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軍事武器會這麼貴?成本真的要這麼高嗎?

開心果143796604


越來越貴是實事,先來呈上一張圖,先以美軍戰鬥機為例。從二戰時期的P-51,時價5萬刀樂,到2005年入役的F-22,已至4億美刀,若是今天重新投產可以賣出5億美金,一點問題也沒有。64年五型飛機,翻了五個跟斗,直弄得心疼肝顫,戰鬥機開始變得買不起,就是示人潑天富貴的美軍,F-22也只買了180多架。一代戰鬥機,裝備不足200架,根本不能滿足使用。

水漲船高也正常,如果排除通貨膨脹因素,當年的5萬刀樂,換成現在,500萬美金都不止。500萬美金,現在什麼戰鬥機也買不了,性能上也無法相提並論,若問1架F-22可以擊落多少P-51,100架至少不成問題。再問可以擊落多少架四代機EA-18G呢?

單打獨鬥,F-22反被挑落下馬來,可見,F-22擊落180多架F-16,是需要對抗條件的,EA-18以此來證明了自身存在的價值。

4億美刀一架的F-22,加上研發費用,也只是出廠價,洛馬也找不到多少利潤。需要說明的是,美軍裝備貴,不只五代機,所有的裝備,只有更貴,沒有最貴,比任何國家平均成本都要高的多,性能上是高了那麼一點點,但很有限。還落下了滿身的毛病,有的居然根本不能使用.

比如其DDG1000驅逐艦,一艘就是70億美元,未入役即被開除出戰鬥序列。價格高得貴死個人,還不能使用,只能反映一樣事,如F-22一樣,過分追求所謂高性能,難以辦到。要問原因有原因,一是能力達不到,跑得太快容易栽跟斗;二是砸下錢也達不到要求,實事上造成極大浪費;三是違背裝備研發技術規律,一味求新,只能吃點苦頭買教訓。


魂舞大漠


我是冬雨AK,說下個人看法

武器裝備其實就是一種商品,只是這種商品是用來取人性命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價格自然會遵循市場經濟規律,但政治因素也會影響武器的價格

成本因素

作為商品,成本的高低自然會影響價格,其中最大的一部分是研發費用,例如美國的F35戰機,在研發的初始階段美國英國 日本等盟國就一次性投入330億美元,隨著研發進度的進行,費用也一漲再漲,最終超過了500億美元,這還沒有把生產成本計算在內,所以F35的銷售價格在1億美元以上也就很正常了!

生產規模影響價格

我們都知道,生產規模越大,生產數量越多,分攤的生產成本也就越低,銷售價格自然也就越低,所以很多仿製的武器裝備的價格遠超原版,例如日本的F2戰機,實質上是仿製美國的F-16戰機,日本利用自身的技術進行了一些改良,但因為生產數量很少,一共只生產了94架,每架單價高達1.8億美元,而F-16戰機的平均價格不過4000萬美元,F2也就成了世界上價格最高的三代機

武器裝備昂貴的材料費用

一款武器裝備的生產絕不是一家廠家所能完成的,需要上上下下幾十甚至幾百家企業配套生產,同時為了保證性能,所使用的材料也絕不是普通民用可比擬的,例如航母所使用的特種鋼材,價格簡直是天價,此外還會大量使用多種複合材料,安裝多種電子設備,例如制導系統 電子戰系統 導航系統 火控雷達 相控陣雷達等等,這些材料和設備的價格也是十分的不菲。

政治因素影響

軍火銷售肯定是要承擔政治風險的,哪些國家可以賣,哪些不能賣,是賣最先進的還是賣猴版的,如果賣了需要承擔多少風險,都需要仔細考量的,同時,對於一些需求迫切的國家或地區,還會獅子大開口大幅度提高銷售價格。例如美國賣給灣灣的武器裝備,價格都奇高,服役三十多年的二手佩裡級護衛艦,愣是賣出了天價,一方面是很宰一筆,另一方面是要冒著激怒我國的風險

所以,以上因素決定了武器裝備的價格十分昂貴,動輒幾千萬美金起步!

(個人看法,不當之處請指正)


冬雨AK


武器的成本的的確確高,所謂成本不僅僅是製造這個武器所需要的材料成本,還要包括研發成本、人工成本、培訓成本、政治與外交斡旋等等。而且我們必須要明白一個關鍵的道理:民用品考慮到巨大的市場可以做到很大的產量,但是武器則剛好相反,產量少直接導致了單價很高。所以很多武器的研發是多國合作,這樣能平攤很大一部分成本,典型的項目就是JSF聯合攻擊戰鬥機,也就是現在的F-35系列。


需求和性能帶來的基本成本差異

軍品和民品本身從性能上就有區別的,性能上又導致配置的不同,再間接影響價格。即便是同一類物品,比如一個臉盆,為什麼部隊上那個黃色的塑料盆你什麼都能幹,能用好幾年甚至十年都不爛,但是你從超市買個盆摔幾次就裂了。反過來追溯一下,部隊上什麼環境?總不能指望出去打仗和家裡溫室一樣的用法吧,那樣早就爛了。所以我們說,性能要求不同就帶來成本的不同。

當然,臉盆是一個通俗的例子,我們在舉一個比較高端一點的:戰鬥機。79噸的波音737-800賣1.022億美元,憑什麼31噸的F-35平均採購單價APUC要1.306億美元?我們反過來說,波音737不需要超音速飛行、不需要隱身能力、不需要火控雷達、不需要掛載導彈、不需要垂直起降、不需要彈射起飛,相比於F-35來說波音737只需要做到能帶足夠多的人(相對多)、足夠的安全、足夠的省錢這就足夠了。所以,戰鬥機顯然實現的功能和配置需求必須要高成本才能維持。

再舉個例子:軍艦。下圖是9500噸的伯克III型驅逐艦和31.9萬噸VLCC大型油輪,他們的造價分別在18.25億美元0.9億美元,相差20倍。但還是看需求和配置,簡單來說油輪就是一個“空殼”,他的作用就是運油,柴油機動力,航速控制在最高18節左右就可以,畢竟跑的快油耗也大。但是伯克III不一樣了,為了保證30節以上的航速,包括4臺LM2500燃氣輪機在內的動力系統就達到0.9億美元。而艦上裝備的宙斯盾和AMDR-S/SPY-6(V)1的打包價合計為2.99億美元。所以武器貴自然是因為需求方向不同,需求又決定配置,再決定價格。


其他隱含成本

純物料成本只是武器成本的一部分,還有一個佔比很大的部分就是研發成本和其他硬件建設投資(包括生產線建設、廠房建設、倉庫建設、水、電甚至煤氣等等),而這部分成本要平攤到每架/每件武器當中,畢竟不會有哪個公司當活雷鋒。舉個例子:美國F-35戰鬥機,2017財年美國空軍購買43架F-35A,其URF飛離成本是9899萬,但是平攤了研發、廠房等等費用後其PAUC項目獲得單價已經達到1.543億美元,比最基本的飛離成本提高了50%。

還有我們更熟悉的F-22戰鬥機,179架批量機成本為341億美元,平均單價1.916億美元。但是F-22戰鬥機項目RDT&E研發/測試/評估還有304億美元的成本,平攤到每架F-22上為1.69億美元,所以實際上每架F-22的總成本達到3.65億美元。

如果是對外軍售,那麼買方除了買飛機本身之外還要購買相關的人員培訓、維護甚至基地建設等額外的服務,這就間接拉高了武器本身的成本。比如印度購買的36架“陣風”戰鬥機,表面平均單價超過2億歐元,但實際“陣風”本身只有9000萬,其他的錢都花在其他服務和武器上面了。


產量和成本的關係

還有個問題,產量問題。一般來講,產量大可以拉低生產成本。比如一個模具成本10萬,產量100件,這樣每件至少要1000塊才能收回成本。但是如果生產1萬件,那麼每件只需要10塊就能收回成本,大致是這個意思。在武器上可能計算會複雜很多,但是道理不變。武器不同於公交車、小轎車這類民用產品,因為他的應用面和市場都過於狹窄,產量通常不會很大,單件就要承擔更多的成本。

比如美國B-2隱形轟炸機,平均研發成本後單價達到24億美元,比上面提到的伯克III型驅逐艦還要高,這就是因為B-2產量太少了。B-2項目單機平攤研發費用達到12億美元,而原本計劃是採購165架,每架只需要擔負1.75億美元研發成本即可。

反例就是F-35,因為整個F-35的項目牽扯國家非常多,所以預計總產量也非常巨大,F-35A飛離成本由第一批次的2.79億美元下降到第9批次的1.02億美元,現在的價格為9500萬美元,未來進一步降低到8500萬美元。根據美國2012年國防部預計,整個F-35項目費用總計3282.5億美刀,當時F-35全系列總訂貨數量是2457架,平攤各種研發和測試費用後平均單價1.33億美元,價格還是非常有優勢的。如果F-35的產量不夠,那麼550億美元的研發和測試成本也會平攤,假設F-35的產量只有500架,那麼每架僅研發成本就要平攤1億美元以上。

所以實際上產量也是在影響著武器的最終價格。有些賣的好的武器就能略微便宜一點,國內消化的或者沒打算賣的的價格自然就很貴。


但是武器這種東西相比於民用品其實在成本控制方面要弱很多,畢竟這東西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沒有就是不行,所以軍事類的產品往往走在技術的前端。


雛菊西瓜Peterpan


前期研究投入,就像印度研究三十多年的光輝戰機,聽說想賣一億美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