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社交電商平臺如何解決拉人頭及團隊計酬等傳銷風險


揭秘:社交電商平臺如何解決拉人頭及團隊計酬等傳銷風險

從社交電商今年爆雷的一些案例來看,監管部門在調查時,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對平臺定性,對模式進行實質判定,是傳銷還是賣貨?



一、分銷失控變傳銷,細數今年涉傳企業

移動互聯網平臺天然具有社交裂變的功能,快速的網絡人際傳播,使建立在移動互聯平臺上的社交電商,一旦分銷模式失控,則很容易演變成網絡傳銷!


2019年3月14日,廣州市工商局判定“淘寶客”花生日記涉嫌傳銷,開出了高達7456萬元的罰單;3月18日,深圳警方對涉嫌網絡傳銷犯罪的雲集品展開收網行動;9月24日,未來集市因涉嫌傳銷,被衡陽縣人民法院裁定凍結13個銀行賬戶。


二、什麼是傳銷?


組織、領導以推銷商品、提供服務、項目投資等經營活動為名,要求參加者以繳納費用或者購買商品、服務、投資方式獲得加入資格。


傳銷的三個判定要素:“入門費、拉人頭、團隊計酬”。


三、如何規避涉傳風險?


揭秘:社交電商平臺如何解決拉人頭及團隊計酬等傳銷風險

1、如何規避入門費

目前,大部分社交電商平臺設計成為會員的做法,是購買399元“大禮包”;如果成為會員或代理之後和普通消費者的權益,除了名稱變化外無任何實質變化,這就是變相收取入門費


首先,平臺實現0門檻進入並不難,如果是會員就要設置特定權益、商品範圍、會員期限等,如果是代理則必須明確:資質、規模、渠道、期限等,明確給他們賦能;


在此基礎上,還要設置部分商品或權益為無門檻,即所有人均可註冊後享受。


大禮包的定價要符合市場合理定價,這個很好理解:一般指的是同類型產品的平均市場價,不高於30%視為合理。


2、如何規避團隊計酬

團隊計酬通俗解釋就是:一人購買,多層受益!即上線從直接或間接發展的下線的銷售業績中計提報酬,或以直接或間接發展的人員數量為依據計提報酬或者返利。什麼意思呢?


舉個例子:比如A推薦B,A能拿到獎勵,當B推薦C時,不僅B能有獎勵,A也能拿到獎勵,大家一看就懂,這是目前很多社交電商的獎勵機制。


作為消費者或者其他用戶可能不會去在乎這個錢哪裡來的,只要有就行,但對監管部門來說就不一樣了。


3、問題來了:B推薦C,為什麼A能拿到獎勵?


先來看A推薦B,此時A的角色為:

推廣者,獎勵為推廣獎勵


那B推薦C,A若要獲得獎勵,這裡就需要有實質性服務產生;例如A為B提供推廣素材,教其話術與方法,這裡A對B提供了實質性服務,並在平臺系統有留痕,因此A可以拿到一部分服務費用,這時A的角色發生了實質性變化:服務者,因此拿到的是服務費。(這需要協議明確)


而當C開始賣商品了,A、B拿到的同樣是服務費,為C提供了同樣性質的服務。而C拿到的則是真正的經營者商品盈利了。

這些都需要實質性發生並在電商平臺系統進行留痕。


4、如何規避拉人頭

拉人頭即組織者或者經營者通過發展人員,要求被髮展人員發展其他人員加入,拉人頭往往伴隨著團隊計酬。

正常一個推廣者可以直接推薦商品的用戶數量非常有限,而層層分級,層層提成模式極具誘惑力。每一個用戶都可以成為分銷客,通過傳播,發展下級分銷客,從而賺取佣金,在收入層次上,這個模式依舊是金字塔,越靠近頂端,收入越高,而下面的群體,則是“上位者”賺錢的渠道。


四、總結一下:解決涉傳問題的核心要素:


1、設置0門檻尤為重要

2、需要有實質性服務內容才可有實質性收入,並留痕

3、商品市場性價格合理


今年8月,國家發聲承認社交電商成經濟新風口,但高話題伴隨著嚴監管!商業模式中存在購買大禮包,贈送分享資格等涉傳行為的社交電商平臺,一定要正式風險,短期的不合規,不代表可以一直不合規,合規是所有企業逃避不了的事情!


合規寶:作為國內第一家專注於微商、社交電商財稅合規的服務平臺。可為微商、社交電商、短視頻/直播、網紅主播等提供稅務籌劃、佣金結算、核定徵收等全套財稅合規方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