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紅《為何愛會傷人》50句經典語錄,解析人心,犀利卻真實

為何愛會傷人?因為我們不會愛
比“我愛你”更重要的是,我如何愛你

1、我們常講“享受孤獨”,但真正能做到這一點的,可能一萬個人裡都找不出一個。假若圍裹著自己的,只有徹頭徹尾的孤獨感,一個人就會生出想死去的念頭,因為沒有關係的牽繫,那感覺已接近死。所以,德國哲學家弗里德里希·雅各比也說:沒有“你”,“我”是不可能。
2、男人很容易有一個共同的“第三者”——事業或愛好。當他們過於投入地做這些事情時,他們的愛人會吃醋,就像吃別的女人的醋一樣。
3、因為小時候一直不能和媽媽生活在一起,對幼小的孩子來說,這是一種嚴重的心理創傷。正常情況下,經常與媽媽分離的孩子,會對媽媽又憤怒情緒,會用不和媽媽說話、不讓媽媽抱等方式來懲罰媽媽。如果大人不理解孩子的這種做法是正當的,而刻意地強迫孩子理解大人的艱難處境,並且孩子不聽話就懲罰他,那麼,孩子會把憤怒和懲罰媽媽的衝動壓抑下去,並真的變成一個“好孩子”,按照父母的意願不恨媽媽,甚至會主動和媽媽親熱。然而,他的憤怒並沒有消失,懲罰媽媽的衝動也沒有消失,而是被壓抑到內心深處。一旦再有機會,這種憤怒和懲罰衝動就會重新被喚起。
4、性,是對關係的渴望。扭曲的性,是對扭曲的關係的渴望。如果不是明確的生理原因,但在性上卻出現了問題,那基本可以斷定,一定是在建立親密關係上出現了問題。學不會建立健康的親密關係的人,就無法學會享受健康的性愛。


5、健康家庭長大的孩子,他們談戀愛時,是為自己而談,分手也基本上主要是自己和戀人兩個人的事情,這就比較好處理。但是,不健康家庭長大的孩子,他們談戀愛時,不僅是為自己而談,也是為父母而談。這樣一來,分手就變得很麻煩。
6、如果自己的原生家庭比較健康,那麼一個人就比較容易接受分手的事實,並比較快地重新建立新的親密關係,但如果自己的原生家庭有一些問題,那麼一個人就難以處理分手的事實。
7、千萬不要以為,每個人建立親密關係都是為了追求幸福和快樂。相反,很多人建立親密關係只是為了控制並折磨對方。

武志紅《為何愛會傷人》50句經典語錄,解析人心,犀利卻真實

8、美國心理學家托馬斯·摩爾在他的著作《靈魂的黑夜》中寫道:最好只和會表達憤怒的人做朋友。因為,看似不會表達憤怒的人,其實也在用他的獨特方式來回擊你,而最常見的就是被動攻擊。
9、被攻擊,會憤怒。作為一種基本情緒,憤怒是調解關係遠近的重要武器。並且,有了憤怒,一定會想辦法表達。意識不到,潛意識也會做這個工作。不攻擊別人,就會攻擊自己。
10、一個民主氛圍重的公司,人們相對比較積極主動。相反,一個專制的公司,人們勢必會發展出許多被動攻擊的方式,於是大家經常會犯一些莫名其妙的低級錯誤,譬如懶散、遺忘、拖沓與失約...... 這些所謂的馬虎其實常常就是被動攻擊。
11、在民主家庭,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是比較均衡的,沒有明顯的強勢方,也沒有明顯的弱勢方。這樣一來,憤怒一旦產生,他們就可以進行表達,並且,因為他們可以很好地溝通,這種表達輕易不會發展到摧毀性的地步。由此,因為心中沒有鬱積的憤怒,這樣的家庭也就不會有多少“隱形攻擊”。
12、作為一個經常被折磨的人,她必須找到自己還擊的方法,否則她鬱積的憤怒只能針對自己,那樣她就會自殺.......


13、改造夢想源自不甘心。小時候,我們無人可愛,只有去愛爸爸媽媽。如果爸爸媽媽不愛自己,我們就會想,這是自己的原因,如果自己做了一些努力,或許爸爸媽媽就愛自己了。這個想當然的夢想當然不會實現,暴力父母很少會因為孩子做了什麼,而放棄自己的暴力行為。於是,再次遭到打擊的、幼小的我們就把這個夢想埋在潛意識裡。 等我們長大了,遇到了和父母很像的男子或女子,這個埋在潛意識深處的夢想就會被觸發。於是,我們就有了愛的感覺。我們深信,如果我們做了一些艱苦的努力,這個“爸爸媽媽”就會改變。

武志紅《為何愛會傷人》50句經典語錄,解析人心,犀利卻真實

14、有一個暴虐老爸的女孩,容易迷戀上同樣有暴力傾向的男子。她們這樣做,就是因為想證明一下,她們可以修正童年的那次錯誤。雖然別人覺得這個男子的暴力傾向已經無藥可救了,但她們卻總是懷著一個單純的夢想——“我可以用我的愛來改造他。”
15、起碼大多數愛情的一開始,我們愛的其實都是自己投射到對方身上的幻影。愛得越瘋狂,這種投射就越嚴重。於是,相愛容易相處難。因為愛的是幻影,是一個孤獨的遊戲,而相處則要和一個真實的人打交道。這是真正的關係,這真的很不容易。
16、關係就是一切,一切都是為了關係。心理學中的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們的一切言行和心理變化都發生在種種關係中,而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是為了獲得關係中的某些東西。
17、與人親近,尤其是與自己喜歡的人親近,是我們的一大動力。但同時,有時適當地與人疏遠,保持一種孤獨,給自己一個空間,這也是我們的一大動力。 如果親近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我們就會產生創傷;如果疏遠的需要得不到滿足,一樣也會產生創傷。既然心理學稱,關係就是一切,一切都是為了關係,那麼也可以說,人類的創傷基本都可以歸為兩類:親近需要沒有滿足的創傷,疏遠需要沒有滿足的創傷。


18、心理學研究發現,孩子們3歲時才能形成“客體穩定性”的概念。孩子們對與媽媽的分離極其敏感。如果媽媽不見了,他們會非常恐慌,因為在他們看來,媽媽暫時的不見就意味著徹底消失,而媽媽是他們生命中最重要甚至是唯一重要的,所以和媽媽暫時的分離會造成相當的傷痛。
19、研究還發現,如果3歲前媽媽與孩子分離達兩個星期以上,由此造成的傷痛就是不可逆轉的。所謂不可逆轉,即這一傷痛不會因為媽媽回來後好好安慰他而消失,它會一直留在孩子的心裡,留待他以後自己去處理。所以,比較完美的做法是,在孩子3歲前,媽媽與孩子沒有重大分離。最起碼,在嬰兒3個月大前,媽媽不要離開孩子。因為這3個月是至關重要的3個月。

武志紅《為何愛會傷人》50句經典語錄,解析人心,犀利卻真實

20、男人是個什麼東西
男人為了性而情,女人為了情而性;
男人沒有身體,女人沒有靈魂;
男人是自由的動物,女人是關係的動物;
男人是事業的動物,女人是情感的動物;
21、越是重男輕女的地區,男人搞婚外戀的現象就越是嚴重,而之所以會如此,核心原因是依賴與反依賴的雙重奏。
22、越是重男輕女的地區,就越是鼓勵孝順,以至於兒子對媽媽的孝順是絕對不容置疑的頭號道德,絕對不可違背。
23、如果一個媽媽太渴望與兒子親密,那麼這個兒子先是享受,接著是感覺到被吞沒,於是想逃離,但這個想逃離的願望,又會產生內疚,覺得對不住媽媽的愛。比內疚更深一層的,是恐懼,是害怕被媽媽懲罰,害怕被媽媽拋棄。認識這些內疚和恐懼是極為關鍵的,因為只有化解掉內疚和恐懼的障礙 這個男人才可以真正做到允許自己追求獨立。
24、海靈格稱,孩子天然就想做家庭的保護神。這一天然傾向會讓他們很自然地想平衡家庭的各種力量。在這個基礎上,假若父母一方甚至兩方有意誘導孩子站在自己這一邊,那麼他們很容易成功。


25、父母任何一方數十年如一日地向孩子數落對方的不是,都會形成一種沉重的壓力。最終,為了順應這種壓力,孩子們選擇了與情緒最激烈的一方站到一起。
26、馬丁•布伯說: “你必須以你自己的方式去揭示你生存的意義。”
27、相反,假若你能明白,一切都是有道理的,你自然遭遇的一切,尤其是你自由選擇的一切,都是非常有道理的,那麼你會在不完美中發現愛與被愛的證明。
28、我們之所以期待別人給愛一個證明,是因為,我們將自己視為虛弱的,而將別人視為強大的。
29、我們對愛都是缺乏信心的,或者說,我們在愛面前都會感到自卑。於是,當我們有愛與被愛的感受時,會半信半疑,這時就渴望別人給一個確認。
30、我們都想做好人,並想用好的方式對待某人。如果一個人越重要,我們就會用自己所懂得的最好的方式去對待他。然而,我們這個所謂的“好的方式”常常是有問題的。並且,我們使用“好的方式”時,藏著一個邏輯:我對你這麼好,你當給予我回報。
31、有些人會特別執著,他投射時,抱著強烈的願望,渴望對方必須以他所期冀的方式回應他,如果對方不這麼做,他會嚴重焦慮,認為對方不愛他。這種心理機制,被稱為投射性認同。

32、透射性認同是一種孤獨的遊戲。沉浸在這種遊戲中的人,會比一般人更加渴望建立親密關係,但他們在親密關係中看不到對方的真實存在的,他們只關注對方是否如自己所願,按照自己所渴望的方式對待自己。
33、在我們國家的親子關係中,父母容易執著於權力的透射性認同:我對你好,但你必須聽我的,否則你就是壞孩子。相應的,孩子容易執著於依賴的投射性認同:我這麼無助,你必須幫我解決一切問題,否則你就是壞父母。
34、海靈格講過這樣一個寓言:一頭熊,一直關在一個極其狹小的籠子裡,它只能站著。後來,它從籠子裡放出來了,可以爬著走,也可以打滾,但它卻仍然一直站著。那個真實的籠子不在了,但似乎一直有一個虛幻的籠子限制著它。
35、在健康的親子關係中,兒童出現的自助行為是受母親歡迎的,並且會受到表揚,但在不健康的親子關係中,兒童的自主行為卻導致撫養者的打擊,起碼會導致撫養者疏遠兒童。所以,在不健康的親子關係中,兒童早早就發現,要想擁有與撫養者的親密關係,他最好表現得虛弱一些,他越沒主意,越無助,撫養者便會對他越好,和他越親密。
36、如果你是個依賴成性的人,你渴望改變自己。那麼,你不僅需要培養自己獨立的生活能力,更需要好好審視自己內心深處的邏輯。

37、支配者常意識不到自己愛否定人。
38、譬如,有些人在工作單位是一個赤裸裸的支配者,但面對親人時會變現得極有愛心和耐心,但不管多有愛心和耐心,他們一定會追求“你必須聽我的”這個終極目的。
39、支配者容不得別人小小的反抗。
40、支配者的內在關係模式是強化版的“我行,你不行,”他會絕對地、一貫地認為“我行,”同時又絕對地、一貫地認為“你不行。”
41、支配欲太強的男人會給女人洗腦,而支配欲太強的女人一樣也會給男人洗腦。並且洗腦成功後,這樣的女人會更失望,因為儘管她們是女強人,但仍然會和多數女子一樣,渴望男人能讓她們依靠。所以,當看到自己的丈夫已沒有什麼獨立能力和獨立精神後,她們會非常痛恨這一點,整日斥責她們沒本事,但她們沒有想過,這樣的丈夫,也是自己塑造的結果。
42、每個人都有支配慾望,都渴望將自己的意志強加在愛人身上:支配者是主動地強加,而被支配者則是委婉地強加。我們都不容易看到並尊重戀人愛的邏輯,相反地我們都執著在自己的愛的方式上,並認為這是唯一正確的,這就導致了孤獨,並且越愛越孤獨。
43、在支配與被支配上,有明顯的兩性差異。因為種種原因,男人的支配慾望常被美化,或起碼被合理化,而女人被美化的則是依賴和服從。人類歷史上這麼多年依賴一直如此,所以,男人普遍會喜歡依賴型的女人,女人則普遍喜歡支配型的男人,而這一傾向會一直誘惑男人發展自己的支配欲。

44、男人超強的支配欲和女人超強的依賴性,其背後都有一個共同的原因:恐懼。恐懼什麼呢?分離!
45、所有在嚴重缺乏安全感的環境下長大的人,腦中都會有一個自己可以操控的愛人原型。這樣的人長大後,就會將這個幻想的“愛人原型”投射到真實的愛人身上,於是本來是想操控一個幻想的愛人,現在變成了操控一個真實的人。這種操控願望被滲透到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然而,沒有誰願意被操控,於是吵架成了兩個控制慾望比較強的情侶的家常便飯。

武志紅《為何愛會傷人》50句經典語錄,解析人心,犀利卻真實

46、吵架也是磨合。每一個親密關係的一開始,雙方其實都沒有看到對方的真實存在,我們都是在很大程度上將自己腦子裡的愛人原型投射到對方身上。當發現真實的愛人和幻想中的愛人不相符時,我們會渴望真實的愛人朝幻想的愛人方向變化,但真實的愛人一定不大願意。反過來,真實的愛人也在對我們做同樣的事情,而我們也不願意。於是,兩人由此產生意志的較量。但這個較量過程自然也是一個相互瞭解的過程,最終,在一個健康的親密關係中,較量的雙方都失敗了,誰也沒有改變誰,同時又通過這個過程瞭解了彼此,而後就可以看到對方真實的存在,並與其打交道了。從這個意義上看,吵架也有相當的積極意義。
47、憤怒一旦產生,就一定會尋找宣洩的出口的。弱勢一方根本不能直接表達憤怒,那麼,他們會發展處獨特的還擊方式。從意識上看,他們絕對不敢違背強勢一方的要求,絕對不敢挑戰強勢一方的意志,在強勢方的強大攻擊下,他們唯唯諾諾,乖得不得了。然而,他們會出現一些莫名其妙的情況:很簡單的事情,他們做砸了;很容易兌現的承諾,他們卻不守信......總之,他們常犯一些莫名其妙的錯誤,令強勢的一方暴跳如雷。這種心理機制,叫作被動攻擊,常被比喻為“隱形攻擊”。


48、這是大人常犯的錯誤,不把孩子當成一個人來尊重,而認為只要自己的目的是好的,就可以不必講究方式。但是,孩子和大人一樣,不管父母借用的名義是什麼,只要遭到了父母粗暴的對待,他第一時間產生的一樣是憤怒。
49、性情急躁的父母,偏偏有了一個慢騰騰的孩子。當諮詢進行到深處時,那麼孩子一定會在心理醫生面前表達出對父母經常呵斥自己的憤怒。
50、有一個暴虐老爸的女孩,容易迷戀上同樣有暴力傾向的男子。她們這樣做,就是因為想證明一下,她們可以修正童年的那次錯誤。雖然別人覺得這個男子的暴力傾向已經無藥可救了,但她們卻總是懷著一個單純的夢想——“我可以用我的愛來改造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