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漢初三傑:張良、蕭何、韓信?

陳先生讀史


關於漢初三傑,看一下劉邦的評價:“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從劉邦的評語來看,我做不到的,但是我能找到人替我做,正如《曾國藩家書》所言:”辦大事者,以多選替手為第一義。“

先看蕭何,蕭何和劉邦都是沛縣人,史記記載,“高祖為布衣時,何數以吏事護高祖。高祖為亭長,常左右之。”也就是說,漢初三傑,劉邦與蕭何關係最鐵,也因此更信任蕭何。

蕭何是個很恪守本職的人,劉邦在項羽之前先進入咸陽,眾將都爭先恐後入秦府庫爭金銀,唯獨蕭何入秦宮室收集秦朝法律條文,地理圖冊,戶籍檔案,後來,項羽入咸陽,屠燒咸陽而去,劉邦能知道天下厄塞,人口多少,強弱之處,蕭何是有功的。

後來劉邦出外征戰,蕭何都是在內鎮撫國家,供應糧草,可以說劉邦能屢敗屢戰,與蕭何在後方的經營與支持是分不開的。

劉邦封功臣,蕭何位次第一,後來,為了不讓劉邦疑惑自己,以聚斂田宅來敗壞自己的名聲,最終能保全自己。

留候張良,先是韓國人,其家族五世在韓國為相,秦滅韓,張良弟死不厚葬,以全部家財尋找刺客刺殺秦王,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張良是個很有決斷,能拿得起,放得下而且做事做到底的人。

後來投劉邦,數次為劉邦出謀劃策,鴻門宴為劉邦解圍,韓信功下齊國後,要求代理齊王,劉邦大罵韓信,張良勸劉邦,“現在還不是得罪韓信的時候,就封他為齊王。”

劉邦分封功臣,讓張良自擇齊三萬戶,張良最後說:“我在留縣跟隨你,就把留縣封給我吧。”最後,封為留候。鳥盡弓藏,過多的封賞只能讓自己不安全,張良作為劉邦的智囊團之首,不會不明白這個道理。

相比較蕭何和張良,韓信是戰將,是真正為劉邦在前面攻城略地的人,但是,韓信是放不下的人,貪功又沒有大的野心,做事不能做到極致的人,他攻打下齊國之後,要求劉邦封他為齊王,這個時候就給自己種下了禍根,他佔領齊地,項羽在滎陽圍困劉邦,劉邦在這個時候是不敢得罪韓信的,韓信在這個時候要求分封,等於是威脅劉邦,所以,人在高處的時候要低調點,以自己的重要性來威脅領導分封是要不得,如果有一天用不到你了,你就該下課了。

韓信做齊王的時候,齊人蒯通勸韓信審時奪勢,趁劉邦與項羽都在戰爭焦灼之時,與劉項三分天下,韓信遲疑做不了決定,等到被劉邦奪權,降為淮陰侯,這個時候,韓信就該像張良、蕭何一樣隱退,他還想反,最後身死長樂宮。

總結,蕭何是管家,為劉邦善後,張良是謀士,為劉邦出謀劃策,關鍵時候,指導劉邦怎麼幹,韓信是戰將,攻城略地。功成之後,蕭何和張良二人,都意識到了危險,該退了,唯獨韓信,貪權不能貪到底,又不能死忠,最後以悲劇結局。


菜根兒


“漢初三傑”漢朝建立時的張良、蕭何、韓信這三個人。


龍叔個人認為,若不是此三人,劉邦不可能得天下。但劉邦卻會用人,將此三人納入自己的帳下。

在中國歷史上,劉邦是由一介布衣到登上天子寶座用時間最短的一個,在他速成的過程中韓信、蕭何和張良這三人對劉邦來說至關重要的。劉邦將自己同他們三人作了一番比較,得出的結論是三個“不如”。

他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楚漢相爭,劉邦的實力遠不及項羽,但依靠他們這個最佳組合,將能量發揮到極致,可以說這三個人他們為西漢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顯赫的名聲。

然而,在西漢開國之前,他們都備受器重,但開國之後,結局卻截然不同。


龍叔話歷史


功成身退、自汙求全、功高蓋主:漢初三傑的不同人生結局

張良、蕭何、韓信,都是給劉邦打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的人,是漢朝的開國功臣,劉邦稱他們三人為“三傑”,自認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不及張良,撫慰百姓張羅後勤不及蕭何,行軍打仗不如韓信。這三人因此也被人們稱為“漢初三傑”,有很多成語的出處都和他們有關。

張良、蕭何、韓信三人,都是漢朝的開國之臣,輔佐劉邦打下下,但是三人的做人和結局還是有著很大的區別的。

留候張良:功成身退

張良是漢初三傑裡面唯一能夠獨善其身的人。也被稱為三傑之首。張良少年時也是一個熱血青年,曾經在博浪沙刺殺秦始皇,雖然沒有成功,但張良也全身而退,勇氣可嘉。傳說張良曾拜黃石公為師,有著非常厲害的智謀,為劉邦經常出謀劃策,是劉邦非常倚重的傑出的謀臣。張良不但智謀過人,也有著很高的情商,在封賞功臣、建都、保護太子等事情上都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他能夠知進退,不貪心,謝絕了劉邦三萬戶的封賞,而只選擇了留地,退隱於深山,而得善終。縱觀張良的一生,他精於黃老之術,把道家功成身退的思想發揮的淋漓盡致,是個非常成功的人。

文終候蕭何:自汙求全

蕭何是漢初的丞相,也是漢初第一功臣,他幫助劉邦治理天下,在大臣中和民間都有很高的威望,劉邦晚年時對這樣的蕭何很不放心,蕭何為了保命,無奈之下之後做出自毀名聲的事情,才令劉邦對他的猜疑稍減。蕭何也信奉道家的黃老思想,主張無為,但是終歸沒有像張良那樣功成身退。蕭何的後代裡也有很多人做了丞相,這又是後話了。

齊王韓信:功高蓋主

韓信在漢初三傑裡,是最讓人唏噓的一個人物,他少時忍胯下之辱,後來東征西戰,為劉邦得到天下立下了不可一世的功勞,也正是這份功勞太大,而韓信處事又不拘小節,是他日後遭到殺身之禍不可忽視的原因,所謂功高蓋主,正是韓信的寫照。韓信的一生,由蕭何舉薦給劉邦,建功立業,蕭何也曾月下追韓信,留下一段美傳,但是韓信身死也是由於蕭何的計謀。正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本文為作者“一路伴你看天下”原創作品,歡迎個人評論和轉發。歡迎對我加關注,我們一起去探尋更多好吃好看好玩的東西。


一路伴你看天下


相國蕭何

蕭何,沛縣豐邑人。蕭何是最早追隨劉邦打天下的那批人之一,當劉邦還是平民的時候,蕭何以官吏的身份保護劉邦。當劉邦做了亭長之後,蕭何經常幫助他。作為劉邦奪取天下的重要謀臣,蕭何的主要功績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劉邦率軍進入咸陽後,其他將領忙於搶奪財物,蕭何卻蒐集保存秦朝文獻檔案,為劉邦統一天下創造了條件。蕭何還有一個最大的功勞是“月下追韓信”,為劉邦留住了一名帥才。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負責供給軍糧的蕭何功勞是最大的。所以劉邦在論功行賞的時候蕭何功勞第一,給予的食邑也最多。但蕭何卻是一個很複雜的人物。若硬要用一句話來概括他,只能勉強說他智有餘而仁不足。成亦蕭何,敗亦蕭何。在韓信問題上名揚後世的蕭何在後來卻因為韓信問題而為後人所詬病,那就是蕭何明明知道韓信不會謀反,卻在個人進退利害的考慮下與呂后一起設下圈套謀害了韓信。

留侯張良

張良先祖是韓國人,他因暗殺秦始皇失敗,為躲避追查而改其他名字。要說中國歷史上的謀士,張良當之無愧的是最有名的一個。作為劉邦的主要“智囊”。楚漢戰爭中,張良提出不立六國後代,聯結英布、彭越,重用韓信等策略,又主張追擊項羽,殲滅楚軍,為劉邦完成統一大業奠定堅實基礎。劉邦稱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是對古今軍師最高的讚賞。

在漢初三傑裡唯有張良可以算得上仁、智、勇三者皆備的完人了。張良的智在“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張良的勇在他敢於刺殺秦始皇;張良的仁也是值得大書一筆的。“功高不賞,唯有賞死”是歷代封建王朝慣例,但張良卻是在范蠡之後最令人欽佩的一個功成身退的典範。事了拂衣去,身藏功與名。漢朝建立時張良被封留侯,後來功成身退,千古流芳。

淮陰侯韓信

韓信,淮陰人。韓信的一生,可謂是傳奇的一生。相信很多人對於與韓信有關的成語可以娓娓道來:韓信點兵,多多益善;胯下之辱;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等等。個人覺得那一幅“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來概括韓信的一生是再好也不過。韓信戰功累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十面埋伏,四面楚歌;背水一戰,平定三齊”是他戎馬一生卓越軍事才能的體現。

劉邦對於韓信可以說是用足了“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帝王鐵律,所以“漢初三傑”中韓信的結局最慘。韓信作為一位軍事統帥勇有餘,是合格的;但作為一位權力中樞的謀臣來講顯然是智不足,是不及格的。韓信的權謀技巧只相當於小學生水平,漢高祖劉邦戰勝主要對手項羽後,韓信的勢力被一再削弱;最後,韓信由於被控謀反,被呂雉及蕭何騙入宮內,處死於長樂宮鍾室。

最是無情帝王家,“功高不賞,唯有賞死”可以說是歷代封建王朝的金科玉律。“漢初三傑”中蕭何功勞最大,張良最完美,韓信結局最慘



小宋侃趣史


人都是生活在關係之中的。所以,就得在關係中看待人和評價人。

評價漢初三傑,需要以劉邦為錨定來比較。

1.張良,一個想當英雄的謀臣,求仙問道因為苦

張良與秦朝有國仇家恨。所以,根本不用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張良就搞起了恐怖活動,刺殺秦始皇。

張良已經具備成為英雄的全部故事元素,有能力,有仇恨,貴族而草莽。

但是,事與願違,張良就是當不成亂世一梟雄,他始終沒有拉出一支隊伍、建立自己的勢力。

為什麼?

可能張良真得缺乏成為首領的質素,也缺乏組織戰爭的能力。但是,有兩個客觀因素制約了張良:

一個是能白手起家拉出隊伍的多在楚地,因為楚人對秦人更仇恨、秦人對楚地統治最薄弱。項梁就別說了,連劉邦一個亭長都能拉出隊伍,原因是群眾支持。

另一個是等項梁為首的楚國集團做大之後,天下也就沒了低垂的果實,這時候再拉隊伍都得尊楚國、拜項梁。所以,張良沒了機會。

於是,張良願意也罷、不願意也罷,他真能做一個謀臣,於是跟了劉邦。

劉邦重用張良,但僅是畫策之臣,張良在劉邦集團裡沒有權力,甚至都不如督軍陳平更有勢力。他的影響力,只針對劉邦一個人。

原因就是劉邦對他既用又防。即便大漢立國,張良也沒有得到重用,只能求仙訪道。

張良真得就那麼灑脫嗎?

不要相信世界上有什麼灑脫的人,實現極端成功的人往往都是極端人格的人,因為天才與瘋子就一線之隔。

張良也如此。但是,劉邦不會給他機會。因為張良這個人太厲害。

2.蕭何,絕對是一個好隊友,真正會明哲保身的人

蕭何跟劉邦關係好,好像很多人都跟劉邦關係好。這是劉邦比較牛的地方。但是,貧賤之交才真切。

劉邦赴咸陽服徭役,別人三百錢,蕭何則送五百錢。

高祖以吏繇咸陽,吏皆送奉錢三,何獨以五。

這多出來的二百錢,就最能說明問題了:蕭何與劉邦關係特別好。

大漢立國,論功行賞。下二國、略一百二十縣的曹參,被公議為功臣第一。但是,劉邦不滿意,使出各種伎倆也要把蕭何整成功臣第一。

功臣第一還不算完。皇帝是國家領袖,而丞相是政府領袖。蕭何就是丞相,誰也不能跟他搶。後來,曹參與蕭何把關係搞僵了,就跟丞相之位有關係。

劉邦雖然各種不正經、沒正行,但卻是一個鴿派人物。他善於合作。但是,歷經大事之後,劉邦必然會長出鷹的翅膀,也就是成為六分鴿、四分鷹的人物。這是領袖的必然特質。

而蕭何呢?蕭何也是一個鴿派人物,但卻一鴿到底了。劉邦這個雄主身邊,必須得有一個鴿派好政委。而蕭何就是。

所以,為了能讓劉邦放心自己不會做大欺主、不會在家造反,於是蕭何自編自導了一幕搶人田產和大放高利貸的狗血劇,讓劉邦把自己關進監獄。

自汙清白的蕭何,讓自己一鴿到底,讓雄主劉邦在自己的關係中彰顯了一下鷹的特質。於是,劉邦和蕭何的合作就會更親密,蕭何就會讓劉邦更放心。

所以,劉邦到死,都信任蕭何,不僅讓他跟自己合作,而且也要讓他跟自己的妻子和兒子合作。所以,蕭何絕對是一個好隊友。

3.韓信,能力大於野心的好丈夫,卻只能悲劇

韓信的能力,實在是太大。之所以沒能在亂世總拉出一支隊伍,原因跟張良一樣,沒趕上機會。自己出來闖江湖的時候,要麼投項羽、要麼投劉邦,沒法再創業了。

韓信最大的問題就是能力比野心大,或者說野心不夠。

在相對穩定的狀態下,韓信這種人絕對是個好員工、好骨幹。能幹活還不想篡位跳槽,什麼老闆都喜歡。

但這是亂世,強者定章程、高材疾足者得天下,所以盛行黑暗森林法則。甭管你是好是壞,先乾死你再說。

沒本事但有實力,別人都要把除之而後快。更被說你韓信既有本事又有實力了,所以就看能不能幹死你,能幹死就絕對不能讓你活著。

於是,一直要猶豫造不造反的韓信,就被一個知己、一個女人合夥弄死了。韓信之死,死的憋屈,我們看著也憋屈。

之所以是這樣的結果,就是因為韓信是亂世之中德才兼備的好人。


減水書生


劉邦談到自己的成功總是會侃侃道來,大漢太祖高皇帝主要是總結為自己有三大英才,首先他誇獎張良有一顆最聰慧的腦袋,“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這樣一句留在史書上的精彩唸白,讓人充分地看到了劉邦對子房的厚愛,正是靠著張良的策略大漢江山才有的現在,劉邦也才能有機會登上最高的宮臺。

第二個要說的便是蕭何為漢王聚糧守財,正是這位大漢相國將士卒和糧餉精細安排,保證了漢軍有著堅韌的支撐與忍耐,才不至於將鬥志消亡在對楚軍的屢戰屢敗,反觀項羽沒有這樣的人替他將補給運載,忍飢挨餓的楚軍最後只能是越打越衰。

最後劉邦還重點提到了韓信這位天才統帥,不管韓信面對什麼樣的困難或阻礙,他都能夠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地大放異彩。正是依靠著這三張最值得倚重的王牌,劉邦才能成就帝業享受萬民叩拜,而他項羽僅僅有范增一人可以依賴,但這位西楚霸王卻沒有王者應有的胸懷,衝動之下的決定只能讓親者痛仇者快,驅逐了范增埋下了巨大的禍胎,等到項羽明白一切都是他自取其害,卻也為時已晚只能自認活該。

所以漢興楚亡的結局難以更改,高皇帝這番點評既中肯又豪邁,始終都讓人感受到了一代帝王應有的氣派,從古至今更不會有人質疑這番總結表態,可以說是“漢初三傑”引領了一個新的時代,也使得他們自己名垂青史享譽四海!

不過大漢江山不可能僅僅只靠“漢初三傑”,而且三人當中僅僅是韓信受封王爵,因為戰敗項羽最終只能依靠武力解決,而蕭何與張良的作用自然便沒那麼直接,雖說他們奠定了大漢更加長久的基業,正所謂外行在戰場上看戰術戰略,內行看的則是後勤供給如何及時補缺。可韓信封王也對得起戰場上的奮戰浴血,只不過劉邦對韓信也保持著最高警戒,曾不止一次將韓信的兵權“劫掠”,對韓信的封王行為更像是暫時的妥協,戰後他最擔心的是將領手握重兵企圖僭越,因此皇帝也必須要提前將這些隱患消滅,以保證子孫後代的江山不再受到威脅。

由此可見,劉邦的用人之道確實非同一半,就像他自己所說的一樣,雖然不能“將兵”,漢初三傑論個人素質,都比他強,但也只有劉邦,能充分將這三個人有機地捏和在一起,發揮出最大的價值,同時在他們失去價值之後,劉邦也會尋找機會,處理掉這些人才,這才是劉邦識人用人最厲害的地方。


歷史名將錄


時勢造英雄,張良是韓國貴族,曾一心想重建韓國,親自帶兵與秦軍作戰,但不理想,作為戰略家,非常出色,但具體到攻城略地,不適合,直到遇見劉邦,劉邦清楚張良的作用,把他安排在合適的位置,張良也認識到劉邦的能力,所以是互相成全對方!韓信志在為將,能領兵打仗是一生所願,先投項羽,但不被重用,並且發現項羽成不了事,果斷轉投劉邦,起初也不被重視,但被蕭何發現了其才能,極力推薦給劉邦,經過劉邦的面試,被任命為大將軍,說明韓信的才幹得到了劉邦的認可,而且劉邦也唯才是舉,有大將軍的才幹就把他放到大將軍的位置上,韓信也沒讓劉邦失望!蕭何是治國理政的天才,而且眼光獨到,年輕時曾因為工作能力出色被推薦到咸陽做官,但他認為秦王暴政,恐怕堅持不了多久,就推辭了,後來果然,再到天下都在起義之時又推舉劉邦做老大,後來還月下追韓信,幫劉邦找到一個天才軍事將領,直接對劉邦建立大漢起到決定作用,劉邦與項羽作戰時又是蕭何在後方足兵足餉,使得劉邦能有和項羽對壘的物質基礎,所以以上三人都是人傑,最瞭解他們的還是劉邦,也只有劉邦這樣的人能讓他們發揮出最大的能量!


水刃木易


劉邦能夠從一介布衣到黃袍加身,被稱為漢初三傑的張良、蕭何、韓信三人功不可沒,可以說沒有這三人的幫助,誰做皇帝還兩說呢。

三傑之首張良

劉邦建立漢朝,平定了天下,開始論功行賞,他對張良說,整個齊國你隨便選吧,作為天下著名的謀士,立刻就察覺到了劉邦包藏的禍心,因為齊國土地早已封給了韓信,現在卻要再給再封給張良,就是想給張良和韓信製造矛盾,相互牽制對方。從這裡看,劉邦對張良和韓信都充滿著猜忌之心,張良一眼就看穿了劉邦的陰謀,心如明鏡,但張良卻不可能拆穿劉邦,他對劉邦說,當年我逃難時,在留城與陛下相識,令我難忘,不如把留城封給我吧,於是劉邦封了張良做留侯。

經過這件事,張良知道是該找機會離開了,因為他深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如今劉邦已經得到了天下,不再需要自己這樣的謀士了,於是藉著跟隨赤松子學道,求取長生了道為由,激流勇退,離開了漢朝政治權力的中心,淡出政壇。

三傑之韓信

韓信自小家貧,生活窮困,經常為一日三餐發愁。

韓信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最了不起的軍事天才,但在政治爭鬥中卻是庸才。

隨著韓信攻取齊國聲威日盛,此時韓信掌握的力量使他“為漢則漢勝,與楚則楚勝”,無論是劉邦還是項羽,都看到了這一點,劉邦費盡心機來籠絡住韓信,又使出許多手段掣肘他,而項羽則派出了武涉來遊說韓信。

這時候蒯通也努力勸說韓信,讓他割據一方與項、劉形成”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再將自己勢力進一步發展,潛力最大的就是韓信自己,可惜的是,韓信並無做皇帝的願望,且還念著劉邦對自己的知遇之恩,不願就此背叛,蒯通知道無法再說服他,只能無奈的離開。

隨著劉邦的敵對勢力被一一覆滅,韓信的末日即將到來,“飛鳥盡,良弓藏”乃千古至理,劉邦第一步先剝奪韓信的兵權,然後利用謠言汙衊韓信謀反,將韓信殺害,韓信死前嘆道”吾悔不用蒯通之計”。

三傑之蕭何

三傑之中的蕭何與劉邦的關係是最好的,因為他與劉邦很早就認識了,劉邦做亭長的時候,經常手頭緊張,蕭何時常在經濟上幫助他,論關係,無人能與劉邦和蕭何的關係相比。

蕭何的管理能力超強,劉邦帶兵在前方征戰的時候,蕭何將後方管理的井井有條,不斷為前方輸送糧草和新的士兵,為劉邦爭奪天下立下了大功,但劉邦真的信任蕭何嗎?

當然不,其實蕭何看到了韓信的下場,也知道根本原因是功高震主和手握大權,這就犯了劉邦的大忌,所以他的應對之道就是經常幹些公開的小壞事兒,往自己身上潑髒水,顯示自己的貪財,由此來安劉邦的心,讓劉邦放過自己。

總之,伴君如伴虎,即使如漢初三傑這樣的人物,結局也是一死一走一惴惴。


塞科說歷史


“漢初三傑”指西漢建立時張良、蕭何、韓信這三位開國功臣,另外還有漢初三大名將之說。漢高祖劉邦曾問群臣:“吾何以得天下?”群臣回答皆不得要領。劉邦遂說:“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於三個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位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韓信(約前231-前196),淮陰(今江蘇淮安)人,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傑出的軍事家,“漢初三傑”之一。

曾先後為齊王、楚王,後貶為淮陰侯。為漢朝的天下立下赫赫功勞,但後來卻遭到劉邦的疑忌,最後被安上謀反的罪名而遭處死。韓信是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為“兵仙”、“戰神”。“王侯將相”韓信一人全任。“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是楚漢之時人們對其的評價。

韓信熟諳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作為戰術家韓信為後世留下了大量的戰術典故: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臨晉設疑、夏陽偷渡、木罌渡軍、背水為營、拔幟易幟、傳檄而定、沈沙決水、半渡而擊、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其用兵之道,為歷代兵家所推崇。作為軍事家,韓信是繼孫武、吳起,白起之後,最為卓越的將領,其最大的特點就是靈活用兵,是中國戰爭史上最善於靈活用兵的將領,其指揮的井陘之戰、濰水之戰都是戰爭史上的傑作;作為戰略家,他在拜將時的言論,成為楚漢戰爭勝利的根本方略;作為統帥,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率軍出陳倉、定三秦、擒魏、破代、滅趙、降燕、伐齊,直至垓下全殲楚軍,無一敗績,天下莫敢與之相爭;作為軍事理論家,他與張良整兵書,並著有兵法三篇(已失傳) 。

韓信的墓地有三座。一是,位於山西省靈石縣南焉鄉高壁村的高壁嶺山的“山西韓信墓”;二是,位於西安市灞橋區新築鎮新農村的“陝西韓信墓”;三是,淮陰的“江蘇韓信墓”。

張良

張良(約公元前250—前189年),字子房,漢族,祖籍古韓國。[2]漢高祖劉邦的謀臣,秦末漢初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漢王朝的開國元勳,“漢初三傑”之一。

張良是秦末漢初謀士、大臣,祖先五代相韓。秦滅韓後,他在博浪沙狙擊秦始皇未中。逃亡至下邳時遇黃石公,得《太公兵法》,深明韜略,足智多謀。秦末農民戰爭中,聚眾歸劉邦,為其主要“智囊”。楚漢戰爭中,提出不立六國後代,聯結英布、彭越,重用韓信等策略,又主張追擊項羽,殲滅楚軍,為劉邦完成統一大業奠定堅實基礎,劉邦稱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這一名句,也隨著張良的機智謀劃、文韜武略而流傳百世。漢朝建立時封留侯,後功成身退,千古流芳。

張良先祖原為韓國潁川郡貴族其祖三代為韓丞相本姓韓。秦滅韓後,他圖謀恢復韓國,結交刺客,在古博浪沙(在河南原陽東南)狙擊秦始皇未遂,逃亡至下邳(今江蘇徐州市睢寧縣古邳鎮)。秦末農民起義中,率部投奔劉邦,不久遊說項梁立韓貴族成為韓王,為韓申徒。以韓申徒之職率軍協助平定關中,劉邦西入武關後,在嶢下用計破敵;鴻門宴上幫助劉邦脫離險境;灞上分封時“為漢王請漢中地”。後韓王成被項羽殺害,復歸劉邦,為其重要謀士。楚漢戰爭期間,“長計謀平天下”,都為劉邦所採納,提出不立六國後代,聯合英布、彭越,重用韓信等策略,又主張追擊項羽,殲滅楚軍。漢朝建立,封留侯。見劉邦封故舊親近,誅舊日私怨,力諫劉邦封夙怨雍齒,釋疑群臣。劉邦曾贊其“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外,子房功也”。

蕭何

蕭何(前252年3.20—前193年7.8),漢族,西漢初期政治家,“漢初三傑”之一。

蕭何出生於秦泗水郡豐邑縣(今江蘇豐縣)東護城河西岸,現蕭何宅遺址尚存。早年任秦沛縣獄吏,秦末輔佐劉邦起義。攻克咸陽後,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圖書,掌握了全國的山川險要、郡縣戶口,對日後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漢戰爭勝利起了重要作用。楚漢戰爭時,蕭何留守關中,使關中成為漢軍的鞏固後方,不斷地輸送士卒糧餉支援作戰,對劉邦戰勝項羽,建立漢代起了重要作用。蕭何採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為《九章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張"無為",喜好"黃老之術"。蕭何慧眼識才,力薦韓信,韓信率漢軍渡陳倉,戰滎陽,破魏平趙,收燕伐齊,連戰連勝,在垓下設十面埋伏,一舉將項羽全軍殲滅,為劉邦平定了天下。高帝十一年(前196年)蕭何又協助高祖消滅韓信、英布等異姓諸侯王。高祖死後,他輔佐惠帝。惠帝二年(前193年)卒,諡號“文終侯”。

人物分析

關於韓信

從軍事統帥的角度來說,韓信可以算得上是千古難得的帥才和將才了。他能夠把弱小的軍事力量的潛能發揮到極致,以至於最後在垓下設下十面埋伏將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項羽徹底擊敗,讓項羽自刎烏江,一舉奠定了建立漢王朝的基礎,這是與他超人的軍事指揮天賦分不開的。他曾經在與劉邦的閒談中認為劉邦只有指揮十萬軍隊的能力,而就他自己指揮軍隊的能力而言,卻沒有數量限制,指揮的軍隊越多越好(這就是“韓信將兵,多多益善”成語的來歷)。

韓信作為一位軍事統帥勇有餘,是合格的;但作為一位權力中樞的謀臣來講顯然是智不足,是不及格的。他身處手握重兵、功高震主的極易招來殺身之禍的境地卻毫無自我保護意識,多次受到猜疑誣陷卻從不在意、不思改進,終於在未央宮陰謀中死於呂后之手,真可謂“英雄一世真豪傑,辜負胸中百萬兵”!他的死,他自己需付一半的責任。

歷史評價

蒯徹以“略不世出”來讚譽韓信

南宋文學家陳亮則說:“信之用兵,古今一人而已。”

明代學者茅坤對韓信的用兵藝術有如下精闢的論斷:“予覽觀古兵家流,當以韓信為最,破魏以木罌,破趙以立漢赤幟,破齊以囊沙,彼皆從天而下,而未嘗與敵人血戰者。予故曰:古今來,太史公,文仙也;李白,詩仙也;屈原,辭賦仙也;劉阮,酒仙也;而韓信,兵仙也,然哉!”

關於蕭何

漢初三傑裡的蕭何卻是一個很複雜的人物。若硬要用一句話來概括他,只能勉強說他智有餘而仁不足。蕭何的治理國家的行政才能我就不用說了,劉邦說的“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這句話就是對他的最確切的評價。尤其令人拍案稱奇的是,他的卓有成效的施政方針不但沒有隨著他的辭世而重蹈人亡政息的慣例,甚至他的繼任者曹參對蕭何生前制定的各項法規、方針政策一字不改而自己只管吃喝玩樂,竟然也能政績斐然、國泰民安。以至於這段膾炙人口的典故成了流傳至今的成語“蕭規曹隨”。由此可見蕭何的治理國家的行政才能是多麼卓越!提起蕭何,就會想到蕭何月下追韓信”的典故了:韓信這位曠世帥才由於被劉邦大材小用地當作倉庫管理員使用,被氣得不辭而別,後被年老體弱的蕭何星夜追回拜為元帥的千古美談。但令人極為遺憾的是,在韓信問題上名揚後世的蕭何在後來卻因為韓信問題而為後人所詬病,那就是蕭何明明知道韓信不會謀反,卻在個人進退利害(可能包括避嫌)的考慮下與呂后一起設下圈套謀害了韓信。

歷史評價

這就是令人感慨萬千的“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成語的來歷。雖然縱觀蕭何的一生,這個不仁不義的汙點也許可以算作瑕不掩瑜,並不能動搖蕭何作為一代名相的歷史地位,但汙點畢竟是汙點,與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的完人標準相比較,還是有相當距離的。

關於張良

在漢初三傑裡唯有張良可以算得上仁、智、勇三者皆備的完人了。張良的智在劉邦說的“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這句話裡可以得到最好的詮釋,就不贅言了;張良的勇從他敢於和志同道合的力士一起在博浪沙刺殺由大批衛隊護衛的暴君秦始皇的大無畏的行動中即可看出,也用不著多說;張良的仁是值得大書一筆的。

歷史評價

歷史學家司馬遷對張良讚譽有加:“運籌帷幄之中,制勝於無形;子房計謀其事,無知名,無勇功,圖難於易,為大於細。”連輕易不肯讚譽他人的大文學家蘇軾也專門為張良寫了一篇著名的《留侯論》,文中對張良的品德感嘆道:“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歷史淵源

然而,就是被劉邦親自稱之為“人傑”的三個人,均功勞蓋世,日後劉邦對他們的處置方法卻卻大不相同。三傑之中,劉邦對韓信從來就沒怎麼放心過,對蕭何也是疑神疑鬼,反而對張良則似乎從來都沒疑心過。究其原因,韓信手握兵權,而且攻齊之後又主動求封為齊王,犯了帝王家大忌,劉邦對他有疑心一點也不奇怪;蕭何與劉邦同鄉,在關中也是有著自己勢力的,且深得民心,劉邦因此對他也一直放心不下;而張良則是跟在劉邦身邊的,淡泊名利的為人使劉邦對他相對放心得多,而且張良是外來戶,不象蕭何的根深蒂固,這也是日後劉邦有不同方式處置“三傑”的主要原因。

張良處理

張良世代為韓國貴族。秦末亂起,張良也組織了一支百餘人的隊伍反抗暴秦,在留縣遇到劉邦,兩人很談的來,劉邦對張良言聽計從。這才有了“約法三章”滅亡秦朝;鴻門宴有驚無險,被封漢王;火燒棧道,使項羽放鬆了警惕,為日後的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打下了基礎。後來張良從彭城再投劉邦,受封為“成信侯”。做為實際上的軍師,開始與劉邦真正合作,幫助劉邦滅項羽,平定天下。劉邦封賞功臣時,對張良的封賞是“自擇齊三萬戶”,張良謝絕,只要了“留”這個地方。功成名就的張良此時已形同隱居,除了在封賞功臣、建都問題上出了點主意外,就是後來在保護太子上發揮了作用。在劉邦的三傑中,張子房精通黃老之學,深知“不伐其功,不矜其能”,功成身退的道理,使得劉邦一直尊重張良。

蕭何處理

蕭何與劉邦同鄉,劉邦起兵不久就與曹參一起追隨劉邦,對劉邦可謂忠心耿耿,至死不渝。蕭何慧眼識才可以說無人能及。首先是看準了市井無賴的劉邦,終生追隨;其次是看好韓信,強力推薦。蕭何功高位顯,想當然地引起為人刻薄的劉邦的猜忌,曾經三次懷疑、試探蕭何。漢三年,劉邦與項羽兩軍對峙於京縣、索亭之間。劉邦一邊在前線打仗,一邊擔心後方局勢,多次派使者慰勞蕭何。有人對蕭何說:“如今陛下在征戰沙場,餐風吸露,自顧不暇,卻多次派人慰問閣下,這不是明擺著有懷疑閣下之心嗎?我替閣下拿個主意,不如派您族中能作戰的全部奔赴前線,這樣大王就會更加信任閣下了。”蕭何依計而行,劉邦果然大為高興。

漢十一年,漢將陳豨謀反,劉邦御駕親征。其間蕭何幫助呂后殺掉了韓信。劉邦聽說韓信已經服誅,派人拜蕭何為相國,加封食邑五千戶,並且派士兵五百人、都尉一名,作為相國的衛隊。滿朝文武都來祝賀蕭何,只有召平前來報憂。他對蕭何說:“恐怕禍患從此開始了!皇上在外征戰,而閣下留守朝中,明明不必以身涉險,卻無端加封閣下、為閣下增設衛隊,這是由於淮陰侯韓信剛剛在朝中謀反,皇上因而有了懷疑閣下之心。增設衛隊保護閣下,其實並非恩寵。希望閣下謝絕封賞,把全部家產都貢獻出來資助軍隊建設。這樣皇上必定高興。”蕭何依計而行,劉邦果然大為高興。

漢十二年,淮南王黥布謀反,劉邦再次御駕親征,在外多次派遣使者回京打聽蕭何都在幹什麼。回報說:“蕭相國在京安撫百姓,拿出財產資助軍需,和平定陳豨反叛時一樣。”於是又有人來對蕭何說:“恐怕閣下離滅族之禍不遠了!閣下功高蓋世,無以復加。閣下當初入關,已經深得民心,十餘年來,百姓都已歸附於您,您還要孜孜不倦地爭取百姓的擁戴,這可不是什麼好事啊。皇上所以多次派人詢問閣下所作所為,就是唯恐閣下控制關中動搖漢室。現在您不如做一點強購民田民宅、放高利貸之類的事情來‘自汙’,敗壞自己的好名聲,這樣皇上才能心安。”蕭何依計而行,劉邦果然大為高興。

劉邦三次懷疑蕭何,而蕭何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沒有被順境衝昏頭腦,虛心接受別人意見,所以蕭何三次都做到了處變不驚,不動聲色,虛懷若谷,從善如流,直至將劉邦的疑心消弭於無形,從容化險為夷,居然倖免於難。

韓信處理

劉邦對於韓信可以說是用足了“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帝王鐵律,這一方面是劉邦在故意找茬,一方面也是韓信沒有政治上的大局觀,定位不準造成的。他是劉邦部下,但卻犯有以功要封的重大原則錯誤;如果不想臣服於劉邦,就該在手握重兵時早做打算,但他心懷“婦人之仁”,最終狠不下心腸反叛劉邦,使得自己在利用價值用完後被劉邦所收拾。

直接原因很多:其一是帝王們對手握重兵的將帥一向最為忌憚,而且還是像韓信這樣用兵如神的軍事統帥,任何一個有作為的帝王都不會對其掉以輕心;其二是韓信中途投奔劉邦,不像樊噲、周勃、曹參等是劉邦的子弟兵,本來劉邦就不相信他;其三是他在打下齊魯之地後向劉邦伸手要官,以功要挾封他為齊王,犯了帝王大忌;其四是雖然是軍事天才,但在政治上近乎白痴,既沒有張良的淡泊名利,瀟灑飄逸,也沒有蕭何的深沉老練,善於處理各種複雜局面的政治手段,終於使自己走上絕境;其五犯的幾個低級錯誤更是讓劉邦抓住了藉口。像開始收留鍾離昧而又殺掉鍾向劉邦獻媚,滿腹牢騷到處喊冤,與陳狶暗通消息等,都直接促使他速亡。

總結

全優的張良,次優的蕭何,偏科的韓信,共同支撐起了大漢的天下!


通達遊樂設備


劉邦的評價最中肯:

1、張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張良做的是戰略和發展方向方面的規劃。

2、蕭何:鎮守國後方,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

蕭何做的是穩定後方,供應軍需的工作。

3、韓信: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

韓信做的是領兵打仗方面的戰術操作的事情。

總評:

三位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張良蕭何韓信都是人才,

但主要是我能夠重用他們建功立業,

所以,只有我最終成為天下之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