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之变后英宗还朝,只是因为他的人格魅力?

“土木堡之变”是明朝中叶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军事失利,在这次战役失败后,
大明最为精锐的三大营几乎全军覆没,以张辅、邝埜为首的五十余名随行出征的文官武将战死,财物损失更是不计其数,明朝自此丧失了对蒙古的战略优势。终明一朝,蒙古与大明的攻守态势几乎就此固定。

但除了上述的影响外,最为现实也是最为荒谬的问题是,意气风发准备御驾亲征蒙古的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太师也先在战阵中俘虏。这也是自“靖康之变”后,中原王朝第三位被俘虏的皇帝。而相较于他被俘虏的事件本身,他的回归似乎反而成为了一种传奇。

土木之变后英宗还朝,只是因为他的人格魅力?

明英宗剧照

在许多历史评论文章中,人们习惯于将他的回归归功于时任鸿胪寺序班的杨善,或者是其本人的人格魅力。这种说法看上去更加传奇和引人入胜,也更具可读性。

但是,历史的真相往往不会如人们想象中那般温暖和柔软曾经与明英宗交好的伯颜等人是否有能力影响太师也先暂且不论,整合部族全力攻明并几乎重现靖康时局的也先,真的是一个会将人情考虑在利害之前的人么?

我想,答案恐怕是否定的。那么,也先释放英宗归明,究竟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呢?要弄明白这一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也先入寇大明究竟是为了什么?

一、“土木之变”发生背后的经济原因

土木之变后英宗还朝,只是因为他的人格魅力?

与一般人的印象不同,土木之变发生之前,明朝与蒙古各部之间关系并不紧张,甚至可以说,由于明蒙朝贡贸易的逐渐成熟,在明朝“薄来厚往”的政策下,蒙古对明朝的态度一直趋于和平。

然而,这种和平的朝贡贸易局面,其形成与明朝常年回赐有关。为了获得更多的赏赐,蒙古各部违制进贡的事件屡禁不止。

在后来的英宗复辟一事中居主导地位的将领石亨,也曾因此表达过自己的不满:

“往者瓦刺遣使来朝多不满五人,今脱脱不花、也先所遣使臣动以千计……”

这种现象带来的财政压力,已经使得明朝不堪其扰,对此,明英宗曾经试图进行改变,他曾传旨瓦剌太师也先:

“此后可汗及太师所遣使不宜过多,仅可一二百人,庶彼此两便,若来者过多,只照定数入关,余住猫儿庄,或欲先回,或候使臣同回,听其自便”。

正统时期,蒙古与明朝的朝贡贸易,开始因为财政问题发生矛盾。但是,对于此时的蒙古来说,明廷的敕令显然不如真金白银有效,甚至可以说,由于明廷竭力禁止违制进贡,

蒙古各部反而想方设法的进一步增加朝贡次数和规模,以期额外收获。

土木之变后英宗还朝,只是因为他的人格魅力?

土木之变

而蒙古与明朝矛盾的激化,爆发于正统十三年,这一年也先再次遣使入贡,却因为人数不符合规制而被朝廷拒绝按照常例赐赏,其所获仅为平日的五分之一左右。这一事件使得也先极为不满,在《正统临戎录》中记载了也先对于此事的反应:

“你每为大道理来……我每奏讨物件也不肯与,我每去的使臣故买卖的锅、鞍子等物都不肯着买了。既两家做了一家,好好的往来,把赏赐也减了,因这等上,我告天,会同脱脱不花王众头目每,将你每使臣存留,分散各爱马养活着,我领人马到边上着一看”。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文献之所以看上去如同白话,是因为记录这段文字的,是明代一位名为哈铭的蒙古人,他在英宗被俘期间作为英宗侍从常伴英宗左右,在英宗还朝后被英宗带往北京,并赐姓“杨”。因此,他的这些记载多半显得口语化,却更为真实。

虽然在今天的读者看来,也先的这段充满牢骚和委屈的话,听起来有些滑稽和可笑,但是他“领人马到边上着一看”却绝对是一种炫耀武力、威胁明廷的直接手段。

正是因为朝贡赏赐的减少,瓦剌太师也先,率领四路大军展开了对明朝的进攻,大同、宣府、辽东、张掖四地告急,在这种情况下,明英宗朱祁镇才被太监王振蛊惑决定御驾亲征,最终酿成了土木之变。

土木之变后英宗还朝,只是因为他的人格魅力?

太监王振

从上述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也先进攻明廷,其实并非如后金之侵北宋,蒙古之围南宋一般,以攻城略地乃至裂土建国为目标,甚至可以说,朝贡失败导致的财物收益下降,才是也先选择在边境耀武的关键因素。而这种目的差异,也使得也先本人在得知英宗被俘后的选择与前代迥然不同。

二、英宗北狩后的待遇

被俘皇帝的待遇如何?提到这一问题,我们首先想起的可能是在靖康之耻中被俘虏的徽钦二帝,在宋人所写的《窃愤录》中,被俘虏的徽钦二帝,被金人剥下袍服,只得裸露上半身以“牵羊礼”向金太宗朝拜。在吃穿用度上更是凄惨不已:“日日哭泣不止,衣裙破弊,随行人及帝皆如鬼形”。亡国之君,下场多半如此。

土木之变后英宗还朝,只是因为他的人格魅力?

但是,被也先俘虏的英宗皇帝,却并未遭受如此的待遇。甚至可以说,在他“北狩”(即被俘)后,也先一直以臣子事君之礼对待他。

这位瓦剌太师担心英宗不能适应舟车劳顿,便在饮食上苦下功夫,“每二日进羊一只,七日进牛一只。五日、七日、十日做宴席一次。逐日进牛乳、马乳……也先每宰马、设宴,仙(先)奉上”。而英宗周遭的蒙古族人对待英宗同样如此,“达子达妇遇见皆于马上叩头,随路进野味”。

按照常理来说,瓦剌为蒙古支系,与大明有灭国之仇,对待敌国之君,即使不肆意侮辱以报世仇,却又怎会以臣属之礼待之。

事实上,在英宗于土木被俘时,也先的反应本身就显得极为耐人寻味,在土木兵败后,明朝军队的建制已经散乱,因此,英宗被俘并非电视剧中那般是在瓦剌首领的注视下发生的。相反,俘虏他的其实是一名并未留名的蒙古士兵。也是因此,也先是在战后才得知英宗也在被俘众人之中,“甲子,也先闻车驾来,'惊愕未信,及见,致礼甚恭

”。

土木之变后英宗还朝,只是因为他的人格魅力?

明英宗剧照

从这点来看,此时的也先乃至瓦剌各部首领,已经失去了往日北元意图恢复其疆域的野望,相反,他们更加在乎和注重的,是明蒙朝贡贸易之下所带来的利益和物资享受,这也是为什么在英宗被俘虏之后,反而会成为其“座上之宾”的关键。

三、左右为难的也先

事实上,对于此时的也先来说,英宗的出现既出乎其意料,同时也给他带来了新的机会,他一方面试图通过英宗来进一步要挟明朝,另一方面,他也开始尝试利用他来扣关掠夺明朝边境。

不过,在随后的遭遇中,这种想法却被证实为只是也先得一个妄念。朱祁镇这位有史以来最为尊贵的俘虏,不仅没有给瓦剌带来实际的收益,甚至还造成了明朝与瓦剌之间更为严重的对立与隔阂。这种窘境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英宗扣关而边将闭城不出

土木之变后英宗还朝,只是因为他的人格魅力?

明朝神机营士兵

在土木之变发生后不久,也先就曾经假借英宗之名,要求宣府守将杨洪、纪广等人开门相迎,但是与也先料想中不同,此时的明朝,虽然后来的景泰帝尚未继位,却开始以郕王身份辅国,并命令各地边塞“或复有文书与人来到,不问真伪,一切拒之,毋堕奸计”。

因此,无论是宣府,还是后面的大同军镇,都未如也先所愿开门。《明史纪事本末》中记载

也先拥上道宣府,总兵杨洪闭城门不出”,可见,也先试图利用英宗名义轻易入寇的想法,很快就宣告失败。

而之后事态发展,就更加出乎也先的意料,正统十四年九月底,也先再次挟持英宗南下至大同,与之前直接要求边将开关投降不同,此时的也先诡称“奉皇帝还”,按常理来论,此时的明军守将似乎应为此事而感到纠结,毕竟到得此时,明廷其实已然知晓英宗尚在,若继续阻拦,似乎有违君臣之义。

不过,与两月前不同,此时的明朝,已经由郕王继承大统,因此,大同守将郭登只言“赖天地宗社之灵,国有君矣”。自此,也先利用英宗扣关的企图,就再无实行的可能。

(二)北京之战带来的内部危机

土木之变后英宗还朝,只是因为他的人格魅力?

在挟英宗扣关失败之后,也先曾经试图趁明朝政局不稳攻击北京城。在瓦剌兵锋的威慑下,

明朝内部虽然曾经因战和与弃守摇摆不定,但是在兵部尚书于谦等人的坚持下,明廷最终定下以北京作为最后城防抵御瓦剌的战略部署。

在紫荆关失守后,于谦“遣诸将帅兵二十二万陈于京城九门”,并许下“报功升赏不吝”的承诺激励士气,最终在北京城下重创也先部队。在这次保卫战中,瓦刺骑兵损失极为惨烈,“合人马计有九万战死及役死已不下万余”,而也先胞弟孛罗、平章卯那孩的战死,更是动摇了他最为倚重的心腹力量,在这种状况下,他不得不由良乡再次出关遁逃。

这一次战役,也先损兵折将,而原本跟随其在土木堡战胜明军的脱脱不花等首领,反而踟蹰不前,丝毫没有与之一同奋战的想法。脱脱不花等首领的选择进一步恶化了也先的处境,他希望依靠英宗为质,挟制明廷的种种做法均宣告失败。

土木之变后英宗还朝,只是因为他的人格魅力?

(三)明蒙朝贡贸易的再次断绝

而更让也先等人沮丧不已的,除了扣关夺城的失败以外,还有明蒙朝贡的禁绝。是的,在土木之变发生之后,也先仍然没有放弃与明朝朝贡的可能,甚至可以说,由于其拥有英宗作为人质,这位瓦剌首领还试图以之要挟明朝,增加明蒙朝贡次数。

然而,这样的企图依旧落空。土木之变中,明朝三大营覆灭殆尽,但是明朝朝廷却也因此定下了对蒙古更为明确的外交政策。面对蒙古来使,明朝以近乎于蛮横的态度一杀了之,有些使臣甚至还来不及行至京师就被边廷武臣所杀。

“后十一月十一日,遇圣节。有也先亲来与爷爷上寿,进黄蟒龙貂鼠皮袄,杀马做筵席,计议差人讨使臣。……后差使臣计安、苏斌等赴京奏讨使臣。到宣府地方,尽行杀了……后又差使臣张能等来京取讨使臣,不回”(《正统临戎录》)。

这种强硬的对蒙政策,其实事出有因。对于明廷来说,英宗北狩是一个无法避免的尴尬问题,虽然在其北狩之后不久,明朝就选择拥立朱祁钰继位,并遥奉朱祁镇为太上皇,但是其身份的敏感性很容易再次引发朝廷争端,而

此时刚刚稳固下来的朝堂,无疑已经不允许再一次动荡的出现。

这种百废待兴的局面下,对于瓦剌的种种要求,明廷只有不闻不问才是最好的选择。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态度并非事态全貌,在明蒙关系最为恶化的时刻,明朝依旧零星的派遣使臣出使瓦剌,季铎、岳谦、李实、乃至后来迎会英宗的杨善皆是这一时期明蒙之间最重要的联络人员。然而出于上述考虑,这些人并不代表大明朝廷与蒙古和谈,就连杨善本人的出使也是其主动请缨、自出家财而为之的。

土木之变后英宗还朝,只是因为他的人格魅力?

紫荆关

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些使臣自然无法为也先等人带来他们所希求的赎金或者物资。这种局面的形成,使得英宗俘虏地位变得更加鸡肋起来,对于瓦剌来说,这位明朝“太上皇”,既不能为他们带来物资补给乃至种种必需的补给,同时也成为了明蒙之间无法和谈的关键。

四、结语

对于瓦剌来说,土木之变后英宗被俘是一件意外。然而在英宗被俘期间,他虽然试图利用英宗为其牟利,但是从后续的事态发展来看,无论是军事上还是经济上,被俘虏的英宗都难以为其带来更大的利益。

因此,在北京之战中屡屡受挫的也先太师,开始逐渐审视英宗去留的利弊。有人认为,这一时期的蒙古,已经不是十三世纪初期那个驰骋草原的蒙古帝国,对于此时的蒙古各部来说,他们最大的利益,来源于与中原王朝的贸易而非战争,这种心态甚至可以从一些史料中窥见一二,当也先决意送还英宗之时,其部下族人也表现出了巨大的喜悦之情:

“彼处虏人举皆喜悦,夹道讴歌。沿途乳酪劝臣等饮之,咸愿和好。盖用人马多病死”。

可见,此时的瓦剌部乃至蒙古诸部,都已经明白,因为英宗的存在,明朝难以与蒙古以和平态势保持交流,相反,送还英宗既可以释放善意,同时也能缓解因土木之变造成的明蒙绝贡。

相比之下,一些文章中对于英宗人格魅力和使臣杨善辩才的种种推崇,反而只能是整个事态发展的细枝末节。历史,在大多数时候其实本无传奇可言。

土木之变后英宗还朝,只是因为他的人格魅力?

参考文献:

1、《正统临戎录》

2、《明实录》

3、《明史》

4、《从明英宗被俘至归京看也先》

5、《永乐至宣德的政策失误与“土木之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