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摩尼舍利子从哪儿放进法门寺的

扶风县最早记载于原始社会神农氏时期,属姜氏国(部族);扶风县起源于唐朝,唐高祖武德三年,在武功长宁镇始设扶风县(俗称东扶风),在今县址设湋川县,太宗贞观元年(627年),撤扶风县,贞观八年(634年)改湋川县为扶风县。

湋川县当时以湋川为名,湋川位于今扶风县南部,即现在韦水河流域,《诗经》上说:“居岐之阳,在渭之将”,古时人们认定山南水北为阳。韦氏先祖“豕韦氏”封立的韦国贵族有一支从河南滑县辗转逃到了现扶风、周至一带,形成现在韦谷、湋水、韦川、湋渠等名称,至商末时,首领韦伯(亦作百韦、伯韦)便在湋川村修筑了邑城成立方国,依附于周原的周伯国。周武王向东进军灭商纣王时,韦国君率军参加,立下战功,由此今天的湋河是当年韦氏一支发迹的地方之一。到了唐朝,在长安城发展的韦杜家族曾是声名显赫望族。

湋川县及历史

湋川县起源于韦水河,唐武德年间为湋河,湋河历史上为周原文化发祥地,一般认为古岐水就是现在湋河。湋河现称为韦水河,韦水河南岸之前称为湋川也称为湋山。

窣堵坡

释迦摩尼舍利子从哪儿放进法门寺的

相传公元前3世纪时,孔雀王朝(公元前324~178年)的第三代君主阿育王斥巨资建起84000座窣堵波,将佛祖释迦牟尼的骨灰分成84000份,分藏于各塔,塔的名字就叫窣堵波。

窣堵坡就是埋葬佛祖释迦牟尼火化后留下的舍利的一种佛教建筑,窣堵坡就是坟冢的意思。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阿育王在佛出生、涅盘的地方都要建塔,随着佛教在各地的发展,在佛教盛行的地方也建起很多塔,争相供奉佛舍利。后来塔也成为高僧圆寂后埋藏舍利的建筑,但这里声明一下,法门寺记载供奉的是释迦牟尼的手骨舍利。

佛教从东汉初年开始传入我国,一开始传来的是佛像,此时佛像是从西域传入的,似乎是从印度延喜玛拉雅一带,再沿丝绸之路传入的。后来才传入佛经,据史书记载汉恒帝时,西域安息人安世高和月氏人之娄迦谶是来到中国内地译佛经最早的两人,从西汉到东汉,佛教几乎没有任何进展,所以在这个时期,中国的佛教建筑几乎都是带有一丝西域脉络的建筑。到了魏晋南北朝的时候,由于战乱纷争,佛教就开始了飞速的发展,江南的仕族大量的信奉佛教,并经过儒家的文人与佛家的高僧共同制定了一个儒化的佛教—禅。当时的“青牛西去,白马东来”就是两种文化交流的最好的见证。

湋峰塔

目前在扶风韦河上的窣堵波和湋峰塔最早在在“金史·地理志”,上就有记载。“金史·地理志”成书于元顺帝正4年(公元1344年),是我国历史最早的记载(金朝公元1115年—公元1234年),由此推断,湋山湋峰塔应建于金朝之前。

释迦摩尼舍利子从哪儿放进法门寺的

湋峰塔

湋峰塔历史

据历史记载湋峰塔原为青砖塔,原湋峰塔周边有个文昌祠,1758年民间艺人王成德对塔重新修复,他就住在文昌祠接受捐赠,说明王成德在修缮此塔之前就有文昌祠,文昌祠是祭祀考试神文昌帝君的庙宇,文昌帝君记载于东晋宁康二年(374年),位于原扶风县文庙东侧(文庙为现扶风县城关镇初中)。文庙始建年代无考,是唐大历二年(767),县尉袁弁修,由此推断文昌祠应建于374至767年期间,王成德在修缮湋峰塔为1758年,而文昌祠当时就记录有湋峰塔,可见湋峰塔应早于金朝1115年—公元1234年,与文昌祠推断相符,即湋峰塔初始建设应在374年前,由此推断湋峰塔建设与孔雀王朝期间建设的窣堵波时代相近。

法门寺

释迦摩尼舍利子从哪儿放进法门寺的

法门寺,又称法云寺,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据传法门寺始建于东汉末年(公元184—公元220年),因安置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为举国仰望的佛教圣地,对此本人要声明,阿育王统一印度后,为弘扬佛法,将佛的舍利分送世界各国建塔供奉,阿育王生于公元前273—公元前232年,也就是奉承佛骨舍利塔应建于公元前273—前232年期间,而法门寺建于东汉时期(公元184年到公元220年),相差数近400多年,由此可以认定法门寺不是第一个奉承舍利骨的寺塔。

中国佛文化发源史

佛教于西汉末年汉武帝时张骞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法门寺在周魏前叫阿育王寺,从时间上推断,孔雀王朝(公元前273~前232年)与周朝东周时期(前770年-前256年)最相符,也就是阿育王应该在此年限内建设的舍利塔。

商朝时期,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韦氏先祖“豕韦氏”封立的韦国贵族有一支从河南滑县辗转逃到了现扶风、周至一带,形成现在韦谷、湋水、韦川、湋渠等名称,至商末时,首领韦伯便在湋川村(今湋峰塔)修筑了邑城成立方国,依附于周原的周伯国。周武王向东进军灭商纣王时,韦国君率军参加,立下战功,由此今天的湋河(韦水河)是当年韦氏一支发迹的地方之一。湋氏家族曾是声名显赫望族。

湋峰塔以韦氏家族湋姓建塔,周武王灭商纣王韦国君战功赫赫,此时正是阿育王建设舍利塔时期,这个时期哪里才是安置舍利骨的寺塔?结合“金史·地理志”记载,湋山上有窣堵波,而窣堵坡原是埋葬佛祖释迦牟尼火化后留下的舍利的一种佛教建筑,所以“金史·地理志”中记载的窣堵坡与湋峰塔最吻合。那么唯有湋峰塔可能是舍利存放的第一寺塔。

根据历史记载公元558年,北魏皇室后裔拓跋育于元魏二年(494年)首次开塔瞻礼舍利,并开始对法门寺扩建,此时与凤凰王朝建舍利塔已800多年。

800年前法门寺对舍利子的记载历史是一片空白,唯有“金史·地理志”在湋峰塔有舍利子记载,唐朝期间仅仅记载每隔三十年把珍藏在塔基下地宫中的佛骨迎入长安城皇宫瞻仰,由此推断历史变革中有可能唐朝期间将舍利骨重新安置在皇家寺院—法门寺当中。

唐代200多年间,先后有高宗、武后、中宗、肃宗、德宗、宪宗、懿宗迎请佛骨在唐末愈演愈烈达到高潮,唐朝期间,法门寺得到皇家大力兴建,成为唐朝皇家寺院。

根据历史记载法门寺出土舍利同时出土大量唐朝文物,而唐朝始于公元618年终于公元907年,距阿育王公元前232年相差1000多年的历史,唐朝佛教盛行时期,所以后来出现舍利骨与唐朝文物共同出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