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兩腮無肉,必定難鬥”,後半句同樣精彩,卻少有人知

俗語“兩腮無肉,必定難鬥”,後半句同樣精彩,卻少有人知

傳統文化中最具爭議的話題莫過於封建迷信,隨著科技的發展教育的普及,人們對事物的認識也逐漸清晰明朗,這也是對古人大多封建思想爭論的源頭。在筆者看來,爭論是大可不必的,客觀的看待古今文化才是應有的態度。只有置身其產生的時代背景下才能明白其產生是客觀必然的。就拿古時候的相學文化來說,我們不可否認其確實有著嚴密的邏輯關係,而古代名家的相關著作也確實有著不少的實踐案例,之所以會被今人嗤之以鼻,還是因為相學本身內在聯繫龐雜且過於晦澀高深,常人難以企及。加上古代知識的獲取門檻較高,使得別有用心的人有了可乘之機,使得相學文化面目全非淪為欺世盜名的典型。

俗語“兩腮無肉,必定難鬥”,後半句同樣精彩,卻少有人知

雖然面目全非,但從民間俗語中還能窺見一些端倪。相學本身高深莫測,但百姓卻結合自己的經驗有了另一番解釋雖過於主觀但頗接地氣,就拿這句俗語“兩腮無肉,必定難鬥”以及其同樣精彩的後半句就時常成為老百姓判斷人品優劣的第一根準繩。

俗語“兩腮無肉,必定難鬥”,後半句同樣精彩,卻少有人知

無論是販夫走卒還是達官顯貴,我們都時常從其口中聽到他們在談論別人時總不免會先論其長相再定其人品,最為常見的莫過於那句“一看就不是什麼好人”。這一看到底看哪裡呢?自是面相無疑。雖然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但人的第一印象並非建立在眼睛上而是在臉上。即便是今天,大多數人看人還是先看臉,當然今天看臉志在顏值,古人看臉卻在人品。所謂“兩腮無肉”在今天看來頗有些錐子臉的樣貌,很多人整形後大多也是此等模樣。古時候談不上整形,俗語針對的也是原形,在古人看來,當遇到臉上緊繃無肉且下巴略顯尖突模樣的人時就要多加提防,更不可輕易與之交心。他們認為這種面相的人心狠手辣,精於算計,往往為了目的不折手段,如果不加提防被其出賣恐還矇在鼓裡,所以才有了“不可交”一說。

俗語“兩腮無肉,必定難鬥”,後半句同樣精彩,卻少有人知

這句話的後半句說的是“滿臉橫肉,雞飛狗走”,要說上文講的臉上無肉的人是工於陰謀的歹人,那這後半句說的便是不講陰謀的惡徒。時常在影視劇中看到那些窮兇極惡欺壓良善的人大多都是一臉橫肉凶神惡煞的模樣,其目的正是為了應和觀眾普遍的善惡觀以達到一眼便知產生共鳴的作用。其實橫行無忌魚肉鄉里的人之所以滿臉橫肉,正是因為其作惡的時候時常要擺出一副兇惡的氣勢恫嚇良善,久而久之臉上的肌肉因時常擠壓開始產生紋理,日積月累便成了代表性的橫肉。他們所到之處橫行無忌,掀攤趕人如同鬼子進村一般,所謂“雞飛狗走”也是再形象不過了。

俗語“兩腮無肉,必定難鬥”,後半句同樣精彩,卻少有人知

雖然古人將兩句俗語作為判斷人品優劣的基本依據,究其根源還是因為古人文化程度有限,加上這些面相的歹人在生活出現的概率確實較高所致。如今知識的普及與開放,識人的學問再也不侷限於以貌取人的隻言片語,莊子的《九徵》,劉向的《說苑》,曾國藩的《冰鑑》等等聖人智慧也是用之即來,雖然看似複雜,但終無外乎“察其言,觀其行,問其志”,一個人的德行與成就察此三樣自當原形畢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