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監會將堅持新股發行常態化,不搞“大躍進”式集中核發批文

2019年還剩最後一個月。截至11月29日,A股年內共完成176只新股IPO(首次公開發行),比2018年全年103只新股的發行規模超出了七成。那麼,這是否意味著,新股發行迎來加速跑階段?近期市場出現的新股破發,是否又是IPO速度過快的預警信號?

據證券時報旗下公眾號券商中國報道,接近監管層的相關人士表示,證監會將按照發展股權融資、優化上市公司質量、服務實體經濟的整體需求,堅持新股常態化發行,重視市場投融資兩端的平衡,明確市場預期,嚴把資本市場入口關,推動發行、註冊和市場承受力的有機統一銜接,切實防控各類風險。

對此,興業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王德倫認為,新股發行常態化,其實體現的是推進註冊制改革之後的一個市場化舉措。他對澎湃新聞記者表示,按照市場化的原則發行新股,這在全世界股票市場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投資者不需要過度放大。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則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IPO定價的市場化和IPO節奏的市場化,是註冊制改革的大方向,也是提高市場包容性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新股發行常態化的背後,關鍵是要解決好入口關的問題,重點要抓好發行企業信息披露的監管,這是基礎性的工作也是源頭的、根本性的工作。

新股常態化,也要嚴把IPO審核質量關

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以來的新股發行數量較去年同期增長不少,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科創板創造了一個增量市場的空間。除去科創板56家上市公司外,2019年以來滬深兩市的新股數量為120家,相比2018年同期有所上升,但增幅不算太大。

120只新股中,上半年共上市67只,下半年至今為53只,也並沒有出現下半年IPO陡然提速的情況,總體來看,新股發行速度還是保持平穩。

新股發行常態化,是近期證監會在IPO改革過程中常常提到的一種說法。

9月11日,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在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稱,證監會將圍繞提升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質量和效率,在股權融資方面,重點做好保持新股發行常態化,進一步優化再融資、併購重組、減持、分拆上市等制度,充分激發市場活力。

但需要指出的是,易會滿在文章中同時表示,要實施提高上市公司質量行動計劃,從把好入口、暢通多渠道出口,加強持續監管等方面精準發力,力爭通過幾年的努力,使上市公司質量有較大提升。

而在證監會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工作座談會上,提出的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的12個方面重點任務中,也提到了要切實把好入口和出口兩道關,努力優化增量、調整存量。嚴把IPO審核質量關,充分發揮資本市場併購重組主渠道作用,暢通多元化退市渠道,促進上市公司優勝劣汰。

在新股發行常態化的同時,入口關仍然需要“把好”,這意味著IPO依然需要審核質量,而且對信息披露的審核要求會繼續嚴格下去,證監會不會因為常態化的新股發行就放鬆對信息披露的審核,更不可能出現“大躍進”式集中核發新股上市批文的情況。

新股破發與IPO發行快慢沒有直接關聯

近期,新股破發成為市場上的一個焦點話題。不僅是試點註冊制的科創板,有新股在上市幾個交易日內出現破發,就連主板上市的股票也出現了快速破發,這是否已經意味著IPO節奏過快,投資者無法接受了呢?

對此,董登新給出了否定的觀點。

他認為:“新股破發是定價市場化的結果,跟新股發行的節奏沒有任何關係。我們市場一直有一個誤區,就是人為新股破發是IPO擴容過快所導致的,這是完全錯誤的。如果說新股發行很多,但是新股發行定價非常低,也不會導致破發。現在IPO定價市場化之後,很容易出現網下詢價的高估,這就會導致新股上市後出現破發,這跟IPO是否擴容太快沒有直接關聯。”

從嚴抓好IPO信息披露是對投資者最好的保護

“IPO常態化,不是搞大躍進,這句話是100%正確的。如何保證這一點?我覺得證監會和兩家證券交易所最應該做好的工作,就是把住入口關,牢牢做好信息披露的監管,這樣做可以說是抓住了市場監管的主要矛盾。如果把這個工作做好了,那就不存在所謂的IPO大躍進,也不會出現新股泥沙俱下的情況。”董登新對澎湃新聞記者這樣說道。

董登新認為,A股投資者偏好打新,他們並不懼怕新股發行,但他們最害怕、最擔憂的是發行人財務造假,因此,作為監管層,應大力提升發行人信息披露質量,將信息披露監管作為IPO入口把關的最根本、最重要的工作來抓,這才是對投資者的最好保護。

“投資者最在意的,是上市公司的財務造假,發行人的財務造假,或者是IPO信息披露的不真實、IPO信息披露質量低下,這些是最令投資者深惡痛絕的。所以我認為,監管層要把精力放在這方面來重點抓好,從源頭把關,抓好信息披露的質量關。

A股“不差錢”,IPO融資規模佔比不大

東方財富Choice數據統計顯示,2019年以來發行的新股融資總規模為2028.6億元,相比於A股整體規模而言並不算多。有投資者或許擔心,新股發行常態化,意味著A股不斷有新股上市“抽血”,王德倫對澎湃新聞記者分析,長期市場資金供給充足,不需要有這樣的擔心。

王德倫表示,近期路演中,大家普遍關心明年在IPO加快、再融資政策放開的環境中,三大配置即居民配置、機構配置、全球配置的資金能否承接超過萬億的股市資金需求規模。但其實仔細思考看,IPO和再融資僅僅是股市的淨融資的被減數,另一部分是股市給予投資者的回報,即分紅和回購。

投資者將美股的分紅和回購作為近年來美股穩健上漲的基本面因素,其實在A股市場近期也發生了類似變化。作為三千家以上中國優秀企業的集合,A股上市公司的頭部效應無論從收入和利潤上都帶來相比全社會更加快速的增長,因此在分紅和回購方面給投資者帶來的回報幾乎每年均保持上漲態勢。

從整體看,A股2018和2019年淨融資額,即融資規模減去分紅再減去回購,均在1000億元左右,佔流通市值的比例不足0.5%,股票自身的供需正趨向平衡。因此,展望未來每年的配置資金規模,應對近兩年千億規模的融資缺口,大概率能夠補足,A股“長牛”正走在路上。

“未來一定要注意的是,股市的供給資金是源源不斷的。且不說其他機構投資者的入場,2019年我們股票市場的分紅已經超過1萬億了。以前大家是怕新股IPO、再融資,但IPO才兩千多億,現在分紅就超過了一萬億,還有回購,這個對股市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未來資金供給不用去擔心。”王德倫對澎湃新聞記者這樣說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