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融資收緊:行業預計進入洗牌調整期

一、行業政策-房企融資收緊

(一)政策出發點-房地產行業週期

2015-2016年是房企發債的寬鬆期,今年行業迎來償債小高峰。

過去行業高槓杆成就高增長,開發商多次冒險投資成功;同時,高負債在市場增長放緩、融資政策調整去槓桿時,也引發資金鍊流動性危機。

(二)政策表現

1、明確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所謂房地產長效管理機制)

2、銀行信貸收緊-融資限制條件

基本條件如企業資質(房地產開發資質)、項目“四證”齊全,關鍵條件如企業規模(行業排名、企業資本金等)

——清理不良信貸,合理控制房地產貸款投放

3、融資管控部門-央行、銀保監會:

發佈政策通知,開展銀行房地產業務專項檢查工作(如不良信貸檢查),召開銀行業機構座談會等。

房企融資收緊:行業預計進入洗牌調整期

、中小房企倒閉破產增多-加速出清

今年以來,房地產開發經營單位破產數量已達400多家,比往年均值多出100左右,其中多為中小房企。——據人民法院公告網顯示

破產主要原因:資金鍊斷裂,無法及時兌付欠款,引發債務危機。

近年來銀行融資渠道收緊,小型房企因資金規模有限,只能通過民間渠道(風險投資)進行融資(融資成本高);加上市場棚改項目降溫(項目滯銷等);經營及融資風險(如融資擔保風險爆發)等。

中小房企結局:出讓項目、遭遇併購開發完畢後自行退出行業/轉型

房企融資收緊:行業預計進入洗牌調整期

三、資金鍊流動性風險頻發-案例

(一)二手房中介-福州金海岸瀕臨破產

福州金海岸:福州房產中介行業曾經排名第四,市場佔有一定份額,在福州門店100多家、近兩千名員工。主營二手房租賃、交易。拖欠門店及員工欠款。

今年9月發佈公告稱“資金出現嚴重缺口,瀕臨破產困境,暫時無法兌付所欠款項”

說明原因:房產服務業市場競爭激烈、房產政策調整衝擊,二手房交易量持續下降;受經濟下行壓力影響,加上公司對外提供擔保,經營管理不善。

並承諾:先簽下對應金額欠條,將全力籌措資金;成立債務處理應急小組;不逃避、不失聯、不跑路。

(二)債務違約的知名房企

多家房企涉及債務違約,引發訴訟,被法院凍結銀行賬戶、股份

銀億股份(寧波):資金鍊問題引發債務違約,6月向法院申請破產,10月多個銀行賬戶及股份凍結,11月宣佈瀋陽一項目50%的股份轉讓給碧桂園。

上置集團(上海):拖欠項目收購款,被股東上置投資告上法庭。

三盛宏業(上海):員工討債,董事長陳建銘淚灑現場,說上海、瀋陽等地項目停工。2017年,三盛宏業公司定向員工發行3億理財產品,期限12個月,產品收益率12.5%,每年付息一次,到期一次性還本付息,未按期到付。今年9月員工薪資未發,公司高管轉移資產等負面消息流傳,國慶之後,大樓門口討債大隊逐漸壯大。

頤和地產(廣州):未按期披露2018年年報、涉及多筆債務違約及訴訟,公司及董事長何建梁被廣東證監局出具警示函。

格力地產(珠海):控股股東珠海投資所持股份因合同糾紛被申請凍結,凍結期限三年。與2016年7月的定向增發股份募資有關(向廣州金融控股等六家機構),未能按“兜底協議”如約回購股份。

評:大浪淘沙下,即使是穿過多次房地產週期的老房企,若沒有規模和盈利加持,稍微踏錯一步,就面臨被洗牌的命運。

高負債引發高風險:

“最近2年,有大量的房企為了加快發展,負債過高,這帶來了巨大的風險。特別是部分企業為了更容易融資,買房地產銷售排行榜,假冒百強榜,最近出現了很多這類企業的資金鍊風險。”——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

四、行業洗牌

行業發展:從增量時代轉入存量時代

(一)中小房企數量明顯減少

“轉型是這些房企的共性”,張大偉同時表示,隨著房地產市場轉型企業增加,未來離開房地產市場的中小企業數量,有可能接近2014年,那一年,有2000家房企倒閉。

(二)頭部房企收縮瘦身-控制成本

對組織架構進行調整縮編,調整薪資等。

行業“老大哥”的萬科,調整薪資結構,將基本薪資比例下調,提高績效佔比。萬科方面回應稱,調整前後多數人的薪資是不變的,不存在普降或普升。

銷售冠軍碧桂園,今年已經多次進行組織架構調整。對廣東大灣區的兩家區域公司莞深區域與粵東區域公司合併,整合為深圳區域公司。

(三)資金回籠:出售轉讓部分資產(項目、股權等),降價促銷加速回款

如華僑城大量出售項目及成都、西安等地公司股權,以保證現金流。

(四)兼併收購及大企業擴張

在大魚吃小魚的競爭下,每條“小魚”都想盡快將自己吃成“大魚”。

未來的市場空間:中小企業被兼併收購,從而實現大企業擴張。

中國前十大地產商市場份額:2006年約佔4.7%,到2018年年底,佔到了26%,五年以後,預計升至40%。

中小房企加速出清,將繼續為龍頭房企的銷售份額提升創造空間。

未來市場房企開發商存活率:經濟學家馬光遠的判斷,未來市場只有20%的開發商能活下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