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

陈先生读史


关于汉初三杰,看一下刘邦的评价:“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从刘邦的评语来看,我做不到的,但是我能找到人替我做,正如《曾国藩家书》所言:”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

先看萧何,萧何和刘邦都是沛县人,史记记载,“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也就是说,汉初三杰,刘邦与萧何关系最铁,也因此更信任萧何。

萧何是个很恪守本职的人,刘邦在项羽之前先进入咸阳,众将都争先恐后入秦府库争金银,唯独萧何入秦宫室收集秦朝法律条文,地理图册,户籍档案,后来,项羽入咸阳,屠烧咸阳而去,刘邦能知道天下厄塞,人口多少,强弱之处,萧何是有功的。

后来刘邦出外征战,萧何都是在内镇抚国家,供应粮草,可以说刘邦能屡败屡战,与萧何在后方的经营与支持是分不开的。

刘邦封功臣,萧何位次第一,后来,为了不让刘邦疑惑自己,以聚敛田宅来败坏自己的名声,最终能保全自己。

留候张良,先是韩国人,其家族五世在韩国为相,秦灭韩,张良弟死不厚葬,以全部家财寻找刺客刺杀秦王,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张良是个很有决断,能拿得起,放得下而且做事做到底的人。

后来投刘邦,数次为刘邦出谋划策,鸿门宴为刘邦解围,韩信功下齐国后,要求代理齐王,刘邦大骂韩信,张良劝刘邦,“现在还不是得罪韩信的时候,就封他为齐王。”

刘邦分封功臣,让张良自择齐三万户,张良最后说:“我在留县跟随你,就把留县封给我吧。”最后,封为留候。鸟尽弓藏,过多的封赏只能让自己不安全,张良作为刘邦的智囊团之首,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

相比较萧何和张良,韩信是战将,是真正为刘邦在前面攻城略地的人,但是,韩信是放不下的人,贪功又没有大的野心,做事不能做到极致的人,他攻打下齐国之后,要求刘邦封他为齐王,这个时候就给自己种下了祸根,他占领齐地,项羽在荥阳围困刘邦,刘邦在这个时候是不敢得罪韩信的,韩信在这个时候要求分封,等于是威胁刘邦,所以,人在高处的时候要低调点,以自己的重要性来威胁领导分封是要不得,如果有一天用不到你了,你就该下课了。

韩信做齐王的时候,齐人蒯通劝韩信审时夺势,趁刘邦与项羽都在战争焦灼之时,与刘项三分天下,韩信迟疑做不了决定,等到被刘邦夺权,降为淮阴侯,这个时候,韩信就该像张良、萧何一样隐退,他还想反,最后身死长乐宫。

总结,萧何是管家,为刘邦善后,张良是谋士,为刘邦出谋划策,关键时候,指导刘邦怎么干,韩信是战将,攻城略地。功成之后,萧何和张良二人,都意识到了危险,该退了,唯独韩信,贪权不能贪到底,又不能死忠,最后以悲剧结局。


菜根儿


“汉初三杰”汉朝建立时的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个人。


龙叔个人认为,若不是此三人,刘邦不可能得天下。但刘邦却会用人,将此三人纳入自己的帐下。

在中国历史上,刘邦是由一介布衣到登上天子宝座用时间最短的一个,在他速成的过程中韩信、萧何和张良这三人对刘邦来说至关重要的。刘邦将自己同他们三人作了一番比较,得出的结论是三个“不如”。

他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楚汉相争,刘邦的实力远不及项羽,但依靠他们这个最佳组合,将能量发挥到极致,可以说这三个人他们为西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显赫的名声。

然而,在西汉开国之前,他们都备受器重,但开国之后,结局却截然不同。


龙叔话历史


功成身退、自污求全、功高盖主:汉初三杰的不同人生结局

张良、萧何、韩信,都是给刘邦打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的人,是汉朝的开国功臣,刘邦称他们三人为“三杰”,自认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不及张良,抚慰百姓张罗后勤不及萧何,行军打仗不如韩信。这三人因此也被人们称为“汉初三杰”,有很多成语的出处都和他们有关。

张良、萧何、韩信三人,都是汉朝的开国之臣,辅佐刘邦打下下,但是三人的做人和结局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

留候张良:功成身退

张良是汉初三杰里面唯一能够独善其身的人。也被称为三杰之首。张良少年时也是一个热血青年,曾经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虽然没有成功,但张良也全身而退,勇气可嘉。传说张良曾拜黄石公为师,有着非常厉害的智谋,为刘邦经常出谋划策,是刘邦非常倚重的杰出的谋臣。张良不但智谋过人,也有着很高的情商,在封赏功臣、建都、保护太子等事情上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他能够知进退,不贪心,谢绝了刘邦三万户的封赏,而只选择了留地,退隐于深山,而得善终。纵观张良的一生,他精于黄老之术,把道家功成身退的思想发挥的淋漓尽致,是个非常成功的人。

文终候萧何:自污求全

萧何是汉初的丞相,也是汉初第一功臣,他帮助刘邦治理天下,在大臣中和民间都有很高的威望,刘邦晚年时对这样的萧何很不放心,萧何为了保命,无奈之下之后做出自毁名声的事情,才令刘邦对他的猜疑稍减。萧何也信奉道家的黄老思想,主张无为,但是终归没有像张良那样功成身退。萧何的后代里也有很多人做了丞相,这又是后话了。

齐王韩信:功高盖主

韩信在汉初三杰里,是最让人唏嘘的一个人物,他少时忍胯下之辱,后来东征西战,为刘邦得到天下立下了不可一世的功劳,也正是这份功劳太大,而韩信处事又不拘小节,是他日后遭到杀身之祸不可忽视的原因,所谓功高盖主,正是韩信的写照。韩信的一生,由萧何举荐给刘邦,建功立业,萧何也曾月下追韩信,留下一段美传,但是韩信身死也是由于萧何的计谋。正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本文为作者“一路伴你看天下”原创作品,欢迎个人评论和转发。欢迎对我加关注,我们一起去探寻更多好吃好看好玩的东西。


一路伴你看天下


相国萧何

萧何,沛县丰邑人。萧何是最早追随刘邦打天下的那批人之一,当刘邦还是平民的时候,萧何以官吏的身份保护刘邦。当刘邦做了亭长之后,萧何经常帮助他。作为刘邦夺取天下的重要谋臣,萧何的主要功绩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刘邦率军进入咸阳后,其他将领忙于抢夺财物,萧何却搜集保存秦朝文献档案,为刘邦统一天下创造了条件。萧何还有一个最大的功劳是“月下追韩信”,为刘邦留住了一名帅才。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负责供给军粮的萧何功劳是最大的。所以刘邦在论功行赏的时候萧何功劳第一,给予的食邑也最多。但萧何却是一个很复杂的人物。若硬要用一句话来概括他,只能勉强说他智有余而仁不足。成亦萧何,败亦萧何。在韩信问题上名扬后世的萧何在后来却因为韩信问题而为后人所诟病,那就是萧何明明知道韩信不会谋反,却在个人进退利害的考虑下与吕后一起设下圈套谋害了韩信。

留侯张良

张良先祖是韩国人,他因暗杀秦始皇失败,为躲避追查而改其他名字。要说中国历史上的谋士,张良当之无愧的是最有名的一个。作为刘邦的主要“智囊”。楚汉战争中,张良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为刘邦完成统一大业奠定坚实基础。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是对古今军师最高的赞赏。

在汉初三杰里唯有张良可以算得上仁、智、勇三者皆备的完人了。张良的智在“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张良的勇在他敢于刺杀秦始皇;张良的仁也是值得大书一笔的。“功高不赏,唯有赏死”是历代封建王朝惯例,但张良却是在范蠡之后最令人钦佩的一个功成身退的典范。事了拂衣去,身藏功与名。汉朝建立时张良被封留侯,后来功成身退,千古流芳。

淮阴侯韩信

韩信,淮阴人。韩信的一生,可谓是传奇的一生。相信很多人对于与韩信有关的成语可以娓娓道来: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胯下之辱;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等等。个人觉得那一幅“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来概括韩信的一生是再好也不过。韩信战功累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十面埋伏,四面楚歌;背水一战,平定三齐”是他戎马一生卓越军事才能的体现。

刘邦对于韩信可以说是用足了“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帝王铁律,所以“汉初三杰”中韩信的结局最惨。韩信作为一位军事统帅勇有余,是合格的;但作为一位权力中枢的谋臣来讲显然是智不足,是不及格的。韩信的权谋技巧只相当于小学生水平,汉高祖刘邦战胜主要对手项羽后,韩信的势力被一再削弱;最后,韩信由于被控谋反,被吕雉及萧何骗入宫内,处死于长乐宫钟室。

最是无情帝王家,“功高不赏,唯有赏死”可以说是历代封建王朝的金科玉律。“汉初三杰”中萧何功劳最大,张良最完美,韩信结局最惨



小宋侃趣史


人都是生活在关系之中的。所以,就得在关系中看待人和评价人。

评价汉初三杰,需要以刘邦为锚定来比较。

1.张良,一个想当英雄的谋臣,求仙问道因为苦

张良与秦朝有国仇家恨。所以,根本不用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张良就搞起了恐怖活动,刺杀秦始皇。

张良已经具备成为英雄的全部故事元素,有能力,有仇恨,贵族而草莽。

但是,事与愿违,张良就是当不成乱世一枭雄,他始终没有拉出一支队伍、建立自己的势力。

为什么?

可能张良真得缺乏成为首领的质素,也缺乏组织战争的能力。但是,有两个客观因素制约了张良:

一个是能白手起家拉出队伍的多在楚地,因为楚人对秦人更仇恨、秦人对楚地统治最薄弱。项梁就别说了,连刘邦一个亭长都能拉出队伍,原因是群众支持。

另一个是等项梁为首的楚国集团做大之后,天下也就没了低垂的果实,这时候再拉队伍都得尊楚国、拜项梁。所以,张良没了机会。

于是,张良愿意也罢、不愿意也罢,他真能做一个谋臣,于是跟了刘邦。

刘邦重用张良,但仅是画策之臣,张良在刘邦集团里没有权力,甚至都不如督军陈平更有势力。他的影响力,只针对刘邦一个人。

原因就是刘邦对他既用又防。即便大汉立国,张良也没有得到重用,只能求仙访道。

张良真得就那么洒脱吗?

不要相信世界上有什么洒脱的人,实现极端成功的人往往都是极端人格的人,因为天才与疯子就一线之隔。

张良也如此。但是,刘邦不会给他机会。因为张良这个人太厉害。

2.萧何,绝对是一个好队友,真正会明哲保身的人

萧何跟刘邦关系好,好像很多人都跟刘邦关系好。这是刘邦比较牛的地方。但是,贫贱之交才真切。

刘邦赴咸阳服徭役,别人三百钱,萧何则送五百钱。

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

这多出来的二百钱,就最能说明问题了:萧何与刘邦关系特别好。

大汉立国,论功行赏。下二国、略一百二十县的曹参,被公议为功臣第一。但是,刘邦不满意,使出各种伎俩也要把萧何整成功臣第一。

功臣第一还不算完。皇帝是国家领袖,而丞相是政府领袖。萧何就是丞相,谁也不能跟他抢。后来,曹参与萧何把关系搞僵了,就跟丞相之位有关系。

刘邦虽然各种不正经、没正行,但却是一个鸽派人物。他善于合作。但是,历经大事之后,刘邦必然会长出鹰的翅膀,也就是成为六分鸽、四分鹰的人物。这是领袖的必然特质。

而萧何呢?萧何也是一个鸽派人物,但却一鸽到底了。刘邦这个雄主身边,必须得有一个鸽派好政委。而萧何就是。

所以,为了能让刘邦放心自己不会做大欺主、不会在家造反,于是萧何自编自导了一幕抢人田产和大放高利贷的狗血剧,让刘邦把自己关进监狱。

自污清白的萧何,让自己一鸽到底,让雄主刘邦在自己的关系中彰显了一下鹰的特质。于是,刘邦和萧何的合作就会更亲密,萧何就会让刘邦更放心。

所以,刘邦到死,都信任萧何,不仅让他跟自己合作,而且也要让他跟自己的妻子和儿子合作。所以,萧何绝对是一个好队友。

3.韩信,能力大于野心的好丈夫,却只能悲剧

韩信的能力,实在是太大。之所以没能在乱世总拉出一支队伍,原因跟张良一样,没赶上机会。自己出来闯江湖的时候,要么投项羽、要么投刘邦,没法再创业了。

韩信最大的问题就是能力比野心大,或者说野心不够。

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下,韩信这种人绝对是个好员工、好骨干。能干活还不想篡位跳槽,什么老板都喜欢。

但这是乱世,强者定章程、高材疾足者得天下,所以盛行黑暗森林法则。甭管你是好是坏,先干死你再说。

没本事但有实力,别人都要把除之而后快。更被说你韩信既有本事又有实力了,所以就看能不能干死你,能干死就绝对不能让你活着。

于是,一直要犹豫造不造反的韩信,就被一个知己、一个女人合伙弄死了。韩信之死,死的憋屈,我们看着也憋屈。

之所以是这样的结果,就是因为韩信是乱世之中德才兼备的好人。


减水书生


刘邦谈到自己的成功总是会侃侃道来,大汉太祖高皇帝主要是总结为自己有三大英才,首先他夸奖张良有一颗最聪慧的脑袋,“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样一句留在史书上的精彩念白,让人充分地看到了刘邦对子房的厚爱,正是靠着张良的策略大汉江山才有的现在,刘邦也才能有机会登上最高的宫台。

第二个要说的便是萧何为汉王聚粮守财,正是这位大汉相国将士卒和粮饷精细安排,保证了汉军有着坚韧的支撑与忍耐,才不至于将斗志消亡在对楚军的屡战屡败,反观项羽没有这样的人替他将补给运载,忍饥挨饿的楚军最后只能是越打越衰。

最后刘邦还重点提到了韩信这位天才统帅,不管韩信面对什么样的困难或阻碍,他都能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地大放异彩。正是依靠着这三张最值得倚重的王牌,刘邦才能成就帝业享受万民叩拜,而他项羽仅仅有范增一人可以依赖,但这位西楚霸王却没有王者应有的胸怀,冲动之下的决定只能让亲者痛仇者快,驱逐了范增埋下了巨大的祸胎,等到项羽明白一切都是他自取其害,却也为时已晚只能自认活该。

所以汉兴楚亡的结局难以更改,高皇帝这番点评既中肯又豪迈,始终都让人感受到了一代帝王应有的气派,从古至今更不会有人质疑这番总结表态,可以说是“汉初三杰”引领了一个新的时代,也使得他们自己名垂青史享誉四海!

不过大汉江山不可能仅仅只靠“汉初三杰”,而且三人当中仅仅是韩信受封王爵,因为战败项羽最终只能依靠武力解决,而萧何与张良的作用自然便没那么直接,虽说他们奠定了大汉更加长久的基业,正所谓外行在战场上看战术战略,内行看的则是后勤供给如何及时补缺。可韩信封王也对得起战场上的奋战浴血,只不过刘邦对韩信也保持着最高警戒,曾不止一次将韩信的兵权“劫掠”,对韩信的封王行为更像是暂时的妥协,战后他最担心的是将领手握重兵企图僭越,因此皇帝也必须要提前将这些隐患消灭,以保证子孙后代的江山不再受到威胁。

由此可见,刘邦的用人之道确实非同一半,就像他自己所说的一样,虽然不能“将兵”,汉初三杰论个人素质,都比他强,但也只有刘邦,能充分将这三个人有机地捏和在一起,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同时在他们失去价值之后,刘邦也会寻找机会,处理掉这些人才,这才是刘邦识人用人最厉害的地方。


历史名将录


时势造英雄,张良是韩国贵族,曾一心想重建韩国,亲自带兵与秦军作战,但不理想,作为战略家,非常出色,但具体到攻城略地,不适合,直到遇见刘邦,刘邦清楚张良的作用,把他安排在合适的位置,张良也认识到刘邦的能力,所以是互相成全对方!韩信志在为将,能领兵打仗是一生所愿,先投项羽,但不被重用,并且发现项羽成不了事,果断转投刘邦,起初也不被重视,但被萧何发现了其才能,极力推荐给刘邦,经过刘邦的面试,被任命为大将军,说明韩信的才干得到了刘邦的认可,而且刘邦也唯才是举,有大将军的才干就把他放到大将军的位置上,韩信也没让刘邦失望!萧何是治国理政的天才,而且眼光独到,年轻时曾因为工作能力出色被推荐到咸阳做官,但他认为秦王暴政,恐怕坚持不了多久,就推辞了,后来果然,再到天下都在起义之时又推举刘邦做老大,后来还月下追韩信,帮刘邦找到一个天才军事将领,直接对刘邦建立大汉起到决定作用,刘邦与项羽作战时又是萧何在后方足兵足饷,使得刘邦能有和项羽对垒的物质基础,所以以上三人都是人杰,最了解他们的还是刘邦,也只有刘邦这样的人能让他们发挥出最大的能量!


水刃木易


刘邦能够从一介布衣到黄袍加身,被称为汉初三杰的张良、萧何、韩信三人功不可没,可以说没有这三人的帮助,谁做皇帝还两说呢。

三杰之首张良

刘邦建立汉朝,平定了天下,开始论功行赏,他对张良说,整个齐国你随便选吧,作为天下著名的谋士,立刻就察觉到了刘邦包藏的祸心,因为齐国土地早已封给了韩信,现在却要再给再封给张良,就是想给张良和韩信制造矛盾,相互牵制对方。从这里看,刘邦对张良和韩信都充满着猜忌之心,张良一眼就看穿了刘邦的阴谋,心如明镜,但张良却不可能拆穿刘邦,他对刘邦说,当年我逃难时,在留城与陛下相识,令我难忘,不如把留城封给我吧,于是刘邦封了张良做留侯。

经过这件事,张良知道是该找机会离开了,因为他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如今刘邦已经得到了天下,不再需要自己这样的谋士了,于是借着跟随赤松子学道,求取长生了道为由,激流勇退,离开了汉朝政治权力的中心,淡出政坛。

三杰之韩信

韩信自小家贫,生活穷困,经常为一日三餐发愁。

韩信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了不起的军事天才,但在政治争斗中却是庸才。

随着韩信攻取齐国声威日盛,此时韩信掌握的力量使他“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无论是刘邦还是项羽,都看到了这一点,刘邦费尽心机来笼络住韩信,又使出许多手段掣肘他,而项羽则派出了武涉来游说韩信。

这时候蒯通也努力劝说韩信,让他割据一方与项、刘形成”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再将自己势力进一步发展,潜力最大的就是韩信自己,可惜的是,韩信并无做皇帝的愿望,且还念着刘邦对自己的知遇之恩,不愿就此背叛,蒯通知道无法再说服他,只能无奈的离开。

随着刘邦的敌对势力被一一覆灭,韩信的末日即将到来,“飞鸟尽,良弓藏”乃千古至理,刘邦第一步先剥夺韩信的兵权,然后利用谣言污蔑韩信谋反,将韩信杀害,韩信死前叹道”吾悔不用蒯通之计”。

三杰之萧何

三杰之中的萧何与刘邦的关系是最好的,因为他与刘邦很早就认识了,刘邦做亭长的时候,经常手头紧张,萧何时常在经济上帮助他,论关系,无人能与刘邦和萧何的关系相比。

萧何的管理能力超强,刘邦带兵在前方征战的时候,萧何将后方管理的井井有条,不断为前方输送粮草和新的士兵,为刘邦争夺天下立下了大功,但刘邦真的信任萧何吗?

当然不,其实萧何看到了韩信的下场,也知道根本原因是功高震主和手握大权,这就犯了刘邦的大忌,所以他的应对之道就是经常干些公开的小坏事儿,往自己身上泼脏水,显示自己的贪财,由此来安刘邦的心,让刘邦放过自己。

总之,伴君如伴虎,即使如汉初三杰这样的人物,结局也是一死一走一惴惴。


塞科说历史


“汉初三杰”指西汉建立时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位开国功臣,另外还有汉初三大名将之说。汉高祖刘邦曾问群臣:“吾何以得天下?”群臣回答皆不得要领。刘邦遂说:“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韩信(约前231-前196),淮阴(今江苏淮安)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汉初三杰”之一。

曾先后为齐王、楚王,后贬为淮阴侯。为汉朝的天下立下赫赫功劳,但后来却遭到刘邦的疑忌,最后被安上谋反的罪名而遭处死。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

韩信熟谙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作为战术家韩信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战术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临晋设疑、夏阳偷渡、木罂渡军、背水为营、拔帜易帜、传檄而定、沈沙决水、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其用兵之道,为历代兵家所推崇。作为军事家,韩信是继孙武、吴起,白起之后,最为卓越的将领,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用兵,是中国战争史上最善于灵活用兵的将领,其指挥的井陉之战、潍水之战都是战争史上的杰作;作为战略家,他在拜将时的言论,成为楚汉战争胜利的根本方略;作为统帅,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兵书,并著有兵法三篇(已失传) 。

韩信的墓地有三座。一是,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南焉乡高壁村的高壁岭山的“山西韩信墓”;二是,位于西安市灞桥区新筑镇新农村的“陕西韩信墓”;三是,淮阴的“江苏韩信墓”。

张良

张良(约公元前250—前189年),字子房,汉族,祖籍古韩国。[2]汉高祖刘邦的谋臣,秦末汉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汉王朝的开国元勋,“汉初三杰”之一。

张良是秦末汉初谋士、大臣,祖先五代相韩。秦灭韩后,他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未中。逃亡至下邳时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深明韬略,足智多谋。秦末农民战争中,聚众归刘邦,为其主要“智囊”。楚汉战争中,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为刘邦完成统一大业奠定坚实基础,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这一名句,也随着张良的机智谋划、文韬武略而流传百世。汉朝建立时封留侯,后功成身退,千古流芳。

张良先祖原为韩国颍川郡贵族其祖三代为韩丞相本姓韩。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韩国,结交刺客,在古博浪沙(在河南原阳东南)狙击秦始皇未遂,逃亡至下邳(今江苏徐州市睢宁县古邳镇)。秦末农民起义中,率部投奔刘邦,不久游说项梁立韩贵族成为韩王,为韩申徒。以韩申徒之职率军协助平定关中,刘邦西入武关后,在峣下用计破敌;鸿门宴上帮助刘邦脱离险境;灞上分封时“为汉王请汉中地”。后韩王成被项羽杀害,复归刘邦,为其重要谋士。楚汉战争期间,“长计谋平天下”,都为刘邦所采纳,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合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汉朝建立,封留侯。见刘邦封故旧亲近,诛旧日私怨,力谏刘邦封夙怨雍齿,释疑群臣。刘邦曾赞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外,子房功也”。

萧何

萧何(前252年3.20—前193年7.8),汉族,西汉初期政治家,“汉初三杰”之一。

萧何出生于秦泗水郡丰邑县(今江苏丰县)东护城河西岸,现萧何宅遗址尚存。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攻克咸阳后,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楚汉战争时,萧何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萧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为《九章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张"无为",喜好"黄老之术"。萧何慧眼识才,力荐韩信,韩信率汉军渡陈仓,战荥阳,破魏平赵,收燕伐齐,连战连胜,在垓下设十面埋伏,一举将项羽全军歼灭,为刘邦平定了天下。高帝十一年(前196年)萧何又协助高祖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高祖死后,他辅佐惠帝。惠帝二年(前193年)卒,谥号“文终侯”。

人物分析

关于韩信

从军事统帅的角度来说,韩信可以算得上是千古难得的帅才和将才了。他能够把弱小的军事力量的潜能发挥到极致,以至于最后在垓下设下十面埋伏将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项羽彻底击败,让项羽自刎乌江,一举奠定了建立汉王朝的基础,这是与他超人的军事指挥天赋分不开的。他曾经在与刘邦的闲谈中认为刘邦只有指挥十万军队的能力,而就他自己指挥军队的能力而言,却没有数量限制,指挥的军队越多越好(这就是“韩信将兵,多多益善”成语的来历)。

韩信作为一位军事统帅勇有余,是合格的;但作为一位权力中枢的谋臣来讲显然是智不足,是不及格的。他身处手握重兵、功高震主的极易招来杀身之祸的境地却毫无自我保护意识,多次受到猜疑诬陷却从不在意、不思改进,终于在未央宫阴谋中死于吕后之手,真可谓“英雄一世真豪杰,辜负胸中百万兵”!他的死,他自己需付一半的责任。

历史评价

蒯彻以“略不世出”来赞誉韩信

南宋文学家陈亮则说:“信之用兵,古今一人而已。”

明代学者茅坤对韩信的用兵艺术有如下精辟的论断:“予览观古兵家流,当以韩信为最,破魏以木罂,破赵以立汉赤帜,破齐以囊沙,彼皆从天而下,而未尝与敌人血战者。予故曰:古今来,太史公,文仙也;李白,诗仙也;屈原,辞赋仙也;刘阮,酒仙也;而韩信,兵仙也,然哉!”

关于萧何

汉初三杰里的萧何却是一个很复杂的人物。若硬要用一句话来概括他,只能勉强说他智有余而仁不足。萧何的治理国家的行政才能我就不用说了,刘邦说的“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这句话就是对他的最确切的评价。尤其令人拍案称奇的是,他的卓有成效的施政方针不但没有随着他的辞世而重蹈人亡政息的惯例,甚至他的继任者曹参对萧何生前制定的各项法规、方针政策一字不改而自己只管吃喝玩乐,竟然也能政绩斐然、国泰民安。以至于这段脍炙人口的典故成了流传至今的成语“萧规曹随”。由此可见萧何的治理国家的行政才能是多么卓越!提起萧何,就会想到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了:韩信这位旷世帅才由于被刘邦大材小用地当作仓库管理员使用,被气得不辞而别,后被年老体弱的萧何星夜追回拜为元帅的千古美谈。但令人极为遗憾的是,在韩信问题上名扬后世的萧何在后来却因为韩信问题而为后人所诟病,那就是萧何明明知道韩信不会谋反,却在个人进退利害(可能包括避嫌)的考虑下与吕后一起设下圈套谋害了韩信。

历史评价

这就是令人感慨万千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成语的来历。虽然纵观萧何的一生,这个不仁不义的污点也许可以算作瑕不掩瑜,并不能动摇萧何作为一代名相的历史地位,但污点毕竟是污点,与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的完人标准相比较,还是有相当距离的。

关于张良

在汉初三杰里唯有张良可以算得上仁、智、勇三者皆备的完人了。张良的智在刘邦说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这句话里可以得到最好的诠释,就不赘言了;张良的勇从他敢于和志同道合的力士一起在博浪沙刺杀由大批卫队护卫的暴君秦始皇的大无畏的行动中即可看出,也用不着多说;张良的仁是值得大书一笔的。

历史评价

历史学家司马迁对张良赞誉有加:“运筹帷幄之中,制胜于无形;子房计谋其事,无知名,无勇功,图难于易,为大于细。”连轻易不肯赞誉他人的大文学家苏轼也专门为张良写了一篇著名的《留侯论》,文中对张良的品德感叹道:“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历史渊源

然而,就是被刘邦亲自称之为“人杰”的三个人,均功劳盖世,日后刘邦对他们的处置方法却却大不相同。三杰之中,刘邦对韩信从来就没怎么放心过,对萧何也是疑神疑鬼,反而对张良则似乎从来都没疑心过。究其原因,韩信手握兵权,而且攻齐之后又主动求封为齐王,犯了帝王家大忌,刘邦对他有疑心一点也不奇怪;萧何与刘邦同乡,在关中也是有着自己势力的,且深得民心,刘邦因此对他也一直放心不下;而张良则是跟在刘邦身边的,淡泊名利的为人使刘邦对他相对放心得多,而且张良是外来户,不象萧何的根深蒂固,这也是日后刘邦有不同方式处置“三杰”的主要原因。

张良处理

张良世代为韩国贵族。秦末乱起,张良也组织了一支百余人的队伍反抗暴秦,在留县遇到刘邦,两人很谈的来,刘邦对张良言听计从。这才有了“约法三章”灭亡秦朝;鸿门宴有惊无险,被封汉王;火烧栈道,使项羽放松了警惕,为日后的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打下了基础。后来张良从彭城再投刘邦,受封为“成信侯”。做为实际上的军师,开始与刘邦真正合作,帮助刘邦灭项羽,平定天下。刘邦封赏功臣时,对张良的封赏是“自择齐三万户”,张良谢绝,只要了“留”这个地方。功成名就的张良此时已形同隐居,除了在封赏功臣、建都问题上出了点主意外,就是后来在保护太子上发挥了作用。在刘邦的三杰中,张子房精通黄老之学,深知“不伐其功,不矜其能”,功成身退的道理,使得刘邦一直尊重张良。

萧何处理

萧何与刘邦同乡,刘邦起兵不久就与曹参一起追随刘邦,对刘邦可谓忠心耿耿,至死不渝。萧何慧眼识才可以说无人能及。首先是看准了市井无赖的刘邦,终生追随;其次是看好韩信,强力推荐。萧何功高位显,想当然地引起为人刻薄的刘邦的猜忌,曾经三次怀疑、试探萧何。汉三年,刘邦与项羽两军对峙于京县、索亭之间。刘邦一边在前线打仗,一边担心后方局势,多次派使者慰劳萧何。有人对萧何说:“如今陛下在征战沙场,餐风吸露,自顾不暇,却多次派人慰问阁下,这不是明摆着有怀疑阁下之心吗?我替阁下拿个主意,不如派您族中能作战的全部奔赴前线,这样大王就会更加信任阁下了。”萧何依计而行,刘邦果然大为高兴。

汉十一年,汉将陈豨谋反,刘邦御驾亲征。其间萧何帮助吕后杀掉了韩信。刘邦听说韩信已经服诛,派人拜萧何为相国,加封食邑五千户,并且派士兵五百人、都尉一名,作为相国的卫队。满朝文武都来祝贺萧何,只有召平前来报忧。他对萧何说:“恐怕祸患从此开始了!皇上在外征战,而阁下留守朝中,明明不必以身涉险,却无端加封阁下、为阁下增设卫队,这是由于淮阴侯韩信刚刚在朝中谋反,皇上因而有了怀疑阁下之心。增设卫队保护阁下,其实并非恩宠。希望阁下谢绝封赏,把全部家产都贡献出来资助军队建设。这样皇上必定高兴。”萧何依计而行,刘邦果然大为高兴。

汉十二年,淮南王黥布谋反,刘邦再次御驾亲征,在外多次派遣使者回京打听萧何都在干什么。回报说:“萧相国在京安抚百姓,拿出财产资助军需,和平定陈豨反叛时一样。”于是又有人来对萧何说:“恐怕阁下离灭族之祸不远了!阁下功高盖世,无以复加。阁下当初入关,已经深得民心,十余年来,百姓都已归附于您,您还要孜孜不倦地争取百姓的拥戴,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啊。皇上所以多次派人询问阁下所作所为,就是唯恐阁下控制关中动摇汉室。现在您不如做一点强购民田民宅、放高利贷之类的事情来‘自污’,败坏自己的好名声,这样皇上才能心安。”萧何依计而行,刘邦果然大为高兴。

刘邦三次怀疑萧何,而萧何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没有被顺境冲昏头脑,虚心接受别人意见,所以萧何三次都做到了处变不惊,不动声色,虚怀若谷,从善如流,直至将刘邦的疑心消弭于无形,从容化险为夷,居然幸免于难。

韩信处理

刘邦对于韩信可以说是用足了“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帝王铁律,这一方面是刘邦在故意找茬,一方面也是韩信没有政治上的大局观,定位不准造成的。他是刘邦部下,但却犯有以功要封的重大原则错误;如果不想臣服于刘邦,就该在手握重兵时早做打算,但他心怀“妇人之仁”,最终狠不下心肠反叛刘邦,使得自己在利用价值用完后被刘邦所收拾。

直接原因很多:其一是帝王们对手握重兵的将帅一向最为忌惮,而且还是像韩信这样用兵如神的军事统帅,任何一个有作为的帝王都不会对其掉以轻心;其二是韩信中途投奔刘邦,不像樊哙、周勃、曹参等是刘邦的子弟兵,本来刘邦就不相信他;其三是他在打下齐鲁之地后向刘邦伸手要官,以功要挟封他为齐王,犯了帝王大忌;其四是虽然是军事天才,但在政治上近乎白痴,既没有张良的淡泊名利,潇洒飘逸,也没有萧何的深沉老练,善于处理各种复杂局面的政治手段,终于使自己走上绝境;其五犯的几个低级错误更是让刘邦抓住了借口。像开始收留钟离昧而又杀掉钟向刘邦献媚,满腹牢骚到处喊冤,与陈狶暗通消息等,都直接促使他速亡。

总结

全优的张良,次优的萧何,偏科的韩信,共同支撑起了大汉的天下!


通达游乐设备


刘邦的评价最中肯:

1、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张良做的是战略和发展方向方面的规划。

2、萧何:镇守国后方,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

萧何做的是稳定后方,供应军需的工作。

3、韩信: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

韩信做的是领兵打仗方面的战术操作的事情。

总评:

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张良萧何韩信都是人才,

但主要是我能够重用他们建功立业,

所以,只有我最终成为天下之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