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經開區:打造百姓“家門口”的幸福工程

(速新聞記者 王暉

) “家門口”的幸福是老百姓最關心的,也是政府一定要做好的“必答題”。入托上學、就醫養老、出行購物、環境衛生、水電氣熱、文化娛樂……近年來,宿遷經開區努力把優質服務提供在群眾“家門口”、把民生問題解決在群眾“家門口”、把民願民盼落實在群眾“家門口”、把幹部作風改進在群眾“家門口”,全力辦好群眾“家門口”的事,讓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可持續、更有保障。

有一種幸福叫“在家門口就業創業”

“當時是因為懷孕了,才選擇回鄉創業。現在,我慶幸我回來了,可以陪著我的孩子一起成長。”日前,在宿遷經開區南蔡鄉一處門面房內,45歲的範莊村村民羅利正埋頭在縫紉機前忙碌著,腳下不停歇,手裡不停頓,僅需幾秒鐘,一塊布料就完工了。

宿迁经开区:打造百姓“家门口”的幸福工程

“我回鄉來創業已經很多年了,這些人有一部分是村裡的貧困戶,都是我手把手培訓出來的,在我這裡工作幾年了,手腳勤快,做事認真。”十幾年前,羅利生完大女兒後,就和丈夫到張家港打工。2009年,羅利回到了家鄉開始創業,辦起了一家帽子代加工廠。她說,近幾年,家鄉的創業環境越來越好,鄉里有很多的政策扶持她們這些返鄉創業者,訂單充足的情況下,招工也不是難題。現在,她的廠裡有20餘名工人,除了在工廠工作,工人們家裡有設備的也可以把材料帶回家去工作,在家裡上班,既不耽誤掙錢也方便照顧家人。

近年來,宿遷經開區把就業這個最大的民生放在心上、抓在手上,不斷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建立和完善政策扶持、創業服務工作機制,深入推進“家門口就業”工程,為群眾提供便利靈活的就業崗位,在促進百姓增收的同時,也讓他們收穫滿滿的幸福。

其中,宿遷經開區通過報紙、電視、廣播、網絡等平臺,不定期發佈就業創業優惠政策、企業招工信息等,讓群眾瞭解、熟悉、用好創業就業政策;廣泛開展勞動者就業創業需求調查和企業用工調查,摸清底數、開出清單,組織開展“春風行動”大型現場招聘會、專場招聘和網絡招聘等,推動供求雙方有效對接、充分選擇,幫助勞動者在“家門口”就地就近實現就業。

宿迁经开区:打造百姓“家门口”的幸福工程

此外,以“訂單式、定向式、跟蹤式”培訓為主,精準掌握農村勞動力培訓需求,並與淮海技師學院聯合開展培訓活動,根據勞動者實際情況制定培訓計劃,選擇培訓內容,提升群眾就業競爭力和就業率。按照“創業一人、帶動一片”的思路,積極培育新興創業主體,為有創業意願的農村勞動力免費開展創業培訓,著力提高農民群眾從事創業的意識和能力,從而帶動更多人“家門口”就業;採取“互聯網+”模式,積極打造“一村一品一店”,推進群眾居家創業就業;瞄準投資小、門檻低、管理靈活的小微企業,廣泛開展招商引資,鼓勵企業帶設備、帶技術、帶訂單創建“扶貧車間”;認真落實創業貸款等扶持政策,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致富能手、返鄉農民工、大學生等群體創建“扶貧車間”,幫助不能外出務工的群眾實現“家門口就業”。目前,宿遷經開區各鄉(街道)、各村(居)均設有“扶貧車間”,這種“企業+車間+貧困戶”的模式,實現了群眾就業增收和企業持續發展的雙贏。

有一種簡單叫“在家門口上好學”

“叮鈴鈴……”下課鈴聲響起,又到了學生放學的時間,青海湖路小學門口站滿了前來接孩子放學的家長。

“從家裡出來步行七八分鐘就能到學校,孩子上學特別方便。”一位家長告訴記者,剛當父親時就盼望著孩子能在家門口上學,這樣孩子每天能多出近一個小時時間休息學習,家長也不用天天東奔西跑。

宿迁经开区:打造百姓“家门口”的幸福工程

近年來,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宿遷經開區人口規模越來越大,學位需求激增,供給與需求的矛盾逐漸凸顯,給宿遷經開區教育發展帶來“新課題”。對於老百姓而言,不僅希望孩子“有學上”,更盼“好上學”、“上好學”。為此,宿遷經開區大力推進教育興區建設,把教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圍繞辦好“均衡而有特色、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目標,在有學上、上好學、服好務、育新人等方面聚焦發力,努力辦好群眾身邊每一所學校。

宿遷經開區從強化校園環境建設、完善各項基礎設施入手,2007年起通過分年實施、分期建設,逐步完成了宿遷中學分校、市實小黃河分校、市實小古楚分校、市實小三棵樹分校、南蔡實驗學校等學校擴建和新建工程。2017年,根據中心城區教育佈局規劃,宿遷經開區又啟動了青海湖路小學(含臺商子女學校)建設,並於2018年9月投入使用。今年,宿遷經開區又高標準規劃,陸續啟動了廈門路學校、金雞湖路小學、富民大道學校等3所學校建設,列入全市中心城區基礎教育佈局規劃統一建設,計劃於2020年9月建成使用,可新增學位7560個,將有效滿足園區新增生源就近入學需求。

“有學上”更要“上好學”。為滿足老百姓對優質教育的需求,近年來,宿遷經開區在擴大優質教育資源方面深耕細作、頻頻出招,積極推進辦學模式改革,打出了一套拓展優質教育資源的“組合拳”。

按照全省辦學條件標準,宿遷經開區對全區所有中小學配備教學功能場室、常規儀器設備及信息教育設備,啟動了教育信息化提升工程,添置及更新中小學計算機及多媒體設備,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同時,創新教育管理體制,將原開發區中學、黃河小學、古楚小學、三棵樹小學、南蔡實驗學校託管給宿遷中學和市實驗小學,授予他們對託管學校人、財、物的全權支配和辦學自主權,與託管學校實行一體化管理,實現辦學目標、教育教學管理、師資配置、招生工作、常規管理、考核評價“六統一”,從而實現資源共享。

宿迁经开区:打造百姓“家门口”的幸福工程

此外,宿遷經開區把師資隊伍建設作為教育發展的第一要務,深化改革、創新管理,在深層次體制機制改革等方面重點發力,完善教師補充、培訓、交流、待遇落實各項機制,著力提高教師專業素質和從教積極性,致力於打造一支師德高尚、素質優良、充滿活力、人民滿意的教師隊伍。

當規模與質量同在,當效益與標準齊飛,宿遷經開區正在通過不斷努力,“讓每一所學校都優質,讓每一位教師都精彩,讓每一個孩子都幸福”的願景成為了美好現實。

有一種暖心叫“在家門口收穫‘詩和遠方’”

11月3日,在古楚街道徐圩居委會新建成的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圖書閱覽室內,一群孩子正站在書架前,挑選自己感興趣的書籍閱讀;而在婦女兒童活動室,一些孩子則舞動手中的畫筆,把自己心中的期盼和嚮往一筆一筆描繪出來,一幅幅天馬行空的作品,勾勒出一個個童趣盎然的世界。

宿迁经开区:打造百姓“家门口”的幸福工程

“這景象,誰看了不歡喜?我們就是要把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成群眾的‘精神樂園’,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優質的公共文化服務。”居委會黨支部書記臧士振說,今年初,徐圩居委會把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納入年度為民辦實事重點工程,整合現有資源,不折不扣按照《宿遷市行政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標準》進行建設。今年10月份,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成,免費對外開放,成為附近居民休閒娛樂的“不二選擇”。

走進宿遷經開區南蔡鄉長莊村農家書屋,可以感受到一種安靜、整潔的氛圍,書架上整齊地擺放著近千本圖書,既有中老年愛看的歷史故事類書籍,也有青少年愛讀的名人傳記類、科技類書籍。村民們正捧著書籍津津有味地閱讀著。

“俺來學點種菜知識。”拿著《蔬菜科學施肥技術問答》又看又記的王大爺開口了。“雖然蔬菜不是金貴的東西,但不能種完之後就不管了,種菜也是一門學問呢!”

公共文化服務是滿足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主渠道”,是贏得群眾支持、匯聚群眾力量的“主陣地”。近年來,按照“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重心下移、共建共享”的思路,宿遷經開區把更多精力、更多資源向基層傾斜,統籌推進農村公共文化軟件服務和硬件設施建設、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繁榮農村精神文化生活、促進農村文化幸福發展,讓群眾在家門口樂享文化“大餐”。

宿迁经开区:打造百姓“家门口”的幸福工程

其中,宿遷經開區劃撥專款,扶持各村居(社區)高規格建成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免費對外開放,成為群眾建在家門口,用得上、玩得轉、喜歡去的“精神家園”。與高規格建設村居(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同步,科學規劃、高質量加強農村文化大院、小型文化設施建設,規範運營管理,千方百計在百姓家門口打造一批功能齊全、特色鮮明、運營良好的文化陣地。同時,根據群眾“訂單”需要及時調整“菜單”,用文化“下沉”的方式,定時定點為群眾配送“文化家常菜”,把群眾最需要的文藝演出、各種展覽、文化講座及藝術培訓活動送上門,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高質量的“文化盛宴”。去年以來,宿遷經開區全年組織送電影500場,“電影進村”實現了全覆蓋;為轄區各村農家書屋送書3000餘冊,進一步將惠民新政策的宣傳觸角延伸到最基層……

建好文化陣地、開展文化活動、提升文化技能、保護文化遺產……宿遷經開區努力讓文化活起來、動起來、用起來,一座座“文化家園”陸續建成並免費開放,一場場文藝匯演送到群眾家門口,“出門就能讀書、屋外就有歌舞”成為一種常態。今天,漫步宿遷經開區大街小巷、居民小區、公園、廣場,處處展現著一幅幅和諧美妙的畫卷,群眾在家門口的文化“盛宴”中感受著文化惠民帶來的歡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