房屋和土地,之後,他們那些人也開始過上了“與世隔絕”的生活。

為了方便這些人的子女接受教育,清政府還專門成立了學院機構,除了讓他們學習文化之外,他們平時還要學習怎樣守護陵墓以及很多關於祭祀的內容,以便於“子承父業”。

那麼,在大清朝滅亡之後,守陵人怎麼樣了呢?

清滅亡之後,守陵人的管理方面越來越混亂,有很多人離開了皇陵,有一些人則選擇了留下。

根據當時清政府和民國政府的約定,留下來守陵的那些人,一切開支都由民國政府承擔,但是,相比清朝還在的時候顯然少了很多。

後來也有人說有一些地方的村子原本是守陵人家族生活的村落,就是守陵人的後代,河北著名的忠義村就是其中之一,現在他們仍然守在這裡,依靠的完全是信念。

不過如今的忠義村已經發展成了旅遊景點,吸引著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前來參觀,這裡的居民也因此過上了比較富裕的生活。


夏目歷史君


自古,中國人對宗族祭祀的事情就看的極為重要,自古至今,能夠留存下來的,某些朝代的守陵人其實還是不少的,比如元朝就有,世代守護成吉思汗衣冠冢的專業的團隊,而清朝作為一個滅亡了一百多年的王朝,清朝的守陵人自然也是還在的。

相傳從十八世紀中葉開始,永寧山下就來了一批人,他們組織起了一個專門的機構,負責看守清皇陵。



這群人看守的那一座陵墓,正是清西陵,清朝的皇帝,大半都埋葬在了清東陵,只有少部分皇帝,以及數目眾多的妃嬪埋葬在了清西陵。

相較於清東陵,清西陵無論是在規格制實,抑或是在奢華程度上,都差了很多,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當初清東陵被盜的時候,清西陵可以躲過一劫。

專門負責守護清西陵的那個部門,在清朝時期地位一直都比較超然,因為他們只是負責看守陵墓,主管一些祭祀的事宜,平日裡卻是不需要做太多事情的,也正是因此,清西陵的守陵人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一直都是一塊香饃饃。



清西陵看官部門的官員,抑或是職員,平日裡只需要放浪形骸,領工資就足夠了。

等到晚清時期,也就是從咸豐帝的時候開始,清西陵人的生活水平下降了不少,因為大清內憂外患,清西陵的守陵人很多時候也得不到夠數的工資。

等到辛亥革命以後了,晚清政府也消失了,這時候的清西陵生活過得更是苦不堪言,在一名秀才的提一下,清西陵的看官部門正式更名為了忠義村,而裡面的百姓,雖然過得也還好,可以靠著租賃土地收費,但是卻因為養尊處優慣了,生活過的一直都比較差。



當然了,清西陵的守陵人雖然過了一段時間的苦日子,但苦日子並不是永久的,清西陵的守陵人在建國以後,也加入到了社會主義的陣容中來,入鄉隨俗,跟著一起分配大隊,一起工作一起收穫。

清西陵的主子們也就是在晚清的時候過慣了養尊處優的生活,等到建國以後,裡面的人大多已經能夠習慣這種生活了。

雖然說清西陵的守陵人們沒有了特權,沒有了屬於自己私有的土地,但是自從跟著共產黨走以後,忠義村的生活條件卻是改進了很多的。



現在裡面的居民完全可以靠著忠義村的名聲,發展旅遊業,讓更多的人前去參觀,忠義村的村民也因此過著比較富裕的生活。


魏青衣


清代時的皇陵普通全都佈置活人守陵,代代相傳,而這一任務也並不是任何人都有資格擔當的,他們必須得是宗室親貴,以至有相稱一部分人是天子的遠親。

我們如今提起守陵人,大部分以為其義務就是維護好陵墓,防止呈現盜墓或許破壞的狀況。實在他們的任務並不是如此複雜,守陵人除去關照好皇陵之外,還需求包管祭品的一般供應和高品質。

並且每一年天子來皇陵祭拜先人的時分,守陵人都需求做好歡迎任務還有佈置好隨行人員的留宿麻煩。以是守陵人的合作是十分詳盡的,他們的職位也相稱於清代期間的公務員。

朝廷除去每一年賜與一定的俸祿外,還會給他們一些地盤。清代天子的祖陵永陵建成後,事先朝廷布置了一個完好的部隊領袖,守陵人部隊最高峰期間增加到三千人,這些人終身只幹一件事,就是保衛皇陵。

在這麼世代保護的軌制下,在關外三陵左近也逐步形成了守陵人鄉村。直到1912年,清代正式淪亡,這也意味著,這些為皇家效勞的守陵人下崗了。

固然他們不在祭奠,但世代假寓,依然生存在關外三陵左近,默默地保護著先人。清代淪亡的一百多年來,固然守陵人的生存已與這個社會融為一體,生存習性也與周邊漢人沒有甚麼兩樣,以至愈來愈多的守陵人後世為了尋求更好的開展而挑選分開本來的村落到大城市裡闖蕩。


奇趣講史


13世紀末,歐洲東部誕生了一個國家:莫斯科大公國。當時在歐洲它還是個不起眼的國家,領土還沒有北京市大。誰也沒有想到就是這樣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國日後那麼瘋狂成為叫全世界恐懼的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