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史,從龍的傳人和炎黃子孫 探究華夏族的起源

龍的傳人,一個讓中華兒女為之自豪的字眼;炎黃子孫,一個海內外華人共同擁有的名字。那尊有鱗有角,能上天入地,行雲布雨,又傲視一切的龍,不正是代表了中華兒女那種敢打敢拼,百折不撓的韌性嗎?那位傳說中的制舟車、建宮室的華夏初祖黃帝,不正代表了中華民族那種開拓進取、不斷創新的精神嗎?

為什麼我們的祖先會選擇龍這種根本不存在的動物作為自己的圖騰呢?它是怎麼樣形成的呢?為什麼後人對傳說中的黃帝推崇備至、頂禮膜拜呢?或許只有追溯到華夏族形成的那個時代,才能悟出其中的答案。

龍,作為華夏族的圖騰,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永遠不可能被忽略的一個形象。在那個遠古的時代,龍是溝通天地人獸的瑞獸、是影響萬物的神獸、是預兆兇吉的靈獸。封建社會,龍又成為帝王的象徵。統治著人們的思想。今天,龍更寓意著祥和、喜慶、希望,表達著中國人的美好願望。然而,這種伴隨中華五千年文明歷史的動物卻完全是想象出來的。龍是如何成為華夏族的圖騰,為何世世代代的炎黃子孫自稱是它的傳人,答案雖然有很多,但是都與傳說中的黃帝部落有關。

一種說法認為,黃帝部落一開始就以龍作為自己的圖騰。昔少典娶有嬌氏,生黃帝炎帝,也就是說黃帝的母親是有嬌氏,嬌為龍蛇類,所以黃帝為龍蛇之後,奉龍為圖騰。

中國通史,從龍的傳人和炎黃子孫 探究華夏族的起源


另一種說法認為,黃帝部落原有自己的圖騰,在統一中原以後,又融合了一些新的圖騰,從而產生了龍圖騰。聞一多先生在他的名篇《伏羲考》中葉提到,龍圖騰是隻存在於圖騰中,而不存在於生物界的一種虛擬的生物,因為它是由許多不同的圖騰糅合成的一種綜合體。這似乎能解釋龍的形象為何是一個集合體的問題。

還有人認為,黃帝部落的原始圖騰是熊,黃帝一統中原以後,博採各部圖騰之所長,決定以蛇為主體,以魚鱗為龍鱗,以魚尾為龍尾,以獅頭為龍頭,以鹿角為龍角,以鷹爪為龍爪最終構成了部落聯盟的圖騰---龍。


在現實生活中,龍並不存在。那麼這一複合多種部族信仰的龍圖騰到底講述了怎樣的氏族部落的融合歷程,這與華夏族的形成又有怎樣的關係。要想解答這幾個問題,都離不開中華民族的一位祖先,他就是傳說時代的黃帝。

中國通史,從龍的傳人和炎黃子孫 探究華夏族的起源

相傳,黃帝是黃河流域的一個部落首領,他領導了兩次大戰。一次是涿鹿之戰,蚩尤戰死;另一次是阪泉之戰,炎帝臣服。《史記 五帝本紀》記載黃帝: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居住在今河南鄭州市軒轅丘,軒轅丘在古代曾是有熊國都城,黃帝父親少典為有熊國國君。另外一種說法是:黃帝出生在中國西北的黃土高原,他的母親是黃土高原上的一位少女,一天傍晚,忽然看見北極光,然後就懷孕生下了黃帝。據《史記》記載,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聰明。意思是說,黃帝幾個月就能說話,長到七八歲時就有大人風度,十二三歲就有大智慧,成年後更是聰明堅毅,肩負起部落首領的重任。

與黃帝相提並論的炎帝,似乎從一開始就和黃帝有著天然的聯繫。據《國語 晉語》記載:黃、炎兩族都是從互通婚姻的少典氏和有嬌氏繁衍出來的,黃帝部落生活在姬水流域,也就是今天的陝西省武功縣或者黃陵縣一帶。炎帝部落生活在姜水流域,也就是今天的陝西省寶雞市一帶,所以黃帝姓姬,炎帝姓姜。當時正處於氏族社會的後期,為了各自的發展,部族之間經常爆發驚心動魄的戰爭。涿鹿之戰便是其中著名的一例。

傳說炎帝部落與九黎部落發生衝突,並被蚩尤打敗,炎帝不得不向黃帝部落求救,黃帝與炎帝兩個部落便結成同盟,與蚩尤在今天河北涿鹿縣東展開大戰,這是一場真正的惡戰,是一場力量與智慧的較量。傳說蚩尤牛首人身,用金屬製造兵器,能呼風喚雨,蚩尤請來了風伯、雨師施展法術,大霧瀰漫了三天三夜,黃帝與之九戰而九不勝,於是黃帝請來旱神女魃幫忙,還製造出指南車來辨明方向,衝出迷霧重圍擊敗蚩尤,最終蚩尤被殺。九黎族一部分加入炎黃兩族,一部分南逃加入南方的三苗部落。

中國通史,從龍的傳人和炎黃子孫 探究華夏族的起源


涿鹿之戰的硝煙剛剛散去,一場新的戰爭又在醞釀之中,而這次戰爭卻爆發在炎黃部落聯盟內部。涿鹿之戰中,黃帝以他的睿智和果斷,贏得了眾部族的信任,戰後,黃帝的威望更是在炎帝之上,這對當時統領聯盟的首領炎帝來說是一個極大的威脅,於是昔日的盟友終於反目成仇,他們各自帶領自己的部族,準備開始一場廝殺,這就歷史上有名的阪泉之戰。阪泉之戰的地點有爭議,一種說法認為是在河北涿鹿東南,另外一說是在北京延慶一帶,還有說是在山西運城一帶。相對於結果來說,地點顯得不是那麼重要了。阪泉之戰雖然沒有涿鹿之戰那麼激烈,但仍然經歷了三次戰役,由於黃帝收服民心,整治軍備,積蓄糧食,做了軍事和政治上的兩手準備,炎帝最終戰敗被俘,並帶領全族接受了黃帝的領導。通過這一系列戰爭,氏族之間狹隘的界限被打破了,這促進了相互之間的交流和融合,為華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因此黃帝被尊為華夏族的祖先。我們通常所說的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也是從中華文明的始祖黃帝算起的。

中國通史,從龍的傳人和炎黃子孫 探究華夏族的起源

炎黃兩族的融合確實是一件具有重要意義的事情,據《史記 五帝本紀》記載,黃帝氏族當時還停留在遊牧階段,而炎帝族已經會斫木為耜,揉木為耒,有了原始的農業,兩族的聯合,無疑為中原各部落儘早的進入農牧階段奠定了基礎,而兩位領袖的傑出才幹,也為兩大部落從遊牧到農耕,從遷徙無常到定居發揮了重要作用。

傳說中的黃帝,不僅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還是一位發明家,他有許多發明創造,如教人挖井、造宮室、舟車、兵器、衣裳等。不僅僅如此,黃帝部落本來就是一個睿智的群體,史官倉頡發明了文字;大臣大撓創造了干支曆法;樂官伶倫製作了樂器。就連黃帝的妻子嫘祖也在勞動中發明了養蠶抽絲的技術,於是嫘祖教婦女養蠶、繅絲、織帛。從那時候起,中國就有了絲和帛。由於她的巨大貢獻,後人尊她為先蠶娘娘。

中國通史,從龍的傳人和炎黃子孫 探究華夏族的起源


傳說中的炎帝部落是一個善於耕作的群體,炎帝不僅改進了農具教人農耕,發明了耒和耜,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他還嚐遍百草,發明醫藥,使人民有了一定的健康保障,他發明陶器,開闢集市,互通有無,後人稱之為神農氏。黃帝時代的發明創造到底只是傳說還是具有真實性呢?距今7000---4000年的各地文化遺址的文物遺蹟多少能給我們提供一些證據。

中國通史,從龍的傳人和炎黃子孫 探究華夏族的起源

在炎黃兩族逐漸融合的同時,兩族又與居住在東方的夷族,南方的黎、苗族的一部分逐漸融合,最後形成了以黃帝和炎帝為共同祖先的多民族的華夏族,又成為華族。西周初年,周公營建洛邑並稱之為中土,而居住在中原地區的又是華夏族,所以古代人成為中華,後來由於華夏族和其他各部族的不斷融合,中華逐漸成為代表整個中國的名稱,中華民族成為我國各民族的總稱。司馬遷根據古代文獻記載,在《史記 五帝本紀》裡,敘述了一個完整的氏族繁衍系統,根據這一說法,其後的顓頊、帝嚳、堯、舜、禹這些中華民族的英雄都是黃帝的後裔,他們自稱炎黃子孫,自此,炎黃子孫成了中華民族的代名詞,而黃帝這位傳說時代的代表人物,身上集中了古人的各種優點、諸多創造被後人奉為華夏初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