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据确定天祝铜牦牛是弘化公主的嫁妆?

(天祝铜牦牛承载着一个惊天的秘密系列之五)

何据确定天祝铜牦牛是弘化公主的嫁妆?

郝厚璋

(2019.10.23开笔)

唐太宗为什么要下嫁弘化公主?看资料。

资料1:开皇年间(581—600年),吐谷浑数次进扰隋的边境。开皇十六年(596年),吐谷浑可汗世伏遣使到隋和亲,隋文帝将光化公主嫁给吐谷浑可汗世伏。597年,世伏在吐谷浑内乱中被杀,其弟伏允继位。按吐谷浑习俗,光化公主再嫁世伏弟伏允。大业五年(609年),隋军击败吐谷浑,灭其国。可汗伏允逃入分布在今青海东部的党项部。隋末,天下大乱,吐谷浑可汗伏允乘乱收复故地,进攻河西。

资料2:唐初,与唐朝时和时战。贞观九年(635年),李靖率唐军深入吐谷浑境内作战,击败之,不久立诺曷钵为可汗。此后,吐谷浑采取亲唐的政策,唐亦将弘化公主嫁与诺曷钵,双方相安无事。

吐谷浑因“二马相斗”率部西来,开创了吐谷浑王国。他的第十八代孙子夸吕“始自号为可汗,居伏俟城”。为了更清楚地读懂上述资料,下列夸吕以下几代世系表:

夸吕,541年-591年在位,伏连筹之子。吐谷浑王国第一位可汗,吐谷浑民族第十八代首领。

世伏,591~603年在位,夸吕之子 ,隋朝光化公主之夫。吐谷浑王国第二位可汗,吐谷浑民族第十九代首领。

伏允,603~635年在位,世伏之弟 ,隋朝光化公主之夫。吐谷浑王国第三位可汗,吐谷浑民族第二十代首领。

慕容顺,635年在位,伏允与隋朝光化公主之子。吐谷浑王国第四位可汗,吐谷浑民族第二十一代首领。

诺曷钵,635年-688年在位,慕容顺之子,隋朝光化公主之孙,唐朝弘化公主之夫。吐谷浑王国第五位可汗,吐谷浑民族第二十二代首领。

综上,简言之就是:

光化公主,生卒不详,隋朝公主,隋文帝之女,596年下嫁吐谷浑王国第二位可汗世伏,597年改嫁吐谷浑王国第三位可汗伏允。

弘化公主,生卒622-698年,唐朝公主,唐太宗大长公主,640年下嫁下嫁吐谷浑王国第五位可汗诺曷钵。

有趣的是,唐太宗给吐谷浑可汗嫁了个公主,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也非要娶一个公主,唐太宗不答应,贞观十二年(638年)进攻吐谷浑,“吐谷浑不能支,遁于青海之北,民畜多为吐蕃所掠”,“接着又进破党项、白兰诸羌,部众二十万屯于松州(治今四川松潘县)之西境”,就以这种陈兵要挟的方式也娶了个公主。

贞观十四年(640年),唐太宗李世民嫁弘化公主与吐谷浑可汗诺曷钵。

贞观十五年(641 年),唐太宗李世民嫁文成公主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需要指出的是,在隋文帝之前,青藏高原的主导力量是吐谷浑,当时的吐蕃尚处于四分五裂的原始部落状态。正是由于大业五年(609年)、贞观九年(635年)隋唐王朝对吐谷浑王国的两次毁灭性打击,吐蕃势力才乘势崛起,开始不断向北扩张,一跃而为与吐谷浑并立于青藏高原的两个王国。也正是接二连三的变故,吐谷浑王国转入分崩离析的下坡道,吐蕃王国大有独霸青藏高原形成与大唐王朝二虎相敌的趋势。从唐太宗又是诏封诺曷钵为吐谷浑可汗,又是诏令李大亮率精兵护持,又是下嫁弘化公主给诺曷钵看,其扶持吐谷浑王国,防止吐蕃在青藏高原上一家独大,保持“三国斗”战略制衡格局的意图再明显不过。处此局势,弘化公主的下嫁未尝不含有炫示勾引吐蕃的策略,重嫁重礼弘化公主当然是必然的了。若论渊源关系,诺曷钵还是隋朝光化公主的孙子,重礼重嫁于血浓于水更是再自然不过了。

民间嫁女讲究个不厚此薄彼,何况两个公主的下嫁时间相错仅一年,关系政治平衡的国家婚姻当然更加要把握不能厚此薄彼。弘化公主的陪嫁礼单正史里没有记载,文成公主的陪嫁礼单正史里也没有记载,我们从藏文《吐蕃王朝世袭明鉴》等书的记载看看文成公主的陪嫁礼单:

文成公主进藏时,礼仪极为隆重、队伍非常庞大,陪嫁极尽奢华。陪嫁礼单中有:“释迦佛像,珍宝,金玉书橱,360卷经典。外加各种金玉饰物”。又给多种烹饪食物,各种花纹图案的锦缎垫被,卜筮经典300种,识别善恶的明鉴,营造与工技著作60种,100种治病药方,医学论著4种,诊断法5种,医疗器械6种……还携带各种谷物和芜菁种子等。

看清楚,嫁礼单上赫然排在第一位的是释迦佛像。

问题来了,大唐皇家给文成公主陪嫁了释迦佛像,这件嫁礼现在布达拉宫。那么大唐皇家给弘化公主陪嫁了什么?这件嫁礼现在何处?

聘礼嫁礼虽是摆在面子上的,但礼单的商量却是在背后的,这是汉文化圈特有的“装门面”传统。给文成公主的这座巨型铜佛,是不是松赞干布比照弘化公主的嫁礼要求的呢?不管如何,不厚此薄彼的原则和国家之间平衡为上的谋略应该是贯穿其中的。因为两个势均力敌的王国、两个公主,从避免不厚此薄彼为第一条来权衡,不要说大唐皇家,就是平民百姓会如何掂量?重要的一点是,二女下嫁时间相差仅一年,如果给文成公主的嫁礼过于太重,将置大长弘化公主的颜面于何地?置吐谷浑王国的颜面于何地?这是家族礼仪、国与国礼仪最起码的考虑,毕竟吐谷浑王国更为可靠。

我们再细看,据《吐蕃王朝世袭明鉴》等书记载,文成公主陪嫁礼单中有:“释迦佛像,珍宝,金玉书橱,360卷经典。外加各种金玉饰物”。

对,“释迦佛像”、“360卷经典”。

后世多描述文成公主自幼一心向佛,故而带了佛像和大量佛经。到底是不是这么回事,姑且言之,姑且听之。但有一条可以肯定,赠经赠佛配套完备,不仅是进行了一番系统的策划,而且是不违反两个公主嫁礼基本对等的原则设计的。

俗话说“女心向外”。在许嫁一事上女儿们既然做不了主,在陪嫁些什么方面征询女儿的意见,或者女儿提出什么要求,这是天经地义的事。许嫁之女,心思无不在郎君身上。也就是说,嫁礼中的佛像、佛经不排除是出于文成公主对松赞干布这个未来郎君心思的琢磨和如何教化藏族这个未来臣民的设计,给大唐皇家提出的一个小小的要求。同样的道理,弘化公主在自己的嫁妆问题上,不排除会向大唐皇家提出个什么具体的要求,也就是说她的选择会不会就是铜牦牛呢?这又引出另一个问题:

吐谷浑人养不养牦牛?

查,《新唐书.列传.西域上》:吐谷浑“凡杀 人若盗马者死,它罪赎以物。地多寒,宜麦、菽、粟、芜菁,出小马、犛牛、铜、 铁、丹砂。”

查,据《增补本草纲目博物图鉴.犛牛》,​ 杨慎《丹铅录》云:“犛牛出西南徼外,居深山中野牛也。状及毛、尾俱同牦牛,牦小而犛大,有重千斤者。其尾名曰牦,亦可为旌旄缨帽之用。”

可见,不仅吐蕃人会饲养牦牛,吐谷浑人也是饲养牦牛的。

犛牛,读音同于牦牛,是“居深山中野牛也”,“牦小而犛大,有重千斤者”。这是牦牛的一种,但它并非一般的牦牛,而是牦牛中的特别品种。今天青海牧区的海晏牦牛、天祝牧区的白牦牛,就是这类独一无二的品种。特别提示,海晏牦牛、白牦牛,只在昆仑山、祁连山等等的几个雪峰区域才有,换了其他地方就不能很好地存活,而这一带在两晋隋唐时期本来就是吐谷浑的地盘。沧桑可改,文字、故事、传说、研究等等都可改,但这些牦牛活化石的地域定位却是海枯石烂不可改。

“藏文史籍记载,吐蕃王室的始祖崛起于西藏山南地区的雅隆河谷,为“六牦牛”部的首领,在松赞干布以前已传20余世。”需要指出的是,所谓“在松赞干布以前已传20余世”,就如当年朱元璋、努尔哈赤追封前五世祖宗一个道理,是指松赞干布当了吐蕃王国赞普后,把自己的祖宗像修家谱一样可以上溯到“20余世”,甚至100余世,这与吐蕃王室传承“20余世”是完全不同的两类概念。但是,吐谷浑王国从第一代到贞观十五年(641年)已经是正资八经的第二十二世了,这无论如何都是贞观十五年(641年)才第一世的吐蕃王国不能相提并论的。许多学者把这个概念混同了,故此特别指出。

为了看得更清楚,把松赞干布与吐谷浑可汗的在位时间对照如下:

松赞干布, 629—650年在位,吐蕃王国第一位赞普。

伏允,603~635年在位,吐谷浑王国第三位可汗,吐谷浑民族第20代首领。

慕容顺,635年在位,吐谷浑王国第四位可汗,吐谷浑民族第21代首领。

诺曷钵,635年-688年在位,吐谷浑王国第五位可汗,吐谷浑民族第22代首领。

也就是说,松赞干布的在位时间正当吐谷浑王国第20代、21代、22代首领伏允、慕容顺、诺曷钵在位的区间。

另,藏文史籍记载,吐蕃王室的始祖崛为“六牦牛”部的首领,藏文文献中称吐谷浑为“桑阿夏,桑即赛,是为藏族最早形成的六氏族之一。藏文是文成公主嫁松赞干布后才创造的,最早不早于文成公主下嫁之年(641年)。这个“六牦牛”记载,更加证明藏族的“始祖”最早不早于吐谷浑已经稳定占据藏北高原甚至青藏高原的时候,即最早不早于吐谷浑人的“阿豺”时代(417年—424年)。假定这条“记载”靠得住,再加上海晏牦牛、白牦牛这些不可变更地域的动物活化石,其结论是,吐谷浑民族驯养牦牛的历史不但比藏族的发端时间还早,而且驯养的是“牦小而犛大,有重千斤者”的“野牛”。

对于从辽东大地远徙而来的吐谷浑人而言,牦牛于他们在青藏高原立定脚跟、霸据青藏高原、建立不可一世的吐谷浑王国,非常关键。“居甘松山之阳,洮水之西,南抵白兰,地数千里。有城郭不居也,随水草帐室,肉粮。” “肉粮”,意思就是以肉为粮。从吐谷浑人的迁徙路线来考察,在阴山一带的河套平原,在祁连山一带的河西走廊,吐谷浑人可以牧牛牧羊,食牛食羊。但在完全不同于辽东、阴山、河西走廊的青藏高原,普通的牛羊就根本无法适应那种高海拔气候。“凡杀人若盗马者死,它罪赎以物”。吐谷浑人又不肯杀马为食,“逐水草,庐帐居,以肉酪为粮”的吐谷浑人是靠哪一类的“肉酪为粮”的?“有王城而不居”,“逐水草,庐帐居”,马背上游牧、迁徙、征战于雪山冰川、崖谷峻岭的青藏高原,除了牦牛,吐谷浑人还能靠什么驼运跋涉?可以说,在远古的气候条件下,离开了牦牛,再强大的民族在青藏高原上都难以立足,更毋论什么迁徙、征战、扩张、建立疆域空前的什么王国。牦牛之于吐谷浑人,可以说具有神一样的功劳。如果说“二马相斗”的启示恩德可以成为吐谷浑人的崇祀,那么,只有靠牦牛才能逆境生存的这种大恩大德难道不值得吐谷浑人顶礼膜拜吗?

就以早300年的历史推论,对牦牛的崇祀,在藏族人还在搞部落崇拜的时候,吐谷浑人就已经进入王国崇拜了。这一点,从今天流传于青藏高原的牦牛神话和对牦牛的崇祀习俗可以得到很好的印证。今天的藏族,不管牦牛是宰杀的还是病死的,其他的可以不要,但牦牛尾巴是一定要割下来的。不管是在野外祭祀还是家庭祭祀,供奉牦牛尾巴、牦牛头颅是必须的,甚至院落、帐篷门口都要常挂牦牛尾巴、牦牛头颅。这一传统,藏族人如此,相信吐谷浑人早就如此。要知道,屠灭与招抚并举,版图兼并共人口兼并齐施,是游牧民族以少量人口实现迅速扩张的通行模式。吐谷浑王国强大的时候附庸民族就易主、易服、易信、易族、易祀为吐谷浑王国人,吐蕃王国强大的时候附庸民族就易主、易服、易信、易族、易祀为吐蕃王国人,没有例外。大多的吐谷浑王国人在吐谷浑王国灭亡后早就易主、易服、易信、易族、易祀为吐蕃王国人了,今天的藏族中间流传的神话、习俗、崇祀不知有多少是吐谷浑王国曾经的历史和崇祀的混淆和继承,毕竟吐谷浑人王国崇祀的时代早于吐蕃人300年。今天藏北牧区流传的许多关于牦牛的传说,以及华锐族白牦牛的传说,其中大雪山顶那些高大勇猛的牦牛形象,不正是“有重千斤者”这种犛牛的崇祀吗?

那么,为什么人们只知道藏族人饲养和崇祀牦牛呢?因为吐谷浑王国灭亡了。因为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这一点,今天的人们连吐谷浑人饲养牦牛都不知道就足以为证。包括我也才刚刚知道。

何据确定天祝铜牦牛是弘化公主的嫁妆?

何据确定天祝铜牦牛是弘化公主的嫁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