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有“普通话”吗?若有,大家都说哪个地方的话呢?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你站在我面前而我却不知道你在说什么,这就是中国方言。

中国地大物博,所以,出现了太多的方言,再加上,地域广大的缘故,造就了语言上的不通。天南地北的方言,两地相隔的人谁也听不懂谁讲的话,如同鸡与鸭在交谈。而历朝历代的皇帝都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尤其是满族统治时期的清朝,方言更是让皇帝头疼的事情。

民众之间的沟通也就算了,可是,在朝堂上听不懂官员的讲话,那可真是一件让人着急的事情呀。

中国古代的有“普通话”吗?若有,大家都说哪个地方的话呢?

面对语言上的不统一,着实让统治者着急。

从先秦开始,政府就没有停止过对国家共同语的推行,可是,随着朝代的更替,民族的融合,经济重心的转移,标准音也发生了变化。在“正音”这件事上,最有激情的统治者算是雍正帝了,在他执政期间,就曾被南方沿海一带大臣们的口音折磨得够呛。那些大臣在上朝时候说的话,让雍正听得是稀里糊涂,最后,很是愤怒的下了一道圣旨:“福建、广东等地,立即推广‘官话’,否则。就别来当官了。”

雍正可以说是一个非常任性的皇帝,原因是:这位皇帝足够聪明,拥有很多皇帝没有的勤奋,也有很多皇帝没有的通达,可以说,算是历史上最开明的皇帝之一了。对于语言不通这件事,雍正的做法是:让在福建、两广地区精通官话的人充当各地的教员,开设学校教授知识分子,也就是教授秀才、举人、进士这些人说官话。如果,八年内学不会官话,那么,就不要来京参加科举考试。

这大概就是我们现代口语考试的雏形吧,那时候雍正要求建立的正音学校,跟现在的学校也没有多大的差别。

中国古代的有“普通话”吗?若有,大家都说哪个地方的话呢?

在上行下效之下,百姓们也开始自发的学习“正音”,统统学习起了“普通话”,当然,这其中也有封建社会的一些局限性。雍正难免要大说特说一番清朝的功绩,宣传一些愚民的思想,这也是封建社会的通病。其中的教案内容,就有康熙皇帝颁发的十六言“圣谕”,在雍正手里,更是洋洋洒洒的扩充到了万字“圣谕”,这对于当时的书生来说,想必也是一件非常苦恼之事。

除了雍正帝的困扰之外,还有一些原因让清朝的官话流行了起来,比如说:清朝时期的官员,是不能在户籍所在地为官的,所有,在外地为官他们不通当地方言,只能学习官话了,用官话和当地百姓进行交流沟通,这也进一步推广了官话。地方政府本就是一个浓缩的朝廷,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就有一些大臣建议成立私塾,教授官话。这毕竟是上面的要求,下面的人肯定是非常卖力的干了。

正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这样的做法不仅有利于天南地北的人便捷交流,还促进了封建社会的繁华。乾隆皇帝能够坐享六十一年盛世,也是因为雍正打下的坚实基础。如今,天南地北的方言也是迥然不同,有客家方言、广东方言、香港方言。但是,现代社会却有着发达的通信和互联网技术,在保留自己方言的同时,大家还是可以一起畅谈,一起说着我们的“普通话”。

中国古代的有“普通话”吗?若有,大家都说哪个地方的话呢?

雍正时期,官话的普及确实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尤其是满汉文化大融合时期的差异性,所以,也不乏有众多的反对之声。但是,社会必须向前发展,语言的统一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这样看来,雍正帝着实是办了一件大事。

其实,中国在很早的时候就出现了标准音的记录。

在孔孟时代,《论语·述而》就有记载:“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据传,“雅言”就是燕京一代的方言,封建社会自先秦以来,各朝各代都在努力推行标准音,不遗余力地朝着统一的方向发展。而书同文就是秦朝时期,对于统一语言的最好注解。

通过统一文字来保证传承上的一致性,这也是我们传统文化能够永久传承的保证之一。要是我们的祖先留下的文字大家读都读不懂,那不就亏大了。而这样事情,在西方世界却是很常见到的,有很多宝贵的资料流传了下来,可惜后人却看不懂,这对于后世来说,无疑是一种遗憾。

中国古代的有“普通话”吗?若有,大家都说哪个地方的话呢?

回顾历史,中国曾经历过长时间的割据分裂,在这期间,几国的统治者,会不会因为不能顺畅的沟通而头疼呢?会不会因为无法沟通而错失有利于国家发展的事情呢?假如在三国时期,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对刘备所说的话,刘备根本听不懂的话,那么,怎么会有后世的蜀汉政权呢?

因此,语言的统一,在历朝历代都是非常有必要的。不过,历朝历代在官话的统一上,也是不尽相同的,除了雍正时期的官话、京话,还有明朝时期,明朝皇帝上朝喊的南京话。由此可见,在古代社会,语言的统一都是根据当时朝代的需要而制定的,都是为了当朝的统治者而服务的。

最后再说的一点就是,“普通话”这个词早在清末就出现了。1902年,学者吴汝纶去日本考察,日本人曾向他建议中国应该推行国语教育来统一语言,在谈话中就曾提到“普通话”这一名称。所谓的汉语普通话,酒是中国历代官方推行的修正型的首都雅音(区别于首都胡同音)。

【《清世宗实录》、《洪武正韵》、《切韵》、《论语·述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