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570到1910,近代西方人眼中的長城

16世紀以前,在西方人眼裡,長城不止是最強的人造防禦工事,更是東方中國的一種象徵,象徵著神秘未知的東方世界。他們對長城的瞭解,主要來自東方的商人和出使的使節,道聽途說更是增添長城的神秘感。

從西方學者繪製的地圖中長城符號的變化,就能夠了解到近代西方人對東方長城的認知,從神秘到具像。他們記錄長城的方式,不止出現在地圖上,還出現在西方人的畫報、專著以及照片上。

一、1587年《寰宇全圖》

Theatrum orbis terrarum(《寰宇全圖》)由弗蘭德學者及地理學家亞伯拉罕•奧特里斯在 1570 年首次出版的地圖集。

截圖來自1587年的法語版本。它被視為第一部真正具有現代意義的地圖集,恰好圖中中國部分標繪有長城,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西方地圖中繪製的長城。

從1570到1910,近代西方人眼中的長城

寰宇全圖


1570 年的版本推出之後,其拉丁語、荷蘭語、法語、德語、和西班牙語譯本又相繼出版,所收錄的地圖數量也不斷增多。目前我們尚不知曉地圖的刊印者為何人,只知道奧特里斯先後委任了多位安特衛普印刷商完成此地圖集的印刷工作。

最初是埃吉迪厄斯•科龐•範•迪斯特 (Aegidius Coppens van Diest),1575 年由埃吉迪厄斯•拉德斯 (Aegidius Radeus) 接任,1579-89 年間轉由克里斯托弗•普朗坦(Christopher Plantin,1520-89 年)負責。

這裡展示的是 1587 年的法語版本,其中收錄的地圖數與 1584 年的拉丁語版本相同。

從1570到1910,近代西方人眼中的長城

地圖封面

二、1608~1609年《塞爾登中國地圖》

與傳統的中國地圖一樣,北京城、黃河、各省的邊界(不過圖中更像是河道)都突出地表示出來了。重點說一下圖中的長城,東起山海關西至羅布泊,用鋸齒狀來表示,這張圖更多表達出長城的防禦工事性質。圖中所繪應該是明長城。

從1570到1910,近代西方人眼中的長城

塞爾登中國地圖

《塞爾登中國地圖》(東西洋航海圖)是一幅十七世紀的地圖,原作者不明,繪製時間大約是1608~1609年。

這是一副採用中國傳統地圖方位:上北下南,以中國明朝為中心、展現東南亞地區及其海上航線的地圖。此圖原為英國人塞爾登(Johan Selden)私人藏品,現藏於牛津大學博德利圖書館。

博德利圖書館為本圖進行漢學研究時標註時,中文名“東西洋航海圖”,是中國大陸研究者陳佳榮提出的;而英文名“Selden Map of China”,是牛津大學的圖書館館長David Helliwell提出的。實際上本圖原無標題,是純手工繪製,僅存的孤本。

從1570到1910,近代西方人眼中的長城

塞爾登中國地圖

三、1655年《Atlas Maior地圖冊•中國新地圖冊》

從1570到1910,近代西方人眼中的長城

中國新地圖冊

從1570到1910,近代西方人眼中的長城

中國新地圖冊


《Atlas Maior地圖冊》在陝西分圖中的長城符號與真正的長城很接近。在中國分圖部分,較之前,範圍也逐漸擴大。

該地圖冊是意大利傳教士衛匡國(Martino Martini)於1655年繪製的中國地圖冊,該圖冊的正式名稱是“中國新地圖冊Novus Atlas Sinensis”。圖冊是1655年荷蘭阿姆斯特丹著名的地圖出版商瓊·布勞(Joan Blaeu)出版,具有里程碑式的十一卷拉丁文“大地圖集Atlas Maior”的一部分,有十七張圖幅,包括一張中國全圖、十五張分省圖(即內地十八省,省份劃分和1737年唐維耶地圖冊相同)和一張日本朝鮮全圖。

但該圖冊沒有繪製出當時清朝東北地區、蒙古、新疆和西藏四地,這當然反映出西方世界對中華文明區域範疇的認知。這套圖冊繪製於清初,當時還沒進行系統的大地測量,而圖幅已經達到了在當時技術條件下比較高的水平,所以後來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對該圖冊有很高的評價。

四、1737年《中國、中屬韃靼及中國西藏的新地圖集》

圖中的長城圖示符號,與現在一般地圖中長城符號並無二致。

此處這幅地圖顯示了中國、朝鮮及當時稱為韃靼的中亞鄰近部分地區,以荷蘭文和法文書寫,是根據昂維爾的一幅地圖改編的。底部的荷蘭文副標題以及渦卷紋樣中的法文指出,地圖的繪製以耶穌會的勘測數據為基礎。地名以法文和荷蘭文書寫,有的會在括號中給出荷蘭文翻譯。

從1570到1910,近代西方人眼中的長城

中國、中屬韃靼及中國西藏的新地圖集

五、1842-1862《倫敦新聞畫報》

在基督誕生兩百多年之前,就已統一了華北的秦始皇是如何建造長城的,明朝的皇帝是如何建造第二道內長城,成功抵禦了蒙古征服者的入侵,從長城向東北綿延數百里的圍牆,那些每隔一段就有一個用於長城防禦守備的烽火臺,過去曾固若金湯,而今卻已幾近廢墟,長城上那些經歷了無數次戰鬥的磚砌平臺和雉堞,以及無數長城建造者們是如何憑藉他們的勤勉和機巧,克服重重困難,把這座巨大無比和舉世聞名的長城,建在了那些山谷、河流、丘陵和高山之上。

------《倫敦新聞畫報》第1卷,第30號,1842年12月10日,489頁

從1570到1910,近代西方人眼中的長城

中國長城的景觀

長城沿途的風景總的說來十分怡人,從海邊逐漸伸展到群山腳下的那一片土地長滿了茂密的樹林,顯然長城內側那一邊的居住人口稠密。長城的外側沿著連綿起伏的丘陵逐漸消失在遠處,那裡看上去物產豐富,土地精耕細作,不時地點綴著一些零星的村莊,那些農舍的屋頂形狀酷似英國馬車的頂部。在這個地區唯一可以穿越長城的關隘離海邊大約有3英里,稱作“山海關”。

------《倫敦新聞畫報》第17卷,第449號,1850年10月5日,271-272頁

從1570到1910,近代西方人眼中的長城

從遼東灣海上看中國的長城

從1570到1910,近代西方人眼中的長城

北京郊區的八達嶺長城

眾所周知,長城這個龐大的堡壘在整個華北邊疆和部分大西北邊疆的高山峽谷上盤旋逶迤,展延一千多英里。長城這一關隘的特殊之處就在於它的建造者們似乎全然不顧當地懸崖峭壁的自然屏障可以抵禦來自北面的攻擊。

------《倫敦新聞畫報》第40卷,第1145號,1862年6月7日,第571頁

從1570到1910,近代西方人眼中的長城

沙坡峪關,中國長城的一個局部

六、1909年《中國長城》

從1570到1910,近代西方人眼中的長城

中國長城

威廉·埃德加·蓋洛在1907年-1908年,從山海關走到了嘉峪關,是完成這一過程的第一人。1909年他出版的《中國長城》是世界上第一本關於長城的專著。

七、1910年前後《雷尼諾恩的北京影像集》

《雷尼諾恩的北京影像集》是美國攝影師諾恩(C.E.Lemunyon)在清末民初北京及周邊拍攝的照片,反映了當時北京的民生及風貌。

此係列長城照片為手工上色,大致拍攝於1910年前後,現藏於荷蘭民族學博物館。

從1570到1910,近代西方人眼中的長城

雷尼諾恩的北京影像集

從1570到1910,近代西方人眼中的長城

雷尼諾恩的北京影像集

從1570到1910,近代西方人眼中的長城

雷尼諾恩的北京影像集

從1570到1910,近代西方人眼中的長城

雷尼諾恩的北京影像集

從1570到1910,近代西方人眼中的長城

雷尼諾恩的北京影像集

從1570到1910,近代西方人眼中的長城

雷尼諾恩的北京影像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