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湖·鄉村振興篇:這是你記憶中的家鄉嗎?

01萬全鎮黃絲村

“紅色”引領“綠色”發展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 | 洪湖·鄉村振興篇:這是你記憶中的家鄉嗎?

乘車沿洪排河行駛,一路行去,只見那樹林青蔥,宛如一塊墨綠色的翡翠鑲嵌在大地上。進村,便是綠蔭掩映、錯落有致的村舍,寬敞通暢、整潔有序的村路,條塊分明、秧苗整齊的農田。漫步於林邊地頭,水聲潺潺,清溪池塘裡一隻只螃蟹成群結隊,揮舞著鉗子,神氣十足。

這一幅幅生態圖景,勾勒著黃絲村鄉村振興的綠色底色,唱響著鄉村振興之歌。

位於洪排河南岸的洪湖市萬全鎮黃絲村本是個地處偏遠、交通不便、地勢低窪、以窮聞名的小村,但是依靠黨建引領,建強組織,充分挖掘生態優勢,加上省交通運輸廳扶貧工作隊入駐黃絲村後的精準幫扶,黃絲村實現了蛻變。

“給錢給物,不如建個好支部。”村黨支部書記謝靖於2012年上任,成為當時全鎮最年輕的黨支部書記。他年輕肯幹,善於做群眾工作,2017年被評為全省優秀黨務工作者,是該鎮近10年來受到省級表彰的第一人。謝靖上任後,團結帶領村“兩委”班子成員用心謀劃黃絲村發展,經過外出考察、反覆研究討論後,鎮、村兩級黨組織一致認為要依託黃絲村溼地面積大、水體遠離工業汙染的獨特生態優勢,發展生態農業。在謝國慶、李元兵等黨員帶領下,村黨組織成立黃絲紅水產養殖合作社,在傳統養殖蝦蟹的基礎上,引進“3+5”模式,有組織地推進生態養殖。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 | 洪湖·鄉村振興篇:這是你記憶中的家鄉嗎?

一場美麗的蛻變悄然開始。修路建橋建村部,開溝洗河興水利,“黃絲蟹”銷售打開了市場,“黃絲蟹”品牌叫響荊楚大地。通過多方協調努力,黃絲村先後爭取國土提檔升級項目資金600多萬元,對全村耕地進行整飭平整,將原先的“水袋子”改造成了平整如鏡的精養魚塘。流轉土地400餘畝,引進湖北華貴食品有限公司發展藕帶種植。開發荒廢地150餘畝,打造採摘園和垂釣池,發展鄉村旅遊。引進光伏發電項目,帶動貧困戶脫貧,每年為集體經濟增收7萬餘元。

一系列產業項目如雨後春筍般紛紛發芽,這些項目為黃絲村的發展帶來了活力,也吸引了大批在外務工的村民回鄉創業。村民李元清說:“黃絲村的發展蒸蒸日上,村莊變得越來越美了,人們的生活也越來越有希望了。”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產業扶貧的同時,為讓村民有更好的人居環境,自2017年起,謝靖帶領全村黨員開展環境整治。截至目前,完成填塘平坑200多個,拆違治亂100多處,栽種花木1萬餘株,硬化河道2000多米,將一條臭水溝改造成了鳥語花香的靚麗沿河風景線。2018年,黃絲村又開展“廁所革命”,村黨組織以黨員紅色“三帶”為抓手,由黨員帶領群眾改造旱廁230多戶,新建標準化公廁2個,進一步改善了農村衛生環境。另外,黃絲村積極建立黨員責任區,實行常態保潔,開展十星文明農戶和衛生光榮戶評選活動,2017年被評為洪湖市美麗鄉村建設示範村。2018年被評為省級生態村、洪湖市美麗鄉村示範村,黃絲村黨支部也被評為荊州市先進黨組織。

經過多方共同努力,黃絲村實現了美麗嬗變,2017年實現整村脫貧出列,2018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4712元,較2015年增長3倍。村級面貌日新月異,人居環境不斷改善,村民幸福感、獲得感日益增強。


02濱湖辦事處新旗村

唱響城郊村蛻變進行曲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 | 洪湖·鄉村振興篇:這是你記憶中的家鄉嗎?

黨建主題公園、遊園廣場、籃球場、學校、幼兒園、別墅、小洋樓、高層住宅、賓館、飯店……行走在洪湖市濱湖辦事處新旗村,只見道路兩旁商鋪林立,鱗次櫛比的樓房、寬敞整潔的街道、規劃有序的村落佈局,讓人賞心悅目。

新旗村村民趙儒山和他的妻子都在村集體企業上班,趙儒山在新旗村物業管理公司工作,妻子則在村裡的建築公司上班。通過夫妻倆的努力,他們住上了新樓房,開上小轎車,一家人生活得幸福和樂。“我對現在的生活很滿意,感謝村黨支部,要不是村裡有自己的集體產業,我就沒有這麼好的機會能夠在家門口上班,不用到外面去打工。”從趙儒山口中聽到的都是一句句感激的話,在他眼中看到的是滿滿的幸福。

近幾年,新旗村利用自身區位優勢,堅持以黨建引領發展,充分挖掘區位優勢,大力推進鄉村振興,不斷壯大集體經濟,村黨支部整合集體資源、盤活村級資產,將原本虧損的濱湖建築公司、麻球廠兩家村辦企業公開發包,年增加收入28萬元,並通過濱湖建築公司、新旗物業公司帶動村裡160多人在家門口實現就業。新旗村商業資產有6000多平方米,年增加收入45萬元以上。引入達寶財富中心商業綜合體,帶動300多人就業,每年增加稅收1000萬元以上。2018年,新旗村集體年收入超過120萬元,出門打工的年輕人少了,人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 | 洪湖·鄉村振興篇:這是你記憶中的家鄉嗎?

村集體經濟強了,為群眾提供的服務更多了。“我們申請上級部門的扶持資金,村辦企業又籌集200多萬元,建成1000多平米的黨員群眾服務中心。市裡還幫我們建起遊園廣場,給村裡提供更便民的服務場所。”一旁的村幹部饒楚富補充道。

傍晚時分,新旗村黨群服務中心門口,《最炫民族風》旋律響起,幾十名村民跳起歡快的廣場舞,孩子們在一旁玩鬧,不少人則在健身器材上鍛鍊,或在村黨建公園散步、打太極。

“每天不來廣場跳跳舞、散散步,心裡都覺得缺點什麼。村裡還給我們準備了飲水機,又新建了公廁,考慮得非常周到。”剛跳完廣 場舞的村民張來玉笑著說。

近年來,新旗村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老百姓的幸福感越來越強。而幾年前,村裡還是垃圾亂堆亂放,臭氣熏天。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該村大力開展人居環境整治。

“長期以來,受中心城區禁建、外來常住人口眾多等因素影響,環境整治一直是新旗村的短板。為徹底改變現狀,新旗村投資180餘萬元,以‘五清五新五員’為主題,大力開展人居環境專項整治,辦事處和村裡做了大量工作,村民望得到藍天、看得見綠水。下一步,將激發村民的內生動力,引導大家積極投身環境整治工作,從‘要我做’轉變為‘我要做’。我相信在村‘兩委’和黨員幹部的帶動下,全村勁往一處使、汗往一處流,老百姓的日子會越過越舒坦。”村黨支部書記甘維祥自信地說。


03螺山鎮新聯村

昔日龍鬚溝今日風景線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 | 洪湖·鄉村振興篇:這是你記憶中的家鄉嗎?

螺山鎮

二六組溝,是貫穿洪湖市螺山鎮新聯村的一條村內主溝,全長1700米,全村幾乎一半的村民都沿這條溝渠生活。

“我家就住在這條溝渠旁,從我小時候起,這條溝就混雜著垃圾和汙水,後面這一片就像個垃圾場,我們都不願意從這裡經過。”51歲的村民劉華新家在二組,她所說的汙水溝,正是兩年前最常見的畫面,“那時候蒼蠅蚊子到處飛,溝渠裡堆滿了生活垃圾,混雜著生活汙水,惡臭撲鼻。”

由於沒有專門的排汙管道,新聯村所有居民的生活汙水全部直接排入溝渠,造成溝渠內汙染嚴重,加上灌溉需要,所有溝渠線路全部封上,二六組溝逐漸變成了一條臭水溝、垃圾溝。

2018年12月,原洪湖市林業局幹部張文權作為下派書記擔任了螺山鎮新聯村村支部書記。在市、鎮兩級政府的帶動下,新聯村開始了美麗鄉村建設,第一件事就是改造這條新聯村的母親溝渠。

全村400多戶村民實行下水道改造,原本直接排汙進溝渠的下水管道全部被連接到了新的排汙系統,汙水經過三道過濾後,排出來的水可以直接達到淨水標準,再次排入二六組溝中,完全可以直接用來養殖和灌溉。

“核心是治汙,重點是環保,關鍵是可持續的生態系統。”村支書張文權向我們介紹全新的改造後的新聯村。“只有截汙取得決定性勝利,才能讓二六組溝環境根本改善。水質的改善,是二六組溝治理的核心。”在溝渠治理中,該村建立一套由截汙管網、汙水處理廠構成的汙水管理系統。點、線、面、網、廠有機結合,互聯互通,渾然一體。依靠這一系統,對全村400多戶村民的汙水實現了全收集、全輸送、全處理。

“不僅僅是改造溝渠,我們還完成了溝渠旁1100米擋土牆建設、1100米的圍牆、700米的文化長廊和三座景觀橋的打造以及1100米的人行步道工程。同時,我們還高標準打造了新聯大道和二六組村莊綠化工程。新增了桂花300株、果樹3000株、重陽木500株、木芙蓉夾竹桃400株、中山杉500株、草皮5000平方。”張文權對於自己的工作如數家珍。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 | 洪湖·鄉村振興篇:這是你記憶中的家鄉嗎?

螺山鎮

溝渠旁的親水步道,腳下的磚都是用拆除原地的違章民宅所砌,村民走在上面不僅感到的是一種親切感,更是對過去髒亂差的告別。另一側是村民屋後自留地,原本被切割成大大小小,旱廁、牛棚、菜地,相當混亂,在這次整治的過程中,老黨員帶頭,主動清理自留地,經過治理後,這裡統一規劃,種上了引進的蜜橘,成熟後,村民共享果實。

為了鞏固治理成果,新聯村引進了洪湖沃德福環衛服務有限公司,由他們提供專人對全村環境進行維護,動員全村村民主動進行垃圾分類,提供分類好的垃圾換取積分,積分又可以定點兌換各種獎品。“我感覺這種方式特別好,以前村內垃圾隨意堆放,現在大家都爭先放到垃圾點,換取積分之後就覺得特別開心,為環保作貢獻也覺得自己特別光榮。”家住在一組的村民姚康說道。

如今的新聯村二六組溝,到了傍晚,村民紛紛到這片“世外桃源”來散步,觀賞周邊的綠植和清澈的溝渠中漂浮的睡蓮。空氣好了,景色美了,提升了新聯村的品味,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環境,為村民營造了一個休閒、健身的濱水休憩廊道。


04老灣回族鄉珂里村

傳統古村落成宜居宜遊新名片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 | 洪湖·鄉村振興篇:這是你記憶中的家鄉嗎?

攝影:雷剛

一泓碧水悠悠,兩岸楊柳依依。洪湖市老灣回族鄉珂里村,被稱為“夢裡老家”。從前的珂里,是一個名噪一時的傳統古村落,現在的珂里,歷史文化資源豐富,是一個旅遊名村和美麗鄉村。

近年來,洪湖市、鄉兩級黨委政府以“荊楚民國鄉村印象”為定位,聘請專業設計公司對珂里進行規劃設計,展現中國江漢平原獨具特色的水鄉村落建築風格,著力打造鄉村旅遊。最近兩三年,珂里成為了遠近聞名的“湖北省旅遊名村”“省級美麗鄉村示範村”,2019年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到珂里乘木船泛遊河上,穿行於荷花青蓮之間,清香盈面。輕搖槳櫓,河面上泛起碧玉似的水花,嘎吱聲消失在漣漪之中。

這裡聽不到喧鬧的汽笛響,看不到入雲的高樓大廈,嗅不到渾濁的氣味,一個個駁岸、一條條水巷,一座座拱橋、一級級石階,一艘艘小船、一個個傳說,構成了水鄉古村獨有的韻致和神秘。

河岸上隱隱約約傳來一陣陣古琴彈奏聲,時斷時續。“那是古琴培訓班的學員在練習演奏技法,學員大約有二十來人,來自全國各地,已經訓練學習快一個月了”。船手介紹說,“時不時有各種培訓班在這裡舉行,他們都說因為這裡環境好”。

從大碼頭登岸,就到了珂里明清古街,街頭建築群就是村黨員群眾服務中心。去年以來,珂里村開始升級打造“紅色陣地”,在原黨員群眾服務中心位置,打造了村史館、紅色會堂、農家書屋、旅遊接待中心、便民服務大廳等項目,進一步夯實基層基礎,更好地服務村民和遊客。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 | 洪湖·鄉村振興篇:這是你記憶中的家鄉嗎?

攝影:石磊

據介紹,在革命年代,開國中將楊秀山曾在珂里療傷避險,得到蕭氏藥鋪掌櫃的悉心治療和保護,紅色故事在本地廣泛流傳。此外,珂里還有著名的“珂里八景”,包括架上金盆、九十九道灣、魚市燈火、金錢吊葫蘆、五馬破漕、百步三拱橋、清寧古寺、後湖芳草等。

最近幾年珂里村發展迅速,黨員群眾搞建設不等不靠,埋頭苦幹,以實際行動得到各級領導的肯定和村民支持。珂里村黨支部一班人團結有戰鬥力,號召全體村民積極行動,重鑄珂里輝煌。該村從“清潔村內環境入手,搞好村莊整治建設”起步,以黨員“紅色三帶”為抓手,組建專業合作社、村民理事會,著手推動各項工作。組建珂里老街旅遊專業合作社,村民投資入股並參與管理,村民以戶為單位成為合作社股民。同時引進外援,除爭取各級政府財力和項目支持基礎建設外,還著重引進市場主體參與進來,2019年,與上市公司卓爾集團簽訂投資2億元意向書,公司相關方案已通過論證。

目前,珂里以“黨建+鄉村旅遊”為建設重點,挖掘紅色元素和文化內涵,依託獨特的自然風貌和歷史底蘊,按照“群眾為本、產業為用、生態為體、文化為魂”的方向,開展了系列活動,如春節前年貨趕集活動、端午前後的農民划龍舟比賽、農民豐收節匯演、舉辦了中國新歌聲洪湖賽區決賽、古琴培訓班、幹部接受再教育的“三同”教育活動等,著力打造宜居宜遊的洪湖新名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