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农民的土地最终去向了哪里?


在以前,土地就是农民的命根子,因为大家都要靠土地来养活一大家子。但现如今,很多农村青壮年劳力都在外务工,再加上粮食价格低,种地不挣钱,很多土地没人种,被荒废着,到处杂草丛生。农村的农民少了,那么农村的土地将会怎样呢?很多人都关心未来农村土地会怎样发展?根据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未来农村土地将有以下2种结局:

1、流转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

这是国家鼓励并提倡的。因为传统小农经济比较分散,土地不集中,抗风险能力较差,最主要的是生产效率低下。而适度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的趋势,也是提高生产率和生产质量的重要措施。因此,未来规模流转土地将成为主要趋势。

未来,农民的土地最终去向了哪里?


2014年中办国办《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应从我国人多地少、农村情况千差万别的实际出发,积极稳妥地推进。2017年中央1号文件再次明确,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方式,加快发展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规模经营。

按照中央要求,各地因地制宜,确定了本地区土地规模经营的适宜标准,如江苏省提出重点扶持土地经营规模100至300亩的种粮农户;广西提出重点扶持50-100亩的规模经营主体。

未来,农民的土地最终去向了哪里?


2、退耕还林还草

因山区的土地,不能够机械化,种地成本高而且难度大,这样的土地未来很可能被还林还草。从2014年起,我国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相关数据显示,自1999年启动实施两轮退耕还林工程以来,中国已实施退耕还林还草5亿多亩。其中,两轮退耕还林还草增加林地面积5.02亿亩,占人工林面积的42.5%;增加人工草地面积502.61万亩,占人工草地面积的2.2%。退耕还林工程总投入超过5000亿元,相当于两个半三峡工程的投资规模。

当我们的父母无力照顾土地了,而我们又无法回去照看了,那些大山上,祖先留下来或者我们曾经开垦出来的耕地,在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农家人之后,恐怕就要回归自然了。

未来,农民的土地最终去向了哪里?


写在最后:中国是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农业大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人多地少这一基本国情摆在我们的面前。古语说:“仓廪实、天下安。”粮食,是历代国家治国安邦的根本。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让我们共同携手参与到严格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用地的行动之中,不要浪费我们的耕地。根据《土地管理法》的相关规定,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闲置、荒芜耕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