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農民的土地最終去向了哪裡?


在以前,土地就是農民的命根子,因為大家都要靠土地來養活一大家子。但現如今,很多農村青壯年勞力都在外務工,再加上糧食價格低,種地不掙錢,很多土地沒人種,被荒廢著,到處雜草叢生。農村的農民少了,那麼農村的土地將會怎樣呢?很多人都關心未來農村土地會怎樣發展?根據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趨勢,未來農村土地將有以下2種結局:

1、流轉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經營

這是國家鼓勵並提倡的。因為傳統小農經濟比較分散,土地不集中,抗風險能力較差,最主要的是生產效率低下。而適度規模經營是現代農業的趨勢,也是提高生產率和生產質量的重要措施。因此,未來規模流轉土地將成為主要趨勢。

未來,農民的土地最終去向了哪裡?


2014年中辦國辦《關於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土地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應從我國人多地少、農村情況千差萬別的實際出發,積極穩妥地推進。2017年中央1號文件再次明確,積極發展適度規模經營。

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通過經營權流轉、股份合作、代耕代種、土地託管等多種方式,加快發展土地流轉型、服務帶動型等多種形式規模經營。

按照中央要求,各地因地制宜,確定了本地區土地規模經營的適宜標準,如江蘇省提出重點扶持土地經營規模100至300畝的種糧農戶;廣西提出重點扶持50-100畝的規模經營主體。

未來,農民的土地最終去向了哪裡?


2、退耕還林還草

因山區的土地,不能夠機械化,種地成本高而且難度大,這樣的土地未來很可能被還林還草。從2014年起,我國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相關數據顯示,自1999年啟動實施兩輪退耕還林工程以來,中國已實施退耕還林還草5億多畝。其中,兩輪退耕還林還草增加林地面積5.02億畝,占人工林面積的42.5%;增加人工草地面積502.61萬畝,占人工草地面積的2.2%。退耕還林工程總投入超過5000億元,相當於兩個半三峽工程的投資規模。

當我們的父母無力照顧土地了,而我們又無法回去照看了,那些大山上,祖先留下來或者我們曾經開墾出來的耕地,在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農家人之後,恐怕就要回歸自然了。

未來,農民的土地最終去向了哪裡?


寫在最後:中國是一個擁有十幾億人口的農業大國,人均耕地面積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人多地少這一基本國情擺在我們的面前。古語說:“倉廩實、天下安。”糧食,是歷代國家治國安邦的根本。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是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讓我們共同攜手參與到嚴格保護耕地和節約集約用地的行動之中,不要浪費我們的耕地。根據《土地管理法》的相關規定,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閒置、荒蕪耕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