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鸣:匠心非凡 用“中国制造”打破国外垄断

东北网11月28日讯(记者 孙英鑫)刘伯鸣,中国一重首席技能大师。从事锻造工作29年来,他用匠心匠艺锻造大国重器,带领创新团队攻克了诸多超大、超难锻件及核电高端产品锻造工艺难关,填补了多项国内行业空白,打破了国外垄断,为中国在超大锻件制造领域赢得了国际话语权。

刘伯鸣:匠心非凡 用“中国制造”打破国外垄断

刘伯鸣(右一)在工作中。东北网记者 孙英鑫 摄

1990年技校毕业后,刘伯鸣来到中国一重水压机锻造厂。在锻造一线,刘伯鸣弘扬雷锋不怕苦、不怕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螺丝钉精神”,经过艰苦的学习与生产实践,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专家型技术工人。

刘伯鸣:匠心非凡 用“中国制造”打破国外垄断

刘伯鸣(右一)接受采访。东北网记者 孙英鑫 摄

核电大型锻件是世界公认的综合性能要求最高技术难度最大的产品之一。锥形筒体锻件是核电蒸发器中重要的部件,由于制造难度大,一直依赖进口。如何实现核电锻件全部国产化更是摆在所有锻造人面前的重要课题。接到锥形筒体锻造任务后,在完全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刘伯鸣义无返顾,全身心投入技术攻关。无论是白班还是二班,他无时不在思考工艺参数、琢磨变形过程,回家后用面团模拟锥形筒体的变形过程。

刘伯鸣:匠心非凡 用“中国制造”打破国外垄断

“中国制造”打破国外垄断。东北网记者 孙英鑫 摄

工作期间,刘伯鸣经常拉住技术人员反复讨论某些参数和可能的变形过程,有时候为了尽快解决一个关键点,他深夜两三点钟打电话和技术人员讨论模拟结果。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刘伯鸣和技术人员前期大量工作,终于找到了锥形筒体锻造过程的关键控制点。采用刘伯鸣提出的关键点控制方法,锥形筒体在中国一重锻造成功,不仅填补了国内锻造技术的空白,也彻底打破了此类核电关键锻件全部依赖进口的局面。

随着核电技术的不断进步,核电锻件也趋于复杂,怎样能满足市场、满足用户的要求永远是刘伯鸣不懈的追求。在核电锻件中,锻造难度能够和锥形筒体相比肩的就是水室封头翻边。水室封头锻件成品要经历封头板锻造、冲型、冲型后封头两次管咀翻边,要经过4次最为关键的变形过程,每一次的结果直接影响下一次的成型效果。

对于锻件的多工序锻造刘伯鸣有着自己的理论,每一火次都能达到100%,锻件质量永远是100%合格。为保证水室封头的每一个关键工序都能达到标准,他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在封头板坯锻造过程中,他不畏高温反复的计算板坯的厚度和直径,在现场与锻件为伴,认真观察,用心研究琢磨,即使遇到困难,刘伯鸣都能独具慧眼,仔细分析,确保了锻件余量的合理分配。

在板坯的冲型工序中,刘伯鸣发明的专用测量工具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也保证了冲型质量。针对水室封头翻边不稳定问题,刘伯鸣在锻件翻边之前,反复研究附具和封头的相对位置以及封头的倾斜角度,对附具和封头一次次测量,控制每一个细节。凭借着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和对每一个细节都做到精益求精,经他指挥锻造出的产品全部一次合格。一路走来,刘伯鸣早已成为中国一重锻造岗位上的坚强后盾,一次次临危受任,无不显示出这位巧匠的“大智慧”

刘伯鸣除了本职工作之外,还兼任着劳模创新工作室组长。工作室创立之初,就形成了“突出劳模示范引领作用,营造全员参与技术创新氛围。几多耕耘,几多收获。刘伯鸣二十多年的锻造生涯亮点频现,独创30多种锻造方法,开发30余项锻造技术,填补多项国内锻造空白。刘伯鸣也因此受到了中国一重和各级组织的多次表彰和奖励。曾荣获全国技术能手,黑龙江省首届龙江大工匠、首席技师,省十二届劳动模范,黑龙江最美工作者。面对如此多的荣誉,刘伯鸣依然不改初心,更加热爱中国一重,水压机已融入他的灵魂和生命,他决心把自己毕生精力献给共和国的锻造事业。

刘伯鸣就像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待自己的工作,不管是在基层一线还是在管理岗位,他都一如既往地踏实、专注,带领他的工友们用智慧和毅力向国际高端锻件产品制造顶峰攀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