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股“雙高”壓頂 買還是賣?機構說:好東西不怕貴

年內漲幅近400%,市盈率超過680倍,市值破千億!這是芯片股韋爾股份的今年的市場表現。

經多輪猛烈上攻,5G元年,科技股不僅成為領漲資產,還形成了高漲幅和高估值的“雙高”現象。

A股歷來有“漲久必跌”一說,科技股也是嗎?

在部分機構投資者看來,本輪科技股行情具有產業轉型升級和科技自主可控兩大基本面支撐。單純從估值和區間漲幅去衡量科技股並不合理。甚至,還有機構分析人士直言,科技龍頭離天花板仍有較大的空間。

只是,經過全面大漲後,單純的跟風炒概念已行不通。科技股挑選要以成長性趨勢為基礎,從細分領域挖掘核心龍頭。

真龍頭有大空間

截止12月4日,聖邦股份今年以來漲幅高達252.62%,最新市盈率241.73倍;而作為首批市值突破千億的科技股韋爾股份,今年以來漲幅達到了384.52%,最新市盈率則為682.61倍。相比之下,截至三季度末,這兩家公司的營業收入尚未突破百億元。

科技股“双高”压顶 买还是卖?机构说:好东西不怕贵

板塊方面,5G、芯片和計算機等科技板塊年內均取得30%以上的不俗漲幅。其中,芯片板塊的漲幅達到了48.27%。

對於科技股的高漲幅和高估值“雙高”現象,有市場人士表示擔憂。自11月下旬以來,市場就有過幾次明顯回調,計算機和通信等板塊遭遇大資金砸盤。

富達國際認為,近年支撐市場領漲資產的部分有利因素已是強弩之末,很有可能出現資金向估值更具吸引力的資產類別及市場領域輪換的情況。但在更多機構看來,“雙高”現象並不會阻礙科技股持續上行。

中泰證券在12月4日的策略報告中指出,市場對於科技股的看法是不太關注近期的估值水平,而是看公司是否可以在未來5-10年內當行業成熟時成為龍頭。

“科技板塊短期漲幅較大,但真龍頭離天花板仍有較大的空間。”前海聯合科技先鋒基金經理王靜表示,科技週期具有持續縱深順序。隨著5G網絡的正式商用和用戶的逐步上量,科技股的行情演繹也將會逐步往下游應用延伸。其中,除了今年的電子和通信細分領域龍頭外,2020年傳媒和計算機領域的投資機會仍大。

創金合信科技成長基金經理周志敏直言,科技行業的上市公司,當前正處在一個以5G為龍頭、物聯網為形式的產業新週期起點上。“未來一年最看好5G和物聯網領域的投資機會。”

好東西不怕貴?

市場的擔憂在於,科技股會不會“太貴”了?但在部分機構人士看來,好東西不怕貴,甚至,一直好可以一直貴。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表示,科技股的估值不能用市盈率等傳統估值方法去衡量,而是要結合專利數量、產品有效用戶數、公司客戶等情況來衡量。“科技企業的發展,其前期需要大量研發等方面投入。因此,科技股的估值‘貴不貴’更多是一個性價比衡量問題。如果具備硬核科技產品並在市場中獲得成功,高估值也能通過高成長來消化掉。”

“得益於產業轉型升級和科技國產化替代效應疊加,當前科技企業發展潛力非常大。”某聚焦科技投資的私募基金經理李麗(化名)表示,當前,全球的科技產業鏈(尤其是5G基站、通信、手機和新能源汽車)發展,都在由韓國、日本、歐洲等國家往中國轉移。未來,中國在全球科技領域的市場份額會越來越高,中國在科技產業鏈中的位置,也逐漸從中低端向中高端攀爬。因此,科技股的估值因素要讓位於成長因素。

王靜也認為,能對標美股的科技龍頭公司,市值空間仍較為可觀。“如果可持續的高增長能消化靜態高估值,這樣的標的仍值得買入並持有。另外,除了主板正在演繹的科技龍頭行情外,科創板中的很多個股,實際上其估值和成長匹配趨於合理價值區域,也值得挖掘並佈局。”

中泰證券研報指出,在科技股大概率能成為市場龍頭前提下,當前科技龍頭比消費品龍頭貴1.6倍左右,但按照5-10年左右的估值折算是合理的,甚至有可能是偏低的。

精細挖掘細分硬核股

東北證券研究總監付立春表示,科技創新引領的高質量發展,是未來中國經濟的希望所在。“聚焦科技創新方向的投資邏輯是正確的,但要進一步精細化挖掘細分領域個股。”

付立春指出,科技股當前的發展不確定性還比較強,即便是上市的科技公司,未來能成為獨角獸的概率也不是很高。因此,行情參與應以全新的視角去衡量風險收益比。“既不能以傳統的估值思路看待科技標的,也不能以短線炒概念的方式去冒險操作,而要以更為專業的投資方法去對待。這裡面,除了技術分析和趨勢把握能力外,還包括對長期的價值挖掘和企業調研能力等各方面的考量。”

李麗認為,科技股的投資儘量淡化估值,更多是關注個股技術走勢和其核心競爭力。當前情況下,指數下跌空間已比較有限,在結構性的板塊輪動中,趨勢性向好的科技股,依然存在領漲機會。

在具體投研路徑方面,周志敏指出,就科技投資而言,主要聚焦的領域有三個一級行業,分別是電子、通信和計算機。其中,電子行業主要觀察新產品的導入和成熟時間,盯緊重要客戶的新產品計劃和變動情況,可從量、價、利三個指標去入手研究。“由於電子產品生產的量、價、利相對容易跟蹤,所以電子行業公司的業績比較容易測算,估值水平高低判斷也就相對容易些。”

本文源自中國證券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