甩賣變"接盤",從康盛股份,看中植系操盤模式

本文來自Dots機構投資者社區,作者香港金融學會會員、匯豐銀行朱正本,經授權發佈。

11月19日的司法拍賣結束後,中小板上市公司康盛股份成為中植系控制的第七家上市公司,中植系持股比例上升至27.63%,自媒體“東四十條資本”撰文指出這並不是中植系當年預想的結果。

香港金融學會會員、匯豐銀行朱正本點評認為,文中分析中植系的操盤模式很到位:

1. 定增入股,不控股,不併表

2. 併購中植系概念公司(高科技、新能源、遊戲公司),開始市值管理

3. 併購中植系租賃公司(所有租賃公司都是連成一串的,通過互相借貸做大總資產,方便調配利潤,全都是“過一過”,資金都在體內循環)

4. 股價上去之後可以可以股權質押或者賣盤套現

這一模式下,概念公司、租賃公司,都成了調配利潤和市值管理的工具,幫助“一級市場”投資完成套現(套現的那一刻已經回本了,剩下的都是白賺的)。中融信託和其他財富管理中心作為中國最大的民間融資渠道,為資本運作提供了無限大的補給。

如同任何割韭菜的遊戲,到最後,這些局還是需要炙熱金融市場來支持,來矇蔽散戶的眼睛。潮水褪卻之後,什麼甜蜜的概念和數字都要回歸本來的面目。

甩賣變

以下回顧中植系在康盛股份的資本運作過程,內容綜合編撰自“東四十條資本”文章《實控人資金鍊斷裂,中植系甩賣不成反接盤,控股第七家上市公司》:


康盛股份於2010年6月在中小板上市,原為家用製冷電器製冷鋼管龍頭企業,實際控制人為陳漢康。

2014年,解直錕全資控股的中海晟泰與康盛的股東浙江潤成共同投資成立了中植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浙江潤成持股51%,中植系持股49%。

2015年4月,中植系以6億元參與定增,成為康盛股份第二大股東,合計持股23.76%。

定增後,中植再以“PE+上市公司”的模式進行資本運作。

2015年4月,康盛股份接管了中植汽車的運營。2015年11月,康盛股份又以6.75億元現金收購了中植系的富嘉租賃75%股權,相當於估值9億元人民幣。

因為估值較高,中植系簽了業績對賭承諾,2016、2017年富嘉租賃超額完成了業績承諾,但審計報告顯示,富嘉租賃2017年的應收賬款絕大部分來自中植系參股佈局的上市公司。

甩賣變

2018年6月,康盛股份以富嘉租賃40%的股權置換中植一客100%的股權,再付800萬元差額。這筆交易在2018年8月完成。而在政府對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的情況下,新能源汽車業績大受打擊。

但此時康盛的股價為4.22元/股,低於中植系定增時的價格6.65元/股,康盛的實際控制人和中植系都萌生了退意。據2018年6月康盛股份公告,擬共同向某國有企業轉讓上市公司控制權。

但股價持續下跌,高管和員工持股計劃被平倉,國資接盤的計劃一拖再拖。儘管中植系不斷“輸血”,向浙江潤成提供借款總額達3.5105億元,但2019年實控人陳漢康還是資金鍊斷裂,被法院列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所持股份被司法凍結,股權轉讓計劃不得不宣告終止。

中植系借款無法回收,於2019年5月將浙江潤成和陳漢康訴至法院並勝訴,浙江潤成持有的康盛股份4400萬股被司法拍賣。而中植系的拓洋投資在拍賣中以1.23億元底價拿下了這4400萬股,由此中植系對康盛股份的持股比例上升至27.63%,取代陳漢康成為第一大股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