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9 一座结草为庵的茅屋,居然会成为一处天下称奇的古迹

一座结草为庵的茅屋,居然会成为一处天下称奇的古迹

草庵记

你很难相信,一座结草为庵的茅屋,居然会成为一处天下称奇的古迹。你也不会想到,这座历经几个世纪风风雨雨的草庵,会是我国独一无二的摩尼教遗迹,也是世所罕见的摩尼教遗迹。

一座结草为庵的茅屋,居然会成为一处天下称奇的古迹

草庵,位于晋江市罗山镇华表山麓。传说宋绍兴十八年(1148),宋室赵紫阳在此修龙泉书院,夜间常见院后石壁五彩光华,文佛现影,蔚为奇观。于是僧人吉祥募资琢佛容于石壁而建寺,曰摩尼寺。元时改建石亭,称草庵寺。草庵于明正统十年(1445)、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民国十二年(1923)三度重修,仍称草庵,延用至今;庵前旧有龙泉书院为清兵所毁,直至近年华侨始捐资重建,改称大华严寺。草庵依山崖而建,石构,单檐歇山顶,崖壁上凿一圆形佛龛,内雕摩尼佛像高1.52米、宽0.83米。佛像身着宽袖僧衣,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面相丰满,庄严肃穆。摩尼佛像依石质不同颜色浮雕而成,脸呈草绿色,手粉红,身灰白,设色得当,巧夺天工。草庵周围原有摩尼教咒语摩崖石刻多处,现仅存1方及“万石梅峰”、“梧涧”等处。

摩尼教是波斯人摩尼(约216-276),于公元三世纪创立的一种宗教,它糅合佛教、基督教、袄教(拜火教)三种教义而成。其教义崇尚光明,反对黑暗,故亦称明教。

摩尼教于公元七世纪末,唐高宗年间传入中国,至唐开元中已传至泉州。摩尼教在中国曾经风靡一时,但是,至明代初年,因其“明教”教名上逼大明国号而为朱元璋所不容,下令禁止,拆毁寺庙,驱逐僧侣,从此一蹶不振。草庵得以幸存,至今是个谜。须知草庵第一次重修,恰恰是明正统十年。此次修葺,规模未详。但见庵旁有摩崖石刻;“劝念,清净光明,大力智慧,无上至真,摩尼光佛,正统乙丑年九月。”乙丑年即明英宗正统十年。这一年不仅重修草席,而且将摩尼教《宁万经》偈语勒石题记,公然宣扬摩尼教崇尚光明的思想,可谓光明正大,无所畏惧。这就不难推论,即便是在视“明教”为异端的明代,此地的摩尼教依然如日中天,信道者众。

一座结草为庵的茅屋,居然会成为一处天下称奇的古迹

1979年在草庵附近,发掘出一块标有“明教会”的黑釉碗和60多块黑釉碗片,其中13块可见“明”、“教”、“会”宇样。)982年、1984年在磁灶大树威古窑址又相继发现明教会黑釉残片,与草庵出土之黑釉碗一模一样。可见草庵的黑釉碗系出自磁灶古磁窑。明教会统一烧制食具,说明人多势众,组织严密,宗教活动频繁。草庵作为明教会的活动中心,确是曾经一度鼎盛和辉煌。 其后,草席屡有废兴。然而,摩尼教早已消亡,草庵也就成了佛教僧侣挂锡的寺庙。正是因为有了他们对青灯黄卷的厮守,草庵才得以很好的保护。1923年,草庵第三次重修,就是瑞意、广空二位法师所倡导的。后人为纪念二位法师的功德,在草庵东侧增建一幢僧房,名“意空楼”。弘一法师三十年代在闽南弘法期间,曾三顾草庵,“每次掩留累月”,都是住在意空楼。法师第一次来草庵,系1933年冬,应草庵寺主之请,自厦门来庵过冬。法师为草庵亲撰二联:

其一:

草绩不除,时觉眼前春意满;

庵门常掩,毋忘世上苦人多。

联嵌“草庵”二字于句首,表达佛门济世之愿心。

其二:

石壁光明,相传为文佛现影;

史乘载记,于此有名贤读书。

“有名贤读书”指明代在此读书的十八硕儒,其中较著名的有庄用宾、王慎中、庄用晦、赖存谨、赖存业等人。除夕,法师登座,为弟子宣讲《灵峰大师祭颛愚大师发衣钵塔文》。正月初一,又讲《含注戒本》。二月,离庵往厦。1935年12月初,法师自惠安弘法返泉州,因病归卧草庵。大病中曾书遗嘱一纸交与随侍传贯,书曰:“命终前,请在帐外助念佛号。但也不必常常念。命终后,即以随身所着之衣外裹破夹被,卷好,送往楼后之山凹中,历三日,有虎食之则善;否则三日后,即就地焚化。焚化后再通知他位。不可早通知。余之命终前后,诸事极为简单。必须依行。否则,是逆子也。演音启。”一日,弘一法师另一弟子广洽来庵探望。法师说:“你不要问我病好没有,你要问我有念佛没有念佛,这是南山律师的警策。向后当拒绝一切,闭户编述南山律书,以至成功。”正月,弘一法师由广洽随侍,往厦门南普陀寺,每日到留日医学博士黄丙丁医寓就诊。历时百余日,乃渐痊愈。法师此次大病,“九死一生,为生严所未经历”。五月,法师移居鼓浪屿日光岩,大病初愈,即提笔撰写《重兴草庵记》:“草庵肇建,盖惟宋代。逮及明初,轮奂尽美。有龙泉岩,其地幽胜。尔时十八硕儒,读书其间,后悉进登,位跻贵显。殿供石佛,昔为岩壁,常现金容。因依其形,雕造佛像。余题句云:‘石壁光明,相传为文佛现影;史乘载记,于此有名贤读书。’盖记其事也。胜清御宇,寝以零落。昔日金刹,鞠为茂草。中华建业十二载,瑞意广空上人,伤其废圮,发意重兴。绵历岁时,营治堂宇,壬申十月,复建意空楼三楹。虽未恢复旧观,亦可粗具规范。余于癸内之际,岁暮春首,辄居意空,淹留累月。夙缘有在,盖非偶然。乃为述记,垂示来焉……”弘一法师第三次来草庵,是1937年岁末,自厦来庵度岁。时抗战爆发,国难当头。法师在庵讲《华严经善贤行愿品》。离庵以后,又于二三月间在泉州承天寺、清尘堂,反复宣讲之,“并切嘱缁素弟子读诵行愿品十万遍,以此功德回向国难消除、民众安乐。”法师的爱国情怀可见一斑。

一座结草为庵的茅屋,居然会成为一处天下称奇的古迹

弘一大师晚年三住草庵,或度岁,或养病,其“夙缘有在”,确非偶然。草席的环境确是非常适合于他“养疴习静”。而弘一法师在此留下的足迹,使草庵的宗教文化氛围更加浓郁。现在,已将意空楼弘一法师卧室复原,对外开放,供游人参观;弘一法师撰写的楹联以及《重兴草庵记》,或镌于堂柱,或勒石刻碑,引入瞩目,是了解草席历史的重要文物。

1978年8月,国际摩尼教学术会议在瑞典隆德大学举行首届会议,世界各国学者一致认为草庵是世界现存唯一摩尼教寺庙遗址。会议以草庵之摩尼光佛雕像作为吉祥图案,世界摩尼教研究会也以此作为会徽。

一座结草为庵的茅屋,居然会成为一处天下称奇的古迹

1991年2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到草庵考察,看到保存完好的摩尼光佛雕像,欣喜异常,他们认为这是海上丝绸之路考察活动的最大发现,最大成就。这一发现具有世界性和历史性的意义。草庵于1961年列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洪群

福建晋江人,曾任福建电影制片厂文学部主任。

文章选自洪群《草庵记》

一座结草为庵的茅屋,居然会成为一处天下称奇的古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