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小康路上不讓一個人掉隊——行唐縣殘疾人“雙創園”助力精準脫貧

11月26日,在行唐縣殘疾人“雙創園”扶貧車間內,一臺臺縫紉機噠噠噠響個不停,員工們正在忙碌地趕製著一批衝鋒衣。昔日的貧困戶張秀梅乾完手裡的活兒後,熱情地招呼大家一起去吃飯。“自從2005年愛人因車禍高位截癱後,全家人靠低保過日子,如今我不僅有了工作,性格也比以前開朗了許多。”張秀梅說,是“雙創園”給了她生活的新希望。

創新形式助脫貧

日前,行唐縣剩餘的833戶1942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自然變更和動態調整後數據),並已完成系統標註,貧困發生率降至0,剩餘12個貧困村全部出列。

“脫貧攻堅任務的圓滿完成,離不開我們在工作中探索出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新辦法。”行唐縣扶貧辦工作人員錢峰介紹說,該縣創新扶貧模式,聚焦解決貧困殘疾人“無業可扶、無力脫貧”問題,創新建立了“以殘帶健、以弱帶強、兼顧日間照料”為主體的殘疾人“雙創園”,通過政府、企業、社會、殘疾人同向發力,推動了扶貧助殘工作邁上新臺階,逐步讓大家實現小康生活。

為進一步推動“雙創園”做大做強,該縣還出臺了《行唐縣殘疾人“雙創園”輻射帶動鄉村貧困殘疾人等特殊群體脫貧致富的實施方案》,支持以“雙創園”為中心,設立70個、輻射全縣所有村的扶貧助殘“巧手坊”,累計兌現獎補資金1054.28萬元;今年又出臺《關於進一步支持行唐縣殘疾人“雙創園”健康發展的實施方案》,將10項扶持措施落實到鄉鎮、部門,推動“雙創園”業務拓展至新媒體運營中心“勵志”主題培訓、大中小學生研學基地等。

“造血”煥發新希望

今年56歲的王金虎患有先天小兒麻痺症,找工作屢次受挫後,一直依靠著父母生活。可自從去年來到雙創園後,他的生活有了很大的變化。

“以前就是破罐子破摔,從來沒幹過活兒,所以剛來的時候,俺什麼也不想幹。”王金虎紅著眼睛告訴記者,可在雙創園看到比自己更嚴重的殘障人士都在努力工作,自己就慢慢開始學著幹。如今,從釘釦子、縫衣服到剪紙、扎花,他樣樣拿手,成了“雙創園”裡有名的巧手匠。“最多的時候我三天掙了800元呢。”說到自己的工作,王金虎充滿自豪感。

“園區不僅為他們提供吃住、工作、生活、學習、康復等服務,更會關懷每個殘疾人的心理,為他們制定合適的工作,讓他們感受到這裡是一個溫馨的家園。”行唐縣殘疾人“雙創園”負責人賈茹說,有的重度殘疾人可能一個月只有100多元的收入,可這是他的勞動所得,是他個人價值的體現。所以說,公司所做的不是單純給錢給物,而是為他們搭建一個平臺,這種自我“造血”的模式,讓殘疾人對生活有了新盼頭。

企業帶動防返貧

賈茹介紹說,想要實現防返貧首先要做到公司殘疾人“造血”功能的良性循環,要研製開發屬於自己的高科技、高質量的產品。單純代加工產品,利潤較低,比如加工一個輪椅墊利潤在3元至5元,而生產一個輪椅墊利潤就在10元以上。“今後我們將加強企業帶動,對接引進一些手工製作項目,開發研製自己的產品等,保證殘疾人和貧困戶穩定就業、持續增收。”

同時,為幫助每位有勞動能力和就業意願的殘疾人實現就業創業,“雙創園”充分發揮龍頭帶動作用,依託其以點帶面構建起向全縣107個貧困村輻射,形成向各鄉鎮、各貧困村延伸的“企業+鄉村+貧困殘疾人”就業創業網絡,從而帶動更多的殘疾人就業創業,在奔向全面小康的路上不讓一個人掉隊。

目前“雙創園”初步取得了“五個一批”的良好成效(即康復撫養一批,園區就業一批,輻射帶動一批,居家安置一批,解放鬆綁一批),走出了一條“政府+企業+社會+加工點+殘疾人(貧困戶)”的扶貧助殘新路徑。( 記者 劉立芳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