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平为什么担心萧何?

用户5214015879932


萧何在接见召平时,时任汉朝的相国。相国,权位之重,仅次于皇帝,也就是替皇帝管理天下。

按照钱穆先生的说法,代表政府的是宰相,是政府的领袖,负政治上一切实际的责任。

具体的划分则是,皇帝和宰相各有一个“秘书处”。对皇帝负责的只有一个部门“尚书”。宰相却要负责一个秘书处下辖的十三个部门,也就是十三曹,职权覆盖国事民事。就连唯一皇帝负责的尚书的也牵连在内,所有来往的文书诏令等通过御史大夫之下的御史中丞与之对接。御史大夫又隶属于宰相。也就是说,皇室事务宰相也可以伸手去管。

在这种情景之下,萧何的地位权利已经可以说是手眼通天。

这就引起了汉高祖刘邦的猜忌。然而,猜忌并没有发展到痛恨的地步。

萧何作为一国之宰相,开国功臣,追随着刘邦一步步打下江山,如果一点都没有意识到,这根本是不可能。更为重要的是,在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萧何受邀于吕后之情,定下计策,除掉了韩信。

韩信的死,萧何虽然立了大功。可是吕后的狠辣以及事情的前因后果,萧何都是知晓的。萧何内心深处也是有顾虑的。

可是,萧何也有安慰自己的理由。

一、韩信等人都是异姓王。

二、韩信等异姓王都是武将。

所以,他做事更加的勤勉,更加用心,更加得民心。就因为萧何没有找到应对刘邦的那个点,这样越来越让刘邦不放心。

并非萧何蠢笨,他竭尽全力举族效力刘邦,很得刘邦喜爱。这是因为萧何在帮吕后处死韩信之前,萧何找到了刘邦喜爱的点,并坚持了下去。

萧何治未央宫,上见其壮丽,甚怒,谓何曰:"天下匈匈,苦战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何曰:"天下方未定,故可因以就宫室。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上说。

但随着七位异姓王的相继起兵叛乱,刘邦的心思开始变得复杂起来。萧何却一如既往地做着他觉得应该做的事情,安抚好长安城以及周边地区的安定,收取赋税,征调士卒,供应刘邦平叛。

让刘邦忌讳萧何主要有三条。

一、萧何的特长,抚民安民,进而大获民心。

二、萧何有实权,办理事务认真负责。但有一条,让刘邦耿耿于怀,那就是萧何基本没有什么把柄,而且手握明晰天下山川险要之处的图册。

三、在《文献统考》之中记载了萧何还掌握有秦始皇与汉高祖都极为重视的兵器库,而且就在未央宫。汉高帝时,萧何治未央宫,立武库,以藏兵器。作为主管军事的太尉周勃,也不能完全制约住萧何。

一切都在萧何手中,刘邦根本不放心。刘邦派遣的五百士卒,就成为了监视和保护萧何举动的双刃剑。

因此召平才在萧何大喜之时,为萧何“吊丧”。

诸君皆贺,召平独吊。召平者,故秦东陵侯。……平谓何曰:“祸自此始矣。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内,非被矢石之难,而益君封置卫者,以今者淮阴新反于中,有疑君心。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何从其计,上说。

召平担心的理由击中了萧何的忧虑,萧何只能是认同。

虽然召平帮萧何找到了刘邦痛恨的点,可是没有有效的措施进行改善,使得刘邦更加痛恨萧何。到了最后,刘邦都不加以掩饰了。

相国为民请吾苑不许,我不过为桀、纣主,而相国为贤相。吾故系相国,欲令百姓闻吾过。

总之,已经化家为国的刘邦最担心的自然是刘姓王朝的稳固以及流传问题。而萧何虽然没有起兵谋反,但在刘邦的眼中,萧何一直利用刘邦赋予给他的权利大肆收取民心,其心可诛。


唐代丹药


众所周知,萧何是刘邦创建西汉的功臣,刘邦登基后,说萧何是功臣里的第一人。他被任命为西汉第一任宰相。

萧何在帮助吕后诛杀了韩信之后,刘邦的心头之患消除了。所以对萧何更加恩宠,除了给萧何很多的封赏以外,还派一名都尉带五百士兵护卫相国。很多人都来祝贺萧何,萧何自己也很高兴。当天,就在府上摆酒宴庆祝。

本来家里宾客满座,喜气洋洋的。突然有一个名叫昭平的人,穿着白衣白鞋,进来吊丧,萧何见状大怒。

昭平对萧何说:“相国,你的大祸就要临头了,皇上在外面还风餐露宿,而你常年守在京城,你既没有什么汗马功劳,又没有什么特殊的勋绩。皇上给你加封,又给你设置卫队,这是最近淮阴侯在京谋反,因而也怀疑你了。安排卫队保卫你,这可不是对你的宠爱,而是防范你。希望你辞掉封赏,再把全部私家财产都捐给军用,这样才能消除皇上对你的疑心”。


昭平这个人没有更多的资料能查询,但是,刘邦登基后,开始怀疑所有的功臣们,大力消除异姓王。萧何有功,常年驻守京城,料理朝政,当然有很高的威信,可这却是刘邦所担心的。

昭平担心萧何,主要是为了萧何的安全着想,担心萧何得意忘形,引起刘邦的疑心。萧何按照昭平的方法做了,刘邦果然很高兴。


路遥lgy


所谓“食人之禄,当为人分忧”。这就是封建社会达官贵人养士(门客)的原因。

召平是萧何的门客,所以召平理当为萧何分忧。

据记载,召平在秦朝时被封为东陵侯,专门看管秦始皇母亲赵姬的陵墓。刘邦灭秦,建立汉朝。所以,召平的官位丢了,成为一个平常百姓。最后,被萧何发现召入幕府。(估计他们在秦时就认识,当时萧何的身份也是副县级的干部)

刘邦在攻打陈豨叛乱途中,闻听韩信被吕后所杀“且喜且悲之”。喜的是消除了一个心头大患,悲的是韩信如此有能力之人死了太可惜了。回过神的刘邦马上派使臣拜萧何为相国,益封5000户,令500名士兵保护他。萧何由丞相提为相国,加封5000户,所有人都来祝贺。唯独召平一人披麻戴孝来见萧何:

“祸自此始矣。上暴露於外而君守於中,非被矢石之事而益君封置卫者,以今者淮阴侯新反於中,疑君心矣。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原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相国从其计,高帝乃大喜。

萧何遵照召平的建议后,刘邦的反应是大喜。说明召平的建议非常准确。同是也说明刘邦确实在“怀疑”萧何。经过召平的述说,萧何化解了一次危机。

据《史记》记载,萧何最后成功摆脱刘邦怀疑是萧何“自毁名节”,估计也是召平给萧何所量身定做。最后“寿终正寝”。

召平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可惜《史记》对他并没有太多的记载。召平处处为萧何所担心,正是应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小刘解读


萧何,大汉朝第一任丞相,汉初三杰之一,是辅佐刘邦大败项羽,创建大汉的首功之臣。刘邦称帝后,论功行赏将萧何排名在第一位。但很少有人知道,就是这样一位忠心耿耿、一心为民的大汉丞相,最终还是被刘邦忌惮,渐起杀心!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萧何生于公元前257年,年轻时任职沛县吏掾。因他性格随和,勤俭好学,因此广交沛县周围英雄豪杰,这其中便包括同乡的亭长刘邦、屠夫樊哙、狱掾曹参、车夫夏侯婴及吹鼓手周勃等人。当时,萧何的官职虽说在众人之上,但他却不拘小节,闲暇无事常与大家汇聚山林空地,放歌豪饮,纵论天下大势。每每此时,那毫无拘束的泗水亭长刘邦就会借着酒劲起身舞剑,并大吹大擂,引得众人哄堂大笑。然而萧何见刘邦器宇轩昂、谈吐豪放,对他是格外崇拜,不久即成为莫逆之交。

然而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有一次刘邦奉县令之命押解一批囚犯赴骊山修筑始皇陵,那一路山高林密,秋雨连绵,囚犯见有机可乘纷纷逃亡,官军人少根本无法制止,行至丰乡大泽时,刘邦索性将剩下囚犯全都放了,自己与一些铁杆同乡逃进了芒砀山避难。后来沛县县令闻讯,顿时震怒,便将刘邦的妻子吕雉关进监狱。萧何听说后,与曹参上下打点,终于将她保释出来。

展开剩余77%

秦二世元年,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天下大乱,萧何趁机联系上刘邦,聚集一支义军,里应外合攻下沛县,奉刘邦为沛公,开始转战南北。后来刘邦凭靠张良计谋,避实就虚,剿抚并用,一路夺关斩将,进入咸阳。不久,霸王项羽也杀进咸阳,并依仗兵马强悍背离盟约,改立刘邦为汉王,命他统辖荒凉偏僻的巴、蜀一带。

就在刘邦远赴巴蜀的路上时,许多不愿离乡的士兵纷纷逃离,这其中就包括后来的大将军韩信,而萧何独具慧眼,深知韩信的才能,因此不顾天黑路滑,快马加鞭追上韩信,并苦口婆心的劝说他留下来。韩信归附刘邦后,在巴蜀整顿军备,暗渡陈仓,经过四年苦苦鏖战,终于在垓下大败项羽,建立汉朝。

刘邦当上皇帝后,为巩固大汉政权,开始大杀功臣。因韩信居功自傲,吕后无法容忍,趁刘邦出兵远征陈豨时,与萧何秘密商议,诱骗韩信入宫,擒杀了他,解除了刘邦心中最大隐患。刘邦归来后对萧何此举倍加zan赏,除了给萧何厚重的赏赐外,另派五百士兵作为丞相私人护卫。当日萧何一高兴,便在相府大摆宴筵,百官纷纷前来贺喜,相府内一片喜气洋洋的气氛。这时,堂外走进一个名叫召平的小官,就见他全身素白,进堂后便拱手向萧何吊丧,萧何顿时大怒!而召平却对萧何说:“相国,您大祸即将临头,还不自知,真是可笑啊!”萧何一听这话就是一惊,急忙将召平带入内室询问详情。召平这时才慢慢讲道:“相国你想,皇上常年在外征战,而您只是在京城供需军马钱粮,并没有什么太大功劳和战绩,可皇上却不断给您赏赐,还为您一人设置这么多卫队,这哪里是对您的宠爱?分明是因淮阴侯韩信有谋反的苗头,从而也开始怀疑您啦!您不自知,尚召集百官庆贺,这岂不可笑吗?”

萧何听完这话,一时间竟吓得汗流浃背,忙拱手向召平讨问计策。召平想了想说:“相国您眼下需辞掉封赏,然后将家私财产全部捐给军队,如此才能消除皇上对您的疑心。”萧何听从了他的劝告,刘邦果然非常高兴。

这年的秋天,淮南王英布谋反,刘邦又率军亲自征讨。而萧何继续留守京城为前方军队输送钱粮,而每次使者到了前线后,刘邦总是要细细询问萧何在京都近况。使者回答:“萧相国爱民如子,除了办理军需外,还时常做些安抚、体恤百姓的民生事情。”刘邦听罢,便是默不作声。使者回来后告诉了萧何,但萧何却不理解其中的含义,而这时萧何身边一个官吏却大惊失色的说:“相国,如此看来您不久即将遭灭门惨祸啦!”萧何大惊,忙问为何?那官吏说:“您身为相国,身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皇上远离长安,您在京都十几年,深受百姓拥护,皇上查问您在京都的动向,就是害怕您借关中百姓的民望而有不臣之心啊!如今相国您应该马上做些强买强卖百姓田地的事情,让百姓们都骂你、怨你,取得一些坏民声,如此才能消除皇上对您的看法。”

萧何听罢,不禁双目含泪,长叹一声说:“天威难测,叫我做那盘剥百姓的事情,当真有违良心啊!”可为了消除皇上的猜忌,又有什么别的好办法呢?没奈何萧何自此只好时常自污名节。刘邦大败英布撤军归来后,一路上果然见到不少百姓拦路上书,控诉相国的罪行。回到长安后,萧何去见刘邦,这时刘邦取出百姓的上书,却笑着对萧何讲:“你身为相国,就是这样‘利民’的吗?你亲自去向百姓们谢罪去吧!”话虽如此说,内心却是一阵暗喜。

尽管此后萧何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做事,却还是没有逃脱牢狱之灾,甚至差点丢掉了性命。原因是刘邦因宠爱戚夫人,便想废掉吕氏所生太子刘盈,改立戚夫人所生的少子如意,但于此事萧何是坚决不同意,因此把刘邦恨得是牙根直痒。有一次,萧何看见长安耕地狭小,而皇上的上林苑却利用闲地放养禽兽,便上书刘邦,恳求皇上拨些荒地给百姓种粮。此时,刘邦正卧病在床,见此上书顿时大怒,下诏以“相国收买民心,其心不良”为由终于将萧何抓了起来,关入大牢。后来因身边一个亲信反复规劝,这才勉强将萧何释放。萧何出狱后,来不及洗漱,匆忙上殿谢恩,刘邦高座龙椅,向下望去,就见萧何此时已然六十风烛残年,刚出监牢走路都有些不稳,并且是全身污垢,蓬头赤足,跪拜时都险些跌倒。一时不禁怜悯心大起,只好安抚他几句,让他回家了。






小夕夕的监护人


刘邦战胜项羽后,分封功臣,萧何位次第一,刘邦东定三秦,萧何经营巴蜀,供应粮草,刘邦引各路诸侯与项羽鏖战,萧何留守关中,辅助太子,建立宗庙社稷。所以,萧何的角色一直是为刘邦看家护院,哪天刘邦战败了,还可以依靠萧何的经营而东山再起,萧何在刘邦还没有发迹的时候,就与刘邦是朋友,所以刘邦把稳定后方的事交给萧何,当然也是因为萧何有才能又相对信得过。

那么问题来了,萧何如果叛变,那刘邦的家底就没了,没有了退路,这个问题是刘邦不得不担心的,不得不考虑的。

刘邦在外与项羽周旋,经常派遣使者慰问萧何,其实也就是查看萧何在干嘛呢?别自己在外面争夺土地,后院再起火,这个时候,一个人看出了刘邦的心思,这个人叫鲍生,给萧何出主意,让萧何派遣子孙昆弟都出去跟刘邦打仗,以让刘邦放心,萧何依计而行。

韩信被降为淮阴侯,陈豨去拜访韩信,韩信与陈豨约定,陈豨在外反叛,韩信在内策应,后来韩信被吕后和萧何骗到长乐宫钟室被杀了,此时刘邦正在外争讨陈豨,听说淮阴侯韩信反叛伏诛,派使者重赏萧何,刘邦此举是对萧何诱捕韩信的肯定,你这样做是对的,我知道你是忠诚的,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意思。

这时候召平看出了刘邦的心思,召平何许人也,秦东陵候,秦败了,就做了一个平民,在长安城东种瓜,这时候,他就提醒萧何,说皇上在外争战,你守在内,你又没有亲冒矢石,为什么赏赐你呢,是因为刘邦他对你不放心,你不要接受封赏了,将自己的家财都充军资,这样才能让皇帝放心。

鲍生和召平一样,都是透过事物的表面看到了实质,看到了刘邦和萧何的特殊关系,所以才劝萧何做一些事情让刘邦放心。

萧何是很实趣的人,他也很看得清自己,同时也很了解刘邦,所以每次都听从了身边人的建议,拭去刘邦心里的怀疑。

汉初三杰,萧何功成后自毁名节,张良修道不理朝事,最终得以善终,而韩信身死长乐宫,不得不说萧何是很睿智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