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中山市的產業與產業類“三舊”改造

最近中山人討論最多的話題應該就是中山的經濟了。中山的經濟增長速度在近年有所回落,有各種深層次的原因,應該以歷史與辯證的眼光去看。這方面,相信有關政研機構和專家學者都總結了不少。今天我從一個草根的角度,談談自己的看法。

前段時間,有一個前輩跟我說,現在做生意太累了,想把廠賣了,提早退休。

也不是說企業沒盈利,但辛苦,心累。手裡雖然有地,但抵押給銀行,每個月都要償還利息。一年算下來,扣除銀行利息和稅費等其他成本,剩下也不多。現在堅持著,純粹是為了養著一批老員工,畢竟這些員工都跟了他這麼多年了。他也不想子女跟他一樣做生意,希望他們將來自己打工賺錢,不用為生意擔憂太多。

其實,這位前輩與很多南方企業家的經歷相似。沒有背景,年輕時候什麼工作都做過,養雞、服務員、貨車司機,一步一步做到了公有企業的領導。到了90年代,下海經商創業,從原來的低端產業賺了第一桶金後轉型做了現在稍微帶技術含量的生意。

“心累”可能是那一代本地企業家普遍的感受。錢確實沒有以前好賺,但以前即使每天看著盤生意到凌晨一兩點也十分有衝勁,因為能看到前景。現在是,除了有了競爭,更多的是面對不確定性的環境與不公平的競爭。好比我前邊這個故事提及的前輩的企業,他們的產品在行業標準裡(也可能是國家標準),某個指標數值允許偏差是正負5%。但在長三角的某些地方的小作坊裡(也許其他地方也存在),這個指標只做到80%,足足偷工減料了20%。這就好比你買一個石油氣瓶,標準要求瓶壁厚度是X,他只做了0.8X。與這些企業競爭,你怎麼競爭得過?

故事說到這,轉入正題。

談談中山市的產業與產業類“三舊”改造

市場秩序

前邊的說的這個故事,提到了不合規的企業(或者小作坊)用劣質的產品投入市場,擠壓了正規企業的生存空間。

其實,中山本地特別是北部部分鎮區,這種小作坊簡直是遍地開花。一分為二來說,這些小作坊,也有很多是誠信經營,同時也創造了就業機會。(當然也增加了村民的租金收入)但也有“可能”不少是製造假冒偽劣產品。大量的各種倉庫隱藏在住宅區內,大貨車進進出出帶來各種安全隱患。未來隨著廣佛城市更新,可能會有一批小作坊會往中山轉移。

還有一種情況是不同的“待遇”導致競爭的的不公平。

假設(相信是真實存在的)甲乙兩家企業,生產相同的產品。在行業裡,甲企業的管理更規範,誠信度高,產品質量也比乙的好。但兩家企業獲得不同的“待遇”,為了擴大生產向銀行貸款,甲企業的是普通利率,乙企業獲得低息貸款。同時,乙企業申請政府補貼成功,甲企業不懂門路沒有申請補貼。這樣的不同“待遇”影響下,久而久之,乙企業就會吞食甲企業的市場份額。

維護好經濟市場的秩序,不要讓劣幣驅逐良幣。當一個地方的營商環境改善以後,更多的企業則會選擇到這個地方來投資。

比如對已經遍地開花的小作坊,應取締那些生產假冒偽劣的,並引導一些合法合規或有發展潛力的進入園區,培育發展。比如貸款和補貼,除非是新興的有巨大發展潛力的產業,其他的行業應該一視同仁,讓市場競爭來進行優勝劣汰。當然,很多問題不是中山特有的,是地區性甚至是全國性存在的。不能局部單一去解決問題。也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地去解決。我們可以組成跨區域產業維權聯盟,利用法律手段打擊各種假冒偽劣生產廠家,淨化營商環境。

挖掘本地潛力項目

我有一個同學,原來在一家知名的機械企業工作,早幾年辭職創業。業務是為一些企業提供自動化生產的諮詢與生產線改造。在中山幹了幾年後,絕對專門針對某種產品做生產設備,最後選擇了在肇慶擴大業務與生產。肇慶給了他們什麼呢?政府入股,成為了他們公司的股東,提供了資金支持。原來一個地主,以其土地與廠房價值入股到公司,也成為了他們的一個股東。這樣一來,資金解決了,土地也解決了,公司的發展更有底氣。

中山能不能這樣呢?中山財政實力估計肯定也比肇慶要強吧?我認為可以這樣,政府成立一個專門的產業投資公司,拿出一筆錢作為啟動資金,同時不斷引進其他個人或機構投資者。在此基礎上,物色本地潛力項目或想要落地但缺乏資金的項目,綜合評估後入股扶持。

近幾年,關於中山市的產業,聽得最多的一個詞語就是“轉型升級”。之前在某篇網文看到有這麼一句話,在原來業務基礎上進行優化創新,那叫轉型。但如果放棄原來的行業,做其他不熟悉的行業,那叫轉行。中山目前某種程度上是轉行多於轉型。

據我觀察,中山本地的一些中小企業的產品質量和效益是還是不錯的。我就拿我們鎮(我就不說是哪個鎮了)的一個空調企業來講。不是代工,自主品牌。我家裡的四臺空調都是用這個品牌的空調,用了超十年了,除了排水用的膠管因為日曬雨淋風化需要更換,還有遙控器更換以外,基本上沒有任何故障。這樣的質量,我覺得可以和某個知名品牌的空調相媲美了。而且這家空調企業還有自己的研發能力,早N年前空氣能電熱水器還沒廣泛應用時他已經投產了。這樣的企業,在中山北部東鳳、黃圃、南頭這些家電重鎮都是深藏不露的。我有時候到外地出差或者旅遊,很多酒店裡的小家電(比如電熱水瓶)就是這些鎮區出品的,頓時心生自豪感。除了家電,還有一些服裝品牌,比如內衣褲之類的。就算我去到成都這麼遠的地方出差,買條內褲都是小欖東鳳一帶生產的。這樣的企業,如果政府能給與資金、土地和一些人力物力支持,絕對是有可能和一些大品牌匹敵的。

也許,中山已經有類似的投融資平臺或者股權投資基金。但從外人的角度,沒有發現其存在。如果是我,我會如何發揮這樣一個平臺呢?首先必須要用對人,如果純粹從其他部門抽調些毫不相干的非專業人員拼湊成一個團隊,那是幹不成事的。必須要競爭選拔,向全社會廣徵人才,通過演講、簡單筆試等方式招錄。當然,放眼全國來說都都非常缺乏這種有項目投資能力的人才。所以除了用對人,還要有一套完善的投資審核機制。如果沒有完善的投資審核機制,就會像成都投資羅永浩一樣鬧出笑話。審核些什麼呢?審人、審事。項目的管理團隊組成,其核心人員的過往經歷與背景,項目歷史發展情況,公司管理與架構,未來預期等。通過嚴格把關,篩選合適項目,政府入股,保證管理團隊的管理自由,並對財務與經營進行適當的監督,並在法律與生產發展上給與必要協助。

談談中山市的產業與產業類“三舊”改造

建議成立創業基金

一提到互聯網科技,人們第一想到的是深圳、廣州這些一線城市。中山能不能發展這類產業呢?

其實,本人早幾年也投身過IT界。當然我不是負責做技術的。當時我所在的企業在中山創立不久,並受到資本市場的關注,然後從知名投資人與投資機構獲得天使輪與A輪融資,之後公司為了發展需要搬去了廣州。事實上據我觀察,中山本地有不少IT類人才,也有不少規模很小的處於萌芽時期的科技類企業。

還有就是創意類。或許很多人並沒有細心關注中山的創意類產業,中山人沒文化嗎?中山人非常有文化。也非常有創意。早年的《小薇》、《乳鴿戰隊》的短視頻創意,在那個年代,也火了一把。現在中山電視臺或者中山電臺的某些紀錄片,或者綜藝形式的節目,比如《超人棟篤》,我覺得都非常有創意。一些節目的製作水平,甚至比省臺的還要優秀。比如《海外中山人》就製作得非常優秀。

我想說的是,中山市是不缺這類創新創意的基因的,很多優秀的點子缺乏的是土壤和空氣、陽光讓它發芽生長。畢竟,並不是每個青年都有強大的家庭經濟作為創業後盾的。而且,我相信大家都不想看到本地青年們只鍾情於搞咖啡廳和奶茶店吧。

我想中山市有必要成立一個創業基金。拿出兩個億,每年以選拔或定向的方式選取20個初創項目,每個項目給與種子輪投資50萬(對於一個種子期的項目已足夠),並給與適當幫助與建議,協助對接後續的投資方。每年20個項目,10年就200個。並不需要每個項目都成功,只需要有一到兩個項目能衝出就不錯了。有的項目失敗了也沒所謂,因為在企業經營中培養了人才,也營造了本地的創業氛圍,這樣也更好地吸引其他科技企業進來。當然,投的這些項目必須要進行嚴格把關,資金的使用要進行嚴格的監管。

城市形象宣傳需要改進創新

因為工作的原因,我有時候需要從網上找一些中山本地的照片。我發現搜關鍵字“中山市”時,還是能找得到較為有用(好看)的照片。但當我的需求具體化,比如搜“XX鎮”或者“中山市產業園”等較為具體的關鍵詞時,往往搜索不到多少有用的照片。這其實側面反映了中山市城市形象對外宣傳的力度不夠。以前在外面讀書的時候,提到中山,外市的人基本都只知道小欖,而很少知道石岐,或者其他鎮區。一個城市,要吸引更多的投資、人才和遊客,對外宣傳這一環節是需要下力氣做好的。

比如,可以做一箇中山形象的系列宣傳短片,上傳各大視頻網站平臺。從城市自然環境、規劃、人文教育、社會生活、科技、產業、各個鎮區的特色等展現中山的面貌,讓全國全世界的人瞭解中山。這是可以做到的,成本也不高。

此外,也可以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委託私營企業為中山市作推廣。比如為中山市本地拍攝高質量的照片上傳網絡,比如定期撰寫宣傳軟文發送各大內容平臺,比如製作抖音視頻等。這雖然是“套路”,但如果用得好,效果還是顯著的。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順德。在珠三角一提到吃的,都會想到順德。什麼順德均安燒豬,大盤菜之類。很多菜式其實沒什麼特別,但經過網絡宣傳後,都一窩蜂地擁過去品嚐。

創新招商制度

過去一些城市的傳統招商方式是,企業上門尋找機會,或政府物色企業溝通。近年也有一些變化,比如類似華夏幸福這類做產業園的代政府招商引資。另外據我觀察應該有一些政府下屬的招商公司。但我覺得可以有更多的創新。

我認為可以採用招商代理制。政府公開聘選20到30家公司作為中山的招商代理企業。每年給每家代理企業一定的金額補助,補助主要用於宣傳、差旅等。代理企業為政府提供招商服務,為潛力項目方提供政策介紹、引路、落地等服務。而回報方式則是,招商成功落地項目,根據項目的財政貢獻程度來確定。我相信,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當然,這些代理企業的選取,也需要進行嚴格的篩選。除了過往的經歷與背景,代理企業招商思路的計劃與闡述也非常重要。並且最好有淘汰機制,工作能力較差的代理企業及時清退,聘用新的補上。

這裡吐槽一點。關於中山的產業扶持政策,其實很多。但我覺得太亂了,各個部門有各自的文件出臺,有時候不同的文件對同一個政策又重複提及。而且政策也有不斷更新。作為一般的企業主,試問哪有精力(或能力)去專門細讀研究哪個政策文件哪一條能適用到本企業發展上來呢?所以我認為,政府最好每半年做一次文件彙編,同時將文件的核心內容精簡歸納,比如做成EXCEL格式,讓企業更好地對照政策。或者甚至可以開發一個在線程序(或APP),企業填寫了企業的實際情況信息後,系統自動匹配對應的政策,自動列出申請流程與所需材料。另外,每個鎮區可以安排專門的人員對接企業,主動幫企業申請有關扶持優惠。比如小欖鎮,據我所知就有專門的團隊幫一些企業申請各類補貼。

社會的精細化管理

一個交通燈路口,如果有的汽車起步慢,有的司機插隊或者交通燈本身設置不合理,影響通行速度。本來一次可以過20臺車的,但實際每次只能通過15臺車。一次少通過5臺車,那麼幾次積累下來,就會形成擁堵。一個區域多個交通燈路口有類似問題,那麼就會造成整片區域堵塞,嚴重降低了社會的運行速度。

近幾年,很多企業都開始提“精細化”管理,提高企業效能。其實,社會管理也需要進行精細化管理。過去粗放式發展下的粗放管理很顯然已經不能適用。以前是做事,現在是把事做好。社會管理效率其實是一個城市的核心競爭力。

我做個比喻。一個企業,要從A市和B市當中選擇一個作為投資進入城市。如果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A市從獲取土地到廠房驗收投產需要10個月,而B市因為各種政策調整和其他原因導致項目遲遲不能上馬投產。如果你是這個企業的決策者,你會選哪個城市來投資呢?

談談中山市的產業與產業類“三舊”改造

產業用地與產業向“三舊”改造

一提到“三舊”改造,很多人都會首先想到舊村莊、舊城鎮改造,想到的是深圳廣州那些爆發的拆遷戶。據我瞭解(相信很多同行也有體會),中山大部分鎮區最急需的是工改工。比如南頭、東鳳、小欖、黃圃這些工業重鎮。

我一個同學原來在中山北部某小電器企業上班,這家企業做得還比較有規模,聽說也有兩億左右的年產值。隨著企業發展,需要更多的土地擴大生產,但因為他們在這個鎮區沒有土地儲備,從政府手上拿地也比較困難。二手土地市場又因為早幾年房地產市場的狂飆而翻了一倍多。現在北部鎮區的二手工業用地,很多已經接近200萬一畝了,而且也沒有這麼大的二手地。還好,早些年該企業老闆在南部鎮區買了一大片土地,於是把整個企業搬到南部,產值與大部分員工隨之跟隨企業轉移到這個鎮區去。

我在之前的一兩篇文章裡提到,中山現在是建設用地規模不足,現狀建設用地已經超出了土規的建設用地規模。另一方面是每年下達的用地指標就很有限,一些基建項目就已經佔了很大一部分,餘下的就算平均分給各個鎮區也不多。這導致了一些鎮區可能出現有項目但暫時給不了地的情況。因此,通過三舊改造提高產業用地的效益迫在眉睫。

雖然針對舊工業體質改造的扶持政策很多,但當前收效還不太明顯。我專門諮與廣東省華遠國土工程有限公司專門負責城市更新產業研究的肖亞玲經理討論過,認為目前工改工主要存在六大痛點。一,部分連片工業區沒有建設用地規模且區域內難以實現平衡;二,很多業主缺乏改造資金;三、一些村幹部擔心存在行政風險與項目效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四、產權複雜,業主難以形成共識連片改造;五、對市場信心不夠,怕改造後招商不理想;。六、歷史問題多,比如過去一些地主從政府手裡買了土地,承諾包辦證,但現在要重新辦證需要拿出一筆出讓金。

針對這六大痛點,結合我的理解,我認為政府方面可以通過以下手段完善。

第一,在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好像現在叫國土空間規劃?),做靜做細,多劃定有條件建設區,並且爭取省與國家更多支持,給與中山“增量”。另外,政府應該實事求是,給與一些工業重鎮更多的傾斜。畢竟像北部幾個產業經濟重鎮,其底子不薄,如果在後續的土地資源上跟不上,那將影響整個中山的產業發展。

第二,政府方面有必要協助業主引入一些合作方,與原業主合作改造,甚至可以政府下屬企業參與合作。比如我之前文章提到的PPP模式,其實也適合與連片的工改工。

第三,提高村集體積極性。首先要做好宣傳工作,要讓村民明白改造對集體是有好處的。其次要消除村幹部的顧慮,政府要給與支持,比如可以招聘培訓一批“舊改專員”,派駐進村,專門針對該村開展工作並並指導其如何走流程。並且,讓過程陽光化,每一件事都要公開公正。

第四,糖果與大棒雙管齊下。目前只管獎勵,不講奉獻是很難促使業主改造的。業主覺得土地是自己的,我改不改是自己的自由,他們並不會想到土地資源是有限的,土地的高效利用對整個社會發展是有影響的。要讓這些業主知道,改,對自己有利,不改,非但享受不到政策,甚至會吃虧。比如,可以實行“有恆產業者有土地”的政策,產業用地出讓年限到期後,若非土地權利人經營或經營的行業不符合要求,政府無償收回土地使用權。在此基礎上,若參與三舊改造的,則可延續使用年限。業主出於家族財富延續性的考慮,會更支持改造工作。

第五,參考前述的“創新招商制度”,對產業舊改項目的招商進行創新。比如可以建立項目庫,一旦有業主有意向改造,從項目庫中篩選,確定真實投資意向後,再上馬。

第六,實事求是,對歷史問題要用辯證與歷史的方法去處理。比如前面提到的,當時買地已經給錢了政府,現在要重新辦證要出一筆錢的情況。我覺得在認定當時購地款進入地方財政賬戶前提下,可根據當時繳納的“費用”,按照每年X%加計,與當前產業用地出讓普遍價格對比後,根據差價給與適當的優惠。

舊改是一項長期的工作,路漫漫其修遠兮,我輩應上下而求索。


談談中山市的產業與產業類“三舊”改造


分享到:


相關文章: