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战争中牵引式战车防御炮还有实战意义吗?

三只萌新工作室


所谓战车防御炮就是反坦克炮,这种武器盛行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步兵单位对抗装甲单位的主要反坦克武器。随着战争的持续,坦克的装甲越来越厚,相应的反坦克炮的口径也越来越大,从初期的37-45毫米增加到75-100毫米,甚至出现超过100毫米的重型反坦克炮,这导致反坦克炮的机动性越来越差,越发难以适应机械化战争。另外反坦克炮的重型化也不可避免的导致产量的下降,而前线步兵对于反坦克武器的需求越来越大,在这样的矛盾下,传统的反坦克火炮已经不能满足作战需要,步兵需要一种便于携带又威力十足的新型反坦克武器,反坦克火箭和无后座力炮开始出现了。



事实上当反坦克炮的口径增加到75毫米左右时就已经显得过于笨重了,难以适应当时的战场了,尤其是在抵抗强大的装甲集团军等重装集团时。当时的反坦克炮并不是一直待在固定的炮位上,而是要经常做机动的部署,应付各处的坦克突击的。可能有人会说,机动反坦克作战应该交于自行反坦克火炮,理论上确实是这样,可是当时一个步兵师都分不到一个自行反坦克炮营,许多情况下还是只能依靠这些牵引式的反坦克炮。在东线战场上,经常可以见到德军的履带式装甲运输车牵引着一门重型反坦克炮来回在战线上奔波,抵抗苏军的坦克突击,这是非常危险的,很容易被苏军坦克击毁,而且反坦克炮的收起和展开都需要时间,从而错失战机。


现代战争中步兵承受的坦克压力同样巨大,甚至比二战时期还要严重,这主要是由于主战坦克的出现,现代的主战坦克是防护、火力和机动性的完美结合,既有重型坦克级别的防护力和火力,又拥有中型坦克的机动性。如果由牵引式反坦克炮来对抗现代主战坦克,其口径不得小于120毫米,身管也要足够长以保证穿深,这种重型火炮实在是太重了,而且严重欠缺机动作战能力,不符合现代步兵追求机动反坦克火力的主流。


战略论


老实说意义不大了。

要想打穿坦克的厚重装甲,反坦克炮都是靠着高膛压高初速发射穿甲弹,这就注定了这东西轻不下来。

二战初期,反坦克炮口径只有20毫米、37毫米、45毫米的时候,炮还比较轻,几个炮手手推着就能机动,还比较方便。到了二战后期,典型反坦克炮口径达到75毫米级别,基本上炮班就没法靠推来机动了。

实际上当时美军统计就发现,他们的牵引反坦克炮效能远比自行反坦克炮低,因为无法及时机动到敌人坦克进攻方向上。最后他们索性把反坦克炮都淘汰了,因为与其用自行反坦克炮又不如直接用坦克。

而苏德两方的经验又有所不同,他们发展出了反坦克支撑点和反坦克炮墙(帕克墙)的概念。利用牵引式反坦克炮不能机动的特点,在雷场和其他兵种配合下和对方坦克死拼兑子,这样最后算下来在经济上仍是合算的。

到了现代,反坦克炮的重量和造价又比二战时期大大增加了,机动性的矛盾更加突出。而要达到相同甚至更高的命中率和破坏力,轻型的反坦克导弹完全能满足要求。两到三人的发射组能扛着跑,这在效费比上超过牵引式反坦克炮太多了。

当然在一些特殊场合牵引反坦克炮还是能用得上的,它本身也有一些优势。比如能发射多种弹药对付不同目标,能够提供持续火力,甚至能作为压制火炮使用。但这些能力都不是不可替代的,所以牵引式反坦克炮前景只会越来越黯淡。

不过还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没有更高级替代品的军队,牵引式反坦克炮仍然是重要武器。在战争这种残酷的领域,小姐身子丫鬟命,嫌这个嫌那个的,这个不用那个不用,最后只能兵败亡国。





老枪与战线


战车防御炮是台湾那边的叫法,大陆这边是叫作反坦克炮,牵引式反坦克炮属于二战中步兵部队抗击坦克的主要手段,象苏联的Zis3万能炮其实也算是反坦克炮,而德国的75毫米反坦克炮也是当时性能非常不错的反坦克炮。
这张照片挺好玩,但是也是反映了反坦克炮的体积是越来越大。
50毫米这个级别的反坦克炮还能够通过炮手班来人力移动,但是更大口径的反坦克炮就不行了,


反坦克炮属于加农炮,弹道低伸,用来进行火力支援还是不错的,原来有的资料里边说的平射炮其实就是这玩意。

反坦克炮的用途主要是两个,一个是打坦克,还有一个就是作为步兵支援火炮,用来摧毁什么机枪掩体一类的目标。随着坦克装甲厚度的不断增加,要求反坦克炮的体积重量越来越大,这样反坦克炮就不可能再由炮手班来移动了,只能用汽车牵引了,而这样部署反坦克炮也就越来越费劲了。

战后空心装药反坦克弹药的大量使用,首先是无后座力炮的出现,使步兵反坦克武器首先是重量降了下来,而随着反坦克导弹的发展,无论是破甲威力,还是命中精度都是远远的超过反坦克炮,而且反坦克炮随着距离的上升,命中率是下降的,但是反坦克导弹则是没有这个问题,同时反坦克导弹的重量是远远小于反坦克炮的。


就算是陶这样的重型反坦克导弹,运动起来也比反坦克炮容易。
像这种大口径100毫米左右的反坦克炮,用人力已经是根本弄不动了。

牵引式反坦克炮由于在机动性方面的性能更差,所以在部署上更吃亏,自行反坦克炮可以迅速的开到预设的防线上,而牵引式反坦克炮就没有这个便利了。原来,在苏军内幕上,曾经有过一个说法,就是苏联人的反坦克炮不用自行的,只用牵引的原因是因为牵引火炮无法撤退,只能死战到底,反坦克炮号称永别了祖国牌火炮。原来觉得苏军骁勇善战,现在想想这个属于高级黑,想当逃兵能够自由行动更方便,在牵引火炮边上,一看形势不好,拔腿就跑,而自行火炮想要逃命还得要一车人都同意,这个难度有点大。

现在反坦克导弹的携带很容易,而威力又很大已经是步兵反坦克武器的主角,而对付碉堡什么用它也能干,这样就完全代替了原来反坦克炮的差事,而且重量又轻,容易携带。

反坦克到了最后已经是装上了轮子,而且也有一套复杂的火控系统,这样已经是和坦克差不多,但是防护又不如坦克,这样就十分尴尬,也不便宜了,但是战场的生存力又不如坦克,要自行反坦克炮还不如干脆就要坦克算了,少一种武器还可以少准备一种类型的零备件。

反坦克的任务,步兵部队现在已经基本上交给了反坦克导弹,而打击对方火力点的事情,现在反坦克导弹也是经常干,按照英国人的说法是滥用,这个方面的差事也没了,所以现在无论是牵引式反坦克炮,还是自行反坦克炮,都已经是用处不大了,目前各个国家手头的牵引式反坦克炮要么是先密封保存,要么干脆回炉炼钢,在现役部队中,步兵部队的反坦克武器已经是以反坦克导弹为主角了。


有痰


首先想说一句,这个问题提的名词有点儿拗口,不太简单直白明了,其实用"牵引式反坦克炮"这种提法好念,好理解一点。

现在言归正传,在二十世纪发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已经使用了大量的战防炮,(战后全球统一改称反坦克炮或加农炮)二战中开始反坦克炮囗径都不很大,也就有37毫米,40毫米,45毫米,57毫米等几种,有些甚至是用高射炮平射来进行反坦克的。它们都表现出炮身小巧,质量不重,一般用骡,马或轻型汽车驮运,牵引。至二战后期出现了76.2毫米,85毫米,88毫米,90毫米,等中大口径反坦克炮,(加农炮)此时,反坦克炮已经非常笨重,庞大,有的重达三四吨重,要专用军用汽车牵引,甚至需要专用履带式牵引车牵引运输。

话说现代战争中牵引式火炮还有没有实战意义的这一点,答案是肯定的,有用,有大用!人类军事科技发展到今天,虽然导弹多了,自行式火炮多了,但各种类型的,各种囗径的牵引式火炮依然大量的在各国军队中装备,服役,只是在有些国家有减少火炮口径数量,口径精干化的趋势,如美国,现在一般只剩下了两种口径,105毫米和155毫米,这样有利于后勤补给,它们既能用牵引车转运,又可用重型直升机吊装转场。俄罗斯也巳简化为122毫米和152毫米两种口径,这样对后勤运输补给,减轻军工制造压力都有好处。我国在火炮口径上由于历史原因,现在还有大量的上世纪5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制造的各型火炮,如76.2,85,100,105,120,122,125,130,152,155等囗径炮的存在,如打起仗来,这些口径的弹药对我后勤运输补给的压力可想而知。说心里话,在这个方面我国做的还是稍欠缺一点的。但我们应该相信,我们国家军队一定在努力,在一步步简化囗径,赶上世界军事步伐。

总之,牵引式火炮在现代战争中依然能发挥巨大的战争潜力,尤其在国土防御作战中能发挥巨大作用。如上世纪80年代对越两山防御作战中我军炮兵使用的基本全部是牵引式火炮,既设火炮阵地,靠前部属,侦查兵和前沿步兵要打哪就打哪,指哪打哪,打得越南猴子兵哭爹叫娘,据统计,前线越军的伤亡百分之六十四是我军大炮兵造成的。所以牵引式火炮在21世纪并没过时,只是现在牵引式火炮巳经不再大量用在反坦克装甲车上。但在其它方面依然充当着主力,发挥着战争之神的辉煌作用,只是牵引式火炮在进攻式作战中机动性较自行式火炮稍差一些,进入阵地,准备时间稍长,开火较慢。因此我国现在也在大力发展车载炮,自行炮等,使我们的大炮兵,战争之神更上一层楼,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国防现代化的我们期待着。


金鱼胡同 甲9号


武器从来没有落后一说。哪怕是活塞式飞机和栓动式步枪,现在依然活跃在战场。牵引式反坦克炮的优势就是便宜,易于制造,使用简单。在防御状态,的效费比肯定是最高的。如果再有新型的穿甲弹那就更完美了。简单换算就是用造一辆坦克歼击车的资源可以造多少门牵引式反坦克炮?在防御状态那就是拼管子数量的时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