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董明珠“酸了”五年,美的集团却把格力电器“越甩越远”


说起美的,不仅让人想起何亨健老先生,同时也绕不开格力电器的董明珠女士。近日,在某行业论坛上,董女士又把2014年美的与小米合作的这件旧事重新提起。她曾经这样表示,“美的和小米就是小偷加小偷”。


被董明珠“酸了”五年,美的集团却把格力电器“越甩越远”


在董明珠眼里,美的偷了格力的人才,小米偷了格力的技术。“美的曾经天天从格力挖人,还一度住在格力电器附近的酒店里。”董明珠这样描述。2014年的时候,小米还很小,美的收入规模只领先格力20多亿人民币。而现在,小米已经是总市值超过两千亿港币的港股上市企业,美的集团的收入已经领先格力电器600多亿人民币(2018年度报告数据)。


巧合的是,斑马君身边有一位在格力上班的朋友。此君最害怕每个月的月底。按理来讲,到了月底快要发工资了,应该高兴才是。然而,此君却被连续数月要求购买自己企业的产品,每个月的最后一天,不买不让下班,当场付费。格力的空调、电饭煲、电风扇买了一堆,只能拿去送亲戚朋友或者低价在网上卖掉。


员工选择去哪里上班是个人权利,与其说别的企业“偷人”,格力方面是不是应该更多自我反思一下。同为广东的企业,同为家电龙头,美的被格力的董明珠“酸了”五年,而美的却把格力甩的“越来越远”。


成长性:美的VS格力


好多朋友都喜欢对比美的和格力的成长性,未来成长性谁也说不准,那就把过去的既定事实拿出来比一比。2014年美的营收为1423.11亿;格力营收为1400.05亿,美的领先23.6亿。2018年美的营收为2618.20亿;格力营收为2000.24亿,美的领先已扩大至617.96亿。期间,美的收入年复合增长率为16.46%;格力收入年复合增长率为9.33%。过去五年收入端的成长性,美的碾压格力。


被董明珠“酸了”五年,美的集团却把格力电器“越甩越远”


虽然在利润端美的和格力存在差距,并且从绝对量上差距略有放大,实际上相对差距越来越小。2014年、2018年美的净利润分别为105.02亿、202.31亿,年复合增长率17.81%;同期,格力净利润分别为141.55亿、262.03亿,年复合增长率16.64%。利润端,美的增速仍然好于格力。期间,美的扣非净利润年复合增长率为20.62%;格力为15.97%。无论从净利润还是扣非净利润增长情况看,美的的成长性都更加优秀。


被董明珠“酸了”五年,美的集团却把格力电器“越甩越远”


从后视镜通过过去五年业绩看两家企业的成长性,结果一目了然,美的成长性要明显的好于格力。再看两家企业最近的前三季度业绩,美的营业收入、净利润、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依次为7.37%、19.08%、19.39%。格力各指标依次为4.26%、4.73%、1.03%。美的今年前三季度的业绩增速让格力望尘莫及。


被董明珠“酸了”五年,美的集团却把格力电器“越甩越远”


长周期看可以排除波动性的影响,短周期看会有更好的预见性。不管是从五年的长周期,还是今年前三季度的短周期来看,美的和格力谁家的成长性更好有一个非常确定的答案。那就是美的更好。


业务前景:美的更优


市场包含一切信息。对于未来成长性更好的企业,A股市场往往会给出更高的估值。截止12月5日,美的股价为55.53元/股,总市值3860.10亿;PE(TTM)为16.32倍;PB为3.94倍。格力股价为62.27元/股,总市值3746亿;PE(TTM)为13.77倍;PB为3.72倍。市场给出的估值无论是PE还是PB,美的都要高于格力。这是一种巧合吗?在斑马君看来,与其说这是一种巧合,不如说是市场更看好美的的未来成长性。


被董明珠“酸了”五年,美的集团却把格力电器“越甩越远”


被董明珠“酸了”五年,美的集团却把格力电器“越甩越远”


这种未来成长性,从目前两家企业的业务构成也可以窥探一二。普通消费者对美的认知是不仅做空调,还做冰箱、洗衣机、电水壶等等;而对格力认知是“好空调格力造”,格力是不是只做空调。这样的认知和两家企业的业务构成有关。


从二季报数据看,上半年美的实现营业收入1543.33亿。其中,空调收入为714.39亿,占比46.28%;冰箱、洗衣机、电水壶等其他消费电器收入为538.51亿,占比34.89%;机器人业务收入为120.24亿,占比7.79%。美的各业务收入分布均衡,多元化发展比较成功。


被董明珠“酸了”五年,美的集团却把格力电器“越甩越远”


再看格力,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983.41亿。其中,空调收入为793.24亿,占比80.66%;格力的业务还是太过单一。实际上格力也有冰箱、洗衣机等其他家电业务,只是市场占有率比较低。


被董明珠“酸了”五年,美的集团却把格力电器“越甩越远”


“好空调格力造”这句广告词把格力打造成空调第一品牌,同时也成为了格力向其他产品业务发展的掣肘。更值得注意的是,国内空调市场日趋饱和,市场格局趋于稳定。奥维云网(AVC)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国内家用空调零售量增长1.5%、零售额下降1.4%。


这样的行业现状下,打开国际市场,就成为打造企业增量的重要一环。显然,在这方面美的仍然领先,上半年美的实现国外市场收入为621.06亿。同期,格力实现国外市场收入仅为138.69亿。美的的国外市收入是格力的4.48倍。


也就是说,无论从产品多元化增量还是市场区域增量,美的都取得了比格力更大的规模及先发优势。


渠道的新逻辑


市场上很多人认为强大的渠道是格力最重要的护城河,斑马君也这么认为。但是,这里的渠道说的是线下渠道这种传统渠道。格力对渠道经销商的款项占用能力行业最牛,这种对渠道的把控能力在财报体现的非常明显。上半年,格力销售返利期末余额为619.57亿。


被董明珠“酸了”五年,美的集团却把格力电器“越甩越远”

(格力,单位:元)


同期,美的销售返利期末余额为261.33亿。

被董明珠“酸了”五年,美的集团却把格力电器“越甩越远”

(美的,单位:千元)


然而,随着家电行业渠道趋势的变化,格力这种渠道优势正在面临挑战。奥维云网(AVC)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国内家用空调线上渠道销量同比增长21.3%、销售额同比增长18.4%,线下渠道销量同比下降9.4%。线上渠道增长、线下渠道萎缩成为家电行业渠道的长期发展趋势。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线下渠道经销商的功能性将从销货为主向体验、仓储、物流为主转变,线下渠道经销商对家电企业产品销量的拉力会变得越来越小。


上个月“双十一”前夕的11月9日,格力电发布“让利30亿打击低质伪劣”的公告,发起双十一家电“价格战”。然而,最终结果是,格力双十一当天全网全品类销售额超41亿,美的系双十一全天全网总销售额突破74亿。


显然,美的在家电行业渠道从线下向线上转换的趋势下,又走在了前面。


写在最后


无论是过去的成长性还是将来的业务前景以及对渠道新趋势的把握,美的相比格力都做得更好。近几日,高瓴资本入主格力的消息让市场很兴奋。然而,在这两家家电龙头企业中,高瓴最先选择的确是美的。早在2015年,高瓴就已经大手笔投资美的。


董明珠女士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女企业家,就像高瓴资本是顶级的投资公司一样,被市场高度认可。董明珠女士风格鲜明,为格力带来流量和关注的同时也带来了争议。不知道将来的高瓴资本能不能像原来的珠海国资委一样能够和这样一位强势优秀的女企业家和谐共处?


资本能助企助人,也能伤企伤人。当年的雷士照明和软银赛富的合作最后就成了一则颇为悲情的故事。资本逐利,就像亚洲前首富李嘉诚表示的那样“我是一个商人,希望大家不要给我戴上什么帽子,无论高的,还是矮的,我都不想有。因为我不是道德家、教育家、更不是什么阴谋家、政治家,我仅仅就是一个商人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