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淮安对南京有多重要?

独行客地图帝


凡是建都于江南(南京或杭州)的王朝,无不重视淮河防线,所谓守江必守淮。大量历史证明,凡是丢掉淮河防线的江南王朝,离灭亡不会太远。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与湖北省交界处的桐柏山,然后一路向东,(在古代)最终汇入黄海。淮河是中原与江南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南方王朝死守住淮河,则江南无忧。但是人们往往更关注的是淮河防线最出名的重镇——寿阳(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寿县的地理位置重要吗?太重要了!但是淮河防线还有一个重镇,在军事上的重要性丝毫不弱于寿阳。这个地方名气非常响亮,只是并不以军事重镇闻名。
哪里呢?淮安(地级),之前称为淮阴。大名鼎鼎的淮阴侯韩信,就来自淮阴。
淮安的行政变迁极为复杂。淮安、淮阴、清江,稍不留神就会弄错(以下皆称淮安)。不过,这并不影响淮安作为淮河防线上重要一极的存在。如果把寿春比喻成淮河防线的西极,淮安当之无愧是淮河防线的东极。
一般来讲,军事重镇一般都要负山险,凭江阻。有山可阻敌之骑兵,有水可阻敌之水师。而淮安只有江阻,而没有山险。尤其是淮安市区附近,是一望无际的徐淮黄泛平原,看似不利于防御敌兵,好在淮安是一座“水上”城市。纵横密布的水网,以及淮安在天下逐鹿格局中的特殊地理存在,决定了淮安的重要性。
在元朝以前,南北一旦出现分裂,北方王朝定都要么在洛阳,要么在长安,或者在开封(金朝后期迁都开封)。南方王朝定都主要在南京,比如东晋、南朝、南唐,南宋则在杭州。北方王朝要进攻南方王朝,必然要打造水军。而走水路进攻南朝,淮安是必经的水路之一。水师的具体进攻路线,一般有两条路线。一条是从彭城(今江苏徐州)顺泗水南下至水陆交汇之地的重镇下邳(今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古邳镇),再顺泗水经下相(今江苏宿迁,项羽家乡)南下。而下一站,就是淮安。
淮安是泗水汇入淮河之地,淮安以南是中渎水(今京杭大运河苏中段)。北方水师顺着中渎水南下,就能一水直达长江北岸的江苏扬州。而扬州的长江南岸,就是京口(江苏镇江),京口以西不远,就是南朝的国都南京。
三国鼎立,淮安掌握着北方的曹魏手中,这成了东吴巨大的心病。曹魏要攻东吴,走淮安水路至长江北岸,就能直接威胁到吴都南京。比如魏黄初五年(公元224年),魏文帝曹丕大举伐吴。魏国水师顺蔡水、颍水进入淮河,向东行至寿春,然后魏水师顺水东进,在当年九月杀到广陵郡(淮安)。到了淮安,距离吴都南京的长江北岸已不远了。
一年后,曹丕又率水师沿淮河东进至淮安,顺水直抵大江。以东吴的实力,自然有办法对付曹丕。但魏国控制淮阴,想来就来,至少给东吴的防御带来巨大麻烦。守江必先守淮,可淮河压根不在孙权手上。所以说,三国之战的东战场——魏吴争霸的主动权,一直掌握在曹魏手上。魏陆路有合肥,水路有淮安,让东吴非常的被动。
东晋十六国时,东晋定都于南京,淮安的得失又事关南朝的存亡。好在淮河防线一直掌握在东晋手中,可以扭转对北朝的战略劣势。晋穆帝永和年间,名臣荀羡镇守淮安,为南京屏藩。荀羡就感慨地说:“淮阴是天下旧镇,地势险要,水陆交汇之地。只要守住淮阴,南可固京师,北可观敌之衅。”
东晋后期,前秦皇帝苻坚要灭晋,其大将彭超就认为秦军不能只攻寿春一城,要分兵攻淮阴,以分晋之兵力,苻坚采纳了。虽然秦军在淝水之战中惨败,但彭超的建议显然是正确的。秦军兵临淮安,就等于站在晋都南京的大门前,东晋君臣自然是睡不着觉的。
等到东晋控制淮安后,淮安立刻变成了东晋向北收复失地的桥头堡。比如东晋权臣刘裕北伐割据山东的南燕国,走的就是淮安这条水路。
南北朝对峙,淮阴又成了南北朝争夺的焦点之一。唐朝虽然统一天下,但唐朝人却认为淮安位于淮河之畔,北可达黄河,南可通长江,是中原与江南在东线的结合部。淮安稳,则朝廷可顺利控制江南。
五代十国,五代梁、唐、晋、汉、周与吴、南唐再成割据之势。吴国控制淮安,有力于阻击了五代后梁南下。尤其是吴军在清口(淮安附近的清江)之战的胜利,彻底断绝了后梁灭吴的企图。
吴被南唐取代,中原王朝传至后周。神武雄略的周世宗柴荣要打败南唐,必先征服南唐的淮南十四州(有二州实在淮河北岸)。由于南唐的寿州守将刘仁赡死守不降,周军对寿州采取围点打援,重点向东进攻楚州(今淮安)。打下楚州,即使周军攻不下淮南,至少可以保证后周东线的重镇徐州不受南唐侵扰,毕竟楚州与徐州的距离实在太近了。
柴荣亲征,在楚州全歼南唐水军的主力,就等于打开了南唐国都南京的大门。入宋后,淮安的战略地位依然没有下降,因为宋朝的财赋重地还在江南。宋人曰:淮安是南北咽喉要地。元朝人说得更直接:“淮安当南北之中,江浙之腰。一旦淮安有险,整个淮南都保不住。”众所周知,元朝修建大运河的目的,就是南粮(钱)北运。淮安正卡在京杭大运河的“腰眼”上,堪称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更多历史地理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图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