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这样谈话不仅促进亲子关系,更能开发儿童大脑,孩子智商更高

在对孩子的早期教育中,父母作为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更多地会以单方面的内容输出作为教育的主要手段,作为“过来人”家长们会有自己的处事态度和教育观,以此为教育的核心来灌输自己认为对的教育,当然大部分情况下孩子会遵循父母的教育形成早期的认知和人格塑造。

但是在交流中孩子们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呢?倾听者,执行者亦或是充满被动的接受者,这样的交流注定无法保证高效和互通,而父母要做的,是改变和孩子对话的方式,让交流变得更有意义。

日常这样谈话不仅促进亲子关系,更能开发儿童大脑,孩子智商更高

语言交流对婴幼儿大脑发育的影响

很多家庭中父母一边要养育孩子一边要忙于工作,两头忙的情况下无法做到很好的陪伴,更不要说和孩子的沟通交流了,但是早期的语言环境对孩子的发展会产生深远影响,父母和孩子说多少话、怎么和孩子展开对话,这些都会影响儿童的大脑发育。

美国堪萨斯大学的儿童心理学家曾做过一项实验:通过对42组不同经济水平家庭中9-3岁孩子的3年跟踪研究,发现早期的语言环境对对孩子的最终学习能力会有关键性的影响。

语言发展是大脑发育的开始,良好的语言环境下孩子的大脑发育得到促进,在早教中父母要有意识的锻炼孩子的对话能力,通过对话孩子的词汇量增长加速,这样早期的智商培养也会得到提升。

大脑和智力的开发并非都是高大上的东西,其实细节微末的日常也可以成为激发大脑发育的因子,对于家长而言,完全可以从日常生活入手,不需要为此专门挤出大量时间就可以办到。以沟通交流为核心,生活中的各种场景都可以锻炼孩子对话互动能力。

日常这样谈话不仅促进亲子关系,更能开发儿童大脑,孩子智商更高

充分交流,用语言激发孩子的大脑

父母和孩子每天都会交流,但是在交流的内容上要注意“质量”,重复的,单调的内容会让交流成为形式主义,比如父母用同样的问题和孩子来开展话题,孩子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回应,在交流上产生惰性,这样的交流大多数情况是无意义的,而想要孩子拓展词汇、提升语言能力,交流的内容也要对应地丰富,接触的更广泛,使用词汇的方式和选择多了,才会有更好的表达能力和词汇运用。

而以知识的灌输出发,家长可以在生活中一边做事一边讲述内容,以此让孩子对行为和语言表达有更清晰的理解。对于成年人来说一边做事一边絮絮叨叨会让人感到厌烦和缺乏耐心,但是对孩子而言很多行为是需要“解说”的。

日常这样谈话不仅促进亲子关系,更能开发儿童大脑,孩子智商更高

因此父母对孩子完全可以这么做,一边做自己手头上的事,一边围绕自己的行为给孩子展开讲解,这样不仅便于孩子理解,还可以提升孩子聆听的兴趣,沉浸在丰富而又便于理解的语言环境中。以此为语言教育的一种方式,其实生活中的大小事情都可以成为语言教育的契机。

比如做家务,逛超市,爸爸在维修家用电器等等,只要手上所作的事对孩子来说是不熟悉甚至未知的,那么这其实就可以发展为一堂“科普”外加语言的教育课。结合实景,父母所说的词汇对应动作可以让孩子以最直观的方式明白父母所说的内容,这对于孩子吸收和学习词汇大有裨益。

除了简单的词汇拓展和语境结合认知外,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可以尝试让孩子主动思考词汇的拓展,比如对一个事物的描述,父母以赞美式的“漂亮”来形容,再来问问孩子的感受,以漂亮一词为基础,孩子虽然词汇量有限。

但是也可以以漂亮为基础表达自己对事物的感受,比如美丽、好看等等,类似的拓展就好像语文课堂上的近义词反义词,只不过家长完全可以将这类练习日常化,并且搬到生活中来贯彻学习

日常这样谈话不仅促进亲子关系,更能开发儿童大脑,孩子智商更高

你来我往才是交流,轮流谈话对儿童大脑开发的重要性

有研究表明,互动的消失会限制孩子大脑的学习和存储知识能力,美国华盛顿大学帕特丽夏库尔博士在一项研究中发现,将2组9个月大的婴儿放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一组婴儿听到的是真人的、充满母爱的语言,另一组婴儿听到的是录音的声音。经过12次实验观察后发现第一组婴儿能分辨出听过的语音,而第二组的婴儿却没有反应。

语言的的交流在于互动,真人环境下的语言沟通是有来有往的回应,而父母在交流中也要给孩子留有做出回应的余地,让孩子在脑海中搜索用作回应的词汇,这样的交流才有利于孩子语言沟通的培养。

孩子在刚刚开始说话的时候词汇是匮乏的,甚至有时候不知道用什么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时候家长要有更多的耐心,哪怕孩子的语序不详,发音不准,这些都是每个婴幼儿学习语言必经的过程,比起不厌其烦地纠正,耐心、倾听,给孩子组织和表述留出思考的时间才是正确的方式。

亲子间的互动不光是语言上的交流,甚至是眼神和情感的交流同样可以起到锻炼大脑的作用,父母对孩子的回应除了语言上的回应,精神上的传递也很重要,这些内容可以让孩子感受到鼓舞,以此激发交流的热情,所以每一次交流父母都要认真对待,不要抱有敷衍的想法。

日常这样谈话不仅促进亲子关系,更能开发儿童大脑,孩子智商更高

在具体的交流中,父母可以把问题的主导权交给孩子,少一些是非题,以开放话题为主要核心,比如你是不是饿了?喜不喜欢这个东西?这类的问题并不适合交流的时候用,实际上面对这种问题,孩子甚至不需要用语言回应,简单的点头摇头就可以表达自己的心意,而父母在问话的时候可能更多地也是为了了解孩子心意,并没有展开对话的意图。

以交流为目的的对话可以把问题抛出来让孩子去思考去回答,以开放性的对话内容展开,这时候也是孩子发挥自己强大想象力的时候。比如问孩子如果走在路上突然迷路了怎么办?

想想我们小时候是怎么回答的,去派出所找警察叔叔,然后告诉他们自己的家在哪,其实这个答案是孩子自己想的吗?大多也是父母、老师教会孩子的。

如果让孩子自己思考,那么问题的答案可能会是:我会坐公交车回家,甚至是自己打的回家让父母付钱等等奇葩的答案。当然问题的答案不重要,在开放式的问题中孩子的回答可能是各种各样的,对或者不对、如何引导也是接下来要开展的话题内容。

日常这样谈话不仅促进亲子关系,更能开发儿童大脑,孩子智商更高

开展“正确”的对话,不要代替孩子孩子说话

很多家长在教育中主导性特别强,孩子话说到一半就强行打断,因为在这些家长眼中孩子所说的话或看法是不对的,于是不等孩子说完就强行打断,试图用自己的判断和认知来扭转孩子的观点和看法。

但是这样做显然是不对的,家长在孩子的话没说完的时候强行打断的,除了打断孩子的语言组织外还会影响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长此以往,在不断被打断的过程中,孩子主动思考的积极性会遭受打击,在多次感受到“不对”,“不可以”等否定后,未来就算孩子有了新奇的想法或想要倾诉的内容的时候,他们在思考或发起交流之前都会考虑这样做是否会被打断,被否决,以此孩子的主动表达欲望也会大打折扣。

日常这样谈话不仅促进亲子关系,更能开发儿童大脑,孩子智商更高

孩子的思考和行为不一定就要被约束在“正确”的框架内,每个人都会犯错,而犯错的结果也很简单,言语或行为上的错误作为实施者都应该承受其带来的后果,而孩子同样要学会在错误中承受,在试错的过程中这段经历会更深刻地影响孩子的思维,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做了哪些事是要为此付出代价。

其实这也是一个学习和成长的过程。相比想法还未付诸实践就被父母强行阻断,顺其自然也是一种教育方式,父母在教育中不要把绝对的是非观念当做教育的标准,以试错为教育的尝试可以让孩子亲身体验,以此还能减少孩子内心的抵触感。

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孩子也有自己内心的想法和要表达的欲望,并且这种感情会随着成长而愈发强烈,如果以强加的意志来约束只会引起反感和对抗。

家长在教育中可以是引路人也可以是助推者,但是切忌不要替孩子规划道路甚至操纵意志,这样只会培养出一个缺乏自主灵魂没有斗志的孩子。未来的路终归要他们自己走,在婴幼儿时期加强孩子的语言能力不光要保证交流的有效性,给予足够的尊重和表达的自由也是提升孩子表达积极性的重要环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