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清朝大臣刘墉,是一个怎样的人?

庭州行者


先说明两个问题,刘墉不是宰相,刘墉也不是罗锅。刘墉更不是御儿殿下。在《君臣斗》里的刘墉是假的是相声里夸张,与历史的上的刘墉天地之差。根本不是一个人。

提及刘墉就不得不说起其父刘统勋,刘墉不是宰相,刘统勋却是乾隆一朝实打实的宰相,刘统勋在雍正初年入仕,历任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及军机大臣,上书房总师傅等要职。刘统勋最终官至极品, 是乾隆朝前期汉臣之首。乾坤三十八年去逝,乾隆追授太傅,谥号文正。而清朝开国近300年谥号文正不过8人。

从这里看得出来,刘墉是官二代起点很高。但就个人能力而言,比其父刘统勋差得太远,乾隆对刘墉印象和重视程度也差的很多。刘墉,字崇如,号石庵,清朝中期四大书法家之一,大学士刘统勋长子。出身于名门望族宰相之家。乾隆十六年入仕。从翰林院庶吉士做起、历任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最终做到体仁阁大学士。

对刘墉一生影响最大的就是在乾隆二十年,由于其父刘统勋因定西将军永常哈密兵败问题受牵连被罢官抄家,此事对34岁刚刚入仕刘墉影响很大。从此以后不介入军政大事,遇事莫能两可成为刘墉处事原则,但刘墉也找到让乾隆重视和的方法,那就是文字狱。在刘墉担任太原府知府和江宁府知府的时候,大肆缉拿“文字狱”的罪犯,此举使得乾隆“龙心大悦”觉得刘墉 勇于任事。是一个值得“培养”干部。刘墉在担任太原知府的时候,因为下属贪污犯有失察被判处极刑,后被乾隆赦免。刘墉从此以后就彻底不管事了。

而刘墉从来就没有和和珅进行“政治斗争”也没有任何冲突。而且刘墉和和珅私交不错。二人根本没有任何交集。刘墉比和珅大三十岁。简直就是两代人,二人的官职更是差的很多,34岁的和珅在乾隆49年已经是吏部尚书。刘墉不过是主管国子监事务(当年转任直隶总督)。在刘墉任期不断受到乾隆的申斥,可以说不受乾隆待见,如果说刘墉为官的能力只能说是世俗圆滑,谄媚讨好,没有风骨。但为官清廉,做事勤勉而已。实际上不过是守家之犬而已。

在嘉庆二年,刘墉因资历而非能力当上了体仁阁大学士,也算是当上了宰相。(嘉庆说是没人了,才提拔刘墉)。嘉庆九年也就是1805年 ),刘墉病逝终年八十五岁。谥号文清。也算善始善终。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刘墉呢,就是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的那个刘罗锅的原形了,忠君、爱民、勤政,刘墉深受百姓们的喜欢,因此他也成为清朝官员中为数不多的活跃在荧幕上的人物。那么他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我们今天主要从形象和为官两方面进行介绍。

其实他并不是罗锅,也就是说并没有电视剧中演的那么驼背

我们需要知道的一个事情就是当时清朝选官的标准,有“身、言、书、判”四个方面,身就是指外貌形体,要能够看的过去,言就是说需要口齿清晰,不然朝堂上回话的时候皇帝都能被你急死,书自然就是书法了,虽然不要求你是书法大家,但是整体上要能够看的过去,判则是审判案子的时候要明辨是非。

刘墉是科甲出身,因此这身言书判四方面是必须合格的,不然怎么可以名列当年科举考试第五名,因此我们可以肯定的说,刘墉一定不是罗锅。

那为什么民间会流传刘墉是罗锅呢?

史书记载,嘉庆皇帝曾经称呼刘墉为“刘驼子”,可以见得那个时候刘墉确实有些驼背,不过当时刘墉已经是80岁高龄了,有一些驼背也是正常的,如果以此就判定刘墉从年轻开始就是罗锅就又有一些不讲道理啦。

刘墉的为官之道

刘墉出生在官宦世家,从曾祖父在顺治年间成为进士开始,到他的父亲刘统勋更是一代名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虽然刘墉出生在这样的家庭中,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刘墉在30岁之前都没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记录,一直到33岁的时候,因为父亲刘统勋的关系,以恩荫举人的身份参加了科举考试,并成功获得了进士,成为翰林院庶吉士,也就是翰林院翰林的备选。

从乾隆二十一年开始的二十年期间,也就是刘墉参加科举的五年后开始,刘墉一直都是被乾隆外放做官,担任地方官期间,刘墉继承了他的父亲刘统勋的正直干练,雷厉风行的性格,为百姓做了很多实事。并且刘墉不遗余力的贯彻乾隆的旨意,查抄禁书,兴文字狱,积极推行文化高压的政策。

为官严谨

刘墉曾经做过提督安徽学政和提督江苏学政,按照现在的官职来看,就是和现在省教育厅长类似,不过不同的是,学政不需要接受总督也就是省长的管辖,可以独自开展工作,刘墉先后两次提督江苏学政,不论何时都是刚直不阿,十分严谨的,比如第二次担任学政的时候,对考生把关严格,导致很多想作弊的考生最终不敢入场,放弃这次考试。

并不亨通的官运

虽然刘墉生活在官宦世家,但是官运并不是很旺,最早在翰林院做编修的时候,父亲刘统勋因事获罪,刘墉自然被株连而革职,进入了监狱,之后刘墉被外放担任学政,因为表现良好受到乾隆青睐,提拔成为山西太原府知府,正在刘墉意气风发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山西曲阳县知县段成功亏空的案子被爆了出来,刘墉也因为失察的罪名差点被咔嚓,后来产听派刘墉区军台效力赎罪,一年后回到北京被分到了修书处这样闲散无事的机构待了两年,知道乾隆三十三年刘统勋七十大寿,乾隆加恩让刘墉成为知府候补,于第二年,上任江宁府知府。

由此可见,刘墉的这段仕途并非一帆风顺,甚至可以说颇为坎坷。

为官之道从刚直不阿转为滑稽模棱

刘墉升任知府后十分珍惜这次机会,做的也有模有样,上任一年就做出了很多的成绩,是难得的贤官干吏,此后刘墉利刃江西、陕西、江苏知府,乾隆四十五年刘墉升任湖南巡抚,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在湖南期间,刘墉继续整顿吏治,镇压反叛,盘查仓储,不到两年时间,政绩斐然。

两年后,刘墉被调回北京出任左都御史,命在南书房行走,这个时候,刘墉的为官之道就发生了变化,因为当时和珅炙手可热,是乾隆身边红的不能再红的人。

前几年刘墉的官途还算顺利,做到协办大学时、吏部尚书、上书房总师傅,后来因为查案得罪了和珅,仕途就发生了一些变化,再加上乾隆五十二年,刘墉泄露了自己和乾隆密谈的内容,被革去大学士职位,五十四年初,负责教授皇子们上课的上书房师傅们因为连天下雨而没有上课,身为上书房总师傅的刘墉竟然不管,等等一些事情,刘墉以前严谨的行事风格变了,变成了滑稽和圆滑。

嘉庆九年,刘墉去世,享年85岁。

结语

历史上真实的刘墉并没有像电视剧那样驼着背,也没有用一句话就将和珅玩弄于股掌之间,他回到京城之后,改变了以往严谨的为官风格,为了保护自己,变成了圆滑处世,不愿惹事上身的老好人。可以说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也和当时清朝整体的政治时局有关吧。


关注小太阳,每天都有新鲜的历史知识双手奉上哦。


小太阳D


刘墉与汤溪58年出生在山东的王谢贵族家族,世代为官,家风廉洁正直,其父刘统勋曾任军机大臣宰相称制,为官时期政绩光鲜明显刚正不阿,颇受乾隆皇帝的重用

在云云精良的家风之下,刘墉也成为了操行正直, 饱读诗书之人,刘墉不但内涵涵养高, 其外在前提也不差,考古学家曾发明刘英生前的身高应该在1米9摆布, 再加上清代选官,像貌端正也是标准之一, 而刘墉之所以被叫做刘罗锅,则是由于他个子比较高, 长时间供着被写字,致使早年紧张驼背,因此才有了这个名号。乾隆十六年,内涵和外部出席刘墉和第一个位置,

在对金石的考查中,从此开始了官海漂流的事业。在过去的几年里,由于他的亲戚的参与,许多荔枝福体大学和其他职位都受到了皇帝的批评和降级。但是,他不怕强权,行为高尚廉洁,为群众做事的精神使他在法庭上立于不败之地。而在刘墉围观的过程当中,不得不提一个人,她便是乾隆时期著名的贪官和珅!尽管刘墉由于刚正与拍须溜马的和珅常常看法和睦, 但围观还需要圆滑处世的道理,刘英还是懂的。有一次,乾隆皇帝与刘墉一完过后俄然问刘墉,

你的相貌是什么?”刘文“回答,手拿开!乾隆对刘墉说,这个十二生肖根本不在黄道中,你在愚弄我!刘墉说,由于皇上属马臣,怎样敢与皇上同样的,以是陈只好说自己属相是驴。乾隆皇帝一听,大喜,被人提拔,原来便是庆幸,并且这件事也说明了刘墉反应机敏,逻辑严密,是个有才智人。因而乾隆帝当马上刘墉连升三级,适量的世故服软,不过是一种自保或许解决题目的方式,在原则性问题上留用还是从不让步的。在宫廷中,刘墉对皇帝常用的一种委婉的方式告诉了他的身体。

虽然乾隆最喜欢的信不能惩罚和珅,但至少和珅好到足以交出一些盗用的钱。到了嘉庆帝在朝时,也恰是刘墉不畏强权,将和珅及其翅膀罪恶逐一查明,终究大贪官和珅才得以在嘉庆四年时被判处死刑。嘉庆九年,85岁的刘庸在家中作古,纵观刘墉终身,他是不完美的,还一度由于种种错误而被乾隆荒凉品评,但总的来说刘云还算是一位做实事的好官。





V587累


看多了纪晓岚与和珅的二人转,现在又翻出前辈刘罗锅来说事。

我们对于刘墉的映像几乎都来自与《宰相刘罗锅》这部电视剧,但戏说毕竟不是史实,我们来看看真正历史上的刘罗锅吧。

其生平几乎与乾隆平行(小十岁),乾隆十六年的二甲第二名进士,相当于总成绩第五名(一甲就是我们俗称的状元、榜眼和探花)。

传言其本来列为第一,但乾隆想提拔一位平民才俊,刘墉由于出身相门而被降格,因而与状元失之交臂。也有说话是形容丑陋,弯腰驼背而不符合大众审美而降到二甲第二名,但不管怎么说都是非常了不起了。

从流传下来的画像来看,可以说是“平平无奇”,历史记载也无相貌具体描述,因此说他丑基本是没有根据的。

嘉庆皇帝曾称刘墉为“刘驼子”而成为“刘罗锅”说法的出处,不过刘墉当时已是年届80岁的老人,有些驼背弯腰本在情理之中。

刘墉出生于钟鸣鼎食之家,祖辈数代都是进士出生,父亲刘统勋(《天下粮仓》主角)更是官至、内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及军机大臣,换句话说内阁、南书房和军机处这几大清朝名义或实际上的中枢机构都去过,说干过宰相也没错。

但刘墉肯定没干过宰相,自从朱元璋借胡惟庸案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一职,从此“宰相”一职从历史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内阁”这样的中枢机构,相当于宰相兼秘书班子。

没有了这个官,谁还能当得上呢?

刘墉刘宦海沉浮五十余载,干过的领导职务有江苏学政、湖南巡抚、直隶总督、吏部尚书、左都御史等,从地方到中央,从教育考试、到纪检和人事,也曾在内阁和南书房挂职,几乎干遍了大清国官场个个角落,最高时做到体仁阁大学士,就是没有进过军机处,换句话说,他连宰相的门边都没有摸到。

皇帝秘书办公间--南书房

在正史上,他和纪晓岚一样都远远不是和珅的对手,史载,刘墉“委蛇其间,惟以滑稽悦容其间”,表现出明哲保身的一面。但后来“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时候,主持抄家并审判的恰恰就是这位刘罗锅大人。


凉州七里


乾隆让刘墉跳河自尽,刘墉接旨却只回家洗了个澡,结果如何?

相信大家都看过一部叫《宰相刘罗锅》的电视剧,在电视剧里,刘墉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经常将和珅斗败。乾隆皇帝看着他们俩在那斗,就像看大戏似的,每次都很开心。而今天小编要讲的这个故事,便是刘墉智斗和珅的故事。具体什么事呢?且听小编细细道来。

有一次,和珅玩心大起,跟乾隆商量着愚弄刘墉。于是乾隆就命令刘墉去跳河自杀,想看看刘墉会怎么办。毕竟,有句话叫“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刘墉接到圣旨之后,倒也干脆,直接谢主隆恩后,就退出去了。乾隆赶紧找人跟着刘墉,看他下一步会有什么动静。随后就跟和珅两人开始下棋等待结果。

再说刘墉接到圣旨后,便径直回了家。其夫人看到了圣旨内容后,便开始哭泣。但刘墉却镇定自若的很,先是痛痛快快地洗了个热水澡,完了才告诉夫人自己的应对之策,夫人一听破涕为笑。便马上按照刘墉的吩咐,带领着几个下人,去院中大哭去了。

而这边,乾隆正与和珅下棋,兴致正盛。突然刚刚派出去的下人禀告,说从刘墉家里传来了很大的哭声。乾隆一听,心里一惊,难道刘墉真的去跳河了?原本是个恶作剧,若真的因此害死刘墉,乾隆可要悔死了。

正在乾隆懊恼的时候,刘墉却拖着湿漉漉的衣服进来下跪交旨。乾隆心里松了一口气,却立马板起脸来问他:“不是命你跳河自杀吗?”刘墉不慌不忙的回答:“臣的确接旨后就去跳河了,但是刚跳进去,就遇到了屈原。屈原问臣,是不是碰到了像楚怀王一样的昏君,臣给他解释了半天才上来的。”

乾隆心有不悦,恼怒着问道:“你如何解释的?”刘墉继续说道:“臣说自己只是失足落水而已,当今皇上可是难得的明君,楚怀王压根比不得。所以为了避免损坏皇上的名誉,臣只得自己又爬上来了。”话刚说完,乾隆便冲刘墉竖起了大拇指,非但没有怪罪他,反而因为他的忠诚给了他很多的赏赐,而和珅却只能气急败坏的看着。

当然,这只是关于刘墉的一个小趣事,这个故事究竟是不是真实的还有待考证,但历史上的刘墉也的确不是一个等闲之辈。刘墉字崇如,1720年出生于山东诸城。今山东高密,是清朝的政治家和书法家,官至体仁阁大学士。1805年去世,享年85岁。此外,和珅也属实是刘墉查处的。公元1799年3月,79岁的刘墉被嘉庆封为太子少保,奉旨查办和珅,查出和珅20项罪名。和珅被嘉庆处死,家中被抄出赃银八亿两。当时大清国一年的税收还不到7千万两,所以历史上才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之说。


送历史个救生圈


嘉庆九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公元1805年1月24日,刘墉在朝廷值完班,回家和一帮老哥们喝酒谈心到深夜,期间一直精神奕奕。


送走客人,他坐在椅子上安然去世,享年85岁,时人记载说:


鼻注下垂寸余,亦释家所谓善解脱者。


刘墉这一生用俩字可形容:圆满。


一个圆满的人生,未必是没有跌宕。没有跌宕的人生只能叫混沌。


刘墉早年有过两次九死一生的经历。

乾隆十九年受父亲刘统勋的牵连,刘墉被捕入狱,虽然乾隆很快起用了刘统勋,刘墉同时被赦免,但是初入官场的刘墉也体味了一把皇帝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手段。


三年前他刚被乾隆皇赐恩荫举人,随即又考中了进士,一时风光无两。


三年后皇帝一个不高兴就把他全家拿下,投进监狱里去了。


这一次被抓,刘墉还年轻,也许感触不深。


由于乾隆对刘统勋的信任,除了乾隆十九年的这次波折之外,此后十几年刘墉的官路一直很顺,从江苏学政安徽学政一路当到江宁知府太原知府。


在为官期间他刚正不阿,秉公执法获得了青天的美名。


乾隆30年,刘墉担任冀宁道按察使,算是省部级高官了。


清朝时布政使官民政赋税,按察使管理刑名,这俩是平级,等于一个省里有两个省长。


刘墉刚当上按察使,就遇到了人生大坎。

刘墉担任太原知府时,有个手下叫段成功。


段成功在阳曲县任县令,后拉升官去了江苏,但是没想到在江苏犯案被抓,审讯期间又扯出他在阳曲贪墨一万两银子的旧事,山西巡抚和其衷帮他把这笔钱弥补过去。


当时刘墉任太原知府,曾经催促过段成功把亏空的钱尽快补上,可见刘墉对于段成功的的贪墨刘墉也是知情的,他的隐瞒不报,让乾隆很生气,下旨:


刘墉系大臣之子,若与段成功有馈送情事,尤为罪不容诛


刘墉等一干人犯被压回京城,刑部定的罪很重,斩立决。


乾隆对刘墉乾隆法外开恩,让刘墉充军边疆。


乾隆这次法外开恩大约也和刘墉他爹刘统勋有关。


此时的刘统勋是乾隆的股肱之臣,绝对心腹。所以乾隆大约就是想教训一下刘墉,让他多一点历练,知道敬畏,一开始大约就没想杀他。


在边疆呆了一年,刘墉被赦免回京,在京城当了一年多小官,就又被委以江宁知府。


经历生死,刘墉越发熟稔官场规则。


乾隆四十一年,刘墉担任江苏学政,接到东台县监生蔡嘉树状告同乡徐家私刻反清文字。


蔡嘉树和同乡徐食田有田产之争,他怀恨在心,知道徐食田的爷爷徐述夔出版过一本《一柱楼诗》,他找来这本书之仔细研究,终于让他发现诗集有悖逆之言,比如:


大明天子重相见,且把壶儿搁半边,
明朝期振翅,一举去清都


蔡嘉树如获至宝的去衙门告状。


江苏布政使陶易认为他就是为了和徐家争地:


挟嫌倾陷


吓唬了他一顿,把他轰走了。


这时候刘墉正好来到江苏担任学政,蔡嘉树就又找刘墉告状,刘墉知道这是大事,乾隆对文字诽谤这事儿一直很重视,刘墉没敢简单处理,他把球直接踢给了乾隆。


刘墉把案子的所有文件呈送给乾隆,在奏折上写道:


既见此书,恐有应究之语


一个恐字用的妙啊,进可攻退可守,深的官场三味啊,就显示出高超的官场生存技巧。


乾隆46年,刘墉升任左都御史,和和珅合作查办山东巡抚国泰贪墨一案时,刘墉用尽力气,化妆成道士明朝暗访,掌握了国泰贪墨的铁证。


刘墉亲身尝试过乾隆对贪墨的态度,所以他办理这案子时,全力以赴不敢有一丝马虎。


把国泰一案办成了铁证如山的铁案。


知道老板想要什么,然后全力去完成,这大约是刘墉混迹官场的心法之一。


乾隆47年之后刘墉开始在朝廷为官,当京官的时候,刘墉表现出和在地方为官雷厉风行完全相反的风格,他每两三年都要犯个小错,不是祭奠孔子的时候少作一个揖,就是对皇子们的老师迟到早退不闻不问,疏于管理,乾隆总能抓到他的小辫子,对他严加申斥降级罚俸。


但是,每次被降级后不久,刘墉都会再获升迁。


在京为官近20年,刘墉一直屹立不倒。仔细看看刘墉的干的那些糊涂事,大多无伤大雅无关大局,大约就是一种自侮的手段而已,就像萧何强占民田,韩世忠拼命的向高宗要钱。


对于刘墉的小手段,大约乾隆心里也明白,所以一直让刘墉在中枢,他对和珅很宠爱,但是暗中未必没有设下制衡和珅的棋子,比如刘墉。

乾隆死后,刘墉奉旨承办和珅一案,他一扫之前糊里糊涂的状态,迅速恢复成办理国泰贪墨时那个精明能干的刘青天,干净利落的把和珅送上断头台。


刘墉处理完和珅,见嘉庆也是不喜欢臣子精明强干,刘墉又迅速恢复了糊里糊涂的个性。


《啸亭杂录》说他八十多时:


轻健如故,双眸炯然,寒光射人。


其实刘墉一直很精明,他是真的活明白的一个人,可以用两个字形容他:


通透。




薛白袍


刘墉,在民间又称为刘罗锅,意指驼背,同时因为本身办案公正,被划分为刚正不阿的流派。但是戏文终究是戏文,刘墉的形象有些还是被捧得太高。

清朝录取官员也是看脸,身小头大者不要、身大头小者不要、一肩高耸者不要和身形不正者不要。所以说刘墉乃是驼背,这个基本上是不太可能。事实上,刘墉确实是驼背,但那是八十岁之后的事情,年轻之时刘墉也是身形端正之人。

刘墉为官清廉,这倒是符合史实。但是只能说是前期的刘墉,在官场之上保持初心;后期刘墉可能是在官场之上沉浮太久,已经变成了一个精通世故圆滑的老油条。

令人奇怪的是,刘墉的仕途并非走常人之路。刘墉家庭背景也与戏文不符合,刘墉乃是三十岁之后步入仕途,但是并非是靠着科举,反而是因为家族的庇荫。刘墉家族乃是真正的名门贵族,祖父为官清廉,父亲更是官至大学士,其家族成员基本上占据了朝廷的各个职位。但是刘墉是个例外,起码在他三十岁之前,并未看到参加科举考试的案例。

刘墉的官职也从一开始的学政向一方的督抚过渡。刘墉在上任期间,乾隆更是以诗相送,对其看重程度可见一斑。刘墉为政风格基本上继承了父亲的刚正不阿,在位期间,因为把关严格,为朝廷淘汰了不少蛀虫。

正当刘墉以政绩迁冀宁道时,前任山西阳曲县知县段成功亏空案发,刘墉虽然未参与,但终究是管辖范围,导致刘墉被牵连,蹉跎三年。后又是因为父亲功勋,再次被重用提拔。这一次,刘墉为政依旧是秉持初心,在任上对下属严格使其不敢仗势欺人,对老百姓更是爱戴一心为百信服务。同时刘墉打压恶势力,镇压反叛者,成绩斐然。之后,刘墉驻扎湖南,兼管地方上的军务以及政务,成为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

戏文中虽然对于刘墉的政绩有着添油加醋的感情存在,但是这其中也是建立在刘墉政绩卓著的基础之上,也不算太过分。而刘墉在影视剧中智斗和珅的画面,却有所欠缺。

和珅专宠于朝堂之时,正是排除异己,壮大势力之时。这时候的刘墉已经表现出了初期的为官圆滑,对于和珅的做法,刘墉更多是明哲保身,以及滑稽之态在和珅的朝堂上勉强为政。后期,刘墉对待政事越发散漫,这当然不缺发乾隆的态度。乾隆宠信和珅,致使朝堂风气不正,刘墉才智无法施展。

刘墉担任主考官之时,行为散漫,导致阅卷不严格;在对于人才举荐上,更是明知后果却一味纵容乾隆帝,致使朝堂风气愈差;同时刘墉对待政事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上书房七日缺师傅,刘墉也是密而不报。

所以,影视剧中的题材只是选择了刘墉前半段的光辉事迹,刘墉后期真正暴露出的政治弊端,却是加以掩埋,实在是有些误导世人。


小镇月明


刘墉虽然身材猥琐(驼背),但才华出众,正直公允,机智幽默。历史电视剧《宰相刘罗锅》,可能就是依据他的原型创作的!


用户1077158899093763


1996年,一部《宰相刘罗锅》风靡大江南北,让电视剧的主演们,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明星,甚至连主题曲都着实的红了一阵。剧中李保田老师饰演的刘墉形象深入人心,不过电视剧毕竟是戏说,历史上的刘墉虽然是个好官,但远没有电视剧精彩。



1、刘墉出身

电视剧中的刘墉是山东人,家境看起来较为一般,甚至还进京赶考。真实的刘墉其实是妥妥的山东诸城名门望族,家里世代为官,曾祖刘必显为顺治年间进士,祖父刘棨在康熙朝为官,父亲刘统勋最为出色,不仅是大学士还是军机大臣,真正的位极人臣,死后谥号为“文正”,这是古代文官死后最高的谥号了(曾国藩也是文正),可见其受到的重视。刘墉就是在这样的家庭长大的,由于祖上的关系,刘墉以恩荫举人的身份参加了会试和殿试(学识渊博的刘墉竟然没参加过正式的科举考试),这才入朝为官,当时他已经33岁了,可算是大器晚成。

2、不是宰相

相位在明洪武时期就已经取消,后来代之以内阁,清承明制,到雍正朝设军机处,从此内阁也成了摆设,封建中央集权也达到了巅峰,军机处也只是办事的机构。刘墉中进士之后,曾短暂的在翰林院庶吉士当差,在乾隆21年,刘墉开始了20余年的外放生涯。在其期间,他做过学政、提督、布政使、知府最后升至巡抚,成为封疆大吏。对于刘墉的工作,乾隆皇帝是赞赏有加的,甚至写诗称赞其:海岱高门第,瀛洲新翰林,可见刘墉的政绩斐然。

3、不是罗锅

封建社会中,选官以“身、言、书、判”为标准,“身”是第一位的,也就是外在形象气质,如果刘墉是真罗锅,那么他是无法为官的。对于罗锅的传言来自于嘉庆皇帝,其曾称刘墉为“刘驼子”,当时的刘墉已经80多岁了,驼背是难免的,由此后世戏称为刘罗锅。

4、在京不顺

乾隆47年,刘墉被调入京,出任左都御史,开始了其京官生涯,这一年的刘墉已经51岁了。这时朝中如日中天的正是大名鼎鼎的和珅。刘墉开始还算顺利,并没有与和珅有什么龃龉,毕竟和珅的级别更高也更受宠,一切改变都源于“国泰案”。 当时的御史钱沣以贪污的名义弹劾国泰,乾隆命人核查,刘墉显示了他刚正不阿,依法查处了国泰,但国泰的父亲文绶曾是刘墉的老上级,其后台就是和珅。自此之后,刘墉就屡受乾隆的申饬和指责,这种情况持续了很多年,直到乾隆驾崩,和珅赐死。所以说,刘墉是根本无法和和珅抗衡的,在“国泰案”后的十余年,刘墉基本处于被打压的状态,能安然的度过危机,也显示出了刘墉圆滑的一面,他不在得罪和珅,惹不起还躲不起吗?当然这也和乾隆后期官场整体的风气有关。

5、文坛豪杰

政治上不算得意的刘墉在文坛上非常耀眼,他参与了《四库全书》的编纂,和纪晓岚关系不错,诗文、书法更是一绝,也正因此,附庸风雅的乾隆皇帝虽然在政事上多次批评刘墉,但仍然将他留在身边的原因。这也看来有个手艺对于立于人世间是多么重要啊,哈哈。



乾隆驾崩后,刘墉参与了对和珅的审判,避免了将案情扩大化的趋势,稳定了当时的官场。嘉庆9年(1805年),刘墉寿终正寝,年85岁,赠太子太保,谥号文清。



对于刘墉的评价可分为两部分,在外为官时,政绩卓然;在京为官时,较为黯淡。刘墉是典型的外圆内方,他虽然无法改变乾隆朝后期的官场风气,但依然身正,嬉笑怒骂间维持着自己的地位,等待黎明的到来。


黑水布衣


总体上说,刘墉在清中期这个官场的大染缸里,还算“出淤泥而不染”,是个不错的官儿。他作为典型的官二代,并不是某些文学作品里描述的那样,形容猥琐、滑稽可笑,他也并没有与和珅斗智斗勇、出尽风头。因为从各方面的条件看,他与和珅均无可比性。他的官职从地方到中央,亦无显著政绩,倒是他的书法很有成就,被誉为清四大家之一。能够洁身自好,为官清廉,在那时,已经很不错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