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攫取信息的乱象,该如何解决?

据国家网络安全通报中心的通报,11月以来,公安机关开展APP违法采集个人信息集中整治,最终100款违法违规APP被下架整改。其中多家银行的APP榜上有名,包括光大银行、天津农商银行、天津银行等。

APP攫取信息的乱象,该如何解决?

对于APP各种违规违法收集个人信息的乱象,中国政府终于重拳出击了。

随着中国互联网移动终端的迅猛发展,APP数量也是爆炸式增长。中国的大数据产业在高速发展,但由于个人隐私保护比较薄弱,APP窃取个人信息的行为也是让人咂舌。

很多朋友们可能有这样的体验,前几分钟才在手机上搜索一个景点,后几分钟就收到关于景点门票、酒店和打车服务的相关短信。刚刚在淘宝上看过一个物品,然后打开其他的电商平台,或者在一些新闻网站的边栏广告里,全是关于这个物品的广告。

曾经新闻媒体还报道过,有消费者和人聊天提到了COCO奶茶,后来打开饿了么APP,推荐商家首位就看见了CoCo奶茶,但是用户却之前从未在饿了么平台上点过奶茶。这甚至让广大消费者产生了恐慌。自己的手机里的一个个APP,成为了藏在自己身后的监视器、窃听器,而这些监视器、窃听器的另一头,却不是政府部门,而是各种商家,以及各种贩卖消费者数据的黑企。

曾经红极一时的摩拜、OFO等互联网单车企业,为什么能获得各大财团的融资,其掌握了大量的用户量,能获得海量大数据,才使其成为香饽饽,而其共享单车的盈利收入,反而没有什么吸引力。

以前曾经读过一份报告,报告里把摩拜单车和OFO单车的用户数据做出了精确分析,多少用户喜欢购物,多少用户喜欢运动,多少用户喜欢美容,用摩拜和OFO的性别比例,年龄分布等。这种详实的大数据,在过去只有通过调查问卷才能获得,但是调查问卷的准确性却和APP获得的完全没法比。

现在有很多流氓APP,无论它是干啥的,都要全套的权限,不给就无法使用,甚至闪退。不仅要读取通讯录、短信权限,还要有发送短信权限,还要有摄像头、录音等各种权限。这意味着APP完全可以背着用户做很多事情,偷偷录音录像,偷偷发送短信验证码等。

如果这个APP的企业是大企业,可能还稍微收敛一点,获取一些信息加以商业利用而已。如果这个APP背后是一个无良企业,甚至是一些犯罪分子,那么就可以把发到用户手机上的验证码上传出去,然后窃取用户账户。或者趁用户不注意的时候,拍摄裸照什么的。那就太可怕了。

在用户的隐私保护上,苹果的IOS系统一直做的比安卓要好的多。

这是由于苹果建立了自己的服务器,用户一旦放下手机,APP并不是转入后台运行,而是被关闭。APP的消息推送,不是推送到手机,而是推送到苹果的云服务器。用户点开这些消息的时候,手机再把这些APP激活。这样一来,APP就无法在手机里偷偷搞事了。

APP攫取信息的乱象,该如何解决?

而安卓系统的手机没有建立这样的服务器功能,所有的APP都在后台留存。所以安卓手机的运存是越做越大,从过去的2G到3G,再大现在的8G和10G,就是为了容留手机里越来越多的APP。而苹果手机的后台不留这些APP,所以始终只用3G的运存就非常流畅。

未来国内对于手机用户的个人隐私保护,需要多重层面来下手。

法律完善是一方面,而国内安卓手机厂商也已经稳定成华为、小米、oppo、vivo四家,完全可以建立自己的服务器,取代APP的后台留驻,保护我们手机用户的个人权益。

APP攫取信息的乱象,该如何解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