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县新陂乡庙背村子贤堂的传说

于都县新陂乡庙背村的“江夏郡”黄氏“子贤堂”,始建于清朝雍正年间(1723-1735年),在这里,有一段广为流传的建祠故事感人而有趣。

【意外之财】

黄姓子贤一家原来住在庙背的丰脑,老屋的原址就在丰脑的榕树下。子贤在47岁的时候因病离世,留下妻子刘氏拖着四个儿子艰难度日。可是祸不单行,不久,大儿子又相继离世,家境更是雪上加霜。

因为穷,刘氏一家的家常饭是粥。由于用全米煮粥比较“要”,所以刘氏经常要找石磨来破米——用同样多的米,碎米煮的粥就稀稠多了。

当时,上屋比较富裕,还有磨坊,所以刘氏经常会来这里破米。开始,上屋的人也客气,不但借磨,如果恰逢半午请匠“食茶”还请一起食茶。食茶,有食有茶,短吃少喝的刘氏有时也不推辞,会吃一点、喝一点。可是,借是有回数的,人家自己要用,推磨还会有“磨损”,所以时间一长,上屋人就有“闲话”了。

于都县新陂乡庙背村子贤堂的传说

有一天,远远地看见刘氏来了,上屋人故意朗声说:“你们看,下屋婆婆又来蹭茶食了!”刘氏自然听到了,很难听,很难受,但是既然来了,只能装作没听见,米还得破。

刘氏的几个儿子都还半大不小,干不了大人的活,只能天天给上屋人修草换米。虽然上屋人豪气,大方,一担草换一升米(大约现在的一斤半),但家里还是穷,难听又能怎样,还得照常去破米。这样一来,上屋人的不满与日俱增,终于有一天竟有一些小孩纵狗咬人了。

被狗追咬的刘氏回到家里,很觉失面子,感到非常心酸,就跟儿子们说了这事,还说实在不行就去圩上买一个擂茶钵回来,用擂茶钵破米。儿子们一听,心情都很沉重,但是小儿子好像想起了什么,说:“磨的问题好解决,去山脚下斗岩修草皮的时候,我们看到庵前的土里半埋着一盘旧磨石。”“磨石”是客家话,即石磨。

“好,看到了就扛回来,反正丢在那里就说明人家不需要它了!”母亲刘氏转忧为喜。

他们去了,搬起半埋的石磨,发现磨下还有一口装满泥土的大缸。兄弟一议,也好,家里只有一口能装一担水的破水缸,把这缸挖起来,一起搬回去,装水。可是,挖起大缸之后,他们惊呆了,大缸底下竟还有三口小一点的水缸,都装满了金属钱币。兄弟们一阵狂喜,之后冷静决定:先把磨石扛回去,稳住母亲;钱币重新盖土,再来搬运。他们还商量好了运钱的办法:钱太多了,不能一次运回去,只能分多次,用粪箕,悄悄运,下面装钱,上面装草,扮成平常去修草皮的样子。

于都县新陂乡庙背村子贤堂的传说

五、六天后的一个清晨,兄弟们向母亲刘氏提议:“大家都很饿了,多下些米,捞饭,吃饭,不喝粥了!”

刘氏不解,说:“这几天你们天天修的草皮都更少,换的米也更少,还要吃饭,一餐吃完了,以后吃什么?”

“还是吃饭吧!没米了,我们今天就早点去,晚点回,多修一点草皮回来换米。”弟兄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说。

母亲刘氏心疼自己的儿子,依了。饭蒸熟后,兄弟几个都盛了满满的一碗,说上楼去吃。刘氏早已生疑,这时更觉奇怪,稍后就悄悄地扶着攀手楼梯来到了楼上。刘氏一上来,立即懵了,双腿一软,跌坐在楼板上——几个儿子哪里是在吃饭,楼板上,香烛前,他们端着神饭,正对着楼角的一大堆钱币跪拜呢!

本份、善良的刘氏缓过神来后轻轻地质问:“你们从哪里偷到这么多钱?”于是,几兄弟就一五一十地说明了事情的真相。

【建祠思变】

有了钱,刘氏就开始思变了。先想盖房,可是没地方建,刘氏犯难了。她看到上屋人兴盛、富裕,知道他们那里是一块好地方,于是心里动了一阵“小九九”。

一天,她又来到了上屋,跟管事的人说:“我的几个儿子都这么大了,你们能不能旁着我的菜土卖一小块地方给我做一间房屋啊?”

管事人看她素来贫穷,以为只是说说而已,量她也没有这个能力,就说:“你还有本事做屋?如果你有本事做屋,那就前面那块秧田好,那是一块好田,你买一担谷田我送一担谷田!”

“我不要那么多,送给我,我也不敢要。我就只要一小块,做一间屋退一下步就可以了。”刘氏唯唯诺诺地说。

于都县新陂乡庙背村子贤堂的传说

“没关系,你要就全部给你做,买一送一。”看来管事人“十分大度”。

“真的这么说啊?如果是真的,我就向小孩的舅舅借一些钱,不过你要立个凭据,不要以后你的子孙不愿意,反悔,我怎么办?我不能浪费钱哇!”刘氏不紧不慢地说。

管事人觉得这位“下屋婆婆”也太可爱,太有趣了,那就继续陪你乐一乐,说:“可以,屋你去做,我写一张‘字条’给你。”

“如果真的,我就叫过小孩的舅舅来,一起写一张字据!”刘氏窃喜,赶忙趁热打铁。

舅舅来了后,管事人还是那句话:“可以,就门口这块秧田给你做屋,买一送一。”管事人是个大丈夫,面露“干脆”,依然“大气”,说大男人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挥笔就写。

拿到字据,刘氏立即组织施工,而且先建家祠,不建住屋。住房以后建。有了家祠,占到地方,以后才有发展。

“真做啊!”上屋人急了,如梦初醒,知道“进笼”了。可是,白纸黑字,如鲠在喉,不好多说。

继续做,家祠的雏形出来了,上屋人不肯了:“你的家祠建在我前面,会挡风水,绝对不行!”上屋有上百个后生,敢想敢说,敢说敢干。

刘氏说:“你们是写了‘字’给我的,而且我还不是一墟田全部做,冇那么宽。”

但是,上屋人不由分说,还是不依,每天都派人把砌起的砖墙毁掉。夏天,上屋的后生们还天天晚上过工地来乘凉,夜深回家时每个人都带几块青砖走。后来,刘氏安排大量的师傅、小工上阵,一天就砌到了楼盘高,让上屋人不好来踢。但是他们就来人推掉,三番五次这样。于是,你砌我推,一年多了还没有进展。刘氏想,这样不行,浪费钱不说,还办不成事。可是,上屋人多势众,硬碰硬是不行的,只有打官司。

可是,虽然刘氏有字在手,县官秉公说话,官司赢了,但是上屋人不听不怕,还拆。

于都县新陂乡庙背村子贤堂的传说

不过,刘氏聪明,略知官场,也舍得,她装了满满的三角箕铜钱暗暗地送给了县老爷。这回,县老爷立即带着衙役来到了庙背现场办公,为刘氏一家撑腰。当然,上屋人还是不会善罢甘休,先搬一张凳子让县爷坐着,再搬一张凳子坐在县爷前面,说:“你坐后面,我坐在你前面挡着你,做不做得?”

老爷说:“做得做得!”在以前,在官场,官司就这样,有舍就有得,有钱就有理,出了钱就赢官司。

为了“和谐”(和谐生财),老爷在前面竖了一根杉树,敲定:“子贤家祠继续建,但是高度不能超过这根杉树!”

不管是上屋人,还是下屋人,毕竟都是庙背人,都是允玉公的子孙,也要讲理——“哑巴亏”在那,还得吃。再说,县老爷带着衙役“蹲着”,也不好过分造次,就只好依老爷之“断”按捺下去,看情况再说。

刘氏何等聪明,为了避免夜长梦多,决定趁老爷在这赶紧建好。于是在高出楼盘之后,用杉树搭架,用竹篱做墙,封泥,盖瓦,一夜之间就把家祠盖好了。

第二天一亮,上屋人一看,既成事实,高度也没超高,算了,不能小家子气,偃旗息鼓不说了。

【此消彼长】

家祠建好后,风水改了,两房消长迥异。上屋的“丁、财、贵”都大受影响,疾走下坡路。最可怕的是开初一段时间常出棺材。于是,怕灾祸临头的举家外迁,无力外迁的苟且偷生。据统计,近300年过去了,而且现在还放开了二胎,但是上屋至今还不足200人。而子贤一房则人财两旺,文风蔚起,遂成庙背望族。

于都县新陂乡庙背村子贤堂的传说

不过,笔者只记传说,不懂风水。更愿庙背的上屋和下屋,都是好屋,共享盛世!

(口述:黄章秀、黄宗永、丁克贞 文字:丁旭华;供稿:于都县志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