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簡史》:敢於承認無知,才有可能創造奇蹟

《人類簡史》主要介紹了人類從古到今的演化過程。作者尤瓦爾·赫拉利是一位優秀的歷史學家,但由於其涉獵甚廣,所以作品經常遊走於各學科之間。本書也不例外,作者透過不同學科的角度奉獻出自己獨特的見解,詳盡地為我們分析了各大歷史變革以及歷史事件對人類產生的深遠影響,屬實是一部難得的經典之作。

承認自己的無知

原子彈和人類登月的出現直接將世界帶進了第三場歷史性革命,科學革命。

在這場革命裡,人類不斷將資源投入到科學研究中,並從中獲取巨大的能量,世界因此發展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但是在大約公元1500年前,人類根本不相信未來能發展到這個地步。因為那時候的人覺得世界已經發展到了一個瓶頸期,想再往上突破幾乎不可能。

沒想到僅僅過了幾百年,人類就打了自己的臉,創造出了一個全新的世界。

科學革命之所以能讓世界發生劇變,關鍵在於,它讓人類意識到“自己對於最重要的問題其實毫無所知”。

《人類簡史》:敢於承認無知,才有可能創造奇蹟

不知道

所以科學革命不是“知識的革命”,而是“無知的革命”。

而古老的知識體系只承認兩種無知的存在。第一種是“個人”可能並不知道某些重要的事情,那麼他要獲取這些知識,就該去請教掌握更多知識的人,而不是去探索這些未知。第二種是“整個知識體系”可能不知道一些“不重要”的事。但是不要緊,如果連神或者智者都覺得沒必要告訴我們的事情,那一定是不重要的事情。

現代科學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突破,是因為它跟以往的知識體系有著三大不同。第一是願意承認自己的無知,第二是以觀察和數學為中心,第三是取得新能力。

現代科學是一套獨特的知識體系,它的獨特之處在於,整個知識體系都承認自身對“某些最重要的問題”一無所知。

舉個例子,達爾文在生物界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但他從沒有自稱自己已經完全解開了生命的秘密。而物理學家也承認,他們至今還沒有完全搞懂到底是什麼引起了宇宙大爆炸。

所以現代科學體系相比古老的知識體系更具彈性,活力以及求知慾。這大大提升了人類探索未知的能力,以及勇於創新的能力。

《人類簡史》:敢於承認無知,才有可能創造奇蹟

哥倫布

科學研究需要大量收集實證觀察的數據,然後再加以整理得出新理論。

古人其實也會實證觀察,但是他們並不會去進行下一步處理。因為他們覺得,既然已經知道了世間一切的答案,又何必再浪費時間去研究呢。

不思進取也是人類遲遲無法取得重大突破的原因之一。

舉個例子,中國雖然最早發明出火藥,但是火藥在中國最初的用途只是煙花跟爆竹,即便戰爭到了家門口,也沒有人想過要把火藥用於軍事上。直到過了大約600年後,大炮才出現在亞非大陸的戰場上。

《人類簡史》:敢於承認無知,才有可能創造奇蹟

鞭炮上的火藥

科學雖然推動了世界的發展,但是它並沒有處於一個高於一切的層面,科學活動依然和經濟、政治以及宗教利益深深捆綁在一起。

其中,帝國主義跟資本主義是推動科學發展的兩大引擎。科學與帝國、資本三者形成了一個正循環閉環,互相促進,互相融合。

在這個閉環裡,第一個吃到螃蟹的人是歐洲。

它在短短几百年的時間裡,創造了一個從小地方逆襲成世界霸主的奇蹟。

為什麼是歐洲

歐洲原本只是一個位於世界偏遠角落的小地方,氣候還非常冷,在全世界都忽略它的時候,它卻像一匹黑馬,從黑暗中一躍成為了稱霸世界的王者。

它到底是怎樣做到的呢?到底是什麼力量讓它能夠脫穎而出?

答案是科學。

從1850年起,歐洲逐漸強大的原因就在於它們擁有一群優秀的科學家,以及在軍事、工業和科技領域上的互相合作。

《人類簡史》:敢於承認無知,才有可能創造奇蹟

歐洲

但是在1850年以前,科學革命還處於起步階段,跨領域的合作也尚未成熟,所以歐亞非國家之間的科技差距其實並不大。

為什麼科學革命的果實先在歐洲開花,而不是在印度或者中國?難道第一次革命的科技含量足以高到令其他國家望塵莫及?

其實並非如此。

中國和波斯其實並不缺乏科學的技術,它們也完全可以製作出蒸汽機。它們跟歐洲主要的區別在於不同的價值觀、故事、司法系統和社會政治結構。

這些內在的區別無法通過短時間彌補,因為它們也是經過漫長的歲月,才一點一點內化成自己的文化以及制度。

歐洲只要有一國享受到科學革命的果實,那麼歐洲其他國家追趕上來也會很迅速,因為它們是共用一套最重要的故事以及社會結構。

歐洲以外的國家就無法達到這種程度了,因為是在社會思想層面上出現異同。

其實現代科學這門學科也是繼承於世界各地的傳統科學。

《人類簡史》:敢於承認無知,才有可能創造奇蹟

現代科學藝術

在現代早期,世界各地很多學者都對科學革命作出過不少貢獻。但在20世紀中葉時期,唯一主動收集這些龐大的科學發現,並整理成新的理論和打造出新的學科的人,就是來自歐洲帝國的精英分子。

雖然科技的成果在現代早期並不突出,但是歐洲的精英們有一種共同的心態,就是他們願意承認自己的無知。所以每個人都有一種迫切想尋找新發現和獲取新知識的渴望,也認為這樣做很有必要。

所以在歐洲帝國主義征服世界的過程中,科學家的參與度非常高,因為他們不僅僅是為了征服新的領土,而且還是為了得到新的知識。

也許正因如此,科學革命的果實才率先落到歐洲人的手裡。

還有很多證據可以證明,歐洲人的冒險和探索精神要高於其他人。

舉個例子,世界地圖很早就出現了,世界各地很多文化都有各自的地圖,但當時沒有人見過世界的全貌,但是所有人都認為自己已經掌握全世界的信息,所以地圖上畫的滿滿當當,即使是未知的疆域,也非常自信地畫上了想象出來的怪物和景象。

地圖上最先出現空白地帶的是歐洲人的世界地圖。從這裡可以看出,歐洲人發展科學的態度,以及歐洲帝國主義企圖征服世界的動機。

《人類簡史》:敢於承認無知,才有可能創造奇蹟

曾被帝國主義征服的土地

後來科學家為歐洲提供了各種知識和技術援助,讓歐洲浩浩蕩蕩征服了世界,而征服者給科學的回饋,則是源源不斷的資源投入。

隨著征服的深入,歐洲人也將這種科學的思維方式傳到了世界各地。

資本主義的誕生

在人類文明來到現代之前,世界上還沒有創業的概念,金錢雖然可以讓有交易需求的人都能達成交易,但是這種交易的範圍僅僅侷限於真實存在的物品,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經濟增長。

人類困在這樣的經濟循環中長達幾千年,經濟也在循環中被凍結,無法進一步成長。這個困境一直持續到現代,才出現了轉機。

現代的人類發明了一套新的系統,在這套新系統中產生了信用的概念。信用指的是,目前現實中還不存在,僅僅只存在於想象或未來裡的物品。

《人類簡史》:敢於承認無知,才有可能創造奇蹟

現代信用卡

因為信用概念的出現,信貸也隨之出現,人類從此獲得了透支未來資本的能力。通過透支未來去把握現在,這種商業模式盤活了整個市場,經濟的蛋糕也因此不斷變大。

為什麼信用這個概念會突然出現?

原因是,歷史上出現了科學革命,有關進步的概念開始被大眾廣泛接受。越來越多的人覺得只要相信進步,相信科技和相信知識,一定可以提高人類的生產,進而提升財富總值。

於是在過去的500年裡,進步的概念讓更多的人願意將信任託付給未來,所以信貸隨之出現,後來信貸也確實帶動了經濟增長。

而在1776年,世界上最重要的經濟學著作《國富論》誕生,亞當·斯密在裡面提出論述:

如果地主、織工或鞋匠賺得的利潤高於養家餬口基本所需,就會僱用更多助手,好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利潤。利潤越高,能僱的助手也越多。由此可見,民間企業的獲利正是社會整體財富和繁榮的基礎。

亞當·斯密認為,只要個人將賺來的利潤投入再生產,那麼經濟這塊蛋糕就會慢慢變大,而個人也會隨之變得更富有,所以你富有即社會富有,利己即利他。

《人類簡史》:敢於承認無知,才有可能創造奇蹟

商業模式齒輪

亞當·斯密這個觀點的前提是,你要把利潤投入有價值的生產,而不是把它浪費在無生產力的活動上。

只有投入有價值的生產才能帶動真正的循環,從而讓社會產生更多的財富。

在商業風氣的帶動下,資本主義誕生了。

資本主義認為,資本與財富是兩個概念。資本是投入生產的各種資源,而財富是浪費在非生產性活動的各種資源。

資本主義的出世不僅解釋了金錢的運作,還因為影響廣泛,而逐漸成為一種社會倫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信奉資本主義,並以此作為人生教條。

這種新宗教的出現也帶動了科學的發展,因為科學活動的進行需要資本的支持,所以當一些項目需要籌資的時候,背後的金主首先考慮的肯定是,“它是否能為我帶來經濟增長?”,如果可以,那麼這個項目很快就可以獲得資金啟動。

《人類簡史》:敢於承認無知,才有可能創造奇蹟

科學資本

所以資本主義的發展離不開科學的進步,而科學的發展也離不開資本的推波助瀾。

科學、資本以及帝國從此構成了一個互相影響的循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