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史》文景之治,為一個王朝的鼎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盪滌諸呂之後,一位皇族中默默無聞的諸侯王,因機緣巧合而繼承帝位。卻就此開創一段盛世。

一段長達四十餘年的無為而治,令後人嘖嘖稱讚。一場突如其來的暴亂,顯露出帝國骨髓中蘊藏的巨大危機。承前啟後的文景之治,預示著帝國未來怎樣的輝煌呢?為什麼沒有野心的代王卻登上了令人垂涎三尺的帝王寶座?他和後繼者怎樣克勤克儉、兢兢業業的創造了一個王朝的盛世。風平浪靜下爆發的戰亂,又是誰留下的禍患,這一禍患又應該如何消除呢?

《中國通史》文景之治,為一個王朝的鼎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公元前180年,執掌漢帝國最高統治權長達15年之久的太后呂雉病逝,呂后一死,丞相陳平、太尉周勃與朱虛侯劉章等設計奪取呂祿的兵權,齊王劉襄又起兵響應,內外一心,很快就剷除了呂氏家族掌握的勢力,呂氏家族被消滅後,擺在大臣面前的是擁戴誰繼承帝位的問題,面對眾多野心勃勃的劉氏諸王,為了維護自身利益,他們把目光投向了遠在代地的代王劉恆。

劉恆是劉邦第四子,8歲時被封為代王,其母薄姬因為不受劉邦寵愛,故在劉邦死後,沒有遭到呂后的迫害,並被送往劉恆的封地,母子團聚,他遠離政治中心,與漢庭的權利鬥爭沒有多少牽連,又具有一定的執政經驗,在臣民一致擁戴下,公元前180年,劉恆成為漢朝的第三位皇帝,史稱漢文帝。

漢文帝和他的兒子漢景帝劉啟一共執掌政權41年,文帝和景帝深諳政治之道,很有政治才能,又一致堅持漢初確立的無為而治,與民休息的國策,使政策具有連貫性和一致性,不僅為漢王朝的鞏固發展並最終走向輝煌奠定了基礎,而且在兩千多年的封建政治史上,也頗具特色。因而這一段時間被舊史家稱為可以同西周的成康之治相媲美的治世。史稱:文景之治。


《中國通史》文景之治,為一個王朝的鼎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文帝在位期間,大力發展農業,輕徭薄賦,文帝提倡以農為本,多次發佈詔令勸農,他恢復古代的籍田禮。做出帶頭種田的姿態鼓勵農耕,同時多次減免田賦和徭役,景帝大體上繼承了這一政策,也很注意發展農業生產,他下詔允許農民自由遷徙到地廣人稀地方從事墾荒種植。繼續實行文帝時期的三十稅一的田賦。並將男子服役的年齡推遲到二十歲。文景時期還屢次停止郡國歲貢,開放山澤禁苑給貧民耕種,這些措施的實行,減免了農民的負擔,使農民生產的積極性提高。農業得到較大發展。整個社會持續穩定向前發展,文景帝之所以能夠不斷減輕租賦徭役,關鍵在於他們厲行節儉,有效的控制了政府財政支出,文帝在位22年中,沒有新建宮室苑囿,還經常撤銷舊有的苑囿,將土地賜予貧民,甚至規定宮廷人員身著布衣,皇后妃嬪長裙不得過長拖到地上,有一次他打算修一座露臺,工匠預算說要花費百金,這相當於十戶中等人家的資產,文帝聽聞後打消了這個念頭,文帝的陵墓霸陵以山為陵,陵內的隨葬品也不用金銀貴重物品。只用一些陶器,由於文帝政治清明,與民休息,深受人民的愛戴,所以在文帝下葬後,民間就流傳說,平地踴起丘陵,狂風颳了一夜,飛沙捲起來山頭,所以人們說是天葬漢文帝。文景時期,在恢復經濟的同時,繼續實行約法省禁的政策,廢除了一些嚴刑峻法,由於最高統治者強調教化,量刑寬大,所以這個時期許多官吏斷獄從輕,不求細苛,這就緩和了專制政府對民眾的壓迫。但是這並不代表漢初法律的廢弛。

《中國通史》文景之治,為一個王朝的鼎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據《漢書》記載,劉啟為太子的時候,與弟弟梁王,共車入朝,不下司馬門,遭到彈劾,於是文帝免冠謝曰:教兒子不謹,後來還是薄皇后下詔赦免了太子與梁王,可見漢朝法律實行的是,有法可依,違法必究的的法律思想。據說,文帝時期,一年的刑事案件只有幾百起,社會治安幾乎達到了儒生們理想的西周盛世的狀況。這同秦末,囹圄成市,赫衣半道的殘酷景象形成鮮明對比,對恢復和發展生產起到了一定作用,從而使封建統治進一步鞏固起來。

文景帝時期,還比較好的處理了民族關係,對於北方匈奴的侵擾,漢帝國雖然仍無法以武力相抗衡,但已經能夠有效的防止匈奴的深入,文帝時期,對於北方邊境仍採取防禦戰略,在堅持“和親”的同時,加強了軍事要地的防守,後來又接受晁錯的建議,移民充實北部邊區,採取“入粟拜爵”的方式,鼓勵臣民向邊境輸送糧食,解決了軍需的供給。同時還提出了“募民徙塞屯田”的主張,也就是令大批內地人遷往邊疆屯田,增加了邊疆的自衛能力。景帝時期,在加強防禦的同時,繼續與匈奴和親,這些措施雖然不能完全解決匈奴的騷擾,但也沒有造成嚴重的禍患。

《中國通史》文景之治,為一個王朝的鼎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漢帝國國勢蒸蒸日上的同時,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也積聚尖銳起來,漢朝建立之初,劉邦錯誤的總結了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訓,認為由於沒有實行分封制,特別是沒有封自己的子弟親屬為諸侯王,所以一旦出現反叛就沒有人出來拱衛皇室,形成土崩瓦解的局面。於是劉邦在翦除異姓王后,大封同姓諸王,並殺白馬為盟,立誓“非劉氏王者”天下共擊之。漢文帝繼位後,為了鞏固統治,他有陸續分封了許多諸侯王,而這之前分封的諸侯王實力已經逐步增強,實力日益膨脹,開始對中央構成威脅,面對這種狀況,西漢富有遠見的政治家,已經洞察到潛在的危機,並試圖將危機消除於萌芽階段,梁王太傅賈誼給文帝上了有名的治安策,指出半獨立的王國同集權的皇朝,在各方面存在許多矛盾,主張盡封諸王子弟,使大國儘可能分成小國,中央才容易控制,文帝雖然也聽從賈誼的建議,把齊國分為七國,但是漢王室內其他諸侯的勢力仍然非常強大,到漢景帝時期,當年被劉邦封為吳王的劉濞,造反跡象日益明顯,吳國擁有江東五十三縣,國富民強。文帝時期,吳太子入朝與當時為皇太子的劉啟發生衝突並誤傷致死。劉濞從此怨恨中央,圖謀叛亂。漢景帝時期,大臣晁錯上《削藩策》,指出,諸侯王對中央的威脅已經迫在眉睫,無論是否削奪諸侯王的封地,諸侯王都會造反,削藩越早,造反越快,禍害越小。公元前154年,漢景帝開始採納晁錯的建議開始削藩,以吳王劉濞為首的山東七國正好以此為藉口,打著“清君側”的口號,發動叛亂。叛亂之處,缺乏執政經驗的漢景帝,被七國聯合造反的聲勢所嚇倒,只好斬御史大夫晁錯以謝七國,希望以此換來和平,不曾想七國仍然不肯罷兵,這時候景帝終於明白劉濞篡奪皇位的野心,決心武力平叛。果斷派名將周亞夫為太尉,率軍迎擊,周亞夫一面屯兵堅守,一面出奇兵切斷吳軍糧道,不到三個月就將吳、楚、和其他五國掃平,七國之亂平息後,諸侯王的勢力受到致命打擊,景帝改王國丞相為相,廢除其御史大夫、廷尉、宗正、博士等官,對大夫以下的其他官吏也予以裁減,並把王國的行政權和官吏的任免權,全部收歸中央,諸侯王不在掌握政權和軍隊,從此王國實際上變成了和中央中央直接統轄的郡縣一樣的地方單位。中央集權得到了加強,這基本解決了漢初分封諸侯所帶來的弊病。也為漢武帝進一步解決王國問題奠定了基礎。

由於文景二帝四十餘年的苦心經營,漢帝國已經擺脫了漢初凋敝的狀況。據司馬遷《史記》記載,到漢武帝初年,國家無事,非遇水旱,則民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盡滿,而府庫餘財,京師之錢累百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可見當時的社會確實可以稱得上是國強民富。因此史學家把這一時期成為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太平盛世。它順應時代發展需要,促進了政治進步,經濟繁榮,為漢武帝的大一統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在中國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筆。

《中國通史》文景之治,為一個王朝的鼎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