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志亮:教孩子情緒表達和管理,家長老師應當這樣做

2004年北京高校某實驗小學發生了一起一年級家長打學生的案件:一鄰班家長衝進教室,當著全班孩子的面,把一個男生從座位裡拎到教室前面,狠狠扇了兩耳光,孩子和家長無話可說。

事因該男生每天都要跑到鄰班去抱著某女生狂親並有猥褻動作,女生家長多次通報男生家長和老師,並且當面告誡多次,但男生就是不改,嚇得該女生不敢上學。

老師反映該男生對他喜歡的人都是上去就緊緊抱著人家。大家都躲著他,看也不看他。

其實,這個男生就是典型的不懂得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

錢志亮:教孩子情緒表達和管理,家長老師應當這樣做

情緒、情感是心理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對客觀事物的態度和體驗。喜、怒、哀、樂都是人們情緒情感的表達形式。它對智慧的發展、德行之養成以及整個人的成長來說,如同陽光、雨露。

沒有健康的情感,便沒有完美的童心,更不利於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絕不能忽視對兒童健康情感的培養。

兒童的情緒表達能力則是指在人際交往互動情境中正確表達自己情緒情感的能力。

日常生活中,成人的情緒表達主要是通過語言來讓人理解的,但兒童受認知水平和言語發展水平的制約,要以準確的語言表達情緒是非常困難的。

儘管心理學家們認為,人們在任何年齡階段都能學會“情感語言”,但是它和其他語言一樣,最佳的學習時期仍是在兒童時代。因此,在幼兒期開展情緒表達能力的培育是非常重要的。

幼兒的情緒表達能力在幼兒身心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首先,情緒表達能力對

幼兒的認知活動有著重要的調節作用。

積極的情緒表達有利於提高認知活動的效果,消極的情緒表達如恐懼、痛苦會對操作效果產生負面影響。

人們常說:“孩子是憑興趣做事”“兒童是情緒的俘虜”,“高不高興”“願不願意做”,對兒童的心理和行為影響極大。情緒直接支配、左右著兒童的行為。

其次,情緒表達能力是幼兒適應環境的重要方式,對促進幼兒的社會化具有重要作用。

積極的情緒表達直接反映著幼兒的處境。如通過愉快表示處境良好,通過痛苦表示處境困難。幼兒通過情緒進行社會適應,如用微笑表示友好,用移情維護同伴關係等。

最後,情緒表達能力對幼兒性格的形成也有著重要影響。

積極的情緒表達對良好性格的形成起著促進作用,反之,起阻礙作用。在現實生活中有的幼兒容易激怒,有的幼兒多愁善感,這些與他們平時的情緒表達方式有很大關係。

如果兒童情緒表達方式合理,情緒狀態良好,將會促進幼小銜接的過程,心理上的接受和適應比什麼都重要,它決定了兒童能否很快的適應新的集體,投人到新的學習生活中。

反之,消極的情緒表達和狀態將會阻礙幼小銜接的過程。

那麼,怎樣來培育幼兒的情緒表達能力呢?


一、心境引領:培養幼兒審美、感知美的情緒狀態

孩子的世界是美麗的,帶著無限的憧憬。生活中我們應該培養幼兒詩性的智慧,讓孩子在生活中能夠感受美、體會美、表現美。

為幼兒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讓幼兒在真善美的環境中陶冶情操,提升心智。

錢志亮:教孩子情緒表達和管理,家長老師應當這樣做

二、品格塑造:培養幼兒知行合一,禮讓他人的人文品質

幼兒的情緒品格是在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形成的。父母的言傳身教,教師的言行舉止時刻影響著幼兒心理品質的成長。

良好的品德教育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是極為重要的,是幼兒健康成長的臂膀,這是幼兒積極情緒的根基

在幼兒園的一日教學中,我們倡導“古為今用"的幼兒生活、衛生、待人接物的傳統禮儀習慣,開展全園幼兒良好生活習慣培養,並習慣與禮儀教育的研究覆蓋到幼兒一日生活的方方面面。

從見面如何問好,如何文明進餐,如何遵守集體生活的秩序,到具體如何擺放午睡中脫下的鞋、衣物,如何管理自己的書包等細節。

進一步規範了兒童乃至老師們的言行舉止,在潤物無聲中提升了幼兒的人文品質,讓幼兒園充滿和諧、溫馨的情境氛圍。


三、培養幼兒自我接納、自我賞識,進而學會欣賞他人

自我接納有助於兒童形成一種樂成者的心態。一個懂得自我欣賞,自我接納的孩子,他的思想也是積極向上的,消極情緒就會減少,遇到不開心的事情會以良好的狀態來面對和解決。

一個學會自我欣賞的孩子還要學會怎樣去欣賞別人,發現同伴的優點,這樣有利於增加同伴之間的認同感和信任感,從而減少矛盾。

幼兒園教育中的“賞識教育”是很重要的,如開展“我能、我行、我最棒”“我要向×××學習”的演講會等來培養孩子積極向上的情緒情感。

錢志亮:教孩子情緒表達和管理,家長老師應當這樣做

四、在遊戲中關注幼兒的情緒與情感發展

遊戲是幼兒的主要活動,也是最適合幼兒身心發展的一種活動方式。

他們在遊戲中模擬社會化的場景生活,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如父母與孩子、老師和小朋友等,此時他們的喜、怒、哀、樂都能在遊戲中得到充分的展現,一顰一笑都是真情流露,他們在遊戲活動中獲得的情緒、情感體驗是深刻的主體性體驗。

在遊戲過程中,老師要認真觀察幼兒的情緒情感變化,積極參與幼兒遊戲,發現問題及時以適宜的方式解決,幫助幼兒調節情緒。


五、引導幼兒學習表達和調節自己的情緒

孩子在開心時會笑,生氣時會噘嘴,難過時會哭泣。但是有的情緒是很複合的。

皮亞傑的兒童“自我中心階段理論”和普納的“心理理論”都指出兒童是以自己的想法推及他人的,因而當他們有某種情緒反應時想當然的會以為同伴能知道並理解。

這就是孩子之間產生衝突的原因,要解決這個問題,也需要孩子具備情緒的語言表達能力。如開展“說說我的心情”討論會,在班級中開設心情區等。

每個孩子在生活中都會有消極情緒,這是他們成長的一部分。一個人如果要保持心理的健康,把情緒表達出來很重要。

“說出來”的方法為幼兒緩解心理壓力提供了支持和幫助。所以教師可通過多種方式為幼兒提供機會訴說自己心中的感受,引導幼兒表達自己的情緒。

錢志亮:教孩子情緒表達和管理,家長老師應當這樣做


六、家庭關注幼兒情緒表達的能力

一般來說,幼兒在家庭中,尤其在父母面前更容易表達其情緒和情感,不論愉悅還是憂傷,高興還是愁悶,隨時隨地都會表現出來。

這說明某種程度上兒童在家庭中其情緒是不受抑制的,是自由奔放的,原因就在於特殊的家庭情感氛圍。

人們經常會到這樣一些情況,即孩子常因一些瑣屑小事而跟父母過不去,大哭大鬧,恐怕也有這方面的原因。

正是因為如此,我們應充分發揮家庭在孩子情緒調控能力形成中的特殊作用,創設良好的家庭情感氛圍,讓孩子在潛移默化的生活和自然感受的體驗中形成初步的情緒調控能力。

家長還要學會妥善處理幼兒的消極情緒。

隨著幼兒的成長,許多因素,如身體不適、恐懼、失望、陌生、憤怒或孤立無助等都會引起他們的消積情緒反應,如哭叫等。

在態度上保持鎮定自若的同時,應減少他們哭叫的頻度和強度,有針對性的使他們的消極情緒好轉起來。

錢志亮:教孩子情緒表達和管理,家長老師應當這樣做


積極創設機會,鼓勵幼兒與人交往。父母在幼兒成長過程中的作用不可替代,應鼓勵足夠的、積極的、支持性的親子交往。

利用一切時機與孩子進行目光、肢體或言語交流;

給孩子充足的與其他成人、同伴交往的機會,幫助幼兒建立對周圍人的親近感、信任感,對周圍環境和事件的可控制感;

積極創設幼兒與同伴交往的機會,如鄰里串門等,支持、幫助幼兒在與同伴主動的交往(包括衝突)中學習人際交往的智能,建立平等、互助、友愛的人際關係。

錢志亮:教孩子情緒表達和管理,家長老師應當這樣做

作者|錢志亮,北京師範大學名師。86級畢業留校,1994年留學歸國,博士學歷。研究方向為兒童發展問題諮詢、特殊需要兒童教育。


微信公眾號:錢志亮工作室(ID:qzlgzs)週一至週五,每天推送一篇原創文章,致力於為家長提供專業、實用的育兒知識和理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