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雷大年:2019年民企違約51家,違約金額已達1200億

今年是民營企業違約大年。

2019年以來,新增民營違約主體51家,違約金額超過1200億。實際上,從2016年以來,違約特別是民營企業違約已經常態化了。根據WIND的數據,2016年以來,有債券發行記錄的民營企業發行主體有1040家,違約主體就有121家,違約率達11.63%,這違約率,確實夠高了。

民企為什麼違約率這麼高?

首先,從企業經營環境看,由於宏觀經濟下行疊加供給側改革,民營企業由於多處於產業鏈下游,而16年以來煤炭鋼鐵石油等價格大漲,上游企業可能盈利增長過得更舒服,但是下游的民營企業就難受了。上游原材料價格上漲、勞動力價格上漲快速侵蝕民營企業盈利,使得民營企業經營環境快速惡化,這個過程由於太快,導致很多企業還沒反應過來;

其次,民營企業本身的問題。從客觀上說,中國的民營企業家受益於改革開放,從物資短缺的時代一路順風順水,經濟一直處在高速發展的趨勢中,民營企業快速發展到今天,對於經濟週期是不敏感的,他們沒有保守經營的概念,所以拼命擴大生產規模,當迎頭撞上需求不振時,最終被庫存害死,另外,民營企業家轉移資產的問題,民營企業發家的原罪,都是客觀存在的事實;

最後要說的,就是我們今天的主題,就是金融機構對民營企業的態度。

從中國有債券市場開始,對民企的態度就十分曖昧。因為中國的債券市場主要是以銀行間市場為主,主要投資者均為機構投資者,這些人對債券市場的看法是:

除了政府和國企我誰都不認,離開了政府支持企業什麼都不是。

在這種態度下,民營企業融資難度可想而知。

但是民營企業融資難在兩個時期有所改觀,一個是四萬億時期,另一個就是15-16年。四萬億的財政刺激時期無需多言,我們說說15-16年。

15年開始,中國債券市場無風險收益率快速下行,由於資管規模的快速膨脹,導致中國資本市場出現了“資產荒”的情況,這個時候,機構為了拿資產,是不看價格的。

當年有AA評級的城投公司發行7年期債券,發行利率甚至跌破了4%,在這種情況下,民營企業的融資成本也出現了快速下行。

在如此低的融資成本面前,民營企業當然選擇大規模發行債券,快速做大資產負債表,此時,民企融資是一個正反饋的過程:

融資成本下行---企業資產做大—外部評級調高—企業融資成本下行。

但是從16年開始,由於民企的盈利持續惡化,民營企業的融資進入負反饋的狀態:

民企融資成本上升---民企經營惡化—民企外部評級下調—民企融資成本上升。

而晴天送傘,雨天抽傘的銀行,又在這個時候,為了降低風險,對部分民營企業抽貸斷貸,最終大量的民企違約出現了。

而且可怕的是,民企的違約潮還在繼續。

所以,目前民企的問題已經不是融資貴了,而是融資難,甚至融不到資。

其實很多民企對於信託融資或者租賃融資這種高成本的錢是能接受的,但是現在這種錢他們可能都借不到了。

因為現在對於民企,很多金融機構採取的態度是:一刀切。

在一家銀行的評級報告上,我們看到這樣的風控措施:

爆雷大年:2019年民企違約51家,違約金額已達1200億

當所有的金融機構都認為民企的風險大時,他就真的會自我實現,變成風險,甚至是會傳染的風險。

就像大家在電影院看電影時,突然有人喊:起火了。

你會怎麼做?

不管有沒有真起火,肯定是第一時間跑。

但是如果大家都擠在出口上,很可能有人被踩死。

那個被踩死的人,做錯什麼了嗎?

並沒有。

只是大家都往一個方向跑,被誤傷了。

民企現在也遇到這樣一個情況,實際上很多民企在踏踏實實做事,經營仍然正常,但是由於銀行和金融機構對民企的一刀切,使得企業正常的資金需求得不到滿足,從而導致生產經營無法正常開展,環環相扣最終自我毀滅。

我們最近看到,包括魏橋、南山這些製造業明星企業,也遇到了債券市場的冷落,成交收益率創近年新高。

民營企業們,可能走到了改革開放以來最艱難的時刻,他們需要來自政府和金融機構的溫暖。


爆雷大年:2019年民企違約51家,違約金額已達1200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