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快评丨顺风车不以盈利为目的,是做回自己

快快评丨顺风车不以盈利为目的,是做回自己

驾驶员开顺风车,不能以盈利为目的。交通运输部在 11 月 28 日例行新闻发布会作出的表态,意味着顺风车必须回归 " 天性 "。虽然没有说明顺风车继续以盈利为目的会怎样处置,但有理由断定," 盈利式顺风车 " 已经撞上南墙。


相关负责人表示,交通运输部会同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等 6 部门联合约谈了滴滴出行等 8 家网约车、顺风车平台公司。交通运输部对相关的平台公司提出四方面要求," 禁盈利 " 是最引人关注的一点。

顺风车的本意是顺道捎人,分担一点成本,甚至免费。但实际运行中,顺风车的盈利冲动越发明显。一些乱象的出现也与此有关。

有报道称,有的顺风车司机一天下来接十几单不算稀奇。这还是顺风车吗?一些司机开顺风车实际上已经专职化、盈利化,这就令顺风车变成另类 " 网约车 "。不仅扰乱了正常秩序,也隐藏了诸多危机。让顺风车做回原来的角色,非盈利,是题中应有之义。

不让顺风车司机盈利,肯定会产生痛点和管理难点。顺风车司机钻的那些空子,走的那些 " 歪路 ",平台甚至监管者并非一无所知。但顺风车接单越多,对平台越有好处。原因很简单,平台会得到分成。虽然名称各异,但 " 佣金 " 性质不改。而让顺风车专心 " 顺风 ",不准 " 东南西北风 ",一定会让一些指望开顺风车挣钱的人退出,也让平台收入受到一定影响。

但这样做,是消除顺风车管理长期存在的混乱模糊地带的前提。

必须提醒的是,要有对付小伎俩的决心和办法。例如不以自身出行为前提,把顺风车开成 " 出租车 " 般的全时空营运工具。此次交通运输部提出的四方面要求,包括:顺风车应按照各地有关规定,对每车每日合乘次数进行限制。这是针对性的遏制办法。有的地方所规定的每日合乘次数为 2 次,看上去 " 严苛 ",但与现实情境相符。

问题在于,有些司机自有一套 " 软抗术 ",例如以 " 取消订单 " 为障眼术,私下继续完成订单。无疑,对取消订单的次数和原因作出限制和甄别,也是必须的。

要求顺风车事先发布出行信息。这是办法之一,但仅有这一点还不够,必须拿出更多的对策堵塞漏洞、见招拆招且防患于未然。这种防范和制约,可能 " 吃力不讨好 ",换句话说,费劲不少却无利可图,但必须去做。正如交通运输部对平台公司所要求的 " 必须严守安全底线 ",要守住安全底线就得下大力气去查漏补缺、堵死 " 变通之道 ",用制度和机制逼退唯利是图和心怀不轨者,让顺风车这个 " 池塘 " 清风徐来。

现代快报首席评论员 伍里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