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的黃金時代——制瓷業,清代帝王重點監督下的行當

清代手工業在生產技術、生產規模、商品產量上,均超越了明朝。清代農業生產的迅速發展,尤其作為手工業原料的經濟作物的種植推廣,為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基礎。人口的激增和消費的需求也是刺激手工業生產最為直接的因素。

制瓷業是傳統手工業中的重要行業之一。清康、雍、乾時期,官窯制瓷種類繁多、製作精美、燒造技術純熟,達到中國古代制瓷史的巔峰。清初,清廷在久負盛名的陶瓷產地景德鎮設御窯廠。由於戰爭頻仍、經濟凋敝等因,御窯廠不能獨立完成宮廷御用瓷器的燒製、遂延用明末以來就已經流行的"官搭民燒"的方式。

瓷器的黃金時代——制瓷業,清代帝王重點監督下的行當

清代瓷器

所謂"官搭民燒即御窯廠官員先依樣制胚、裝飾好官窯器,然後由民窯來負責燒製;出窯接收後,再由御窯廠支付"搭燒"費用給民窯窯主。康煕時期,為保證御用瓷器的燒造,遴選督陶官專責瓷器燒造逐步建立起完備的瓷器燒造與管理制度。

清康、雍、乾時期景德鎮御窯瓷器的高度發展與當時的幾任督陶官臧應選、郎廷極(1663-1715)、唐英(1682-1756)等堅持創新制瓷工藝的努力密不可分。康熙十九年(1680),康熙皇帝先是派工部虞衡司郎中臧應選等赴景德鎮督造、監燒官用瓷器。作為第一批駐守景德鎮的督陶官(同時被派去的還有廣儲司郎中徐廷弼、主事李廷禧、筆帖式車爾德),臧應選等人與當地瓷工積極改革瓷器,最終成就了以單色釉聞名的"臧密"系瓷器。

《景德鎮陶錄》記曰:臧窯"土坯膩,質瑩薄,諸色兼備;有蛇皮綠、鱔血黃、吉翠、黃斑四種尤佳,其燒黃、澆紫、澆綠、吹紅,吹青者亦美"。臧窯燒製的單色釉尤以鮮紅(豆豆紅)為最。除此外,"臧窯"還積極創燒琺琅彩瓷,為後來琺琅彩瓷的成功打下基礎(後文將敘及)。

瓷器的黃金時代——制瓷業,清代帝王重點監督下的行當

清代瓷器

康熙四十四年(1705),時任江西巡撫郎廷極監管御窯廠瓷器燒造事務。在郎廷極督造瓷器期間,御窯廠又被稱之為"郎窯"。郎窯的最大特色是對明代永宣時期著名釉色瓷器的仿燒。其最大成就是仿明代宣德紅釉,創燒出聞名於世的"郎密紅"。郎窯紅以銅為著色劑,在1300℃以上的高溫還原氣氛中燒成。其特點是釉汁肥厚,釉色鮮紅濃豔,宛若初凝牛血,表面玻璃光澤。由於紅釉在高溫下流動性大,所以燒製技術要求非常高,成品率極低。故民間有"若要窮,燒郎紅"之說。

郎窯還以仿燒明宣德時期的青花、祭紅、祭青、天白瓷和成化時期的青花、鬥彩瓷最為擅盛,故稱此時的景德鎮窯口為"郎窯"。清人劉廷璣《在園雜誌》中對郎密仿燒明代瓷器的成就給予很高的評價,認為郎窯"仿古暗合,與真無二"。其仿燒永樂甜白釉瓷器,"與真成毫髮不爽","誠可謂巧奪天工矣";"其摹成宣,釉水顏色、橘皮棕眼、款字酷肖,極難辨別"。

瓷器的黃金時代——制瓷業,清代帝王重點監督下的行當

清代瓷器

自雍正四年(1726)起,雍正皇帝諭令時任督理準安關監督年希堯兼管御窯廠事務。這一時期的御窯瓷器被稱為"年窯"。年密仍以仿燒明代青花、祭紅、鈞釉瓷器為要務。雍正六年(1728),內務府員外郎唐英被派往景德鎮御窯廠,協助年希堯督造瓷器。在人的通力合作下,御窯廠瓷器燒製的品類日漸豐富。乾隆元年(1736),一直協助年希堯督造宮廷用瓷的唐英接任淮安關監督併兼御窯廠督陶官(後接任九江關監督並繼續督理瓷務)。

乾隆朝,唐英曾於乾隆元年至十四年(1736-1749)和乾隆十七年至二十年(1752-1756)先後兩次督理御窯。與清廷前幾任督陶官的理念不同,除繼續仿燒歷代諸色瓷器,唐英將工作重心放在了瓷器創新上。先後成功仿燒出官窯、汝窯、鈞窯、哥窯等古瓷名品,還研燒出仿漆器木器、銅器等類的瓷製品,具有高超技藝的交泰瓶、雙聯瓶、轉心瓶、玲瓏瓶、冠架等瓷器新品類不斷湧現。此舉既滿足了乾隆帝摹古、追新之心理,又使宮廷御用瓷器呈現出異彩紛呈,蓬勃發展的面貌。唐英也因此深受乾隆皇帝的喜愛。在致力於御窯制瓷工藝的創新外,唐英還著有《陶成紀事》《陶冶圖說》《陶人心語》等書。

瓷器的黃金時代——制瓷業,清代帝王重點監督下的行當

清代粉彩

有清一代,除繼承和日臻完善宋元以來諸種制瓷工藝外,還成功創燒出粉彩、琺琅彩和各色彩瓷新品種。粉彩瓷器屬於釉上彩品種之一,是康煕晚期景德鎮創燒的彩瓷新品種,成熟於雍正、乾隆兩朝(乾隆朝又稱"洋彩")。粉彩是在五彩瓷的顏料中新加入含砷的"玻璃白"(AsO2),以粉化各種材料。許之衡《飲流齋說瓷》中講:"軟彩又名粉彩,謂彩色稍淡,有粉勻之也,硬彩華貴而深凝,粉彩豔麗而清逸。"粉彩瓷器亦是在燒製成型的素瓷上先用"玻璃白"打底,後施彩。彩繪多采用傳統書畫中的沒骨法,所繪物象皆粉潤柔和,濃淡相宜,富有層次感。

雍正時期,粉彩瓷流行至極盛,取代五彩瓷而成為釉上彩中的最主要品種。《雅陶》中對雍正粉彩有至高之評價:"粉彩以雍正朝為最美,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鮮嬌奪目,工緻殊常。"乾隆時期,粉彩瓷受歡迎之程度依舊。道成以降,粉彩瓷多沿襲雍、乾時期所創品種,少有創新。著名者有道光"慎德堂制"、慈禧"大雅齋""體和殿制"款粉彩瓷器。

瓷器的黃金時代——制瓷業,清代帝王重點監督下的行當

清代瓷器

琺琅彩瓷器是釉上彩瓷器的一種,亦創燒於康熙時期。"琺琅彩"是從歐洲的"銅胎畫琺琅"移植而來,即將銅胎畫琺琅技術移到瓷胎上,故又稱"瓷胎畫琺琅"。康熙帝還諭令在內務府造辦處設立琺琅作,專門負責燒製琺琅瓷器。其時,琺琅彩瓷先是由景德鎮燒製薄胎素瓷,運抵北京後由造辦處如意館畫師依照皇帝御製圖樣精心繪製,再由琺琅作入窯低溫二次燒製而成。其時,琺琅彩需要從歐洲進口,嚴重製約著清廷琺琅彩瓷的製作。康熙、雍正皇帝相繼命人煉製琺琅彩料。

雍正六年(1728)以後,內務府造辦處已經能夠自己研製二十餘種琺琅彩料。此後,琺琅彩器燒製技術已臻成熟,清廷擴大琺琅彩瓷的燒製。至乾隆時期,琺琅彩瓷是詩、書、畫、印俱佳的藝術珍品,燒製走向高峰。然而,嘉道以後琺琅彩瓷鮮有燒製,漸趨沒落。

清代民窯制瓷,多仿明代瓷器。與明代相較,清代民窯制瓷工藝上既有繼承又有創新,呈現出器物造型繁多、工藝精細等新特點。民窯系統中以德化窯、石灣窯和宜興窯等最為有名。

瓷器的黃金時代——制瓷業,清代帝王重點監督下的行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