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法王腓力二世,英王约翰是如何输掉江山:从《大宪章》说起

一、序言

还有十天就是12月4日了,也就是中国宪法日了。这个日子是为了增强全民族、全社会的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而设立的。说起宪法,自然就不得不提一提英国的《大宪章》了。

面对法王腓力二世,英王约翰是如何输掉江山:从《大宪章》说起

索尔兹伯里大教堂所藏1215年抄本《大宪章》

上图是珍藏在英国的索尔兹伯里大教堂的1215年抄本《大宪章》,目前世界上仅剩下4份。因为当时中国的造纸技术尚未流传到英国,所以是用鹅翎笔写在羊皮纸上的。

《大宪章》这一文件因为具有限制王权的内容,在后来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被作为争取权利的法律依据,并被普遍认为是最早的宪法性文件,在世界宪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但宪法学的书上往往就简单提及了英王约翰与英国的大封建领主、教士、骑士和城市市民等签署了《大宪章》,对英王约翰的生平却鲜有介绍,因此今天想和大家聊聊英王约翰和《大宪章》签订前所发生的历史故事,期望能让大家更了解英国历史上真实的约翰王和《大宪章》的由来。

(友情提示:全文共4500字,关键是所有的插图很好看喔!)

二、约翰王的出身与“软剑王”的称号

约翰王虽是亨利二世的幼子,但一开始并没有继承王位的希望。他的三哥理查一世雄才大略,在亨利二世后接任英国国王。与约翰王的窝囊不同,理查一世作战勇猛,对外战争屡屡获胜,甚至获得了“狮心王”的美名。理查一世作为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的主要将领,在阿苏夫之战中击败了穆斯林军队,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最杰出的帝王之一。

面对法王腓力二世,英王约翰是如何输掉江山:从《大宪章》说起

狮心王理查一世

不过有些人可能就是有天上掉馅饼的运气吧,“狮心王”理查在十几年的军事行动中耗尽了他的生命,然后将约翰指定为英格兰王位继承人。

尽管如此,约翰的登顶王位也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当时,约翰有个侄子,名叫亚瑟,是他四哥杰弗里留下的遗腹子。但两人之间爆发了激烈争夺。

当时,约翰获得了多数英国人和诺曼贵族及其母后埃莉诺、大主教的支持,加冕了王位。而亚瑟则在布列塔宁、安茹等地的贵族支持下起兵,同时法兰西国王腓力二世出于争夺在欧洲大陆的势力也选择支持亚瑟。

不过,后来约翰王得到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托四世和罗马教皇英诺森三世的支持,腓力二世见无法进一步干涉英国王位之争,于是退而求其次寻求缔结条约。

不过,腓力二世抓住了约翰王的王权不稳的弱点,在《勒古莱条约》上以承认约翰王对于英国位于欧洲大陆的安茹帝国、诺曼底公国和阿基坦公国的统治权,换取了约翰王要臣服于法兰西国王的条件。此外,为了尽快巩固自己的王位,约翰王还将位于欧洲大陆的许多防御性的城堡送给了腓力二世,这使得英国对欧洲大陆的统治及影响力衰弱到了极点。

约翰王如此妥协的态度,引起了英国许多人的不满,人们送了个“软剑王”的称号以嘲笑他。

三、从“无地约翰”到“无地王”:约翰王是如何失去英国在欧洲大陆的领土

约翰的父亲亨利二世在世时,曾经戏谑地称呼约翰为“无地约翰”。估计亨利二世在世时肯定没想到这居然会一语成谶,在几十年后约翰王成为英国主宰后,居然真的获得了“无地王”的屈辱称号。

约翰王在位17年,仅仅17年就将父兄的家底险些败了个精光,全部输给了法兰西国王腓力二世,使得英国在欧洲大陆的领地归零。那么,约翰王是做了哪些“神操作”使得英国一败涂地呢?腓力二世又是怎么样的神一样的对手呢?

面对法王腓力二世,英王约翰是如何输掉江山:从《大宪章》说起

约翰王

  • 腓力二世的巧妙安排和野心勃勃

在欧洲中世纪历史上,国家间的战斗总会讲究师出有名,占据道义上的优势。法兰西国王腓力二世在《勒古莱条约》上的安排并非只是荣誉上的考量,而是让约翰王作为法兰西国王的封臣。

在《勒古莱条约》仅仅签订了两年后,腓力二世露出了他的獠牙。他一方面集结大军,兵临英国在欧洲的诸多领地,另一方面打出了约翰王不遵守封臣义务的旗号,指责约翰王未主动交出英国在欧洲大陆的领地。

与此同时,腓力二世为了打赢与约翰王的这场战争,还打起了动摇约翰王王权的合法性依据的主义,他册封了亚瑟为骑士,承认他是布列塔尼、阿基坦的公爵及安茹的伯爵,并打出为亚瑟夺回本应属于他的王位的旗号。腓力二世的野心就在于想将英国的势力赶出欧洲大陆,让法兰西王国在欧洲的发展不会再受到阻碍。

  • 好色而忘义的约翰,一招昏棋

约翰王虽然志大才疏,但可能还是有几分魅力的。好色的他勾搭上了当时的安古莱姆伯爵的千金女儿伊莎贝尔,并将她立为了王后。然而,伊莎贝尔本来是有婚约在身的,她本是吕西昂贵族休十世的未婚妻,而约翰王的横刀夺爱彻底激怒了吕西昂的贵族群体,他们看到约翰王的好色而忘义,纷纷选择了倒向了腓力二世。

面对法王腓力二世,英王约翰是如何输掉江山:从《大宪章》说起

伊莎贝尔

  • 约翰王的进退维谷,烫手山芋般的亚瑟

被封为骑士的亚瑟带领封地内的支持者包围了米雷博,并俘虏了埃莉诺。而约翰王在接到母亲的求救信,火线驰援,在2天内就抵达了米雷博。约翰王为了救出母亲,在8月1日的黎明,命令军队骤然发动袭击,很快就攻入了城堡,并俘虏了亚瑟。

然而,亚瑟的烫手出乎约翰王的意料。尽管约翰王的盟友们帮助约翰进行战斗,但是他们或者出于王位之争继续以从中牟利,或者出于想两边下注,大多数盟友们反对将亚瑟囚禁并杀死,约翰王的军队出现了内部分裂。

与此同时,腓力二世大军在正面战场上很快击溃了约翰王的军队,先后拿下了布列塔尼、安茹、诺曼底等领地。

  • 最后的崩溃:埃莉诺的逝世到阿基坦公国的失去

1204年,约翰王在正面战场上已经无力与腓力二世的军队较量,随着盖拉德城堡的失守(要知道这座城堡先前被欧洲的贵族们普遍认为是防御性极为强悍的城堡),约翰王在欧洲大陆的最后领地就只剩下阿基坦公国了。

面对法王腓力二世,英王约翰是如何输掉江山:从《大宪章》说起

被废弃的盖拉德城堡

也许有人会好奇,为什么阿基坦公国能如此坚挺,一直效忠约翰王。其实,阿基坦公国的贵族势力们效忠的并非是约翰王,而是出身于阿基坦的埃莉诺。但埃莉诺毕竟年事已高,在1204年的4月,埃莉诺逝世了。

面对法王腓力二世,英王约翰是如何输掉江山:从《大宪章》说起

埃莉诺

于是,阿基坦公国的贵族们开始没了主心骨,部分贵族担心自己的财产会被腓力二世所侵夺,于是开始和腓力二世暗通款曲,逐渐选择了背离约翰王。

果不其然,腓力二世在埃莉诺逝世后的四个月,率领大军进入了阿基坦公国,这也意味着英国失去了在欧洲大陆的最后一个据点。

四、解药还是毒药:课以重税、压制教权、铲除异己

但约翰王倒不是个容易放弃的人,为了收回英国在欧洲的领地,约翰王耗费大量钱财组织了远征军,并御驾亲征。他趁着腓利二世在新占领地区的立足未稳,夺回了部分阿基坦公国的领地。

但很快腓利二世备战的消息再次传来,约翰王怕再次败北,主动与腓利二世签订了停战协议。

约翰王认识到必须要有大量的金钱筹建庞大的军队,方能在正面战场上一举击溃腓力二世。于是约翰王思来想去,最终只好选择了课以重税、压制教权和铲除异己。

  • 课以重税、横征暴敛

约翰王为了尽可能搜刮财富,将当时的原有的各类税收提高了不止一倍,不仅如此约翰王还巧立名目了许多税收种类,比如约翰王规定了其统治下的每个贵族,在继承先辈的贵族头衔时必须要交税。这在先前的西方世界是闻所未闻的。

此外,约翰王还把手伸到了那些大贵族手中,以英国王室要偿还债务为由强迫这些贵族们缴纳钱财,否则就要剥夺他们的贵族待遇。

  • 压制教权

压制教权方面。约翰王本来登基是受到过教会的支持的,但由于保持军队规模所需要的大量钱财的客观需要,约翰王将敛财的目光投向了教会的财产。同时,约翰王似乎受够了教权与王权的并行局面,试图压制教权,从而树立王权的至高无上性。

既然约翰王有了这个心思,那么导火索也就不难找了。约翰王和罗马教皇英诺森三世围绕着在英国的大主教人选爆发了激烈的冲突,约翰王宣布将整个教会的财产收归了英国王室所有。当然,教皇同样针锋相对,将约翰王开除了教籍,并且停止了在英格兰的一切教会活动。可惜的是,约翰王并不在乎这些反击措施,他想要的不过是财产罢了。

面对法王腓力二世,英王约翰是如何输掉江山:从《大宪章》说起

王权与教权

  • 铲除异己

尽管在欧洲战场上约翰王节节败退,但在国内方面约翰王却奉行了强势高压政策。1210年,他利用搜刮来的财产募集了一只规模不小的军队,并率军入侵了苏格兰和爱尔兰,将他们纳入英国的统治。一年后,他再次率军入侵了威尔士,将威尔士纳入了英国的统治。

俗话说,无利不起早。拿下了苏格兰、爱尔兰和威尔士的约翰王在这些地区粗暴的调高了税收,并没收了部分贵族的财产,这让约翰王的国库充盈起来了。

五、从再次败北到国内叛乱:《大宪章》的签订

  • 雄心出征到再次败北

约翰王虽然横征暴敛,但毕竟也不是个头脑简单的人,为了能更好的对付腓利二世,他选择了和罗马教廷和解,他宣布自己再次臣属于教皇,而整个英格兰王国也再次沐浴在神权下。

约翰王与罗马教廷的突然和解打破了腓利二世的部署。当时达莫的港口内停靠着约有1700多艘的法兰西战船,他们在等着腓利二世的指令。可是在1213年的5月,约翰王却率先命令几百艘的英格兰舰队以急速行驶的方式来到港口,并闪电袭击港口内的法兰西战船,由于事发突然,加上群龙无首,法国的战船以接近80%的伤亡率沉入大海。

约翰王乘胜追击,与大将索尔斯伯利兵分两路,一时间打的腓利二世措手不及,很快夺回了阿基坦公国、布列塔尼和安茹的部分领土。

但腓利二世的回击同样迅猛,他让儿子路易率军正面顶住约翰王的攻势,同时派人向普瓦图的贵族施压和笼络,大多数的普瓦图贵族倒戈向腓利二世,约翰王见势不可为,就先撤兵。

但腓利二世没有给约翰王全身而退的机会,布汶战役爆发。腓利二世亲自坐镇指挥,利用英军及盟军配合不够娴熟的漏洞,经过几个小时的激战,击败了索尔斯伯利的英军和神圣罗马帝国的军队,还俘虏了参战的许多英国贵族。

面对法王腓力二世,英王约翰是如何输掉江山:从《大宪章》说起

壁画:腓力二世在布汶战役

这一战让约翰王的财产和军事积累消耗殆尽。但是,约翰王的麻烦可不止如此。

  • 国内叛乱到《大宪章》的签订

上文提到了约翰王的横征暴敛,英国国内的贵族们并非不想反抗,而是在等待机会。终于约翰王的再次外战失败给了他们这次机会。

部分贵族和骑士宣布与国王断绝臣属关系,否认约翰王为英格兰国王。他们虽未真正威胁到约翰王的核心统治区域,但是反叛势力已经在诸多城市高举了反对英王的大旗。

问题是,约翰王清楚的知道就算在他军队驻扎的区域,依然有很多潜在的反叛势力。

这迫使约翰王不得不选择了与这些贵族和骑士们进行谈判,并经过激烈的争执后,签订了一份协议。而这份协议就是后世大名鼎鼎的《大宪章》。

面对法王腓力二世,英王约翰是如何输掉江山:从《大宪章》说起

约翰王签署大宪章

《大宪章》中总共由序言和63个条款所构成,这其中尤其是以下几条最值得后世所肯定:

一是第12和14条,规定了如未经过被纳税人同意,不得再额外征收,这是对国王税收权的限制;

二是第39条的规定,未经审判及相关法律依据,人身和财产不受侵害,这是对人身权和财产权的保护。

三是第61条的规定,设立“保障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由25名大封建贵族所组成。这个委员会可以随时召开会议,否决王命,并根据情况可以发动武力,向国王宣战。这是对王权最大程度的限制。

尽管这对约翰王本人而言,《大宪章》是对王权的一种侮辱,但是对于保护权利和财产不受侵犯上却具有重要意义。这在当时普遍是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下,无疑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面对法王腓力二世,英王约翰是如何输掉江山:从《大宪章》说起

大宪章的签署地

六、对约翰王的评价

如果我们纵观约翰王的一生,不难发现约翰王确实是外战外行,无地王的称号虽是戏称,但也是有几分贴切。约翰王的一生充满了短视,在与新崛起的法兰西王国的斗争中,他完全输给了腓力二世。约翰王虽然有雄心,却没有相应的才华来撑起,只知道通过横征暴敛和排除异己等方式来维系统治。

不过,约翰王对整个西方世界乃至世界历史还是有贡献的,尽管这个贡献并非是他所自愿的,那就是《大宪章》的制定。《大宪章》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限制了国王的权力,规定了国王的权力和行为必须要在法律范围内实行,甚至可以说这是英国对世界文化的主要贡献之一。

参考文献:

1.《大宪章》;

2.《腓力二世的大战略》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