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陵:墳頭山的紅苕

沅陵:墳頭山的紅苕

離村坊兩、三里許的後山有一座山,叫墳頭山,一聽這山的名字,就有點恐怖。山不高,地勢相對平坦。據老人們說,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前,這裡滿山遍佈著各式各樣的墳頭,有的還有墓碑。有人說這些墳墓是湖廣填四川的先人們留下的祖墳,也有人說這是泗濠溪寨楊氏家族的祖墳,不過解放前這山林確實是屬於楊家所有。

上世紀六十年代,生產隊開荒種地,將這裡的墳頭一律夷為平地,聽說當時挖出來的森森白骨成堆累團,令人毛骨悚然。然後生產隊在這裡種上了大麥、小麥、黃豆、玉米、高粱等農作物,面積有百多畝。

沅陵:墳頭山的紅苕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湘西一帶開始大量引進紅苕,於是生產隊在這片地裡大種紅苕。每年栽紅苕需要一個月,除草、施肥、培土需要一個月,挖紅苕需要一個多月。由於土質肥沃,這塊地裡種出的紅苕長得特別大。

紅苕,又名番薯、紅薯等,起源於墨西哥以及從哥倫比亞、厄瓜多爾到秘魯一帶的熱帶美洲。16世紀末葉通過商人從南洋引入中國福建、廣東,而後向長江、黃河流域及臺灣省等地傳播.

沅陵:墳頭山的紅苕

紅苕屬管狀花目,旋花科一年生草本植物,長2米以上,平臥地面斜上,葉片通常為寬卵形,花冠粉紅色、白色、淡紫色或紫色,呈鍾狀或漏斗狀,蒴果呈卵形或扁圓形,具地下塊根,呈紡棰形,外皮土黃色或紫紅色。

陽春三月,大地氣溫回升,人們將紅苕種從山洞中取出,一個緊挨一個安放在事先堆積好的長壟形的豬牛糞上。再蓋上一層草木灰、細土。不幾日,就會冒出嫩黃色的小芽,在暖陽下緩緩地生長。紅苕藤長到二、三尺時,一般選擇陰、雨天將其割回家或在地頭,一根根剪成一節一節的紅苕苗,綁成把,然後挑到整好的旱地裡栽插。

沅陵:墳頭山的紅苕

紅苕的生命力極強,對土地沒有太高的要求,不需施更多的肥料,一般熟地栽插後鋤上幾遍草,紅苕藤、葉就會自然的瘋狂生長,慢慢地將紅苕地遮得密密麻麻、嚴嚴實實,綠油油的一片。

紅苕全身都是寶,利用價值極高,它的地下塊根可以當糧食吃,藤蔓和葉子可以當飼料用來餵豬。紅苕快要開挖的時候,須將它的藤葉割下來,這樣才不會使它的營養成分丟失,可以讓其塊根得到充分地膨脹,提高紅苕產量和質量。

沅陵:墳頭山的紅苕

每到農曆十月份,全生產隊的勞力都會一齊上山挖紅苕。紅苕的產量很高,畝產可達3000斤以上,每天挖起的紅苕堆積如小山。由於生產隊沒有貯藏紅苕的地方,所以除了留下的少量種子之外,每天要將挖出來的紅苕按勞力和人口分配到各家各戶。一到放工的時候,在鄉間的小路上,背挑紅苕的人,是絡繹不絕,大人小孩老人都有,場面十分壯觀。那時作為孩子的我們人小力氣也小,時不時也會湊湊熱鬧。

村坊勤快的人會利用早晚開工前和放工後,在挖過的紅苕地裡撿漏,用來餵豬,一個早晚可撿一百多斤紅苕。三伯孃就是這其中的一員,她是村坊有名的勤快人,每天放工後她會撿一陣子才回去;天不亮會去撿一陣子,再回家吃早飯,接著又隨大隊伍上山挖紅苕。有一天,天還剛矇矇亮,她帶著九妹堂姐又出發了,不幸地是她突然莫名其妙地暈倒在地。這一年她剛五十歲左右,後來慢慢地癱瘓了,這一癱就是四十多年,她活到九十多歲,是村裡長壽者之一。

沅陵:墳頭山的紅苕

那時家家戶戶都會在村坊附近的前後山上挖一個山洞,有縱深的,也有豎直的,洞成圓球形或圓柱形,容積大概有五個立方,人可以勾腰進去,專門用來貯藏紅苕,一般都可貯藏四、五千斤左右,有的紅苕洞至今還保存在那裡。

那個時候雜交水稻還沒有推廣,常規稻的產量很低,畝產只有300斤左右,生產隊人平口糧不到三百斤,根本不夠吃。於是紅苕就成了最好的替代品。

沅陵:墳頭山的紅苕

紅苕的吃法很多,最常用的有燒烤的;有蒸煮的;有將紅苕洗淨切成薄片、蒸熟、曬乾,生吃韌而甜,倘若用砂子炒脹後格外地香脆可口……;也有將紅苕洗淨切成小顆粒與大米一起煮的。其中以燒烤的最好吃;和大米煮的最不好吃,吃起來乾澀、堅硬、粗糙,令人難以下嚥,吃得多了,味同嚼蠟,便生厭倦、膩味。有時一掀開鼎鍋,見又是紅苕飯,會滿臉不高興:“怎麼又是紅苕飯,天天吃紅苕飯!”這時,奶奶就會朝我們瞪一眼:“小背時的,有紅苕飯吃就不錯了,還沒到你們捱餓的時候!”我們聽她這麼一說,便不再言語了。但父親一知道我們埋怨後,第二天就會停止煮紅苕飯。

紅苕的澱粉十分豐富,稍微講究的人家會將紅苕洗淨、削片、曬乾、粉粹、沉澱澱粉,把澱粉煎成圓粑粑來吃,這當然是最理想的吃法,可就是太麻煩了。

沅陵:墳頭山的紅苕

但我們對燒烤的紅苕卻情有獨鍾,吃不厭煩。每天起床後,洗罷臉,我們每人都會選一個漂亮的紅苕,首先將火坑裡的熱灰用火鉗扒開,形成一個窩狀,然後將紅苕放進去,再用熱灰蓋上。等到估計紅苕差不多煨烤熟了,就急不可待地把它扒出來,拍拍灰,剝開皮開始吃,十分香甜可口。經常因為燒烤紅苕把火坑裡的火熄滅了,惹得八十多歲的老奶奶生氣。可我們不管這些,每天照燒不誤。

紅苕吃多了,也有一個弊病,就是愛放屁,且臭不可聞。如果是單獨在一邊放放也無所謂。倘若在大庭廣眾之下頻頻聳動尊臀,那是既尷尬又不文雅,令人無地自容。

沅陵:墳頭山的紅苕

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責任制分田到戶後,加上雜交水稻的逐步推廣,農村的糧食產量得到大幅度提高,人們吃飽米飯的願望終於實現了,紅苕作為主食的替代品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從此退出了歷史舞臺,只有小面積的零星種植,主要用作養豬的飼料。

可以說,紅苕在當時差不多是除了大米飯之外的一種主食,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吃紅苕多少也是無耐之舉,主要是為了裹腹充飢。在那苦澀的歲月中人們雖吃得有些膩味,但還是幫助人們渡過了艱難的日子,紅苕救了不少人的命,人們仍心懷感激。

沅陵:墳頭山的紅苕

紅苕富含蛋白質、澱粉、果膠、纖維素、氨基酸、維生素及多種礦物質,有“長壽食品”之譽。含糖量達到15%-20%。有抗癌、保護心臟、預防肺氣腫、糖尿病、減肥等功效。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記有“甘薯補虛,健脾開胃,強腎陰”,並說海中之人食之長壽。中醫視紅薯為良藥。

時過境遷,近年來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和重視飲食的營養搭配,紅苕的價值日益被人們所認識。紅苕作為一種原生態的可預防疾病的保健食品又開始在城市走俏,至此它已轉換了角色,以食療、改善食譜、增加食物的多樣性重上了餐桌,豐富了人們的飲食生活。現在人們偶而吃一、兩餐紅苕,感覺得十分美味,連紅苕葉和紅苕尖也成了稀罕物,時不時會出現在人們的餐桌上。

沅陵:墳頭山的紅苕

從農村走出來的上了一定年紀的人,無不飽受了吃紅苕的辛酸,無不保持著對紅苕的若即若離的心態。現在大家對紅苕既感到熟悉親切,又有一種刻骨銘心的辛酸記憶。紅苕真是一種可愛又可恨的食物。紅苕把人們帶回了童年的時光,小時候的那些快樂時光,總是令人思緒萬千……

沅陵:墳頭山的紅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