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引領旌旗飄 黨員衝鋒帶脫貧

坐落在祖國西南邊陲的滄源佤族自治縣,是由原始社會末期一躍千年直接跨入社會主義社會的民族直過區,是全國最大的佤族聚居地。

作為邊疆阿佤人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主戰場,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滄源以強化基層組織建設夯實直過民族擺脫絕對貧困戰鬥堡壘,以創新基層黨建模式凝聚了直過民族擺脫絕對貧困強大合力,通過找準抓手、主動作為,以敢於擔當的態度,滾石上山的精神,著力在邊境“直過民族”擺脫絕對貧困、贏得跨越發展的艱辛歷程中增添濃墨重彩的一筆。

針對基層黨組織組織力不強、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能力不足等問題,滄源創新實施黨建扶貧“雙推進”,按照“一個規劃統領、五雙聯動推進、十項工程託底”的思路,採取目標融合、項目融合的方式,統籌推進黨建、扶貧各項工作落實。目前全縣農村65%以上的黨支部達到規範化建設標準,村級“兩委”班子更有戰鬥力、凝聚力、向心力,確保脫貧攻堅各項工作高效落實。

為破解農村治理機制不健全,農村黨組織、黨員帶領群眾脫貧攻堅能力不足等問題,滄源自治縣委組織部創新實施了“123”黨建模式,即:完善“一套機制”(以村規民約為核心的農村治理機制),完成了對全縣村規民約的修訂完善,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的能力不斷增強,實現了“小事不出村”。依託活動場所、村史室等陣地開展活動,使廣大群眾牢記貧困歷史,凝聚了“身在邊疆,心向黨中央”的愛黨、愛國、愛家鄉的高度共識。著力增強廣大農村黨員的號召力,全面發動各方力量參與脫貧攻堅,建強三支隊伍(關愛老黨員、培養年輕黨員、扶持“帶頭人”),實現村組幹部人人帶頭髮展致富、帶領群眾致富的新常態。

同時,滄源以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破解基層黨組織“無錢辦事”難題,著力推動村級集體經濟多渠道、多類型、多元化發展。通過出臺《滄源佤族自治縣強基惠農“股份合作經濟”收益納入村組幹部績效的分配辦法(試行)》,鼓勵從集體的經營性收入中拿出一定資金作為村幹部、村“兩委”委員、組幹部和村各大員的績效,有效調動了村組幹部發展集體經濟和幹事創業的積極性。採取盤活山林土地等集體資源增收一批、用活結餘資本入股分紅一批、整合項目資金與專業合作社或大戶合作分享收益一批、以每個建制村100萬元產業發展資金為依託發展實體產業增收一批等方式抓好集體經濟收入。目前,全縣93個建制村(社區)成功實施集體經濟合作項目185個,全面消除了村集體經濟“空殼”村,所有村(社區)集體經濟收入均達5萬元以上。

通過建強村組活動場所解決群眾“無處議事”難題,滄源探索出了一條符合本地實際、作用發揮明顯的活動室創新管理路子。當地以打造黨員活動“主陣地”、構築休閒娛樂“大舞臺”、建成特殊時期“臨時據點”、辦起生產生活“便民中心”等工作的開展為契機,充分發揮基層活動陣地“紅色”引領功能,使紅色活動陣地遍佈邊境一線。目前,滄源共建成697個村組活動場所,覆蓋917個村(居)民小組,6144名黨員和13.4萬名群眾,實現10名以上黨員、200名以上群眾的村(居)民小組活動場所全覆蓋。

滄源按照“貧困村100%選派駐村扶貧工作隊,貧困村黨組織100%選派第一書記”要求,選派政治素質好、業務能力強的駐村扶貧工作隊員和村黨組織第一書記,2018年,全縣共下派駐村工作隊93支,選派駐村工作隊員288名。採取“全員動員”所有縣直機關幹部職工、假期教師、公安幹警等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採取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從擺放傢俱、疊被子、掛衣服等小事做起,“帶著群眾幹、幹給群眾看”的方式,帶著群眾整治個人衛生、家庭環境、私搭亂建等鄉村“髒亂差”現象,農村面貌發生了根本性改變。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鍛造了一支帶領佤山滄源百姓擺脫絕對貧困的“滄源鐵軍”。

組織實施了“百名黨員帶千戶群眾創業致富”行動計劃,通過貸款貼息“幫”、政策項目“提”、技能培訓“育”、幫帶結對“扶”等方式,採取黨員+群眾“1+X”的幫帶模式,培養一批農村黨員致富帶頭人,培育一批農村經濟產業實體,帶動一批黨員群眾脫貧,湧現了一批帶頭創業發展、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農村黨員隊伍,呈現出了黨群合力共創、決戰脫貧攻堅的新景象。

雲南網記者 黃翹楚 李春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