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這個“爆款”產品的成功與啟示

風雨兼程,砥礪奮進,保險行業與新中國一起走過了70年。隨著改革開放的日益深化的擴大,國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的風險意識和對保險的需求日益提高。

這也對壽險公司提出了新的“命題”:需要提供更多優質的保障型產品幫助國民抵禦風險。在監管的號召、保險公司業務調整、國民需求等多方的共同作用下,保險行業逐漸迴歸保障型產品。

從上市險企前三季報的情況看,保險行業繼續在朝著良性的方向發展,保費規模、淨利潤等多項指標都穩步增長。五家險企前9個⽉實現保費收入1.95萬億元,同比增長8.56%;淨利潤2445.54億元,超過阿里+騰訊+華為2018年淨利潤的總和,同比大漲超過八成。

從壽險公司“含金量”較高的數據——新業務價值看,平安壽險及健康險新業務價值率有明顯提升,達到48.1%,同比上升5.3個百分點;營運利潤683.94 億元,同比增長31.2%。這也體現了平安“保險迴歸本質”的穩健經營思路。

如此優異的成績單,離不開壽險及健康險產品結構的持續優化,這其中作為主力保障型產品的平安福自然功不可沒。自2013年上市至今,平安福系列產品累計銷售超過2000萬人次,市場佔有率位列行業第一,年複合增長率高達55.3%。

平安這個“爆款”產品的成功與啟示

那麼,這個爆款產品是如何“煉成”的?

1、平安福七次迭代:保障全面升級

重大疾病發病率上升且呈年輕化趨勢,但同時疾病的康復率和生存率也在逐年提高,這是現狀。在這樣的背景下,人們對重疾險的需求也在急劇增長。

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的惡性腫瘤5年生存率為40.5%,美國、歐洲、日韓,則平均可超60%。由於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為中國的醫生提供了豐富的臨床經驗,以及中國與國外的醫學交流日益頻繁,中國的各項惡性腫瘤5年生存率正不斷在提高。

疾病康復率和生存率逐年提高,患者並不是以生存為唯一目標,而是考慮患病後的大額支出問題。英國首相丘吉爾說過:“如果我辦得到,我一定把保險這兩個字寫在家家戶戶的門上,因為我深信,通過保險,每一個家庭只要付出微不足道的代價,就可以免除遭受永劫不復的災難。”

這是當下的現實,同時也是保險公司需要思考的。針對這種現象,歷經七次升級,平安福將險種拓展至150種,覆蓋100種重疾和50種輕症。其保障範圍覆蓋之廣,使保險的保障功能真正做到了“無死角“。

自 2013 年上線,平安福每年迭代的速度不斷升級,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保障範圍全面升級

第7代平安福涵蓋疾病、身故等多種責任,其中疾病責任增至150種,覆蓋100種重疾和50種輕疾。輕症責任由30種擴充為50種,納入了輕微腦中風後遺症、不典型心肌梗塞、冠狀動脈介入手術等客戶關注度較高的輕症。這點領先於同業,同時也符合當下疾病多發的趨勢。

第二;惡性腫瘤多次賠付

數據顯示,重大疾病中,惡性腫瘤的賠付率一直排在首位。針對惡性腫瘤新發、復發、轉移以及持續存在4種情況,提供第二次、第三次賠付,為高額醫療費用提供有力的支持。

第三;風險前置,防患於未然

從客戶的角度講,最不希望的是陷入重大疾病的困難。根據世界衛生組的統計:“影響人們健康和生存質量的因素當中,生活方式佔60%。我們大多數人以為最關鍵的醫療條件和醫療水平只佔8%,六成的疾病都可以通過預防來避免。”

事後補救不如事前預防。平安福洞察到用戶需求,率先從保障功能向防禦型轉變——推出“平安run”健康管理計劃。其以“保險+健康”管理模式,設置了周月年三重運動目標,長短結合、由易到難,調動用戶積極性。

而達成相應運動步數和年目標後,即可獲得保障額度最高增幅10%的獎勵。不僅幫助受益人逐漸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也有效降低了客戶患病概率。

縱觀多次迭代升級,平安福的邏輯也很清晰,貫徹“保險迴歸本質”的初心,不斷與時俱進,拓寬保障的範圍,將風險前置,全方位覆蓋各類疾病。

縱觀中國壽險自復業以來近40年的發展,為更好地滿足消費者(人民群眾)日益豐富、多樣化需求,壽險產品不斷更新迭代的演進主線非常明顯。

2、科技向善:做有溫度的保險公司

站在客戶的角度看,一個優秀的保險產品不僅需要具備保障全面的功能,及時響應客戶需求、快速理賠也是必不可少的,也就是“有溫度”。

平安這個“爆款”產品的成功與啟示

有這樣一個案例:廣東的C先生,在一次意外特大交通事故後,特重度燒傷86%,所幸經過眾多醫療人員的多次搶救後,C先生擺脫了死神之手。

命是救了回來,可這數月時間內產生的近百萬醫療費卻是一家人東拼西湊借過來的。在恢復期,C先生首先想到了自己3個月前投保的“平安福+e生保”產品,由於才投了不到1萬元,所以C先生一開始並未對賠付額抱有很大的期望。

可後續的事情讓C先生感覺到自己就是個幸運兒。經過理賠服務人員的核查與對比,最終在“超出1萬元免賠額”的約定前提下,給C先生報銷了除免責治療項目(500元物理治療)以外的所有費用,共計100.8萬元。最終計算下來,C先生一家只花了超百萬治療費中不到1%的錢。

這其實是平安福數十萬賠付案例的一個縮影。事實上,平安人壽早就推出了“閃賠”服務,且對於保障型產品,還特別推出了“重疾先賠、特案預賠”服務。

長久以來,保險公司與客戶互動低頻,公司服務內涵價值低,成為了保險業的痛點問題。從行業數據來看,保險行業與客戶平均每年接觸次數大概是0.75。這個數字說明保險公司對客戶不瞭解、缺乏互動,更難以及時滿足客戶的全面需求。

為解決這些問題,平安人壽近年來致力於發展金融科技,藉助人工智能應來提高服務效率。科技,如今已成為保險行業競爭的終極武器。平安人壽恰好擁有一個武器,科技能力遙遙領先於同業,是業內最具科技屬性的壽險公司。

⽬前,AI、知識圖譜等前沿技術已經⼴泛地落地應⽤於平安壽險業務場景和服務中。從產品營銷到智能核保理賠,再到智能風控、智慧客服,科技正在深刻改造固有的壽險經營模式。

理賠上,平安福依託AI、大數據、生物識別等技術,在移動端推出“閃賠”服務。

該服務使得理賠週期大大縮減。據平臺測算,客戶在30分鐘之內及可完成理賠流程,這使得用戶體驗被極大優化。

在保單服務方面開發了“智慧客服”,通過引入AI等技術,實現了保單業務在線一次性辦理。公開數據顯示,通過智慧客服,諮訴、保全等業務辦理平均時長,從3天縮短到10分鐘,最快僅需3分鐘。

在某種程度上,科技助力平安福直接打破了人們對於保險業“刻板、低頻”,“理賠慢、理賠難”的認知。賠付就是硬道理,就是最根本的客戶體驗,平安賠付金額超過100億元。

科技對平安來說,不是流量也不是營銷,而是以人為本的創新和服務,平安人壽致力於成為一家有溫度的保險公司。

3、平安福成功的啟示:產品創新與科技並進

目前,全國有91家人身保險公司,3700多個主流人身保險產品,但同質化較為嚴重。壽險公司必須緊跟當下的趨勢,不斷對產品進行迭代升級,才能長期保持競爭力,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獲得客戶的青睞。

自2013年問世以來,平安福已經進行七次升級,銷售了2000萬人次,保費年均複合增長率55.3%,這也推動了平安長期保障性險種收入的不斷提升。

2019年前三季度,中國平安壽險及健康險業務營運利潤683.94億元,同比增長 31.2%,新業務價值率同比上升5.3個百分點至48.1%。

無論對內還是對外,平安福都是成功的。值得大家思考的是,平安福的成功給同業帶來了哪些啟示?

人口老齡化和醫療費用上漲、居民收入提高和意識增強、保險滲透低,人均保障低等因素交織在一起,未來市場長期發展空間廣闊。

2011年到2017年,中國保險行業經歷了高速增長期,保費收入複合增長率高達 16.9%。今年上半年,保險業共計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25537億元,躋身世界第二大保險市場。但是中國目前的保險深度約為 5%左右,與保險業較為成熟的發達國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為什麼中國是保險大國,而不是強國?這固然與人均GDP、國民保險意識有關,但更重要的是目前市場上的大部分產品千篇一律、個性不足。

在我們看來,保險深度想要提高,不僅需要國民保險意識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保險公司應該研發出更多優質的產品,來滿足國民提高抵禦未來風險的能力。

麥肯錫發佈的研報認為,壽險業的創新轉型迫在眉睫、勢在必行,而產品創新從來都是發展中重要的驅動之一。能否開發出符合客戶保障需求的創新產品,將是行業能否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所在。

深刻理解保障內涵和客戶需求,打造壽險產品的保障升級和創新能力,將成為未來壽險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保險業應主動擁抱科技創新,應用科技與大數據分析有效改善產品設計,增強核心能力(如核保、理賠),最終實現效率提升與成本節約。

仔細想想,這不正是平安人壽在做的事情:迴歸保險本質,緊跟當下趨勢,不斷響應客戶需求,推進產品的迭代升級,並通過科技的方式“瞭解客戶、走進客戶”,提升效率和管理水平。

結語:

“科技改變生活”從來都不只是一句口號。

回顧人類歷史,每一次鉅變都是科技推動,推動人類未來進步的必然還是科技的力量。現在科技正在顛覆金融行業,下一個偉大的企業也將在這個領域內誕生,中國平安被認為是其中的翹楚。

平安這個“爆款”產品的成功與啟示

31年前,平安從一張保單出發,時至今日已成長為1.6萬億市值的巨輪。更為可貴的是,平安不只是一家金融公司,現在看越來越像一家科技公司,與阿里、騰訊、華為齊頭並進,各有優勢。

可以說,平安福只是平安科技能力與產品創新的一個縮影。站在科技巨人肩膀上的平安,未來會有更多類似平安福的爆款產品出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